侗族的特点

侗族的特点,第1张

侗族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许多地方都建有“萨母祠”。有的地方也信汉族的一些神。佛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较少人信奉。

侗族的语言是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有两个大方言:一是南方话,二是北方话。以贵州锦屏县境内的苗汉杂居一线划分。侗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各土语中声调有些差异,有的地方有9调,有的地方有6调。

侗族善音乐。侗族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鼓楼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侗族大歌引起轰动,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牛腿琴是侗族的传统弦乐器。

侗族人的服装多用自制的“侗布”制成,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边远山区的男子多穿右衽无领的短衣,包大头巾,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稍有差异,上身有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也有的衣长至膝,下穿百褶裙或管裤,多束腰带、绑裹腿,衣襟、衣滚等处绣有花纹。妇女多梳盘发包头,喜爱佩戴银等饰品。

侗族饮食没什么禁忌,品种丰富,甚至包括一些昆虫、蚕蛹。

侗家菜腌制食品特别多,包括各种腌酸菜、腌肉、腌鱼。另有独特的米酒,口味不凶,但据说喝多了容易摔跟头。米酒多由当地产糯米或玉米酿造,度数不是特别高,但经常混合蜂蜜、冰糖等,口感甜,容易喝多、喝醉上头。喝醉后容易快速入睡,长时间不醒。

扩展资料: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中的干越等。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

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的居民统称为侗族。

中国共有侗族2,879,974人(2010年人口普查),为中国第12大民族。侗族世居地分布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黔湘桂鄂四省交汇区域。

贵州为侗族人口第一大省份,有侗族1,628,568人,占侗族人口的5501%,占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1221%,占全省人口的462%,侗族是次于汉、苗与布依族列贵州第四大民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侗族

湖南人家乡过年风俗

小年与祭灶神

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元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二十三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洲等地不太注重过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二十三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因而祭灶这一天,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这叫“送灶神”。

春节与贴春联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传统节日。原在“腊日”(阴历十二月八日),南北朝改在岁末。春节时张贴对联由来已久。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即在桃木板上书“神茶”、“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画此二神像挂于门首,五代时始在桃木板上书联语,据说我国第一副对联是五代里后蜀的孟昶所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清人所着《燕京岁时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街头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可见,自五代以后,欢迎的祝辞,换掉了难以理解的符咒,后来,桃符为大红纸张书写的春联所代替,今天,湖南各地也都有张贴对联的习惯。

拜年与压岁钱

人们通常把春节期间的访亲问友叫“拜年”,相传古时隆冬季节有骚扰人们生活的“年”怪,“年”怪有三怕:一怕声响,二怕红色,三怕火光。这样每到“年”要出来的时候,家家户户就放鞭炮、贴红纸写春联,点起一堆篝火,等凶猛的野兽“年”跑了以后,大家互道“新年好”“恭贺新喜”,这些传说慢慢衍化,就成了今天的习俗。

民间拜年要选日子。长沙、常德等地,“初一不出行,初二丈母娘,初三以后,村里村外互来往。”株洲、湘潭、衡阳等地,“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干娘,初五初六团团转,初六以后随便行,”并有“七不出八不归”的忌讳。邵阳等地,“初一村里走,初二外婆家,十五接回老妈。”娄底等地认为长辈到晚辈家拜年是好吃的表现。拜年时,放鞭炮以示喜庆,衡阳等地,主要放鞭炮接客,邵阳等地客人带鞭炮到主人家门前自放。

湘黔一带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

侗族的节日有春节、大雾梁歌节、花炮节、赶灶、斗牛节等,侗族的春节最隆重,除夕之夜,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侗年是用来确定新年,一般为农历的十月末或者十一月初。

侗族的风俗有很多,通过饮食、服饰、建筑三方面体现风俗习惯,饮食方面:大部分地区饮食是一日三餐,一般都是喝油茶、吃酸味的菜肴;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喝米酒,度数不高,很香醇。服饰方面;男人穿对襟短衣,包大头巾。女人则是穿着大襟、无领,下身穿裙子或者裤子。建筑方面;侗族采用形式多样的桐寨鼓楼、风雨桥。

侗族的春节最隆重,除夕之夜,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侗年是用来确定新年,一般为农历的十月末或者十一月初。大雾粱歌节是每年立夏前18天,这是为了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除了这几个节日还有花炮节,赶灶,斗牛节都是很重要的节日。

