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语翻译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
恕斋先生,曾经担任献县县令,是一个好官吏。
在太平府做官时,遇到疑难案件,就改穿便服亲自去查访。恰巧来到一座小庙休息,庙里的老和尚已经八十多岁了,向他合掌肃立施礼。
随即吩咐徒弟备茶。徒弟远远地答道:“太守就要来了,你还是领这位客人到别屋去坐一会吧!”老和尚说:“太守大人已经来了,赶快沏上茶来。
”恕斋先生大惊:“你怎么知道我来?”老和尚答道:“太守您是一郡之主,一举一动,全郡人都知道,哪里仅仅是我知道呢?”恕斋先生又问:“你根据什么认识我?”老和尚说:“太守不能认识全郡的人,但全郡的人谁不认识太守呢?”恕斋先生又问:“你知道我为什么事而来吗?”老和尚说:“你是为某某案子来的。 这个案子的原告和被告两方,早就沿路都安排了人马等着你去查访。
不过,他们都假装不认识你罢了。”太守听这一说,怅然若失,于是问:“那你为什么不跟他们一样也假装不认识我呢?”老和尚跪地叩头,说:“我该死,我该死。
我就希望你这样一问。您治理地方的政绩,并不比龚遂、黄霸的政绩差,然而百姓对您稍微不满意的的原因,是您喜欢便服暗访。
这样,不只大奸大恶的人能预先做好迷惑你的计划,就算是乡下的一般百姓,谁没有亲近的同伙,谁没有恩人仇人呢?您查访甲的同伙,他就会认为甲在理而乙理亏;您查访乙的同伙,他就会认为乙在理而甲理亏。您查访跟他有仇的人,他就会认为他的仇人理亏;您查访对他有恩的人,他就会认为他的恩人在理。
至于那些妇女小孩,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并不真切;那些病弱的老人,话又说不清楚,叉怎么能拿来作为判案的确凿根据呢?您亲自查访还是如此,何况是依靠别人的了解的,怎么能避免错误呢?;便服暗访成为祸害,不仅仅调查官司是这样,民间的利害冲突,便服暗访也会成为祸害,对于河渠堤坝而言尤其突出。 百姓对其自身和家庭都偏私,水流对自己有利就拦截来让自己受益,对自已有害就把别人相邻的土地作为排水沟,这就是他们取胜的计划。
谁愿意全盘考察地形地势,制定长久安全的水利措施呢?老衲是尘世之外的人,本来不应该干预世间的事务,何况是官府的事情呢?只是佛法慈悲,主张舍弃自己帮助众生,如果对他人有利,本来就应该冒死说出来。 希望您认真考虑。”
恕斋先生认真思考老和尚的这番话,最终不再暗访而回去了。第二天,他派衙门里的差役,送一些银两和粮米到庙里来,公差回到府衙以后,向太守汇报:“昨天大人回来以后,老和尚对他的徒弟说‘我的心事已经完成了’,最后平静地辞世了。”
姚安公认为:“大凡是案情,只要虚心研究考察,就可以分辨它的真伪,偏信他人偏信自己都是不对的。 偏信他人的弊病,老和尚说的是对的;偏信自己的弊病,也是不能说得完的。
怎么才能再来一个老和尚,也给我们说说法呢?”。
2 查文言文,明史杨卓传译文明史·卷五十二·列传第二十八·杨卓传 原文 杨卓,字自立,泰和人。
洪武四年进士,授吏部主事。逾年,迁广东行省员外郎。
田家妇独行山中,遇伐木卒,欲乱之。妇不从,被杀。
官拷同役卒二十人,皆引服。卓曰:“卒人众,必善恶异也,可尽抵罪乎?”列二十人庭下,熟视久之,指两卒曰:“杀人者,汝也!”两卒大惊,服罪。
坐事谪田凤阳,复起为杭州通判。有兄弟争田者,累岁不决,卓至,垂涕开谕,遂罢争。
卓精吏事,吏不能欺。而治平恕,民悦服焉。
病免,卒。译文 杨卓,字自立,是泰和县人。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2)考中进士,被授予吏部主事的官职。过了一年以后,升任广东省员外郎。
有一个农村妇女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遇到了进山伐木的士卒,想要 她。那妇人不从,被(士卒)杀死。
当地官员拷打了二十名跟那位士卒共同参与此事的士卒,(它们)全都服罪。杨卓说:“这么多士卒,一定有善有恶,怎么能全都收到惩罚呢?”(于是)让二十名士卒在庭院中站好,(他)仔细地看了他们很久,(最后)指着其中的两名士卒说:“杀人的是你们!”两个小卒大惊,就认罪了。
