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王族怎么会有“三大姓”

楚国王族怎么会有“三大姓”,第1张

1、楚国的王族都姓“芈”,昭、屈、景三家也都姓“芈”。屈原、景差、昭阳都姓这个,屈、景、昭只是他们的氏,并不是他们的姓。

2、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姓多是从先秦时期的氏发展而来,而先秦时期的姓则绝大多数消亡了。

先秦时期的姓与氏,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姓的功能是“别婚姻”,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有姓,否则无法进行婚丧嫁娶。而氏的功能则是“明贵贱”,因此普通的平民就没有资格有氏了,只有贵族才会有氏。

3、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也就是说男子虽然有姓,但是在他的称谓中是不体现的。姓与名(或字)都不联称,如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姓姜,吕氏,名小白。称他姜小白是不对的,他属于贵族,应该称氏,因此应吕小白。他的姐妹则要称姓,如文姜、宣姜。因为她们要嫁人,而周代的礼制是“同姓不婚”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公族的姓是“芈”,国君的氏的为“熊”,当然只能是现任的国君才能以“熊”为氏,不是国君,就不可以。所谓公族就是与国君有共同祖先的所有人。楚国的公族主要有:屈、景、昭、斗、成、班、孙,战国时期屈、景、昭三家在公族最大,成为楚国的代表。

4、所以尽管三大姓称谓不同,但它们同宗同源,都是“芈”姓。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是战国后期楚国隐士楚南公说的,最早被记载于《史记》。说当年六国被灭楚国最可怜。当年楚怀王也算一号人物,用屈原,灭越国,夺魏国八座城池,结果在和秦昭襄王的会盟中居然被秦国给扣下了,以怀王之命要求楚国割地,怀王以国家为重坚决拒绝秦国的无理要求,怀王的儿子也只顾着自己当王享受,丝毫不管自己老爹遭的什么罪,其他诸侯也乐得秦楚互掐,导致怀王最终客死异乡。

不得不说秦国这事干得不地道,两国交战尚不斩来使,你会个盟把人家国君扣了算怎么回事。而且怀王本人有雄心大志,深得民心。如果怀王不出这岔子,绝对能带领楚国走得更远。所以怀王客死后楚国人便留了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以表达对秦国深深的痛恨。其实就是放狠话来着。

楚虽三户指的是“屈、景、昭”三大氏族,是熊姓下的三个分支。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中央集权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的氏族势力逐渐衰弱,国君和大地主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楚国是战国七雄中改革力度最小的国家,士大夫阶层在楚国还有着相当强大的势力,其中屈、景、昭三氏可以说是楚国氏族中的翘楚。

在灭秦战争中虽然屈景昭这三氏后人抛头露面的机会不多,但是刘邦项羽陈胜吴广都是楚国人,这句话也算说对一半吧。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当时天下大乱时,楚人逐鹿中原,为灭秦所喊出的口号。

当时最有可能灭秦的只有楚国人,楚人的长江文化对中原文化没有认同感。中原人束发右衽,楚人散发左衽。

周朝灭商后在分封诸侯时,按公,侯,伯,子,男排爵位,给楚国一个男爵,楚国人大为恼火,自立为王。

在文化上中原人偏向儒家,孔子,孟子是中原人,而楚国人崇尚道家,老子,庄子是楚国人。

在文学上《诗经》是温柔敦厚,《楚辞》汪洋恣肆;一个是现实,另一个浪漫,属于两个流派。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虽亡,楚地还有屈,景,昭三氏家族。这三个氏族,都来源于熊姓一个家族。管这三个氏族的官为:三闾大夫。

在诸侯国之间,除了宋国是商朝的遗民,其他的都是周朝的近亲,只有楚国是外人。有道是:兄弟阋于墙, 外御其侮。所以,楚国人是最具反抗精神。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成语”三户亡秦”的典故出处。这句产生于反抗秦朝统一的秦朝时代名言,出自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但直至关于这句话今日仍有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指地名,位于丹江口水库一带,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

第二种说法:指楚国大三姓,屈、景、昭。

第三种说法:很少的人,比喻力量小,决心大。

个人更偏向于第三种解释,楚国疆域辽阔,曾是战国七雄中国力最盛,楚人自认天下即使统一也应是楚国统一,在被秦国灭亡后即使楚国已经不复存在,楚国望族复国之心同样最盛,亡秦大业从陈胜大泽乡起义反秦到后来项羽巨鹿打掉秦军绝对主力,甚至最后刘邦攻破咸阳,最后一统天下,刘邦,项羽,陈胜故乡都在楚国,这并不仅仅是巧合。

