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昭是徐达的孙子吗

徐彦昭是徐达的孙子吗,第1张

《大·探·二》这出大戏,表现的完全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

历史上没有这回事。

整个明朝,连个"摄政王"都没有过,哪会有"代理"皇帝的"动议"被提出和讨论的事儿呢关于此戏讲述的年代,在《京剧剧目初探》中明确写道:"明穆宗死后,太子年幼……"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太子肯定是曾躺在定陵地宫里的万历皇帝了。

万历10岁继位,确是年幼,当然比"喜神"大些。

考虑到抱着"喜神"唱戏比哄着个真孩子方便,倒也合理。

《明史》中载万历的生母孝定太后姓李,原是贵妃。

与戏中的国太又称李艳妃完全吻合。

书上写她倚重忠正大臣辅弼幼主,是个贤后,与戏中的大原则一致。

《明史》中没说太后"令尊"的坏话,可也没说好话;可见戏里也没唱错:功劳簿上没名儿。

史书中讲此人叫李伟,不叫李良。

至于杨波,在光绪以后都这样写,但同治以前则有写作杨博的(见《清代燕都梨园史料》)。

《明史》有杨博,兵部侍郎,万历时升为吏部尚书兼管兵部了,他的儿子也做到兵部侍郎,真正"父子兵"。

这跟戏里唱的也是极吻合的。

只剩个徐延昭似乎无迹可寻,不过戏中徐延昭自称"臣祖父开国元勋"当是徐达,查徐达却无此子孙。

从嘉靖到万历,朝中有三个重臣炙手可热,可谓尽人皆知:严嵩、徐阶、张居正。

其中徐阶囚海瑞、倒严嵩、辅弼万历,声名赫赫。

岁数一大脾气也大,史书上说他所言常触宫禁,颇有戏中定国公"倚老卖老"的味道。

万历登基时徐阶有六十岁,唱戏的话该戴白胡子--那就是他了。

民间"世代忠良"的观念很深,于是徐阶最好能是徐达的子孙。

不过也有读书多的人知道不是,便将其改名为徐延昭了。

外戚不得人心,就把坏事全栽上了。

民间以为最大的罪就是"谋朝篡位"那位国丈也就担上了。

历史上的潘美(潘仁美)、严嵩都没有谋篡之意,和珅也没有,可民间全这么说,小说也这么写,当然戏也要这样演了。

有意思的是戏里徐延昭唱"武列西",却只有几个家将,历史上徐阶本是文官。

杨波唱"文站东",却"能统雄兵",历史上的杨博是武官,大名鼎鼎的戚继光就在他的领导下。

还有一出《马芳困城》,是接着《二进宫》的,不但在朝里斗,而且打到城外了。

后来没人演了。

因为太离谱就不行了。

比如《二进宫》如果演到"一文一武出宫门",还没完没了地演下去,把国丈绑赴法场,那国太救是不救别说历史,人情上也不好收场。

( 原《梨园周刊》)

《二进宫》经典唱段如下:

徐:太平年间把荣享,

杨:国太为何加愁肠,

妃:说什么太平年间把荣享,朝有大祸不安康。

徐:滔天大祸从天降,

杨:宣太尉进宫作商量。

妃:我的父奸心赛王莽, 他要夺大明锦家邦。

徐:太师国老为皇丈,

杨:难道说他有此心肠。

妃:你说他无有此心肠,断却水火困昭阳。

徐:你父他把良心丧,

杨:说与徐杨无良方,

妃:朝有九卿和四相,唯有你徐杨二位忠良。

徐:从前徐杨拿本上,

杨:你言说徐杨是奸党,

妃:过去的话儿再休讲,提起了前言我脸无光。

徐:为臣有心来照望,

杨:诚恐临危身带伤,

妃:老王晏驾龙归苍,你保上太子登龙床。

《二进宫》经典唱词

《二进宫》是京剧《龙凤阁》中的其中一出,经典唱词有:“我好比鱼儿闯过了千层罗网,受了些惊怕,着了些慌忙”、“为什么恨天怨地,颊带愁肠所为那桩”、“一将倒比一将强”、“ 收了一将损伤一将”、“虎落平阳想奔山岗”等等。