后来杨卓因事获罪被贬到凤阳,后来又被起用做杭州通判。当地有兄弟因田地而产生诉讼,多年来都没有判决,杨卓到任后,流着泪开导他们,于是他们放弃了诉讼。
杨卓精于做官之事,小吏们都不敢欺瞒他。而他为政公正宽仁,老百姓都对他心悦诚服。
后来因为病重而免职,(不久)去世了。注释1、同役:共事。
谓一同参战。这里指共同参与此事。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2、引服:亦作“引伏”。
认罪,服罪。《魏书·樊子鹄传》:“太山太守彭穆参候失仪,子鹄责让穆,并数其罪状,穆皆引伏。”
《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二年》:“掠治日急,垂愍之,私使人谓段氏曰:‘人生会当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不若引服。’”《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元年》:“置对,无一语罣人,惟自引伏。”
明马愈《马氏日抄·徐尚书》:“有富室某并其乡某甲田产,诬以人命,甲不胜拷掠,自引服。”3、抵罪:因犯罪而受到相应的处罚。
《吕氏春秋·直谏》:“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也。”
《史记·高祖本纪》:“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司马贞索隐:“抵,当也。
谓使各当其罪。”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冒禁抵罪者,不可胜数。”
《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始吾谓世间贪官污吏受财曲法,富者纳贿而得全,贫者无赀而抵罪,岂意冥府乃更甚焉!”许地山《凶手》第二幕:“杀人的事是小人干的,与小人之兄孙荣无涉,情愿自首抵罪。”4、服罪:承认罪责。
《荀子·君子》:“则虽隐窜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请。”《史记·三王世家》:“于是燕王旦乃恐惧服罪,叩头谢过。”
唐韩愈《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人立而拱,非禽兽之事;革而从人,且服罪也。”《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公子看见众喽啰中,陈名亦在其内,叫出问道:‘昨夜来盗马的就是你么?’陈名叩头服罪。”
5、坐事:因事获罪。《汉书·儒林传·梁丘贺》:“贺时为都司空令,坐事,论免为庶人。”
《周书·皇后传·宣帝朱皇后》:“宣帝朱皇后名满月,吴人也。其家坐事,没入东宫。”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禨祥·并蒂瓜》:“产瓜未几,兄弟坐事并斩于市。”6、开谕:亦作“开喻”。
启发解说;劝告。《三国志·蜀志·吕乂传》:“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乂到宫,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诸王有疾,上辄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形忧于色,左右或开谕进食,上曰:‘弟兄,吾手足也。
手足不理,吾身废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樊入室,开谕万端,女终不听。”
7、平恕:持平宽仁。《北史·赵绰传》:“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明方孝孺《杜推官赞》:“性刚严,而治狱平恕。”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惟有李勉与他尉不同,专尚平恕,一切惨酷之刑,置而不用。”8、悦服:亦作“悦伏”。
