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明朝十大奸臣

香港区旗2023-04-26  25

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魏忠贤(明朝)

肃宁人,原名进忠。少无赖,喜赌博。因输钱,为一群恶少所逼,恨而自阉。万历年间,入宫,勾结熹宗乳母客氏。熹宗即位,为司礼太监,他因善导帝倡优伎乐及狗马射猎而得信任,遂掌东厂。他与客氏相结,排斥异己,广结党羽,致有“五虎”、“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之称。势倾天下,媚事者拜呼他为“九千岁”,各地督抚竞相为他建生祠。公元1627年,思宗即位,发其奸,命逮治,自缢死。

谁的官大严嵩就去拍谁的马屁,因为他觉得拍了这个人的马屁,他就能得到这个人的照护。

王世贞与严嵩结怨,传说有一段公案。王世贞的父亲就是被世宗处死的王忬。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忬得到了价值连城的国宝《清明上河图》,不久就被严氏父子得知,二人就向王忬索要。王忬迫于严氏父子的权势,就让一个画师临摹了一张送给严嵩,后来事情败露,严嵩对其怀恨在心。后借王忬戍边不力下狱之机,严嵩上奏本将其害死。因为这段积怨,王世贞在他所写的《嘉靖以来首辅——严嵩传》以及其他史著中,对严嵩多有诋毁,严嵩的声名就此更是一落千丈。

严嵩名声一落千丈之后就开始了拍马屁之旅,他想要攀上高官的大枝,以来高官能照护他,但他殊不知他已经成为了高官中跟屁虫。严嵩任首辅十五年,与一位脾性暴躁而又嗜杀的皇帝能相处如此之久,也是很不容易的。世宗崇奉道教,力赞玄修、进献青词几乎是任阁臣的要件,因此“谀”、“媚”是阁臣们的共性,严嵩并不见得比别的阁臣更谀更媚了。例如宫婢之变后,世宗避居西苑,所居西苑永寿宫发生火灾,世宗欲重修宫殿。严嵩考虑世宗久不视朝,营建又要花费巨额资财,故不同意重修宫殿。这些都展现了,严嵩是一个奸臣,奸的不能再奸的奸臣了。严嵩不在乎别人的利益,他只在乎严嵩。他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有没有被侵犯,如果被侵犯了,那么他就会侵犯回来。

严嵩拍马屁是因为他想等他如果犯错了的话,那些高官能想到,因为以前严嵩拍过他们的马屁,所以对岩松的感官很好,就会救下岩松。

在魏忠贤掌权的日子里,他也不是一味的做坏事情,也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大事情。

第一,整顿大明军队,重用良将,提高了明朝的军事力量。在魏忠贤掌权的那一段时间,明朝在面对后金,辽东的各种战争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战绩,以前总是失败,现在是屡战屡胜,一扫之前的颓废之势。

魏忠贤重用了袁崇焕等明朝的将军。袁崇焕和魏忠贤的关系也非常好,著名的几场胜仗都是在魏忠贤在位期间打下来的。关外的战争也都是喜讯,不仅用大炮把努尔哈赤打成了重伤,还把皇太极打得很狼狈,仓皇的逃回老家避难。

打仗要有钱,这得益于魏忠贤的另外一个本事,征收赋税。

第二,减少农民的赋税,增加其他资本家的税收,充盈了国库。魏忠贤是农民出身,从社会底层摸爬滚打过很长时间,他也能体会到农民的辛苦,他不给农民加赋税是很大的功绩。在明朝末年,江南地区的贸易相当发达。

在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他对江南的商业纳税提高了很多。这些人都是明朝的资本家,海税,商税都是魏东贤制定出来的,这使得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也让国库里的钱更多了。由这些事情可见,大太监也并非只是一个贪赃枉法的小人,他做的很多事情对明朝苟延残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魏忠贤被杀害之后,崇祯能用的人只是那些纸上旁边的东林党人。他们是资本家阶层,根本不懂得如何打仗以及安抚百姓,国内的矛盾越来越深,这个时候明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提起魏忠贤,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大奸臣,这是很正常的,但是除了奸臣的名声之外,魏忠贤其实也为明朝做了一些贡献,比如他大胆起用熊廷弼及一些直臣,在他掌权期间国内形势较好,辽东局势也很平稳。