花脸的唱腔以粗狂洪亮为其主要特点。

在京剧中,花脸主要表现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其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京剧里根据人物性格性别特点和舞台戏份分工等因素,大体分为四个行当:生、旦、净、丑, 花脸就是净。

一般来讲演一些性格粗狂的人物,特点就是用油彩在脸上画上彩色的脸谱,声腔以粗狂洪亮为其主要特点,按照舞台分工分为 正净 副净 武二花,正净是以唱念为主,副净以念白做工(即表演)为主,武二花是以武戏为主。

扩展资料:

花脸的艺术特色

“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这些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相貌特征,是借以特定的脸谱来表示的。也就是根据人物性格、品质、相貌的不同,和红、黑、白、黄、紫、绿、蓝等颜色,按固定的图案,进行面部化妆这种面部化妆,称作“勾脸”。

脸谱不仅仅只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也是表示对人物褒贬的手段。比如红脸大多是表现忠诚正义的人物,黑头大多是表现正直、勇敢或鲁莽的人物,白脸大多是表现奸险狡诈的人物,紫脸大多是表现沉勇果敢的人物,黄脸大多是表现性格残暴的人物,蓝脸大多表现勇猛顽强的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脸

去年深秋曾随驴窝一日游到过韩城,不过那时主要是看红叶,但在古城吃午饭时就被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所吸引,虽然对城隍庙、文庙只是走马观花,却也留下再次前往韩城的念想。因为这里是司马迁故里,还有一个近年旅游热点党家村。牵挂已久,恰逢周六天气良好,决定前往韩城。于是,我们一行四人从西安出发,走西禹高速一路向东,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树影婆娑从车窗外匆匆掠过,很美丽的晨景。快接近韩城了,一座特大桥倏然而立,高高的桥墩似要把公路捧上云霄,又像要把车辆带入世界的尽头,让人几分心惊、几分惶恐,风呼呼作响,把我们的视线扯到了桥头土堡,那里巍然矗立八个大字: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斯时身高神远,风声肃肃,俨然前面已是断崖的苍茫,待到驶完这段,峰回路转时,深深沉浸在韩城的古往今来,更是一下子想到司马迁以及他的《史记》!

韩城刚好就在黄河边,传说大禹当年来到这里,凿出了龙门后,才让困兽一样的黄河,终于找到了出口,才让憋屈在峡谷里的黄河水一泻千里。所以,韩城是黄河的“恩人”,是镇守着晋陕大峡谷南口的“河神”。史圣司马迁就诞生于此,“耕牧河山之阳”,著史于故乡草舍;义士程婴也是韩城人氏,危难之时勇救赵氏孤儿;还有千年之古城、芮国古遗址、民居活化石党家村,还有红军东渡抗日的芝川古渡……这座黄河之滨的小城,遍地文物,遍地故事,有说不尽的历史,有道不完的古往今来。很早的时候,韩城就是一个镇守西北少数民族的边关要塞。传说最早的守将,是周武王的小儿子。《诗经》里记载“溥彼韩城,燕师所完”。那个时候的韩城,早已居水为池,依山而关,开启了绵延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衍自清代,因宰相王杰的熏染,韩城吸纳了京城的风韵,居效京宅,发展起满城的四合院,从而被誉为黄河岸边的“小北京”。

我们今天计划去司马祠和党家村,正好可印证刚才看到的“风追司马,史记韩城”,穿梭回荡悠悠两千多年的岁月。下了高速先去了党家村,一探这个被国内外专家称赞为“民居瑰宝”和“东方人类居住村寨的活化石。民居四合院遍布韩城城乡,党家村是保留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最大最典型的村落。

