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哪些旧的年俗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吗?(说明旧年俗的变化之处及原因或新年俗形成的原因)
旧的年俗里有熬夜的习俗,就是大年三十儿一宿不睡觉,这叫守岁。在现在人里几乎是没有守岁的,过了午夜12:00,几乎就都休息了,因为现在娱乐活动很多,明天可以继续接着玩的。
还有就是现在禁止放鞭炮了,以前过年的时候,放鞭炮是特别热闹的景象,家家都买很多的鞭炮,放的乌烟瘴气。现在为了保护环境,禁止放鞭炮是个很好的举措。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
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吃年夜饭、守岁。
正月初一:开年炮仗、互相拜年、占岁、发红包、放烟花,正月初一不能打扫。
正月初二:祭财神,回女家拜年。
正月初三:年初三不拜年,年初三又名赤口,传统上人们尽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会到沙田车公庙祈福,转转风车,意喻转出好运,祈求新的一年行好运,老少平安。
正月初五:迎财神,传说财神玄坛真君会在这一天下凡,降福世人,故商家多在此日祭拜财神、开始营业。这一活动在华南非常盛行,90年代以来,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烟花爆竹规模已不下于除夕。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春节期间还有一些禁忌,不过还在严格遵守的人不多了!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吉辟邪祈福。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五路财神生日,接财神。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店铺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聚餐吃喝,放花炮,也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要祭星,寺庙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
1、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2、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3、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何必纠结于传统,新年俗一样有年味
近日,有论坛做了一个关于年俗是“保持传统”还是“与时俱进”的讨论活动,引起众多网友积极参与,大家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有的认为保持传统好,原汁原味才有年味;有的赞成要顺应时代,以新年俗引领新时尚。
对于这样的讨论结果,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有自己的道理。但若认为只有传统才是年俗,只有过去的过年才有年味,却不免有失偏颇。
我始终觉得,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采取扬与弃的态度。春节是中国最浓重的传统节日,盛放的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渴望团圆的质朴情感,迎新纳福的真诚愿望。对这样博大精深的年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更应该如此,优秀的发扬光大,糟粕的坚决抵制。只有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丰富多彩的年俗才会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尼采曾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实践证明,存在即是合理。我们不必纠结于传统不传统、正宗不正宗,实际上,应运而生的新年俗一样很精彩、有年味。
仔细留意,你会发现,这些年的春节,守年岁、拜新年、祭财神、舞龙灯、逛庙会等依然没有远离,除了这些传统民俗活动,全家旅游、网上拜年、微信红包、“集五福”等正在成为广受欢迎的新年俗。
新旧交替本是自然规律,春节的韵味恰恰在于新老传统的承接。试想一下,过去的传统不也曾是一种新俗吗?今日的新俗怎就不可以成为明日的传统呢?况且一些新老年俗并不互斥,它们相互包容,反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实际上,春节的情感底色一直不变,精神传承一直不变,文化根基也一直不变。虽然在年俗表现上有所变化了,改变的只是“配方”,但年味还是原来那熟悉的味道,在与时俱进中历久弥新,更加贴近民生、更加芬芳四溢。
感受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心跳,新年俗在扩展旧年俗的同时,还诠释了时代意义,一样溢满年味!