 魏忠贤其实也是一个从底层走向巅峰的典型,他年少的时候家境是跟贫穷,常常混迹街头,也根本不认识字,但是很幸运的是他很懂骑马和射箭,这可能是为他以后的人生大侠好的基础。但是同时魏忠贤有很喜欢赌博,并且迷恋酒色,时常和一些街头的恶少年一起赌博。

那么他又是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宦官呢?就是跟他喜好赌博有关。有一次他赌博输的很大,心里十分苦恼,一气之下就挥刀自宫了,并且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李进忠,不过后来又改回了原来的姓氏,并且受天子赐名魏忠贤。

虽然在历史记载中和现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魏忠贤是一个十足的大奸臣,但是明熹宗在临死时还特意叮嘱了他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这真的是很高的评价了,说明魏忠贤这个人是十分有才能的。

魏忠贤在自己往上爬的道路上使用了很多手段来排除异己,为自己的道路清除障碍,但是在政事上面也有一些好的影响。比如在税收方面,他提出少受农业税,多收工商税,就这一点来说,对天下老百姓是非常有利的,让百姓的负担更轻,同时又能保证国家的税收和军饷。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如重用贤能等等的事情都是有利于国家和江山社稷的,在奸臣的骂名之下还是有一点好的影响。

由于明武宗荒*无度死时年仅三十一岁也没有任何子嗣,而他的父亲孝宗则是一生钟情于张皇后,只有武宗单传一个儿子,所以孝宗一脉随着武宗的驾崩也就断 了香火,于是大臣们决定从最近的皇族旁支中中选出皇位继承。于是孝宗的弟弟,成化皇帝的第二个儿子兴王朱佑沅被认定为最近支的皇室,此时时兴王也已经去 世,所以理应由他的独子朱厚骢继承皇位,这就是明世宗,年号嘉靖,第11位皇帝。> > 从外藩来即位的嘉靖皇帝心情是复杂的,很快在即 位之初就与群臣之间爆发了“议礼之争”,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独一无二的政治事件。嘉靖皇帝是对朝中的大臣缺乏信任,十分排斥。而且在名义上,他对以过继给 孝宗做养子的身份来继承大统的方式也不认可,所以他想要追封自己亲生父亲兴王为皇帝。早在朱厚骢离开藩邸进京之前,未即位的世宗皇帝和朝臣们双方就迎接的 礼仪发生了激烈争执,由于朝中不可一日无主,朝臣们迫于形势,最后终于妥协让步,随后,世宗皇帝的生母能否以太后身份进京的问题,又引发了类似的争议,为 了稳定局势,大臣们再次让步。> > 经过这两件事之后,议礼之争的愈演愈烈,当时程朱理学在明朝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颠峰,世宗的做法,在标榜 尊崇先师礼教的大臣看来是无父无君,数典忘祖的,他们无法同意。大臣们的意见空前团结,反对的奏章像雪片一样向嘉靖皇帝压来。这让世宗皇帝一度准备放 弃了自己的主张。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张璁的书生,看准时机站了出来,开始为嘉靖皇帝立父为君的做法寻求理论上的依据。> > 张璁为世宗追 封自己的父母的做法寻找理论中的合理解释,同时引儒家经典批判了大臣的观点,与朝廷的反对派大臣们展开激烈论战。尽管他的文章也站不住脚,经不起商 榷。但是深得嘉靖皇帝之心,于是张璁也得一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嘉靖皇帝也加大了力度,扶植了一批附和自己观点的人进入朝中议政。于是朝廷官员们就逐渐分了 两派,赞成派大臣被称为议礼派,反对派大臣们被称为护礼派。> > 议礼派由于嘉靖皇帝的支持的队伍在不断扩大,但是护礼派大多是朝中老臣, 根深蒂固。双方的斗争明争暗斗,闹得不可开交,双方你来我往,斗争终于趋向了白热化,最终爆发了“血溅左顺门”事件。由于张璁等人为首的议礼派逐渐占据上 风,护礼派旧臣决定集体向皇帝进谏 ,其中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来到了左顺门外,他们长跪不起,一时 间哭声,喊声一片。> > 嘉靖皇帝并没有被大臣们的阵式吓倒,立即将为首的几个大臣打入监狱,没想到却激起众怒大臣们群情激愤,在左顺门前 出现骚动,场面渐渐无法控制。世宗皇帝一见杀心顿起,决定乘此机会铲除护礼派势力。