心悦诚服。《书·武成》:“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孔颖达疏:“悦是欢喜,服谓听从。”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戢御严明,鸡犬无挠,军庶悦伏。”《明史·陶安传》:“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章太炎的晚年虽然不一定为鲁迅所悦服,但早年的革命精神和治学态度,无疑是给了 鲁迅 以深厚的影响的。”9、病免:以病免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汉书·扬雄传赞》:“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
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寻授苏州刺史,一年,即病免归;授刑部侍郎,不久,又病免归;除河南尹,三年,又病免归。”。
3 文言文翻译《杨卓传》杨卓,字自立,泰和人。
洪武四年进士,授任吏部主事。过了一年,迁任广东行省员外郎。
农家妇女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遇到伐木士兵,想的混乱。妻子不同意,被杀。
官府拷问同服役士兵二十人,都服罪。卓说:“士卒人多,必然善恶现象,可以全部抵罪吗?”列二十人庭下,仔细看了许久,指两个士兵说:“杀人者,你的!”两个死大吃一惊,认罪。
因事获罪贬谪凤阳种田,又起用为杭州通判。有兄弟争夺田地的人,多年来不决,卓到,垂泪开导,于是停止争执。
杨卓精于吏事,属吏不能欺骗。而社会公正,百姓心悦诚服呢。
4 运甓斋记 明 贝琼 的文言文翻译过去长沙郡公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屋外,晚上又把把砖块运回屋内。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致力于收复中原,所以(我要)坚持劳动。”唉,晋朝从渡江而到南边,朝廷上下都苟且偷安,放弃中原而不顾恤,惟独陶侃一人有志于此,本来就不是一时坐谈老庄的人能赶得上的。等到他都督荆州、湘州等州时,检查整顿军府的各项事务,不曾有片刻休息。他又曾对别人说:“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每分光阴,怎能只求逸游沉静,活着对社会无益,死后在后人中也没有好名声。”他聪明敏锐、恭敬勤奋,在这就可以看出来,不只是运送砖块一件事了。
我原想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占据重要的地势,蓄养威力锐气已久,应当率领各郡请命向北进伐,把老百姓从北方民族的统治下解救出来,以雪国耻。但是他安守一方,一共四十十年,所谓的平日里不断坚持劳动想致力于收复中原的话,只不过是空话罢了。
再说胡人的入侵不断发生,不容易消灭平定。苏峻发动叛变,国家破裂君主受辱,正是臣子粉身碎骨的时候。大兵云集,他竟然违背众人意愿向西而返回,纵敌害已,这偏偏又是什么心思呢?周朝太叔带争夺王位的灾难,齐国有齐桓公在洮地的灾难,晋朝有晋文公平定太叔带之难。陶侃以齐桓公、晋文公自比,但是他又是这样地为君主做事,又怎么果真能够实践他在运砖块时所说的呢?以前要治卞敦阻军顾望不赴国难之罪,卞敦本来就可以诛杀的。陶侃平定国家大难,立下大功,也是由于温峤他们用正义激怒了他,与卞敦不同,所以侥幸取得了平定苏峻之乱的胜利,如果他当时退缩了,事情几乎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了,那么与卞敦又有什么区别呢?梅陶称赞他像魏武一样的禀赋超群、见识高明,像孔明一样的忠顺勤劳,也太过了点。
即使这样,晋朝面临危险后又获得了安宁,灭亡之后又得以保存,确实是凭借他的力量,这是众臣子中出力最大,并且在史书中有所记载的,所以我反复地论说。他做事虽然还有没有做好的,但他所说的却可以被万代人学习效法。为什么呢?人的一般情况是好逸恶劳。天下的事情,都是由于勤奋而成功,由于安逸而失败的。运送砖块的事情,难道不是很好的吗!
