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是如何解体的

金铃子2023-04-27  32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1988年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化”。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了思想混乱。1990年,局势更加动荡,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经济开始大滑坡;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苏共内部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接着,以俄罗斯为首的许多加盟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宣布本国是主权国家,本国法律高于全苏法律。

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苏联进行全民公决,大部公民表示赞同保留苏联。此后,戈尔巴乔夫与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就签定新的联盟条约进行磋商,于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将该联盟变为一个松散的联邦。此举引起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不满,于是爆发了819事件。

8月19日晨,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总统因健康原因,即日起停止履行总统职责。不久,又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接管全部国家权利。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后军队开进莫斯科。而委员会的行动遭到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的反对。于是形成了军队与叶利钦支持者对峙局面。美国总统布什声明,要求恢复戈氏的权力。各共和国***也声明支持叶利钦。尔后,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21日夜,戈氏称“完全控制了局势。

不久,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自行解散。

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至此,苏联完全解体。

苏联解体已经十余年了,但围绕“苏联解体原因、教训”的争论在国内外学界至今仍未停息,甚至存在截然对立的观点。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后果仍在当今世界产生影响的时候。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否则或者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或者是“缘木求鱼”。应如何看待当前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几种流行观点呢?

认为苏联解体主要原因是“苏共严重脱离群众”。这个说法没有时间概念,容易否定苏共70年历史

这种观点认为:由于苏共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在苏联国旗降下之时群众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出来捍卫自己的国家”,这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不能说这话没有道理,但不能简单说“苏联解体是因为苏共脱离群众”。这里没有时间的概念,容易全盘否定苏共70年历史。

首先,多数俄罗斯民众现在已经为当时他们对国家解体“无动于衷”的行为表示了忏悔。据俄罗斯最近若干次的民意调查表明,高达70%以上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其次,笼统说“苏共脱离群众”不够准确。什么时期的苏共脱离群众?列宁时期,如果“苏共脱离群众”,能够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党恰恰利用“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相反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则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当然也不会是斯大林时期,那时没有苏共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够取得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看,当时苏共在执政为民方面确有不少甚至是严重的错误,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党群关系,但从总体上看,苏共奉行的政策和苏联人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最后造成国家的解体。

所以苏联解体的确有“苏共脱离了群众”的因素,但应说明这个因素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认为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在意识形态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这种观点只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论创新”这也是目前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同样不能说这种观点不对,但似乎仅仅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苏共70年的思想领域内,既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面;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也有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往往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有时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至于什么时期什么倾向占上风,则要具体分析,绝非用“教条主义”一种表现就可以概括苏共全部思想特征,更不能把它说成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修改苏联宪法、取消***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最明显的证明。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当然要吸收全人类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成果。但如果不假思索地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顶礼膜拜,甚至把其糟粕当成精华,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当然,我们绝不应当低估教条主义在阻碍苏共思想创新方面的危害。由于不能始终贯彻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风,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论上的僵化问题,始终没能有大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但同样更应当清楚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认为苏共出现特权阶层和干部队伍腐败导致苏联解体。这种观点值得重视,但对特权阶层、苏共党内的腐败等问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读

首先应当肯定这个观点有正确和值得重视的一面。执政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

但这个特权阶层怎么和苏联解体联系起来?有些问题还应当进一步搞清楚:

第一,什么是特权,哪些人属于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有多大?现在学界一般认为苏联特权阶层人数约为50-60万。俄语“特权阶层”这个词,原意是“名称汇录”,有的译成“官阶名录”,有的干脆意译为“特权阶层”。但由什么人组成?享有什么样的“特权”?尚未有人对此做出准确论述。

1998年笔者在访问俄罗斯国家现代档案馆时,副馆长萨哈罗夫曾亲自给笔者展示了这本所谓“特权阶层”的名单,里面大体包含了一定级别的国家机关官员、大工厂负责人、著名集体农庄主席、大学校长、名教授等等。说他们有特权,是这些人工资和一般群众拉开了一定档次,甚至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如当时苏共***,从安德罗波夫到戈尔巴乔夫,月工资是800卢布,而全国普通职工月平均工资约200卢布。尽管差距不大,这些***享有其他待遇则非用货币可以衡量,如收受的礼品、各地的别墅等等。也必须看到这些特权对损害苏共形象的严重影响。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哪些是不合理的特权,哪些是必要的差别?把差别说成“特权”,可能不够准确。所以不能把凡是上了“名录”的人都算成“特权阶层”。

真正的“特权阶层”,是指那些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的人。他们有多少人?占所谓“特权阶层”50-60万人的比例多大?迄今为止没有看到这方面材料。当然,不能低估这些人在败坏苏共威信、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的作用。但也不能仅仅用“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汤”来阐明其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如果我们连“特权阶层”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又怎么估计他们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第二,实际上,在苏联社会的分配体制中,一方面确有分配不公问题,如“特权阶层”,但更主要的弊端是“大锅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区别不大,甚至是脑体倒挂。1985年,工业部门中工人和技术人员平均工资之比为100∶110;农业为100∶135;建筑业则倒过来,为100∶98。可以看出的确全国各个工种之间、在各种领域工作的人之间工资差别不大。

