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形容“ 多的 ” 一个字

文言文形容“ 多的 ” 一个字,第1张

文言文形容“ 多的 ” 一个字是:众

众 zhòng

释义 

1、许多(跟“寡”相对):~多。~人。寡不敌~。~志成城。

2、许多人:听~。观~。群~。~所周知。

3、姓。

相关组词:众多、 众人、 听众、 群众、 观众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众,多也。从_目,众意。    

白话版《说文解字》:众,人多。字形采用“_、目”会义,众多的意思。

三、相关词汇解释

1、会众[huì zhòng]

旧时指参加某些会道门等组织的人

2、众说[zhòng shuō]

各种各样的说法:~纷纭。~不一。

3、万众[wàn zhòng]

广大群众;千千万万的人:~欢腾。~一心。

4、众望[zhòng wàng]

众人的希望:~所归。不孚~。

5、众怒[zhòng nù]

众人的愤怒:~难犯。激起~。

1 文言文形容“ 多的 ” 一个字

文言文形容“ 多的 ” 一个字是:余

余 yú

释义

1、剩下来的;多余的:~粮。

2、零数:十~人。一斤~。

3、文言人称代词。我。

相关组词:多余、业余、余辉、余晖、余暇、富余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余,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余,表示语气舒缓的助词。字形采用“八”作边旁,采用省略了“囗”的“舍”作声旁。

三、相关词汇解释

1、多余

[duō yú]

超过需要的数量:他每月都把~出的钱存入银行。

2、业余

[yè yú]

工作时间以外的:~时间。~学校。

3、富余

[fù yu]

足够而有剩余:~人员。~了一些钱。这里抽水机有~,可以支援你们两台。

4、余粮

[yú liáng]

吃用之外余下的粮食。

5、余味

[yú wèi]

留下的耐人回想的味道。歌声美妙,~无穷。

2 在古代文言文中表示多的字有哪些

在古代文言文中表示“多zhidao"的字有繁、盛、众、广等。

形容“多”的成语

观众多(座无虚席) 贵宾多(高朋满座) 人很多(摩肩接踵)

人才多(人才济济) 兵马多(千军万马) 事物多(林林总总)回答

色彩多(五彩缤纷) 类别多(千差万别) 困难多(千辛万苦)

话儿多(滔滔不绝) 读书多(博览群书) 见识多(见多识广)

变化多(千变万化) 走得多(走南闯北) 颜色多(五颜六色)

花样多(五花八门)

3 形容密的四字词语

关于密集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肤寸而合:肤寸:古代长度单位,一指的宽度为寸,一肤等于四寸。形容云气密集。

观者如云:观看的人就象行云一样密集。形容围看的人非常多。

观者云集:观看的人如行云那样密集。形容观看的人多。

漫天遍地:满山遍野,形容众多而密集。

密密匝匝:密集,茂密,满满的样子。

摩肩如云:摩:摩擦。肩碰肩,如云一样密集。形容人多拥挤。

棋布星陈:形容多而密集。同“棋布星罗”。

棋布星罗:像棋子般分布,像星星般罗列。形容多而密集。

人烟凑集:人烟:指人家、住户。指居民密集。

人烟辐辏:人烟:指人家、住户;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指居民密集。

压肩叠背:指人众多密集。

望采纳

4 古文中有哪些多字成语

三字: 1、安乐窝:泛称安逸的住处。

2、杯中物:杯子中的东西,指酒。杜甫有诗云:“赖有杯中物,还同 海上鸥。”

3、步后尘:后尘,走路时扬起的尘土,指跟在别人后面追随,模仿。 4、杵臼交:杵臼,舂东西的木棒与石臼。

后称交友不嫌贫。 5、掉书袋:掉弄书袋,指言谈中喜欢用书上的文字或成句。

6、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7、恶作剧:过分地戏耍捉弄人。

8、耳边风:从耳朵边吹过的风,比喻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话。 9、父母官:古时对州县官的称呼。

10、父母国:古时称自己出生的国家。 11、父子兵:上下关系亲如一家的军队。

12、风马牛:即风马牛不相及,喻指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左传·僖公 四年》记载:“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13、黄粱梦:唐朝沈既济《枕中记》中记载,卢生在梦中享尽富贵荣 华,等到醒来,主人蒸的黄粱还没有成熟,所以称黄粱梦。比喻虚幻 不实的事和欲望的破灭犹如一梦。