剡山单阳江原因此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运甓斋,大概是能够有志于勤奋。当初,阳原在山中读书,老了都不做官,洪武四年,皇帝下诏征召众儒生,郡侯强行举荐他。到了京师以后,他又推辞,吏部于是就授予他汉阳湖泊使的职位。然后,官职无论高贵低微,能够有志与勤奋,那么他所做的一定有超出他人的地方,而不会虚度一生了。因为他从三千里之外飞马送信,请求为他写记,所以写信回复他。像陶侃处理政事,汉阳父老乡亲还是称道他的。而他在武昌打败陈敏,在湘州平定杜弢之乱,寻访他的遗迹,可以想见他的才华气度精神可遗留千年。
5 文言文王安石的《徐君墓志铭》字词翻译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 原文 君讳平(1),字秉之,姓许氏。
余尝谱其世家(2),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3)。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4),而自少卓荦不羁(5),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
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6),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7),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尝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
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
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8),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杨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
子男瑰,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注释(1)讳:名。
古代对别人的名避免直接称 王安石纪念馆 呼,叫做避讳。因此也用来指出避讳的名字。
(2)谱:编列。(3)海陵:州名,今江苏省泰州市。
主簿:小官。主管簿籍文书。
(4)元:许平的哥哥许元。宋仁宗庆历年间,选拔为江淮制置发运判官。
在任期间,多方搜括财物珍宝,贿赂京师权贵,以图升官。后迁郎中,历任扬、越、泰州知州。
(5)卓荦(luo):超越,特出。不羁:放达,不受约束。
(6) 方略:治国用兵的计谋。(7) 斋郎:办理祭祀事务的小吏。
(8) 右武:崇尚武功。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2分) (1)善辩说( ) (2)君既元相友有称一下(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B、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C、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D、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3范仲庵(即范文正公)为什么推荐许平参加“方略”之选?(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4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1(2分,各1分)(1)善于、擅长 (2)称赞、著称、称颂、闻名(被称赞、为……称赞亦可)2(3分)C3(3分)自少卓荦不羁(1分),善辨说(1分),以智略为大世大人所器(1分)4(2分)文中表达了作者对许平才华的赞美之情(1分)和对其壮志未酬身先死(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1分) 译文 君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为他的家族世系编撰过家谱,他就是家谱上所载的现任泰州海陵县主簿的人。
许君既与他的哥哥许元以互相友爱而著称于天下,又自小卓越特出、不受拘束,善于辨析论说,与他的哥哥都以智谋才略为当时德高望重的贵人所器重。宝元年间,朝廷开设“方略”的制举科目,用来招纳天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而陕西大帅范仲淹、郑文肃争先将许君所写的文章向皇上推荐,于是许君得以被召应试,任命为太庙斋郎,不久被选任为泰州海陵县主簿。
达官贵人大多推荐许君有大才,可任以大事,不应该把他抛弃埋没在州县任上;许君也常常激昂慷慨地称许自己,想要有所作为,然而终于没能得到施展他才智的机会就死去了。唉!多么可悲啊。
士人中本来就有超脱尘世、不同凡俗,只按自己意愿行事,遭到谩骂、讥讽、嘲笑和轻侮,困窘受屈而不悔恨的人。他们都是没有一般人的那些对于功名宝贵的追求,而期望流芳于后世的人。
他们与时不合乃是必然的。至于那些有智谋、有功名心的士人,窥测时机,随机应变,奔走从事于势利的场合,却总是得不到机遇的人,竟也不可尽数。
辩说足以感化万物,却在看重游说的时代遭到困窘;智谋足以降服三军,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受到屈辱。这又怎样解释呢?唉!那些有所期望而悔恨的人,大概是悟透了其中的道理吧! 许君享年五十九年,于嘉佑某年某月某日,安葬在真州的扬子县甘露乡某处的墓地。
夫人姓李。儿子许瓌,没有做官;许璋,任真州司户参军;许琦,任太庙斋郎;许琳,为进士出身。