党家村全村多数为党、贾二姓,因党姓居住在早,故称党家(贾)村。从网上查阅得知党家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地处东西走向的葫芦状沟谷之中,全村330多户,1400多人。明成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合伙经商,生意兴隆,成为地方巨商富族,因而明清两代有较大规模兴建。清咸丰元年在村东北高地建寨堡,使村寨相通,连为一体。现存四合院达成院123院,321座。党家村民居历史悠久,选址恰当,建筑精良,内涵丰富,有村有寨,群体保护完整,公用设施齐全,避难防御安全。村中有宝塔、祠堂、私塾、节孝碑、看家楼、暗道、哨门城楼、神庙、老池、古井、火药库等公共建筑和独特建筑。村中20多条巷道综合纵横贯通,主次分明,全部条石或卵石墁铺,古色古香,别具一格。我们到达这里时不到十一点,停好车走到大门口才知道还要购票,一个村落竟然要收费?我拿出身份证,却得到六十五岁后免票,没有优惠票,全票一人五十元的回答。征询大家的意见,既然专程来此,焉有不进的道理。剪票进门,一条宽阔的柏油路向前延伸,路边几棵枝条斑驳的大树下挂着串串大红灯笼,快步走过去,这才看到沟里一片青色瓦顶,再仔细观察,原来是栉比鳞次的四合院由东向西徐徐铺开,这就是坊间传说的党家村。站在这里可以俯视全村,一院落房子山墙上一个大大的“春”字闯进镜头里,青砖黛瓦,长方形的四合院比比皆是,偶然间有梅花点点,给寂辽朴素的村落平添些许亮色。!

四合院每院一般占地260平方米左右,呈长方形,个别的是正方形,俗称“一颗印”。四合院由厅房,左右厢房、门房围成。厅房为头,厢房为双臂,门房为足,似人形,有喻意。厅房高大宽敞,前檐多为歇檐,为供祖和设宴之所,逢婚丧嫁娶,卸掉活动屏门,设席摆宴,显然发挥了厅房设施功能。门房和厢房为起居之室,长辈兄弟居有序。走进党家村,高大气派的,“走马门楼”列于巷道两侧,建筑装饰十分讲究,朴实精美,三雕俱全,是雕刻艺术荟萃。家门外有上马石、拴马桩、拴马环。门枕为方形或鼓式,均为石雕。有狮子门墩、鼓儿门墩、狮子鼓儿相结合的门墩,还有形体单纯的竖立双体线雕门墩。特别是狮子门墩,无论是粗犷简略或精雕细刻,都能将这一猛兽处理的形体生动,神态逼真。门楼两侧有美观的砖雕峙头,内容非常丰富,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鹿兔象马,虎牛麒麟以及几何图案、万字拐、八卦图等等,更为夺目的是门额题字,几乎家家都有,或木雕或砖刻,名家书写,相当讲究,成为书法艺术的展示。从内容上看,大致有炫宗耀祖、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三类。大门内照墙多为砖雕,主题画面题材多样,有“鹿鹤同春”、“封(蜂)候(猴)挂印、“五福(蝠)捧寿”等等,有的则一个大“福”字或大“寿”字。院中家训砖雕,多在厅房歇檐两侧山墙上,内容多为道德修养之类,文化气氛浓厚,像这样把现实生活起居的空间拓展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有美化建筑空间,还具有跨时空对多代人进行教化的功能。这些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是文学、道德、美学的融合,凝聚着一种潜在的乡村文化力量,是劳动人民在建筑装饰上创造的文明成果。