14、紧箍咒:《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传授给唐僧用来制服孙悟空的咒 语,后来比喻束缚人的框框。 15、九回肠:形容胸间的愁闷、痛苦已到了极点。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 书》中写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 16、口头禅:原指不懂佛教、禅理,只会袭用禅家套语作为谈话资料。

后泛指经常挂在嘴上而没有实际上意义的词语。 17、每事问:遇事多做调查研究。

陶行知有诗《每事问》云:“人力胜 天工,只在每事问。” 18、闷葫芦:难以猜破的哑谜,弄不清楚的事情。

19、门外汉:指对某项知识或技能还没有入门的外行。 20、绵里针: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

也比喻小心珍护。 21、迷魂汤:迷信的人指地狱中使灵魂迷失本性的汤药。

比喻迷惑人的 话语或行为。 22、迷魂阵:比喻使人迷惑而上当的圈套、计谋。

23、莫须有:意思是“也许有”。后来指凭空捏造罪名。

24、马后炮:比喻事后才采取措施。 25、马前卒:旧时指在车马前供奔走使役的人,后多用以比喻为别人效 力的人。

26、鸟兽散:人群象鸟兽般一哄而散。 27、牛马走:本意是指在皇帝前如牛马奔走的人。

常用作自称的谦词。 28、破天荒:指从未有过的事。

29、敲边鼓:意思是从旁帮腔。 30、敲门砖:拣砖头敲门,门开后即弃砖。

比喻猎取功名的工具,功名 到手即可抛弃。 31、敲竹杠:借故欺诈或要挟,以骗取财物。

32、清君侧: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33、绕指柔:原意自喻英雄失志,俯仰由人。

后来亦借以形容柔软。 34、杀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

比喻败坏兴致。宋朝苏东坡诗《次韵林 子中春日新堤书事见寄》云:“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 春。”

35、狮子吼:佛教徒比喻佛祖讲经,如雷震天地。 36、忘年交:指忘记年龄的交友。

即不拘年岁行辈的差异而结交的朋 友。 37、无底洞:比喻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

38、想当然:据推想,应当是这样。现在大多指凭主观想象认为如此, 与事实并不相合。

39、一溜烟:形容跑得很快。 40、一窝风: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41、一言堂:原来是旧时商店挂的匾额,表示买卖公平不二价。后用以 反映领导作风不民主,一个人说了算。

42、眼中钉:比喻极其厌恶憎恨的人。 43、应声虫:随声而应的虫。

比喻毫无主见,随声附和的人。 44、执牛耳:古代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 者执盘,因称主盟者为“执牛耳”。

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 位。 45、直如弦:像弓弦一样的正直。

《后汉书·五行志》记载了一首童 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五字: 一心挂两头 一去不复返 一百二十行 一字长蛇阵 一言以蔽之 一言抄百种 一沐三捉发 一举手之劳 一退六二五 一棒一条痕 一棍打一船 十万八千里 十年九不遇 十指有长短 八字没一撇 下笔如有神 三年不窥园 久旱逢甘雨 千里送鹅毛 习惯成自然 女大十八变 女大不中留 天下无难事 天子无戏言 天下第一号 天高皇帝远 不食烟火食 不能赞一词 不打不相识 日久见人心 日近长安远 火上无冰凌 文齐武不齐 水火不相容 水底涝月亮 渴望不可及 世上无难事 功到自然成 平地一声雷 平原十日饭 东风射马耳 东西南北人 汉贼不两立 礼多人不怪 礼轻情义重 旧瓶装新酒 民以食为天 夹袋中人物 岁月不待人 先下手为强 后浪推前浪 行行出状元 众怒如水火 自以为得计 欢娱嫌夜短 更上一层楼 花无百日红 步步生莲花 时势造英雄 私仇不及公 庐山正面目 快刀斩乱麻 苛政猛与虎 版版六十四 饱暖生*欲 依样画葫芦 贫贱不能移 物不平则鸣 物依稀为贵 狗咬吕洞宾 贪多嚼不烂 盲人骑瞎马 空口说白话 驽马恋栈豆 树倒猢狲散 贵人多忘事 独木不成林 恨铁不成钢 桃李满天下 捉将官里去 恶事行千里 顾三不顾四 顾前不顾后 蚍蜉撼大树 读书破万卷 病急乱投医 疾风扫落叶 疾风知劲草 家丑不外扬 家书抵万金 眼不见为净 猕猴骑土牛 祭神如神在 象煞有介事 鹿死不择音 惟有读书高 替古人耽忧 猢狲入布袋 惺惺惜惺惺 富贵不能* 道三不道两 谩上不谩下 墙倒众人推 疑心生暗鬼 慷他人之慨 漏翁沃焦釜 篱牢犬不。