导读:少数民族众多的我国,民族分布也是独具特色,那么你知道侗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侗族有哪些风俗文化吗?想知道侗族服饰有什么特点,侗族的重要节日有哪些,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侗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水稻已有悠久的历史,兼营林业,农林生产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侗族地区的万山丛岭中夹杂着许多当地称为“坝子”的盆地。过去侗族的村寨都由寨老们来管理,寨老又称为乡老。他们大都是寨内有声望的族长和头人,也有少数是青壮年。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户,小的二三十家。侗寨的房屋建筑,一般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近河或陡坡的寨子,依地形建造吊脚楼。

侗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服饰特点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服饰装饰

头饰和银饰是平秋妇女最讲究的装饰品。她们擅留长发,用红头绳扎发盘在头上再包黑纱帕,脑后别上银簪、银梳,头戴银盘花、银头冠,耳吊金银环;领口两组银扣对应排列,外加钭襟扣两组;颈戴五只大小不同项圈;胸佩五根银链和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戴上银花镯,四方镯等。银饰品中有雕龙画凤,鸟虫花草等图案,均为当地匠人所制造。此装古朴繁杂,银光闪闪,叮当作响。

颜色特点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的重要节日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做社饭的方法是用野菜、野蒿、腊肉、花生、胡萝卜……和多种蔬菜切碎搅合糯米同蒸,加入油盐即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过冬节: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播种节: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新婚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

架桥节: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

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在贵州省安顺市天龙屯堡古镇,村民正在贴春联、制作腊肉、血豆腐、欢欢喜喜过春节。据悉,当地至今仍然保留600年前明朝时期的风俗习惯。

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王官村品尝“刨汤饭”。所谓“刨汤饭”也称“杀猪饭”,是贵州省农村的一种风俗(不知道其他省份是否也有这样的风俗):每年冬至后,天气渐冷,贵州农村中就开始杀猪,用于腌制腊肉、香肠,制作血豆腐等,一些人家也趁此时机“打糍粑”,为过春节作物质准备。由于杀猪、打糍粑等都是力气活,少不了村民之间的相互帮忙,杀猪或打糍粑的人家免不了要请帮忙村民吃饭,一来二往就形成了吃“刨汤饭”(或杀猪饭)的风俗。由于许多村民都有亲戚在城里,这些村民也希望城里的亲戚到农村来品尝“刨汤饭”,城里人一方面想到农村去呼吸新鲜空气,另一方面也想吃点原生态的食品(顺利还可以带点“战利品”回家),于是就形成了每年冬至后,城市人到农村吃“刨汤饭”的潮流,以至于有的休闲渡假山庄也把吃“刨汤饭”作为一个品牌。

贵州苗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五。贵州苗族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传统节日。通常在秋收完毕、一年农活基本结束时举行。过苗年一是为了悼念五千多年前在部落大战中罹难的苗族始祖蚩尤,二是庆祝一年劳作的收获,三是祭祀祖宗神灵及苗族视为保护神的枫木、竹木、岩妈、水井等。

侗族人敬重厨师也是其饮食文化中一个奇特的内容,在许多宴席上客人与厨师都要对唱,互相致谢。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

在侗族社会中,酒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侗族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不同的酒礼,于是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

扩展资料

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

侗族是一个敬老爱老的民族,也同样为老人办寿酒。寨子有哪个老人过生日,邀上整个家族的人,每个族人必须要向寿星老人敬上一杯糯米酒,寿星老人要唱酒歌来表示感谢。在寿宴中非常讲究喝酒的规矩,寿星老人穿着盛装,来接受晚辈们祝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侗族文化

黔东南州苗年侗年放假时间:苗年:10月31日(农历十月初七,星期一)放假,共1天。侗年:11月24日(农历十一月初一,星期四)放假,共1天。

苗年,苗历的年之首,英文nongx yangx,苗语称"能央",是苗族人民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 苗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83。

苗年即苗族新年,一般在秋收完毕、一年农活基本结束时举行,过苗年一是为了悼念五千多年前在部落大战中罹难的苗族始祖蚩尤,二是庆祝一年劳作的收获,三是祭祀祖宗神灵及苗族视为保护神的枫木、竹木、岩妈、水井等。

侗年,流行于贵州省榕江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年是侗族感谢祖先保佑的传统节日,也是侗族家人团圆、庆贺丰收的节日,同时又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节日,主要分布在榕江西北片区的乐里七十二寨、寨蒿四十八寨等侗族地区。

侗年最重要的仪式是"斗莎"(即唱祭祖歌),"斗莎"的目的除了祭祀祖先外,还是老人们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小孩、成人,还是青年人新婚伊始,老人们都要通过"斗莎",教育下一代为人处世、明辨是非、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

2011年5月23日,贵州省榕江县申报的侗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X-130。

以上就是关于侗族的特点全部的内容,包括:侗族的特点、湖南人的风俗习惯、侗族的节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9501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