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

如何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第1张

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注重传统音乐文化在创作上的独特性,精确的表述各种内容。传统音乐在发展和传承的时候,音乐作品的特征和演唱技巧在诸多方面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最为明显的则是地方用语开始被普通话所代替,这也让音乐情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为了将这些音乐文化全方位的呈现出来,就应该在坚持音乐技法的基础上去进行相应的创新,就以2019年音乐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为例,其中九连真人的一首《莫欺少年穷》,将客家摇滚和方言音乐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这首歌的主要背景是虚构了一个后生仔“阿民”,在犹豫着是上山还是下山,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最为普遍的一种心态。利用唢呐给人一种原生、野蛮的少年时期,又将规整的律动同音乐的特殊性结合在一起,当小号出来的时候,给人一种庄严且悲壮的感觉,放于少年离家打拼的歌中,具备一种浓厚的使命感。

当传统的音乐文化开始演变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这就表明文化在不断更新和成长,也会在整个传承文化中提取最优秀的部分,这也是音乐文化发展的一种特性。

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必要的创新,这才是传承音乐文化最主要的手段,在开放性的理念下去发展音乐文化,既是一种研究的态度,也是实现我国文化发展的一种手段。

(二)加强传统音乐的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这种文化形式。在一些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开设多元化的音乐课程,这里的多元并不只是少数民族音乐,也不是世界性的音乐课堂,而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一些多元的文化标准。

将音乐文化的特色和重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年轻的学生们能够从中吸收到、接受到不同种类、形式的传统音乐文化,这样就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音乐教育课程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多元化、文化性和整体性,音乐教育的整体就应该具备一个多元的特点,将民族音乐看作是基础,让学生以一个平等且宽松的心态去对待这种音乐模式。

例如某音乐院校在基本乐理课的教学中,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唱歌看作是主要课程,然后将一些多元的西方因素融入其中,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会传授一些西洋大小调的知识,还会将中国的乐理同音乐理论结合在一起。

通过这样的方式,用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他们的音乐感,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表演类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对于一些民族的舞蹈和乐器进行不同的程度的改变,这实际上也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曲谱中,让懂得音乐鉴赏的人体会到其中的美妙,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升整体的音乐素养。

(三)重视音乐理论的研究,实现音乐的“本土化”发展。在音乐文化传承的时候,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可这些差异性实际上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特点,可以从一个比较广泛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同的区域中存在的含义也不同。

因此,具体应用的时候,也应该结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去进行传承,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找准定位,将音乐艺术同本地文化结合在一起,基于民族的基础上去开展相应的传承工作。

例如在广西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就借助民歌的特点,构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刘三姐”音乐文化,将本土化的音乐以节目的方式推向国际,以此来实现多元文化同文化教育的双重结合。

现代化背景下,随着流行音乐的快速兴起,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的时候,也会带来一定的机遇,所以,将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植根在其中,通过家乡赛歌、下乡寻歌等方式,来促进人们对本土音乐的理解与认可。

扩展资料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一)音乐文化的传承开始被打上经济的烙印。在市场经济下,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将重点放置在物质上,于是将所有的文化、精神需求同物质、金钱联系在一起,将音乐文化的教育和发展看作是一种高收入的职业。

在这种利益心态下,无法做好传统音乐的传承工作。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乏味的、低俗的,没有任何概念的音乐开始盛行,这在摧毁音乐精神的时候,也会让青少年走入一个误区,阻碍他们音乐素养的形成。

(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一些文化教育工作者,开始青睐于西方音乐,进而忽视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开始出现断层的现象。

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思想文化也受到了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变化,有些人学习音乐不会将其看作是一种精神需求,而是作为发家致富的手段,于是在这种偏离正轨的音乐理念下,无法传承音乐文化。同时,音乐文化在发展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年轻人对此的兴趣不大,很难感受到音乐文化的内涵。

(三)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下,世界上多个地区都开始受到工业文明的影响,各个区域开始同外来的文化一同融合。从音乐欣赏的层面来看,网络环境下,传统音乐也受到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这实际上也是当下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

可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过于低俗的音乐形式,以现代民谣歌曲《盗将行》为例,歌词上,将诗写的牵强附会,为了强行押韵、唯美,而忽视了音乐的核心素养。

可是当这种音乐开始流传的时候,也意味着我国的民歌开始失去了它的传播途径,优秀的音乐作品,无法对其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整理,更不能说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了。

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对以往的文化遗产的继承,也不能是无条件的原封不动,而是要经过加工、改造、吸收怎样加工改造,摈弃什么,发展什么,这在根本上是由社会存在的现实情况和需要以及思想家、文艺家的社会地位、阶级利益所决定的我国的古老剧种京剧的发展,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京剧是在一些古老戏曲剧种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丰富、融化、提高而形成的它比较完整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戏曲的优秀传统,保持了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丰富了剧目,提高了艺术水平,造就了的杰出人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京剧的历史,是一部继承、发展的历史尽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社会条件,也有其认识上的差异,但从整体上来说,整个京剧史是一部推陈出新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领导的半个世纪以来的京剧革命,不仅改变了旧班社的封建剥削关系,解放了艺术,而且改变了剧目陈陈相因、良莠不分,演出面貌陈旧,不注重剧目的思想性和艺术质量等现象还清除了舞台上丑恶、病态的剧目,赋予了古老剧目以青春的活力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宝库的巨大贡献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对孔子“仁”的思想的补充。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其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扩展资料:

孟子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根基,只有进行了文化继承,才能搭建一个文化发展的平台,才能让文化发展成为可能!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发展和升华,只有文化继承而不得到发展,只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活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哪些途径、如何继承与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667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