5 古文里有哪些表达喜欢的字或者词

字:

一,好:是一个多音字,读作[hào]或[hǎo]。作喜欢讲时,应读[hào]。

1,释义:

1)喜爱,与“恶”(wù)相对:好奇。好色。好尚(爱好和崇尚)。好高骛远(亦作“好高务远”)。好逸恶劳。

2)常常,容易(发生事情):刚学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2,词语:爱好,好奇,好色,好高骛远

二,嗜[shì]:

1)释义:特别爱好。

2)词语:嗜好,嗜酒,嗜血,嗜欲,嗜痂之癖

三,喜[xǐ]:

1,释义:

1)高兴,快乐。

2)可庆贺的,特指关于结婚的。

3)妇女怀孕。

4)爱好。

5)适于。

6)姓。

2,词语:

喜欢,喜庆,喜糖,喜酒,喜事,喜闻乐见

四,爱[ài]:

1,释义:

1)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

2)喜好(hào)。

3)容易。

4)重视而加以保护。

5)吝惜。

五,说:该字为多音字,可读作[shuō],[yuè],[shuì]。作“喜欢”讲时,应该读作[yuè],通“悦”

1,释义:同“悦”,喜欢

六,羡[xiàn]:

1,释义:

1)因喜爱而希望得到:贪羡。羡慕。羡妒。艳羡。临渊羡鱼。

2)有余,余剩:余羡。“以羡补不足”。

3)姓。

2,词语:

羡慕,惊羡,羡门,叹羡,艳羡,边羡

七,怜[lián] :

1,释义:

1)哀怜:怜悯。怜恤。可怜。同病相怜。

2)爱:怜才(爱惜人才)。怜念。怜爱。爱怜。怜香惜玉(因香、玉可供玩赏,使人起怜爱之心,特指对女子的爱惜)。顾影自怜。

2,词语:

可怜,爱怜,怜惜,哀怜,怜遇,我见犹怜,顾影自怜

八,慕[mù]:

1,释义:

1)向往,敬仰:慕名,羡慕

2)思念,依恋:思慕

2,词语

思慕,敬慕,慕容,向慕,恋慕,钦慕

6 文言文中最常用的是哪几个字

常用文言文字词(25个) (一)之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三)以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四)于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

1 古文中 表示你的字

尔汝 补充: 而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而”便是代词“你”。

采纳哦

2 在古代文言文中表示多的字有哪些

在古代文言文中表示“多"的字有繁、盛、众、广等。

形容“多”的成语

观众多(座无虚席) 贵宾多(高朋满座) 人很多(摩肩接踵)

人才多(人才济济) 兵马多(千军万马) 事物多(林林总总)

色彩多(五彩缤纷) 类别多(千差万别) 困难多(千辛万苦)

话儿多(滔滔不绝) 读书多(博览群书) 见识多(见多识广)

变化多(千变万化) 走得多(走南闯北) 颜色多(五颜六色)

花样多(五花八门)

众,就是多。《说文》”众,多也。“

重,分量较大。 《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

大,在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年龄重要性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者超过所比对象。《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1 在古代文言文中表示多的字有哪些

在古代文言文中表示“多"的字有繁、盛、众、广等。

形容“多”的成语

观众多(座无虚席) 贵宾多(高朋满座) 人很多(摩肩接踵)

人才多(人才济济) 兵马多(千军万马) 事物多(林林总总)

色彩多(五彩缤纷) 类别多(千差万别) 困难多(千辛万苦)

话儿多(滔滔不绝) 读书多(博览群书) 见识多(见多识广)

变化多(千变万化) 走得多(走南闯北) 颜色多(五颜六色)

花样多(五花八门)