于是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锦衣卫从四面八方围来,开始了血 腥镇压,左顺门前血迹斑斑,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一件流血惨案。左顺门事件以世宗皇帝的大获全胜告终,护礼大臣的势力遭到清洗,通过这一事件,嘉靖皇帝既实 现了追封先亲为皇帝的愿望,而且树立了威信,扶植了自己可以依靠的力量,稳固了帝位。> > 在局面稳定,统治得力的前提下,明世宗刚也着手 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他吸取前朝的教训,限制宦官权力,整顿税收。但很快开始迷信道教,在宫内设坛求仙,渐渐不大过问朝政。他到处搜罗方士,秘方,许多人 因此而一步登天,许多文人也因为给嘉靖皇帝撰写青词(道教仪式中向上天祷告的词文)而入阁成为高官,当时民间就有“青词宰相”的说法。凡是迎合他信道的, 就得到重用,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奸臣严嵩。严嵩其人并无治国之才但是特别擅长诗文书法,《明史》也不得不承认他“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 并以擅写“青词”。由于他善于起草祭神的文书,逐步取得了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的地位。这其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历代奸臣大多以擅长书法而闻名,蔡 京、秦桧、严嵩,都是其中的圣手,只是他们的书法盛名都被他们的奸恶之名淹没了。> > 严嵩当上首辅后,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他的儿子严世蕃更是飞扬跋扈,坏事做尽。严氏父子权倾朝野,许多阿谀奉承的小人都来投靠,一时候间严嵩的干儿子竟达三十多人。有了这些爪牙,严嵩更加可以随意操纵朝政了。> >嘉靖皇帝时期边防是有喜有忧,北面鞑靼部(分裂的蒙古四部中的一支)强大起来,统一了蒙古各部,经常侵扰明朝边境。与此相反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却取得了 决定性的胜利,涌现了像、俞大猷等著名抗倭将领。而严嵩本人是儒生出身,丝毫不关心军事备战。反而借着国家南北边防战事的不断的机会,大肆贪污军 饷,让兵士们受饥挨饿。> > 在国家军备空虚的情况下,鞑靼首领俺答汗几次打进内地,朝廷都没有力量组织抵抗。公元1550年,俺答汗带着 骑兵,一路打到了北京近郊。明世宗听从了严嵩的建议,指派他的门生仇鸾为大将军,统率各地援军保卫京城。严嵩怕一旦打了败仗,引起世人的指责。就指使仇鸾 不要出城抵抗,只要固守京城即可。结果几万鞑靼兵在北京附近烧杀掳掠,抢夺了大批人口、牲畜、财物。而京城集结的十几万明军却按兵不动,一箭未发。> > 一年之后,严嵩和仇鸾又暗中勾结鞑靼,准备以进贡和割地为条件同蒙古讲和。严嵩、仇鸾一伙丧权辱国的行为激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愤慨,特别是兵部员外郎杨继盛。> >杨继盛为人正直,认为堂堂天朝大国不能损其国威。他多次向明世宗上奏,反对议和,只要朝廷上下能够发奋图强,富国强兵,驱逐鞑靼便指日可待。明世宗虽然 也有心与鞑靼一战,但又性格软弱,经不起严嵩,仇鸾等人的夸大其词,最后杨继盛遭到排挤,降职到狄道(今甘肃临洮)做典史。> > 杨继盛虽被贬到狄道,但他的心志丝毫没有因这点挫折所动摇。狄道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当地人大多不识汉字。杨继盛到了那里勤政爱民,兴办学堂。变卖了家产帮助家境贫寒的青少年读书。当地百姓都爱戴杨继盛,呼他为“杨父”。> >正当杨继盛把狄道治理得井井有条之时,鞑靼却屡屡破坏和议,多次进攻边境。仇鸾怕皇帝降罪,在惊恐中病发身亡。此时,明世宗意识到到杨继盛的意见是对 的,让他复职调回京城。此时仇鸾身死,严嵩也想拉拢杨继盛以便继续对控制军权,哪知杨继盛对严嵩更是深恶痛绝,认定他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杨继盛回到京 城不到一个月就揭发严嵩十大罪状,上奏章给明世宗,而且条条都证据确凿。他在奏章中还尖锐地指出,严嵩之所以犯下了十大罪,还轻松可以蒙蔽皇上,是因为还 有“五奸”在暗中帮他,世宗身边已经布满了严嵩的间谍、爪牙、亲戚、奴才、心腹,这“五奸”,所以圣聪蒙蔽,让小人可以为所欲为。