氏族,是指楚国三大氏族:屈、景、昭。

楚国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后来又分裂出昭、屈、景三氏。所以这个“三户”就是楚国所有的王族。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是岁,徙贵族楚昭、屈、景、怀、齐田氏关中。”《汉书高帝纪》同样记载:“九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

楚国灭亡后,这三族仍是地方豪族,影响力持续到了西汉初年,刘邦为了监管这些旧豪族,将之迁往关中,以防生变。以这三族的影响力,很可能也参与了秦末的反秦战争。

愚认为:及使楚国只保留三户人民,但推翻秦帝国者,必定是楚国的遗下三户人民。纵观历史事实:"燕雀哉岂知鸿鹄志"的陈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大风起兮云飘扬"的刘邦。均楚三户。其它哲理不再赘述。贾谊评价:"陈涉瓮庸绳枢之子,氓隶之人,涉足行伍之间而崛起仟陌之中,率疲惫之卒、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天下人民,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陈涉之位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中山之君也,然存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项羽、刘邦诸君比愚明了。仅此愚见,不适之处,敬仰指正。

为什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的三户”是指哪三户?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是成语“三户亡秦”的典故出处。大意是说: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在秦朝覆灭之际,范增游说项梁时对其说,当初秦灭六国的时候,楚国是最无罪的,楚怀王被诱骗到秦国后再也没有返回,楚南公就说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秦朝时代的名言,表示:“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不是三户人家的意思,也不是几户人家,几个人的意思。“楚虽三户”是指楚国的三个氏族,楚国的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户就是楚国的三大氏族屈、景、昭。这句名言是比喻即使弱小,但是团结在一起也能成功,代表有坚定的信念,不畏强暴,奋起推翻秦朝统治,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有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虽然只是一句反抗秦统治的时代名言,但除了代表了一种坚定信念之外,最终又不可思议地和历史发展过程吻合。在秦昭襄王九年(公元前298年),秦军出武关攻打楚国,斩首了楚国5万人,攻占十六座城,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熊槐赴约,之后秦昭襄王食言把楚怀王扣押,逼迫楚国割地保命,被楚怀王拒绝,之后被秦国一直囚禁到去世。

秦昭襄王扣押楚怀王这个事情直接使得秦楚之间的关系彻底崩坏,在楚怀王被秦国扣押期间,楚国立太子熊横为王,是为楚顷襄王、楚怀王最终忧郁成疾,命丧咸阳,虽遗体被送回楚国,但楚国人非常伤心。在楚怀王客死于秦时,楚国的南公就说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名言,最终无比正确地印证了预言。

事实上,最终把秦朝推翻的也正是项羽,西楚霸王项羽率军进入咸阳杀死了秦王子婴,亡秦这一事业乃起于楚,又终成于楚。秦国囚禁楚怀王的做法也被当时的各诸侯国反对,一位堂堂万乘大国的国君,竟然被另外一个秦国阴谋拐骗并且囚禁在异国他乡长达三年之久,楚怀王却始终不失气节,没有辜负国家,最后凄惨死在敌国,也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以致于后来反秦的起义军都喜欢打着楚国的旗号。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名言出自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在项羽本纪中记载,范增是居鄛人,平时在家也不工作,喜欢琢磨奇计,范增在陈胜吴广起义时已经七十岁,开始参加起义反秦。陈胜、吴广因下大雨不能预期打到目的地,按照秦朝的律法是要被杀头的,在情急之下,二人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官员,发动了兵变,历史上便有了“陈胜吴广起义”,因起义的地方是在大泽乡,也称为“大泽乡起义”。

大泽乡起义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各地纷纷响应,原六国贵族也开始复国运动,楚国也有人参加到秦末的农民大起义中,项姓世世代代为将门,在楚国享有盛名,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项羽参与到起义之中,二人杀死会稽郡太守,号召楚国遗民开始起兵反秦。在项梁率领会稽子弟兵渡江后,成为了反秦斗争的主力,七十岁的范增前去投奔项梁,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反秦事业。