所以,对这个命题的正确解读应当是:首先一定要看到苏共党内的腐败、乃至特权阶层产生这个弊端的严重性,它激起群众的严重不满,对苏联解体有着深层次影响;同时,这个特权阶层到底有多少人?苏共党内的腐败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区分分配体制中必要的“差别”与“特权”之间的界限,不能把合理的工资、待遇等差别当作特权。

任何事物从产生之日起,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自身一直存在肯定和否定两面。苏共在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自身某些弊端的积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教条主义、特权阶层、脱离群众……)也日益严重,其中每一种弊端的发展都足以致命、否定自己。但如果说“这些弊端是导致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则略嫌简单。因为同时苏共自身还存在“肯定”的一面。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苏联仍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并不是某个社会在某个时期存在弊端就一定灭亡,人有重病一定会死。前俄罗斯联邦部长米哈伊诺夫坚决否认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说法。他认为,尽管当时的社会存在导致解体的因素,但同样存在能够消除这些因素、维护国家统一的足够有力的机制。这里的关键,是看其***在制定大政方针时如何发扬成绩、纠正时弊。

苏联解体原因:

1、苏共在思想意识和政策方面的失败是根本原因。

导致苏联解体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苏共后期部分***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从而导致了经济的下降、社会矛盾的尖锐、民族的分裂,也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

2、僵化、不健全的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因素,成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3、国家在经济体制运行的失效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严重落后。经济衰 退,成为苏联解体的又一加速器。而苏联经济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僵化的经济体制、 结构和战略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4、错误的民族政策。

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从而直接导致了最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背离苏联而去。

5、西方的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扩展资料:

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

苏联解体(俄语: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标志,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长达69年的(前)苏联(1922年——1991年)划上句号。苏联由15个加盟共和国和20个自治共和国组成。苏联解体后分裂出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等)。发展1991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在全苏进行了是否继续保留联盟的全民公投,764%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然而,苏联的解体与否,只取决于苏联政府权力阶层的决策(其中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抵制了公投)。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利用公投带来的舆论优势抵制分裂势力,叶利钦等支持分裂的苏联高官们在政治斗争中获得优势,导致苏联局势的急剧转折。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职。当日19时38分,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6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在克里姆林宫顶上空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19时45分,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8-19事件”后,“新奥加廖沃进程”实际上已难以继续,苏联加速走向解体。10月初,除波罗的海三国外,苏联的12个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共商经济协议。经过紧张激烈的讨价还价,1991年10月18日,苏联总统和八个加盟共和国***在莫斯科签署了《主权共和国经济合作条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没有参加签约,条约规定要保留卢布作为统一货币系统的共同货币的作用,参加国要履行苏联所有的对外经济义务并奉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但由于条约缺乏政治约束力,很快就成为一纸空文高潮1991年11月16日,俄罗斯***叶利钦宣布了10项总统令,接管了包括贵重金属生产部门在内的一系列属于中央财政金融部门的权力,剥夺了联盟的重要财源,并停止向中央约80个部提供资金。稍后,叶利钦又宣布由俄罗斯中央银行接管苏联国家银行和对外经济银行,掌握了联盟的货币大权。进入12月,围绕着苏联命运的斗争进一步加剧。西方国家看到戈尔巴乔夫大势已去,开始把原来对共和国与中央一视同仁的 “双轨政策”逐步过渡到支持各共和国独立的“一边倒”政策。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共和国就脱离联盟和选举总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美国在投票前放风说,如果乌克兰投票的结果表明要独立于联盟,则美国会尽快地予以承认。美国这一立场变化对乌克兰的投票起了很大作用。结果9985%的选民赞成独立。原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克拉夫丘克当选为首任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在就职讲话中明确表示,乌克兰将不参加戈尔巴乔夫倡议的主权国家联盟。人口近5200万,国民生产总值占全苏25%的乌克兰的独立,对于戈尔巴乔夫组建新联盟的计划是一次致命的打击。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背着戈尔巴乔夫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会晤。会晤后三方发表的公报称,三国已共同签署了由三个国家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其中宣称,“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苏联的法律和一切准则在三国已不再适用。这三个斯拉夫国家的总人口、总面积和经济实力在联盟中占绝对优势。三国的决定使戈尔巴乔夫签订新联盟条约的努力最终成为泡影。明斯克会晤公报发表后,原苏联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于 1991年12月13日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成为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平等创建国。1991年12月23日,叶利钦来到克里姆林宫,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8 小时的会谈,要他交出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权、发射27万个核弹头的“核按钮”、克里姆林宫总统府等。戈尔巴乔夫还把一批珍贵的档案材料交给了叶利钦。叶利钦保证戈尔巴乔夫辞职后享有包括国家别墅、汽车、警卫人员在内的优厚待遇。1991年12月24日,戈尔巴乔夫同他的工作人员,包括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等人举行了告别会,大家依依惜别。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晚上19时,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他说:“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形成的局势,我停止自己作为苏联总统职务的活动。作出这一决定是出于原则性考虑。”“我坚决主张各族人民的独立自主,主张共和国拥有主权;同时主张保留联盟国家,保持国家的完整性。但是,事态却是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的,肢解和分裂国家的方针占了上风,对此我是不能同意的。”“我还对我国人民失去一个大国的国籍感到不安,它会给所有的人带来十分沉重的后果。”戈尔巴乔夫表情严肃,但他以乐观的预言结束了演说:“我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迟早会结出硕果,我们的人民将生活在繁荣昌盛和民主的社会中。”19时20分,戈尔巴乔夫把“核按钮”通过“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以履行苏联终止存在的法律手续。不足百人的会场十分冷清,主席台上只有共和国院主席阿利姆扎诺夫一人就座。惯用的电子表决器也不用开动,连到会人数的登记亦未进行。大会代表以表决方式通过一项宣言。宣言说:“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确认,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法的主体即将停止其存在。”但是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代表都赞同此宣言,有的认为它毫无意义,因为苏联解体已成既定事实;有的认为由共和国院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不合法律,这类决定只能由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来决定。宣言通过之后,阿利姆扎诺夫对代表们说:“共和国院坚持到了最后。我们完成了自己的公民和代表职责,没有辜负主权共和国的信任。”“既然苏联总统已经向全体人民宣布辞职,既然苏联国旗已经降下,我们今天有完全的权利以宪法途径平静地完成我们的工作——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在此之前,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已于1991年12月23日作出决定,联盟院不再举行任何会议。于是,阿利姆扎诺夫宣布苏联议会从此解散,代表们互相告别,各奔东西。背景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1]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1]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2] 苏联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为防止成为赫鲁晓夫第二,勃列日涅夫大量提拔和任用自己的亲信,他选人的标准是对他个人最大限度的忠诚可靠,其班子的绝大部分是他童年的伙伴或同学、同乡、亲戚。苏联国家机构臃肿,官僚特权阶层庞大。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3] 具体地说,20世纪80年代末,这个集团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苏联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产生的‘自我政变’”。标志: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苏共多名强硬派高层领导(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苏联军队戒严内务部长)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组建了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软禁了当时正在黑海畔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由于军队倒戈,克格勃部队倒戈,以及叶利钦总统及时的反应,最重要的是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内部混乱,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试图抑制民主的做法最终失败。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苏联中央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力量。叶利钦总统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八一九事件后,除俄罗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在俄罗斯境内的鞑靼斯坦、车臣、西伯利亚等地也出现了要求独立的主张独联体诞生在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通过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从此,苏联正式解体。 

苏联解体(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高***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标志着冷战,两极格局结束。

至此苏联***和苏联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苏联从现实和法律上不再存在,红色帝国轰然倒塌。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苏联解体后,首都莫斯科成为最大加盟国俄罗斯联邦首都,分裂出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等)。

991年12月25日,这并不是一个稀松平常的圣诞节;那一天全世界的人们都通过电视机,看到了在莫斯科发生的惊天巨变。

红色的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蓝白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升起。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标志着那个曾经让整个西方世界胆寒的苏联已经彻底沦为历史。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给当时的中国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时间社会主义中国将何去何从,成为了所有人关心的问题。

在这个紧要关头,邓小平同志力挽狂澜,为中国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那么当时苏联解体造成了怎样的震荡,邓小平又如何力挽狂澜呢?

邓小平

苏联解体是其内外矛盾演化的必然结果,却给世界和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991年苏联解体,彻底改变了二战之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1]。1917年在沙皇俄国,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11月7日发动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俄,后发展成为拥有15个加盟共和国的苏联。

苏联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正是十月革命的成功,让同样苦苦求索救国道路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改变国家命运的一种可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促成了1919年“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诞生。

从表面上看中国***是苏联***的后辈,中共建立后也一度唯苏联经验是从。

苏联解体(俄语: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标志,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长达69年的(前)苏联(1922年--1991年)划上句号。

原因有3点,分为主观,客观与外部原因

1:体制僵化(主观原因)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2:领导失职(客观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苏共总书记、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

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处境到了危难关头,"戈尔巴乔夫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

3:外部原因(美苏争霸)

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苏联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与西方对抗花费了7000亿美元。其它军费开支约100亿美元,这严重消耗和削弱了苏联国力,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前苏联是如何解体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前苏联是如何解体的、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苏联为什么会解体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908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