有一些人发出了这样一些看法,他们认为过年的时候应该去穿汉服,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汉服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的服装。而且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对于汉服有着非常慎重的情节,他们认为穿汉服就是对过年这样一个比较深刻意义的节日的尊重。但是对于有一些人来说,他们觉得穿汉服这件事情本来就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并且穿衣自由这件事情一直是被提倡的。那么过年的时候穿汉服这件事情也是对一些人有着非常不好的一面的,因为有一些人,他们的身材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方面不适合穿汉服,那么他们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适合的一些服装,并不是说过年的时候就一定要穿汉服。
就我个人而言,过年的时候穿汉服并不应该去发展成一种新年的习俗,因为这种习俗并没有得到一直的传承。如果现在把它发展成一种习俗的话,未免也太过于强词夺理了而且对于一些人群来说,他们对于汉服虽然说是比较敬畏的心,但是他们不会穿在自己的身上。因为汉服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们觉得自己的身材和各个方面都非常的不适合汉服,所以他们不希望自己穿汉服,这样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也是非常不好的。
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穿上一些比较适合自己的衣服,这样对于他们自身来说,能够显示和衬托他们的身材,对于他们自身来说也是能够体现他们的颜值和魅力的。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件事情,有一些人他们也应该理智的对待,并不是说过年的时候就一定要穿上汉服。有一些人他们喜欢汉服,任何时候都可以去穿上汉服来表达自己,对于汉服的喜欢,而且过年这件事情本来就是一种传统节日,最主要的就是能够体现合家团圆的这样一种气氛,并不是说要体现出穿汉服才能够有这样的一种氛围的表现。
所以对于这样的穿汉服,应该发展出一种新年的习俗,这件事情并不是值得提倡的。对于大家的一些看法来说,也是应该去对于这个看法有着非常深刻的私聊的,不然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对于这样的一些事情有着非常不深刻的理解。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都觉得对于过新年这件事情应该保持着自己的一种开心的心情。和家人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1、祭灶神 灶王爷据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因此,他被人们看作是一家的保护神,民间几乎每家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都要升天向王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再据此确定这一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因此,灶王爷对于一家人的命运来说是很关键的。所以在他升天之时,民间都要“送灶”。送灶一般是黄昏时候举行。一家人到灶房,恭恭敬敬地上香、、摆上糖果祭品,有的地方用馆糖供奉灶王爷,据说这样能让灶王爷嘴甜点,多说说这家人的好话。然后,人们将灶王神像揭下,放人灶中烧掉,灶王爷便随烟灰一起升天了。送灶之后,一家人便认真准备过年了,人们打扫房间,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欢欢喜喜地迎候着春节的到来。
除夕的时候,各家还要接灶,把送走的灶王爷再接回来。
2、贴春联贴春联是我国人民过春节时的一个重要的习俗。农家人
不管~年来多么穷苦不堪,无论如何也会花几个钱买几幅。联贴在门框上,一是增加新年的喜庆气氛、一是祈求来年有个好用运程。
古时候,人们认为,鬼害怕桃木,为了防止鬼怪进门,人化相在门的两边各挂一块桃木板,上面分别刻上两位据说是专门监察鬼怪行为的神仙的像,称之为桃符,每年一换,以此来避邪报交。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出了一位很有文才的国君孟赧。孟莉是后蜀国的国君,一年除夕,他在桃符版上写下了两句对仗工党、含义吉祥的献岁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孟起的这两句贺岁词,便成了我国最早的对联。自此以后,中国人民的好诗之风便与春节的喜庆气氛融合在一起,文人学士们纷纷把题春联视为一大雅事,至宋代,便已经很流行。据说到了明代,在朱元津的提倡之下,春联大盛,逐渐成为一种过年习俗,不管贫穷富裕,不管识不识字,人们都会在自己的门上贴上一幅大红春联。