秦桧比严嵩更出名,因为秦桧是卖国贼,亡国之臣,相对于乱政的严嵩更加可恶。

如果看历史,还停留在“忠臣”、“奸臣”这样的黑白分明的历史观,那就是还没有入门。

要搞清楚嘉靖为什么要重用严嵩,首先你要体会皇帝的具体处境。作为皇帝,表面上九五之尊大权在握,但实际上面对满朝文武,皇帝就是个孤家寡人。中国古代的官僚集团,有他们自己的利益和儒家伦理。即使是皇帝,也不能过分违背这两点。否则被骂昏君是轻的。

你把他们杀掉就更麻烦了,史书上千秋万代都会留下骂名。事情得大臣们去做,圣旨得大臣们去执行。甚至皇帝自己的吃饭穿衣,婚丧嫁娶都得依仗下面的人。而皇帝真真正正就只有他一个人,要面对如此庞大的帝国。管不过来,也没这个可能管过来。

这时候怎么办呢?皇帝做过很多尝试。比如说重用宦官对抗外朝。宦官作乱了,就重用外戚对抗宦官。然后外戚又把持朝政架空皇帝……到了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把专制帝王的权力推到顶峰。明朝的皇后都必须是平民子弟,外戚没法作乱。宦官们虽然偶尔有几个掌权的,但基本上就是皇帝一张纸条就能赐死的程度。

这时,唯一能跟皇权对抗的,就剩官僚集团。而官僚集团如果不听话,不准皇帝炼丹修道不准皇帝干这个干那个不准立自己喜欢的女人当皇后,不准立仔细喜欢的儿子当太子等等等等……那皇帝怎么办呢?就剩下重用肯听自己话,肯跟整个官僚集团作对的人了。而严嵩,就是这样的人。

严嵩相当于皇帝的尿壶,他能承担各种皇帝想做但是又怕脏了手的事情,他能不折不扣执行皇帝的旨意。他能承担骂名,还能干实事。嘉靖用严嵩用的这么爽,为什么不呢?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主政,他在位期间换了五十多位内阁大学士,换了十九个内阁首辅,他们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是奸臣。

而这些人中有一个人原本受到崇祯重用的头号内阁首辅,曾遭到排挤,后又被启用,但最终却落得身败名裂,抄家自尽的下场。

这个人就是崇祯皇帝任命的首位内阁首辅周延儒。

那么周延儒在明朝末年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真的是一个奸臣吗?