2 关于形容爱好很多的诗或古文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方宅”四句状写自家庭院的景物,这是近景,静态地描写田地与草屋的数量、堂前檐后的桃李与榆柳的生长情况。“暧暧”四句描写院外村落的景物,这是远景与中景,动态地描写笼罩在炊烟之中的远处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声与桑树颠的鸡鸣声。这样一幅安宁静谧的田园风光图被诗人描绘得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诗人正是要借恬静优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抒写自己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表现出诗人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写诗人一旦冲决罗网、回归自然的无限欣喜之情,道尽归田之乐。“返自然”既指归耕田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又指回到原来的自然本性,过上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3 古文中用“三”表示多的句子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葛 诗经)

瞥向苍崖高处见,三三两两看游人。(游 辛弃疾)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李白)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九曲棹歌 朱熹)

三春花事早,为花须及早。(惜时 无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 孟郊)

古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何满子 张帖)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八阵图 杜甫)

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杂诗 龚自珍)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杜甫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 李清照)

张皇貔貅三千士, 住乾坤十六年。(吊岳飞诗 胡铨)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伐檀 诗经)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长干行 崔颢)

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青高岭峙东西,岭上风光一望齐。(环山胜景 王良谷)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沧浪静吟 苏舜钦)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 陈与义)

老境三年病,新元十日阴。(新春 陆游)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观刈麦 白居易)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山房春事 岑参)

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三秦民谣 秦无名氏)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懊侬歌 南北无名)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挽舟者歌)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秋月 程颢)

此时万乘唯航海,何日三军更渡河。(金鳌山集 齐召南)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倩罗裙。(浣溪沙 杜甫)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东山 诗经)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感旧 黄仲则)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天问 屈原)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白华 诗经)

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采芑 诗经)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常武 诗经)

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閟宫 诗经)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冬至宿杨梅馆 白居易)

莫言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花下自劝酒 白居易)

年来白发两三茎,忆别君时髭未生。(寄陈式五兄 白居易)

令下三军整,风高四海趋。

重士过三哺,轻财抵一铢。

江上三千里,城中十二衢。(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 白居易)

荒凉三径草,冷落四邻花。

凤书裁五色,马鬣剪三花。

涛翻三月雪,浪喷四时花。(和春深二十首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秋雨夜眠 白居易 )

4 '多'在文言文的含义有哪些

duō

形 古文形体(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夕”本义指“黄昏时刻”,转义指“黄昏时刻农夫聚集”。“二夕”叠加指“农夫加倍聚集”。

本义:打谷场上农夫加倍聚集。打谷场上人的密度大。

引申义: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同本义〖many;much;more〗

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说文》

多,众也。——《尔雅·释诂》

何多日也。——《诗·邶风·旄丘》

与为多焉。——《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

宽裕而多容。——《荀子·致仕》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多次;多分(多半);多士(众多士子);多感(多谢,非常感激);多口(多嘴);多般(许多事端;多半;大概);多口可(许多);多花(方言。许多);多许(多少)

超过正确的或需要的数目;过多〖toomany;toomuch〗。如:这个字多了一个点;多因(多应。多半,大概);多时间(很久);多管(多敢。多半);多定(多半;肯定);多分(多半;差不多)

重。与“轻”相对〖heavy〗

士亦以此多之。——《汉书·灌夫传》。注:“犹重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

贤;好〖good〗

听者自多而不得。——《吕氏春秋·谨听》。注:“自贤也。”

又如:多才(多才俊。女子昵称她所钟情的男子)

〖数词〗∶〖用于数量词后〗表示整数以下的余数或零头〖odd〗。如:两个多月;三尺多宽;五年多

〖相差〗程度大〖muchmore〗。如:病人今天好多了;多样时(过了很久;好一会)

赞许,推崇〖praise〗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duō

多么〖how〗

用在疑问句里询问程度数量。如:多钱一斤?多早(什么时候)

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如:你看人家做得多好!

虚指某种程度

只,仅仅〖only〗

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

吾今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左传·襄公十四年》

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左传·定公十五年》

〖mostly〗∶大多

以故多持女远逃亡。——《西门豹治邺》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形容“ 多的 ” 一个字全部的内容,包括:文言文形容“ 多的 ” 一个字、文言文形容多密的字、文言文表示有的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9274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