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分别是什么的膜

frontpage2023-04-26  31

都是细胞膜。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由正电荷变到负电荷。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后应是静息状态,外正内负,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应是兴奋状态,膜电位状况为,外负内正。

轴突末梢的分支膨大构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膜称为突触前膜。

突触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的结构就是突触小体,突触小体里面有许多突触小泡,突触小泡里面最有用的化学物质就是神经递质啦。受到刺激后,突触小泡移动到突触前膜那里,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融合,就把神经递质释放出来了。突触前膜其实就是突触小体靠近突触间隙的那一点点的膜。

2、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

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

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

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

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因此,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⑤类型

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

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4)信号变化

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征:

单向传导。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化学突触或电突触均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以及两膜间的窄缝——突触间隙所构成,但两者有着明显差异。胞体与胞体、树突与树突以及轴突与轴突之间都有突触形成,但常见的是某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间所形成的轴突-树突突触。

螯虾腹神经索中,外侧与运动巨大纤维间形成的突触便是兴奋性电突触。在螯虾螯肢开肌上既有兴奋性,也有抑制性化学突触。此外,尚发现一些同时是化学又是电的混合突触。

扩展资料

胞体与胞体、树突与树突以及轴突与轴突之间都有突触形成,但常见的是某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间所形成的轴突-树突突触,以及与胞体形成的轴突-胞体突触。

当轴突末梢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形成化学突触时,往往先形成膨大,称突触扣。扣内可见数量众多的直径在 30~150纳米的球形小泡,称突触泡,还有较多的线粒体。递质贮存于突触泡内。一般认为,直径为30~50纳米的电子透明小泡内贮存的是乙酰胆碱 (Ach)或氨基酸类递质。

有些突触扣内含有直径 80~150纳米的带芯突触泡和一些电子密度不同的较小突触泡,这些突触泡可能含有多肽。那些以生物胺为递质的突触内也含有不同电子密度的或大或小的突触泡。突触膜增厚也是化学突触的特点。

高等动物中枢突触被分为GrayⅠ型和Ⅱ型,或简称Ⅰ型和Ⅱ型。前者的突触间隙宽约30纳米,后膜明显增厚,面积大;多见于轴突-树突突触;后者的突触间隙宽约20纳米,后膜只轻度增厚,面积小,多见于轴突-胞体突触。当然也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移行型。

以上就是关于高二生物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分别是什么的膜全部的内容,包括:高二生物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分别是什么的膜、突触前膜的电位变化、高中生物~突触的结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864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