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进士出身和进士出身是啥意思

同进士出身和进士出身是啥意思,第1张

科举时代按照中式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

宋代进士分五甲,第五甲为同进士出身。 明清分三甲,第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宋史·选举志二》:“[ 乾道 ]二年,御试,始推登极恩……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第三、第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明史·选举志二》:“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宋制进士分五甲,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从六品,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二甲十七名赐进士出身授正七品。三甲八十名(后增到百三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正八品。

清朝科举分为三甲。

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古时高中者分三甲

第一甲录取三人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不过,这是一般的尊称,圣旨里不会这样写的因此,官方的说法是叫"赐进士出身"

第二甲录取三十人一般都叫"进士",甲头叫"传胪"这帮人高中的官方说法是叫"赐同进士出身"

第三甲也是录取三十人也都叫"进士"不同的是,这帮人高中的官方说法是叫"赐同进士及第"

这三甲人高中后,都叫"进士及第""同进士出身"是专指考中第二甲的人

有机会去北京或南京的话,参观一下当地的贡院(古时考试的地方),那里会有碑文刻着"XX年 同进士出身"都有哪些人

简单地说,即使是最后的同进士,也是科举录取的公子哥,科举结束后重新排名。如果科举中没有公子,就没有资格参加科举,也就不存在什么进士、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的说法。以清代为例,所谓进士或进士是指科举考试中的前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考试结束后,只有前三名可以获得进士,其他的不包括在内,第四名也不允许! 名列前三甲者,赐进士及第,不需参加第二次选拔,可直接进入院士院担任修撰和院士编辑,通常在院士院修撰中获一等奖,在探花中获二等奖。又以清代为例,通常对进入殿试二甲的前50名贡士授予进士之礼。殿试排名在50名以下者,则授予第三名,与进士同榜。说穿了,所谓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只是殿试的名次,并无本质区别。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同进士出身的人有什么没考上进士或进士没考上的,像乡试中的副榜贡生。从分布上看,有进士出身的和没有进士出身的差别不大。

考试结束后,有关部门会从二、三等的学子中选拔部分人进入院士镀金,授予院士普通吉士。镀金的培养期一般为三年,三年考核结束后,对成绩优秀的院士留作评议,也叫 "留馆"。其他人则被分配到六部、北京的其他衙门或被任命为外聘人员,如六部主事、御史、县令等。

未能进入书院者,则直接分配到六部、北京其他衙门或被分配到异地任职。其中,虽然排名靠前的略微沾点光,但差距不大,有不少三甲进士的名额甚至比二甲好。当然,这要看个人的社会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所谓的进士和进士出身和进士出身并无本质区别,都属于真正的进士! 不同的只是殿试的名次不同。有的进士在前三名,有的进士在前五十名,剩下的都是同进士。但不管怎样,你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公子的身份,否则什么都不是!"。

--------------------------------------------------------------------------------

“赐同进士出身”的背景和故事:

清朝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里的“同”实际上表示的却是“不同”,目的当然是为了给落第秀才一点心理安慰,省得他们一时想不开了上街游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此相对应的是“如夫人”:所谓“如夫人”乃小老婆——小老婆当然不是夫人,可为了安慰她,或者为了给她指明一条“光明”前程,大老爷就称她为“如夫人”:字面上好像是说,你在我这里“如”同“夫人”一样,不会受到任何歧视;而实际上不过是点明你只是像夫人罢了,根本就不是夫人,要做夫人,你才“万里长征”只迈出第一步!当年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殿试,只是入围三甲,成了“同进士”。这事成了他一个心病——要放在今天,算什么呀?以曾国藩的权势,弄个什么硕士博士文凭,那还不撅腚放屁一般容易?可在满清,这事儿可开不得玩笑。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说的是他做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居然也就一个“同进士”!

科举考试可以算是中国自古以来读书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这项发明不仅给广发人才带来了希望,还给每个时代添上了不一样的色彩。科举制度最早产生于隋朝,广泛应用于唐朝,它经过许多个朝代才出现完善起来的。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也就是明清朝的时候,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那个时候的科举制度选拔主要是文科类的进士,但这些人才都是经过重重选拔,最终参加殿试之后才能获得功名。殿试是由皇帝主持进行的,在殿试之后,其中成绩名列前茅的人,就会依次获得进士及第、进士出身以及同进士出身等功名,那么同样是进士,这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进士及第比较同进士出身好在哪里呢?

进士及第、同进士出身的意义

根据相关的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 ,“始分三甲”。孝宗乾道二年( 1166),“御试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第三甲、第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三名称“榜眼”,南宋以第三名为“探花”。也就是说,这些经过殿试的人会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这次考试的前三名,而这三个人的功名就是进士及第。第二个等级的人和第三个等级的人数是不固定的,每一次的考试都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第二等级和第三等级的人,一般为几十个到几百个之间。第二等级的叫做进士出身,第三等级则是同进士出身。

进士在为官方面的不同

参加完殿试并获得前三甲的人,其实都可以被称为进士,但是他们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根据清朝史书的相关记载,清朝一甲前三名也在殿试后授官,授翰林院修撰和修编。其他进士还要进行朝考,按等第分授庶吉士、侍中、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再次授推官、知州和知县等。

也就是说即使他们都是进士出身,但是他们在做官的资质上却是不同的。正常情况下,前三年都是可以留在京城做官的,而后边的二甲和三甲的人主要是没有太硬的官场关系,都会被委任到地方做一个小官而已。

获得进士功名的名人

明清时候,参加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及第功名的人应该算是比较多的。因为现在许许多多的古装剧而被大多数人知道的纪晓岚就是进士功名,晓岚是他的字,他的原名叫纪昀,根据《清史稿·纪昀传》记载: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再迁左春坊左庶子。京察,授贵州都匀府知府。高宗以昀学问优,加四品衔,留庶子。寻擢翰林院侍读学士。

他获得的是进士出身的功名,因为他的名次比较靠前,所以就被留在了京城做庶吉士,后来就进了翰林院,开始了他一生的官宦生涯,因为科举考试的名次比较好的原因,他的官场之路算是走得比较顺畅的,起码他最开始的起点就是很不错的,晋升的空间比较大,前进的道路也是比较宽的。

根据记载,他曾经担任过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及太子太保等职务,在古代的官场上来看,他的地位基本上到达了文人能够到达的顶端,只不过他并不在乎手中的权力,而是精心于文学创作,所以虽然他的地位很高,但他只是一个好学的文人并没有多少实权。即使是这样,他也是当时许多读书人羡慕的对象,毕竟能够考中进士,留在京城甚至名垂青史的人少之又少。

同进士出身功名的人

以上就是关于同进士出身和进士出身是啥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同进士出身和进士出身是啥意思、"同进士出身"是什么意思、古代进士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他们之间的区别大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871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