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评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有何意义

网络受限2023-04-26  139

伊犁将军,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乱后设立的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驻伊犁惠远城(今霍城东南) 。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 伊犁将军为清朝新疆地区最高官职,统辖新疆南北两路,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额尔齐斯河上游,天山南北两路,直至帕米尔等地的军政事务。 意义加强了对北部和西北部边疆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明朝更重,虽然底层宗室不算人,也没人管,给高层宗室的薪水到了中后期也经常晚发,少发,不发。但最致命的不是发钱,而是宗室占据的大量田地,这个更激化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并且导致中央政府损失了20%以上税收。这个才是更致命的,假如没有宗室占地问题,明朝的财政状况会好很多,多撑50年没问题。

论财政的宽裕度,清朝也要好很多。清朝在后期对除了满族以外的八旗子弟,剩下的一概不管,汉军干脆让他们自食其力。这样算下来,满清的情况,要好很多。因为明朝管理,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收大臣和藩王的税收。所以我觉得明朝比清朝的财政负担要重很多。 明朝的皇帝,墨守成规啊!

用明朝宗族与清朝八族对比没有意义,明朝数十万宗室是消耗资源,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和产出,而八旗军是军事单位,肩负着国防任务。比如,清朝200多年,守卫黑龙江,内外蒙古,青藏和西部省份的边防军,基本都是八旗军包圆了,这对于内地民众来说,是非常大的福利。

要知道,在明朝光是守卫长城,就要征发数十万人,还要强征百万人长年累月,徭役运输粮食补给。内地还要去边防换班,就是班军制度,数十万军队来还换防,劳民伤害,老百姓苦不堪言。而清朝,八旗军把这些边防任务,全部承包了。

第2个是八旗军是军事单位,承担着大量军事任务,从平定准葛尔汗国,打败大小和卓,进击尼泊尔,保卫西藏,打击土司武装,平定张格尔入侵……一直承担着繁重的军事远征任务。

到了1840年以后也是如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大沽口八旗军为主的清军首次击败英法联军,虽然后来在八里桥战败。随后,僧格林沁打败,太平军2次北伐军,全歼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20万大军,击灭捻军,绞杀捻军首领张乐行。虽然最后在对捻军战争战死。但是,确实是连续战斗十几年不停顿。

八旗军多隆阿,摧毁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主力,随后在陕西一年打败回军数十万,建立功勋。八旗军金顺作为左宗棠远征军前敌指挥,打败阿古柏建立战功。在甲午战争唯一陆战胜利,也是八旗军依克唐阿在凤凰岭取得。

再落败军事单位,也不能与寄生虫集团相比较,八旗军事集团毕竟打下了广大的国土,同时守卫边疆200多年,奠定了我国现在的国土范围。

综上,明朝的宗室成为毒瘤,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而清朝八旗虽然后来战力不堪,但好歹承担着保家卫国的军事功能,因此,二者没有可比性。

顺治是康熙父亲,康熙是雍正的父亲,雍正是乾隆的父亲。

1、顺治,中国清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的年号,通常也代指清世祖。顺治年间,属清朝早期,清朝对汉民族的统治矛盾比较尖锐,发生了“剃发易服”“文字狱”等重大历史事件。

2、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从1662年至1722年,共六十一年,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3、雍正,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4、乾隆(清高宗年号),(Emperor qianlong)是清高宗的年号,前后一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公元1736年至1795年。在这期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还进行《四库全书》的编撰等。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出生,于1799年2月7日逝世,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清世祖,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6岁即位,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满族。崇德3年出生,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属相虎,在位18年(1644年—1661年),死后谥号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陵寝清孝陵(河北遵化县清东陵),庙号清世祖。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只是皇宫中一名不受恩宠的贵妃。康熙降生时,父亲顺治皇帝正对满洲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爱得死去活来,哪有精神顾得上这个不请自来的三阿哥。7岁的时候,康熙即遭到天花的侵袭,但是他所患天花之症并没有危及性命,仅在脸部留下几个细小的麻点。

这使他对当时这种最可怕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而他出过痘竟成了他将来继登帝位的一个有利因素。然而后面不幸接踵而至,他八岁丧父,九岁时疼爱他的母亲又死了。两年之间父母双亡,只有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一直辅佐着他。

康熙后来回忆到,那年母亲生病的时候,他日夜守候在床边,滴水不进。母亲去世时,他日夜啼哭,不思饮食。直到晚年,康熙回忆起这一幕幕还不无悲伤地说,他在父母的膝下没有得到一天的欢娱,“此朕六十年来抱憾之处”。

康熙的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十分关心他的成长,对康熙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经常给康熙讲述清太宗皇太极当年创业大清国的故事,激励他将来要秉承祖先英烈之风,成为有抱负、有作为的人物。康熙是孝庄皇太后辅佐的第二位皇帝,她一直以帝王的标准严格训练康熙,教育他要“宽裕慈仁,温良恭敬”,甚至连一举一动都要“俨然端坐”,中规中矩。

康熙在文化上面实行文字狱,为了维护少数民族的统治利益,打击汉族人民批判的呼声,制造了多起抄家案,而他的继任者雍正、乾隆更是变本加厉。康熙不愿意将西方传入的科学技术进行推广,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中国近代的全面落后与清朝统治者的思想有一定关联。

参考资料:

顺治-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

康熙-百度百科

大清王朝之所以少数民族叛乱凸显,和它的整个体制以及疆域有很大关系事实上,中国的历朝历代,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之间一直处于一种大融合的阶段,时而合时而分,诸如:匈奴人,其前身是犬戎族,曾在西周末年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汉朝至武帝后,匈奴分裂,一部分南下,与汉族融合,最后归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另一部分则远跨漠北,一直跑到欧洲地域同样,在明朝时期,北方有北元,后来还有瓦剌和鞑靼等少数民族与中原时战时合而为何清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叛乱”比较多?其实,首先要了解清朝的起源和构成:大清本为后金,由女真族演化至满族而形成,起兵在辽东地域,当时金军远不如明朝强大,因此虽然在辽东打了多次胜仗,但仍然无法也无力吞并明朝,于是,当时的后金统治者采取联络外援,打压大明空间的措施:一是击破高丽,让朝鲜臣服;二是攻击漠北蒙古部族,扶持亲后金势力,击破亲大明的大汉势力。诸如此类,因此,清王朝建立初期,实际上除了后金和吞并的大明外,其余诸少数民族势力只是臣服于后金,而并不是被完全吞并。同时,后金和汉族文化不同,它不具备大熔炉的能力,无法同化融合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的土豪们依然保留相当大的权力。而葛尔丹叛乱,大小卓和叛乱等,其实都是当地豪族内部因为土地和权力斗争引发的内乱,而清朝采取的是打压较强势力,扶持听话势力来对抗,这就是干涉了少数民族内部的权力划分,自然引起强力部族的不满,最终矛盾无法调和时,就发生大规模叛乱了。

以上就是关于乾隆评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有何意义全部的内容,包括:乾隆评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有何意义、明朝宗族对当时的财政负担和清朝八旗对财政的负担哪个比较严重呢、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的关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8915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