周延儒自幼聪明好学,21岁便考中了状元,崇祯初年新皇帝对他委以重任,出任内阁首辅,当时周延儒才只有36岁,可以说是平步青云。

周延儒执政初期也确实提出了一些看起来颇有针对性的措施,崇祯对他也比较信任,让他放手去干。

但是身为东林党的周延儒嘴上的理论一套又一套,在实际操作中却收效甚微。

在他的主持下民变没有得到抑制,东北地区满清的军事扩张也没有得到抑制,朝中的权力斗争则愈演愈烈。

后来他的政敌温体仁将其扳倒,周延儒被迫回乡养病。

但是周延儒的官宦生涯并未结束,十年之后温体仁一党遭到清算。周延儒在东林党人的集体举荐下再度进入内阁,担任内阁首辅。

这一次周延儒和以往一样,虽然做了一些努力,但都只是流于形式,十分肤浅,根本无法改变明朝末年的沉疴积弊。

当时整个中国民变四起,横行中原,关外女真步步紧逼,周延儒束手无策。

军政经济一塌糊涂,搞起来内斗却颇为精通,周延儒拉帮结派,只用东林党人,打击一切反对势力。

他甚至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谎报军情,以至于导致明朝边防出现重大危机。

后来周延儒的反对派弹劾他,将他的种种罪状告诉了崇祯。崇祯大怒,大骂周延儒可恶,竟然敢欺骗自己。崇祯皇帝本就是一个多疑而心胸狭窄的皇帝,他认为自己对周延儒如此信任如今却遭到欺骗,其恼怒之情可想而知。

于是崇祯下令将周延儒抄家,命其自尽。就这样,东林党人的领袖,一个政治理论家,惨淡收场了。

周延儒死后,东林党人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他们继续以道德模范自居,实际却干着争权夺利的勾当。

明帝国最终也在不断的党争和内耗中走向灭亡。

周延儒或许不是大奸巨恶,但他重理论轻实践,只有口头文章而没有治国安邦才能,才与位不符,确实对于明末局势恶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虽然提拔他崇祯是所有问题的根本,但既

北宋末年,外有异族入侵,内有奸臣当道,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在北宋末年的诸多奸臣中,有六位最为臭名昭著,后世称之为“北宋六贼”,北宋六贼是哪六位?他们最后是怎么死的?

一、蔡京六贼之首,进士出身,先后任知府、侍郎等职,宋徽宗年间官至太师,深得宋徽宗的宠信,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深为正直大臣和百姓厌恶,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终于因金兵南下被弹劾,与诸子一同被宋钦宗流放,途中客死,终年79岁。

二、王黼(fǔ)进士出身,口才出众,善于阿谀奉承,历任地方官员,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他从正四品通议大夫直跳六级到宰相,大宋仅此一例,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攻入汴京在即,王黼刚准备带着妻妾儿女逃跑,宋钦宗下令对他抄家,开封府尹聂山与王黼有过节,趁机派人杀掉王黼,终年47岁。

三、童贯宦官出身,受蔡京举荐出任监军,掌握兵权,宋徽宗宣和年间领兵攻辽,大败而归,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宋钦宗继位,被成功弹劾,宋钦宗下令处死童贯,终年72岁。

四、梁师成宦官出身,深得宋徽宗宠信,官至太傅,曾经找人模仿宋徽宗笔迹伪造圣旨,以达到其横行朝野,贪污受贿,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宋钦宗继位后下令对梁师成抄家,缢杀梁师成,悬首示众,终年52岁。

五、朱勔(miǎn)早年父亲在蔡京门下任职,得蔡京赏识,飞黄腾达,宋徽宗喜爱奇珍异石,他就大力在民间搜刮,快马加鞭献给宋徽宗,以取得宋徽宗宠信,深为百姓厌恶,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宋钦宗继位,朱勔被革职流放,同年处死,终年51岁。

六、李邦彦进士出身,才学出众,深得宋徽宗喜欢,官至尚书丞,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宋钦宗继位,力主割地求和,导致靖康之难,间接导致北宋灭亡,是历史罪人,宋高宗继位后革职流放,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在流放地病死,终年59岁。

以上就是关于谁知道明朝十大奸臣全部的内容,包括:谁知道明朝十大奸臣、明朝大奸臣严嵩是怎样一个人,为何以拍马屁著称、大明著名奸臣魏忠贤,为明朝做了哪些贡献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898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