3、贴门神 贴门神据说也是起源于挂桃符。在唐代以忘尉迟恭、秦叔宝逐渐演变成“门神”。每到春节,人们便会在大门上张贴二人画像,驱灾压邪。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每夜在寝宫之外都有鬼魁呼号。大将秦叔宝、尉迟恭知道情况后,空动请求为太宗守门,从此以后,太宗睡得很安稳。他不忍心让两位爱将一直守下去,便请画工将他们二人的像画下来,贴在宫路上以驱鬼避邪,这就是门神。自此以后,尉秦二位大将使被民间奉为门神,年年张贴,年年更换一新。
4、贴“福”字春节时候,人们还喜欢在门楣,箱柜上贴福字。并且,这个“福”字要倒着贴,取“福到了”的吉利话。每到春节,大大小小,字体各异的“福”字使春节的气氛更加喜庆,更加热闹。
5、放鞭炮 “爆竹声声辞旧岁”,每到春节,人们都喜欢燃放鞭炮,以此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每年腊月三十日,从半夜时分开始,鞭炮之声便此起彼伏,兴奋的人们早早地起了床,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过年放鞭炮,还有一个传说。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动物,十分凶残,人们把它叫做“年”。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出现一次,年一出来,就会危害人类,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年在晚上出来活动,因此,人们到时都熄灯灭火,整夜不睡觉躲避灾害。后来人们发现穿红衣、燃烧竹子发出爆响可以赶跑年,于是,每到年快要出现的一年之首,人们就燃放爆竹来驱灾避邪;祈求来年好运。直到现在,燃放鞭炮还是人们过春节时,必不和少的程序。
6、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时家里最热闹的时候。中国人很重视春节,每到春节时,不管离家千里万里,人们都要尽一切努力往家里赶。而很多人如此急切地要回家过春节的原因,往往是害怕错过了这年夜饭。因为吃年夜饭是一家人团聚之时,一年的辛苦都会因这顿年夜饭而得到补偿,一年的企盼都会因这顿年夜饭而得以实现。团团圆圆、热热闹闹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一大心愿。
年夜饭上,人们尽情品尝各种美味佳肴,各种好吃的东西都留在这一天享用。在年夜饭餐桌上,有一样东西是不能少的,那就是“鱼”。“鱼”是“余”的谐音,“年年有鱼”喻示着“年年有余”,“喜庆有余”。有的地方,年夜饭流行吃饺子,因为它的形状像金元宝;有的地方流行吃长面,喻示长寿;有的地方流行吃馄饨,象征一个好的开端。(“馄饨”与“混沌’同音)。
7、守 岁 在除夕之夜,人们还有守岁的习惯。吃年夜饭时要慢慢地共话家常,慢慢地吃,要到午夜之后才上床休息。这种习俗,反映了人们对即将逝去的时光的留恋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撞憬。除夕守岁,也给平时东奔西跑,天各一方的家庭成员一个共 话家常的机会,使家庭更加团结和睦。
守岁之俗,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早在西晋的(冈土记)中就有“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的记载。全家团聚之时,还要吃一些点心水果,以待新旧年岁的交替之时。在这些点心瓜果中,常有一些常见的东西,且各有其含义,如苹果,喻示平平安安;枣喻示春来早;柿喻示事事
2021年春节八大现象:
1、年货反向狂奔
解读:今年过年很多年轻人选择不回家,年货从家乡奔向各地,让就地过年也多了家的味道。
2、懒人年夜饭
解读:没有了爸妈张罗的年夜饭,90后点外卖、买半成品、网购食材,众筹出一份速成懒人年夜饭。
3、南北口味和解
解读:就地过年,汤圆与饺子,甜咸豆腐脑一同摆上餐桌,想不到多年的南北口味之争在饭桌上是现实了和解。
4、网购拜年
解读:人不流动年货走,90后成百年主力,通过淘宝网购买年货代父母向长辈问春节好。
5、线上茶话会
解读:串门百年少了,亲戚朋友见面不能少,微信、钉钉群里一家人的视频拜年成为新年俗。
6、一码当先
解读:过年期间,所有人出行的人都习惯到哪都主动亮码,方便安全你我他。
7、自嗨四件套
解读:就地过年的年轻人,纷纷打开自嗨模式,低度酒、省内游、宅家健身、同城“剧本杀”成为今年过年新潮流
8、报复式观影
解读:迟到一年的春节档,反弹得格外强劲。祖孙观影团、同学观影团,人们在大荧幕上用力找回换了。
以上就是关于你知道有哪些旧的年俗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吗(说明旧年俗的变化之处及原因或新年俗形成的原因)全部的内容,包括:你知道有哪些旧的年俗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吗(说明旧年俗的变化之处及原因或新年俗形成的原因)、春节的习俗是什么,用一段话写下来。、春节习俗有哪些(3个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