此时陈胜已被杀害,张楚大旗已倒,范增对项梁说,陈胜、吴广的起义失败本就是应该的,当初秦灭六国,楚国是最无辜的,自从楚怀王被秦国诱骗扣押没有返回后,但楚国人依然还同情他,而楚南公也说过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而今陈胜起义,却不立楚国的后代,反而自立为王,势运不会长久。如今项梁起义,有那么多的将士追随是因为项氏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大将,一定能重新立楚国后代为王。

秦国虽然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是一直不得民心,所以很快政权也被推翻。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写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在说哪怕楚国只剩下三个族氏,也能把秦国给灭掉。比喻弱小的力量只要能团结起来一样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和出处,一起来看看吧。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曾被很多人引用,大体意思是说楚国的后代终于干掉了大秦王朝,雪了楚国被秦灭亡的前耻。但是,“楚虽三户”是指哪三户在历史上非常有争议。前段时间刚刚重读了《史记·项羽本纪》,想发表点个人意见。

一、关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历史语境。

根据《史记》记载,秦二世执政时期,天下大乱,先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来各路英豪纷纷就反了。

秦始皇还没灭六国之前,楚国有位著名将军,叫做项燕,他后来被灭六国军团的王翦部队给杀害了。他有个儿子叫项梁。

当各路英豪纷纷造反时,项梁还没反,安徽省桐城(古代称“鄛”)有位叫范增的人,前往劝项梁也起来造反。

范增在他的“劝反”演讲中,引用了楚南公这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蠭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顺便补充一点,项梁就是楚汉之争中的男主角之一,项羽的父亲。

范增后来成了项羽的重要军师,项羽称之为“亚父”,差不多就是项羽的“干爹”。

二、关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四种历史解释。

历史上,关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三户”,一直存在多种解释。

1、认为“三户”是楚国三家大贵族:屈氏、景氏、昭氏。

楚国的王姓是芈姓,古人除了姓以外,还会根据封地、官名等不同,衍生出氏,相当于一根主藤上结出的若干个瓜果,芈姓就衍生出楚国的四大氏,分别是熊氏、屈氏、景氏、昭氏。其中熊氏是楚王王族,屈、景、昭则是王族以外的三大贵族,著名的屈原,就是屈氏家族的后代。此处可以理解成王族被灭,屈景昭三户犹存。

2、认为“三户”是一个地名。

因为在《史记·项羽本纪》,有这一句:

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引兵渡三户”,率兵渡过了叫做三户的渡口。

3、认为“三户”就是三户人家的意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可以解释为楚国哪怕只剩下三户人家,

也将成为灭亡秦国的终极杀手。

4、认为“三户”是一个虚指。

古代的三、六、九,常常用作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也可以解释为楚国哪怕只剩下几户人家,

也将成为灭亡秦国的终极杀手。

此处补充一点,“亡秦必楚”做到了吗当然做到了。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大军进咸阳,在位仅46天的秦王朝末代皇帝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一个多月后,项羽率大军进入咸阳,屠城放火,干掉了子婴,算是在秦王朝的尸体上又补了一刀。

补充第二点,项羽的爷爷项燕是楚国人,父亲项梁是楚国人,他当然是楚国人。而汉高祖刘邦呢江苏徐州人,也是在楚国的地盘。所以,“亡秦必楚”,是真的。

三、本人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第五、六种解释

在写本文时,本人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翻了很多典籍,做了大量资料考证,发现一个事实:

历史书中,除了《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此句,其它均不可考。

《史记》中,除了范增说过这句,还不是他本人的话,而是引用,但引用来源也未交待!

历史上,楚南公这个人,不可考。有人说他是隐士,有人说他懂阴阳,但都是后世的只言片句,却没有关于他的其它文字记录。

而且只要说起楚南公,全部来自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好像此公的出现,就为了说这句话,说完就隐身了。

难道这句话真的存在过吗我认为完全可以有以下的第五种解释:

1、是否范增为了说服项梁造反,临时编出来的楚南公段子呢

2、是否司马迁为了增强项梁造反的故事效果,临时编出来的范增的段子呢

很多史学家已经证明,司马迁的《史记》,有多处谬误。既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有各种不可考,如何证明它就是真的

四、关于百度百科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解释谬误。

最后,要批评百度百科的本词条解释,它非常武断地将历史上的各种解释全都否定,又非常肯定地将“三户”说成是屈景昭三家。

这种解释方法,非常非常地不科学。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楚国大将武安君项燕,在蕲()县因为兵败于秦国,所以自杀成仁,而在他自杀前曾大声喊出了这样一句话,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千古名言。