来党家村观光的游客都对村上的节孝碑有兴趣。的确,此碑工艺卓而不群。来到碑前,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青石基座上两丈多高的碑楼。楼顶悬山两面坡式,檐上筒瓦包沟、五脊六兽。脊为透雕,横脊中部耸有一尊圆雕,为1公尺高四面透风的两层小阁楼。檐下结构为仿木砖雕,层层叠起的斗拱擎着檩条,檩上架着方椽。斗拱下面是横额“巾帼芳型”,额框由游龙、麒麟、香炉等图案的透雕组成。额下雕刻尤为精美,总体栏杆形状,每两个立柱间为一画面,共四幅。从东到西,第一幅雕着“喜鹊梅花”,取“喜上梅梢”之意;第二幅“鹤立溪水”,取“鹤寿千年”之意;第三幅为“奔鹿图”,“鹿”谐 音“禄”,“奔鹿”意即求取俸禄;第四幅“鸭戏莲蓬”,莲蓬中生有很多莲子,此图寄寓愿后世人丁兴盛之意。碑楼墙面十分平整,“清水式”砖缝横竖中绳。墙砖比别处的要小,村中老辈人传说这是用锯截齐打磨平光后砌上去的。两边墙上的对联与横额一样,是阳文砖雕。对联上方各砌有一个手捧“寿”字的人物深浮雕,据说左边凸睛翘须神情凶猛的叫徐彦昭,右边慈眉善目富态端庄的是杨侍郎,皆旧戏《忠保国·二进宫》中人物,都做过女主的保驾。对联虎口上衔,莲花下托。概括起来,整个碑楼可以说集党家村砖雕之大成。碑青石质体,一丈多高,最高处透雕着三龙捧旨图案,中嵌“皇清”二字,碑的两侧有浮雕花边,远看隐隐约约,如同衬衣上的暗花,就近仔细辩认,方知为神话中的八仙,一边四个,碑文为“旌表敕赠徵仕郎党伟烈之妻牛孺人节孝碑”。也是党家村唯一一座由朝廷修建的建筑遗存。

也许是冬末年初,来此观光的游人并不多,前前后后和我们总碰面的只有两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请村里的导游边游边讲解,所以时不时听到些介绍不同特色的四合院,像一颗印院是村里占地面积最小的院落,因为地基呈正方形,像官印一样四四方方,因此称为一颗印院。像分银院,党姓人分银的地方,从院子的门楼和内部建设可见当时的繁荣盛况,据说党家村从清中期开始生意兴隆,经济实行全民参股制,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富冠韩塬,号称日进白银千两。还有走廊院,是村里唯一一座带有走廊的院子,如今这院子里还住着一位老奶奶,固守家园,也固守着党家村的传统。在这里,我们又遇上了这两妇女和两孩子。至今还能看到村中最古老的一口水井,修建于元代,最早的村民日常用水的取水之处。踩着凹凸不平的青石鹅卵石铺就的村道,不时看到有“惜字”的看似可焚烧的壁炉,询问坐在院门口的老者,才知是焚烧文稿时提醒慎之,再思忖度后决定烧毁之,浓郁的文化氛围氤氲升腾,满满的古韵依依。

我们从党家村出来就去芝川拜谒敬仰的史家泰斗。从党家村到司马祠二十多公里,由东向西经沿黄公路穿过韩城,我们怀一颗敬慕与瞻仰之心,细细品味这个抚育了一代史家的不凡之地。新修不久的沿黄路马路宽阔、植物葱茏,现代化的进程在这里浓缩,路有路的洁,树有树的型,它们像独立的两个整体,各自成风景,又像是约好了一齐绽放芬芳,好让路人过目不忘。很多年前看过一句话:城市与城市都是相似的的,不同的是隐入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韩城让我们感到细微处的讲究,公路两旁不时闪过五米左右高的牌坊,牌坊古色古香,上面标注“××村”,牌坊树立均匀,想必不曾漏下任何一个村,村庄的名字被牢记,外出的人归来才有根。我见过省城县城浓墨重彩,却鲜见村庄村组经络相通,这不仅仅是细致,而是于无声处的体察民情、顺应民心、关爱民生。一个村庄的名字,当无需使用时,它是被忽略的,似乎就不存在,可是倘来一外乡人,急切地寻亲或是探故里,偏这地方又变化甚大,那么,这个刻有村名的路标无疑就是一握在手的归宿,踏实而暖心。对村名的重视,对民生的关爱,对细节的处理,这该是对司马迁精神的伟大传承吧!去年清明回阔别几十年的蒲城万兴村时就因没有这样的村名而驶过几公里后感觉不对,问路边卖主才吊头重找到的,显然这个细枝末节蒲城做的就差于韩城。

路灯也尽显古朴凝重之风,是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厚重,那份厚重来自司马迁的秉烛夜读、求真求实、含辛茹苦、忍辱负重。有深厚的文化做底蕴,一座城市无论如何也轻佻不起来,时值白天,路灯不需为我们照明,但我能想象在瓦黑的夜幕下,明亮的路灯照着行色匆匆的路人,他们或行或骑或驾,奔往各自的方向,眼里满是坚毅——如同司马迁经受宫刑后的忍辱负重、笑对人生。汽车一路驶入龙门大街、黄河大街、太史大街,我感觉那种庄重的气息更加浓厚。

