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耜是在哪个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出土的我国长江流域

骨耜是在哪个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出土的我国长江流域,第1张

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的农耕工具,出土于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氏族遗址位于浙江杭州湾南岸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是1973年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现的。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 骨耜的使用,充分地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

耜是中国古代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

如果我们使用骨耜,要在骨耜上加一把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骨耜(sì)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耒),再用藤条捆绑固定。

河姆渡遗址基本信息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以偶蹄类哺乳动物肩胛骨、髋骨为材料制作的耕具这种骨质耕具长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为便于缚柄,肩臼处多凿一方孔,骨板正中部还有磨出的竖槽及小方孔。竖直木柄与骨器绑扎在一起。刃部形状有两齿、四齿、平刃、弧刃、斜刃等,从这些不同形式的刃部推测,知这些骨器具有耒、耜、锄、臿等农具的不同功能。

与骨器相比,石器颇显逊色,数量少,种类单纯,只有斧、凿、砺石等。基本为木作工具,一般只磨刃部,器身尚保留打制、琢制痕迹。

阿姆渡遗址位于中国甘肃省东南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4800年至前2000年)的一个文化遗址。出土的骨耜是当地古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一种工具,其产生原因和出土地用途和特点如下:

产生原因:骨耜主要由动物骨骼制成,它的出现和发展与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从以打猎为主的生产方式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有关。使用骨耜可以方便地进行耕种、播种等农业活动,提高了劳动效率。

出土地用途:阿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当时的居民已经开始从狩猎采集为主转向了农业生产,而骨耜就是这个时期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骨耜可以用于开垦土地、除草、松土、移植等各种操作,对于推动当时社会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出土的骨耜还反映了当时生活水平和手工艺术水平的发展情况。

特点:骨耜通常由整块动物骨头制成,较为粗糙简单,没有装置把手的部分。骨耜的形状多样,有长条形、扇形、三角形等不同形态,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切削功能,能够将土壤切割并开垦成固定形状的田地。同时,骨耜也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工具制作技术的代表之一,展示了当时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

骨耜是用偶蹄类哺乳动物肩胛骨制成,肩部挖一方孔,可以穿过绳子绑住木柄。骨耜中部磨有一道凹槽以容木柄,在槽的两边又开了两个孔,穿绳正好绑住木柄末端,使木柄不易脱落,其制作方法已相当进步。这种骨耜在南方水田中使用,功效也很高

资料

>

以上就是关于骨耜是在哪个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出土的我国长江流域全部的内容,包括:骨耜是在哪个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出土的我国长江流域、远古时期的骨耜是用来干什么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898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