因为今天距离这段历史已经太过遥远,所以我们无法确认当时项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喊出了这句话,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项燕是否相信,这句话终究还是成真了。

前文笔者提到,楚国将领项燕曾喊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千古名言,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一些民间野史和现代古装剧中的看法,正史中并没有确切的相应记载。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句千古名言到底是谁第一个提出来的,这亡秦的三户又到底是那三户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两个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这句话是被一位叫楚南公的老人所提出来的。而楚南公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唯一可以确认的是,楚南公是秦始皇时期的楚国第一贤者。虽然正史中没有关于楚南公的太多记载,可野史趣闻当中却有着非常多的猜测和注释,这里笔者为大家简单地引用两个,还算比较靠谱的猜测。

先说第一个,野史《秦汉秘闻录》记载,楚南公是周朝王室血脉,因为战国末年有着群雄并起的混乱世道,所以楚南公带着一家老小搬迁到了楚国避祸。而之所以要去楚国,则是因为当时楚国地大物博,而且不像其他六国那样,是非常严密的君主专制制度,所以生活起来会比较方便比较自由(楚国类似后世苏联)。

而楚南公当时之所以要说出这样一句话,是因为楚国的地势远超其他各国,而且楚国百姓对于自由的执着也远超其他各国。因而他相信,如果有一天秦国灭亡了,那推翻他的一定是楚国人。

再说第二个,野史《汉朝宫廷秘闻》记载,楚南公是楚国南方某个小封君的后人,而且与当时被项家所拥立的新楚王昌平君有所联系。楚南公在说出那句话的时候,楚国及其他五国都已经被秦国灭亡。而他本人之所以敢说出这种在当时看来甚至有些大逆不道的话,则是因为他的家乡根本没有彻底被秦国掌控,他本人也并不相信秦国的统治能够长久。因而他想通过提出这句千古名言,来唤醒其他五国遗民的血性,并跟随他们楚国一同反抗秦朝的统治。

说完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出处,我们再来简单了解一下,这楚国的三户,到底是指那三户。关于这三户的真实身份,史学界一直有着很大的分歧,而笔者不才,对于这个也有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第一个,这三户分别是指楚国的三大家族,即昭、屈、景三姓。前文提到,楚国是一个类似前苏联一般的部落联盟制国家,这种制度的国家一般情况下,必然会有很多势力强大的家族,而这三家,其实就是这些强大家族的一个代表。

根据史料记载,这三大家族在楚国拥有着非常强盛的势力,其强盛程度若联合起来,则丝毫不亚于楚国王室(为了管理这三大家族,楚国甚至还有专门的一个职位)。

上文提到的这昭、屈、景三姓,几乎垄断了楚国上层阶级的一半还多。而我们还要清楚一个道理,即在陈胜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前,我们国内的大多数百姓,是默认统治者必须为世袭贵族的。因而,如果楚国能推翻秦国统治,那么这位楚国人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出自这三大家族(他们都是楚国王室血脉)。

第二个,这三户分别是指三位楚国将领,即陈胜、刘邦、项羽。关于这个猜测,笔者本人是有些牵强的,因为陈胜刘邦项羽三人在活着的时候,楚南公可能已经去世了,因而他总不能有着预言后世的功能吧!

笔者之所以提到这个猜测,是因为这三位确确实实都是楚国人,也确确实实都是推翻秦朝统治的招牌人物。其实我们翻阅史料的时候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秦朝末年,在推翻秦国统治的时候,确实是楚国人出了很大的力气,而且这种力气无论上层下层都有。反观其他五国,基本上除了少数的几个典型之外,其他人完全可以当作酱油来处理。

最后,关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谁提出来的,这三户又分别指的是什么的这个问题,笔者个人的答案是,这句话是楚国贤人贵族楚南公提出来的,而三户指的既可能是楚国的三大家族,也可能是楚国的三位领袖人物。总之,因为时间久远史料缺乏,关于这句谶语的真正出处,确实已经是非常难以考察和确认了。

以上就是关于楚国王族怎么会有“三大姓”全部的内容,包括:楚国王族怎么会有“三大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里面的三户是指哪三户、楚国屈景昭三家哪个官阶比较高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739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