享受了韩城名吃小馄饨,在午后两点来到向往已久、芝水萦回的司马迁祠,山前新修的甬道宽敞平坦,高大的司马迁铜像屹立在古祠山前。景交甬道两侧展现的周朝文化石雕。这位饱读诗书、学游河山,把自己的学识与实际结合、被后人称为“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的历史家,在遭受无辜的迫害身心受到极大屈辱之后,将自己内心怀有的极大的“愤”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书写下被后人称颂“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名著。“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 “一门三进士、五子四清华”,自豪的韩城人把这伟大的文化历史伟人敬奉为庇佑子孙的神明,作为《史记》的崇拜者,在享受韩奕坡俊美风景和前人留给我们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同时,更分享这位伟大人物那种困境与生活共存的良好心态。在年初的阳光抚慰自己的心灵的时候,有幸走进黄河古城,怀虔诚之心拜谒传奇人物太史公,让自己由浅入深地领悟到韩城人崇尚“风追司马”的清雅之情。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芝水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古柏覆盖的太史坡道上巨大石条上深深的车壕,印证了古今多少敬拜历史之父的文人墨客的虔诚。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古道,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一下子把我们拉回到两千年前那些车辚辚,马啸啸的时代。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千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之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我们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据说用意取于《易经》,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也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意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古道由青石铺成,依山势坡度而修,逐渐升高,直通司马迁祠、墓,人称司马坡,据说这是距今800年前,韩城通往西安的官道,当年的车马潇潇,牵起了多少商家官宦脉络!而今,这条道安静下来,承载着众多朝圣者的敬仰与感怀,每一块青石都是历史,每一块青石都有回忆,不知当年司马大人,可曾在这方青石上冥思苦想?

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是司马迁侍妾,叫随清娱,迁遭难后忧伤而死,褚氏遂作碑文。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冈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故未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墓,墓壁上嵌有砖雕八卦卦象,“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这是天问!仿佛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共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到了一块石碑前,碑上刻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由此想到司马迁的死,掷地有声,是在完成著作之后的离去,是在对社会有巨大贡献之后的退隐,于后人而言,是深深的敬仰和钦佩!时间是最公正的,每个人都享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是,不同的个体又开出了不同的花,有的人励精图治,用半生时间谱写了生命华章,有的人意志萎顿,用一生时间荒废自己。我们到最后都是黄土一抔,但愿我们在变成黄土之前,潜心静心用心专心做点立言立德立信的事。

司马迁一生坎坷。虽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子承父志,继任太史公,但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当时,给了他两个选择:死刑和宫刑!为了完成《史记》的编撰,他选择了宫刑,忍辱含垢,用了14年时间完成了《史记》的写作。宫刑之辱的背后,是对史学、对知识、对劳动的尊重和仰望!一定有巨大的力量支撑着他去忽视自己作为男性角色的丧失,这股力量就是对事业的追求,对真理的探寻,对人类进步的推动!也许只有对事业的炽热追求,才是对热爱生命的最好诠释!为纪念司马迁坎坷、磨难、不幸的一生,后人为他修了一条“磨盘道”,用了近三千块磨盘石,这些圆圆的石凿精灵,昭示了生命的轮回,提挈了生命的深槽痕纹!

参观完司马迁祠堂,我们就开始返回西安。在这次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城廓之阔,田园之丽,四合院之多,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史记韩城,记叙的不仅仅是它古往今来,更是彰显彪柄《史记》之千秋绝唱。风追司马,风不仅仅追司马,也在追逐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吧!也许看风景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抵达生命的真谛。

    二零一九年元月二十日记于家中。

以上就是关于徐彦昭是徐达的孙子吗全部的内容,包括:徐彦昭是徐达的孙子吗、《二进宫》经典唱段有哪些、京剧中花脸的唱腔有什么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9374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