女儿五人,已出嫁的二人;分别嫁给进士周奉先和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文说:有人提拔并起用他,没人排挤并阻止他。
唉,许君!你却终止在这个官职上。是谁使你落得这样的结局呢?赏析:《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于下位。
文章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平的不得志,行文若即若离,情调慷慨悲凉。铭文只有二十多个字,概括了许平一生的遭遇,最后却隐约地归之于天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辩解。
许平是个终身不得志的普通官吏。在这篇墓志铭中作者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的悲剧。
第一段写许君有大才却终不得用的事实;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君的不得志;第三段写许君的后事;第四段铭文只二十余字,概括许平一生遭遇,隐含强烈的悲愤。
6 求文言文译文,希望能全些祖先方伯公90岁去世了,读书时排版编辑不停,虽然是炎炎夏日,穿的整整齐齐的端坐着,没有看见他摇晃,经常写一张对联在客厅里面,写了:“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书房中有一张对联,写了:“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可忍。”癸巳岁,为自己逝去而准备写的祭文,有人说:“不敢丧失理智,不求心满意足,能不追求功名利禄,能忍气吞声,90年来,问心无愧,可以让大家来见证,可以笑着去世了。”
照着事实记下来。去世时虽然很年老,常常夜里做梦梦见仆人在旁边陪着先曾祖司徒府君,有的人罚跪受到责骂,比如从这儿到堂阶前的院子。
7 《阅微草堂笔记》两则的译文——泥古不化某公表里求着两则文言文的《两则》原文和翻译40《阅微草堂笔记》两则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为编者所加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了《四库全书总目》200卷②〔泥(nì)古〕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③〔佚其名〕其名字遗失了,不可知羽冲是他的字④〔斋公〕对道士的尊称⑤〔迂阔〕迂腐不合时宜⑥〔倩〕请人代劳⑦〔董天士〕清初民间画家⑧〔块然无与伍〕孤独寂寥,没有人愿望与他为伍⑨〔但见须眉古〕只见他的面目很像古人须眉,面目〔井田谱〕即《周礼井田谱》,宋代夏休著研究周代所实行的井田制度〔规〕规劝〔角〕较量〔好事〕喜欢多事〔洫(xù)〕田间的水道〔人几为鱼〕人几乎被淹死了〔歘(xū)〕忽然〔阿文勤公〕清满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谥号〔国弈不废旧谱〕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不执〕不偏执纪昀泥古②不化刘羽冲,佚其名③,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④,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⑤不可行尝倩⑥董天士⑦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⑧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⑨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⑩盖规之也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阿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某公表里同年〔同年〕指科举考试中同年考中者②〔馆〕用做动词,任家馆教师,或在贵人家做食客③〔为外吏者〕做地方官的④〔崖岸高峻〕指品性高傲,态度严正⑤〔厅事〕此指客厅⑥〔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为一百刻⑦〔诟谇(suì)〕斥责,责骂谇,斥责⑧〔承尘〕天花板,顶棚⑨〔盖狐魅云〕大概是狐狸精之类吧项君廷模言:昔尝馆②翰林某公家,相见辄讲学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③有所馈赠某公自陈平生俭素,雅不需此见其崖岸高峻④,遂逡巡携归某公送宾之后,徘徊厅事⑤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⑥家人请进内午餐,大遭诟谇⑦忽闻数人吃吃窃笑视之,无迹;寻之,声在承尘⑧上盖狐魅云⑨《泥古不化》写了一个不能学以致用、拘泥古书的读书人文中写了他照搬古书闹出乱子的两个事例,又写他死后仍执迷不悟,让人觉得他可笑又可怜文末的议论对于我们今天的读书学习仍具有警诫意义《某公表里》由三个画面组接而成:翰林公平常喜好“讲学”、翰林公拒贿前后、狐魅“窃窃私笑”作者对那位翰林公没有下一句评语,读者却由狐魅的“笑”对翰林公的“内在”心知肚明了结尾让狐魅出场,真是神来之笔,既简洁,又冷峭鲁迅称赞《阅微草堂笔记》道:“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概述〕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注释〕①先高祖:称已故的高祖唱和:以诗互相赠答 ②倩:请 ③井田谱。
8 羽冲小传文言文的翻译刘羽冲,不知名叫什么,是沧州人。
我的高祖厚斋公常和他用诗歌唱和。他性情孤僻,好讲迂去的章法,实际上都迂腐不能施行。
他曾请董天士作画,请厚斋公题诗。其中《秋林读书》画题道:“呆坐在秋天的树根下,孤独地没有伴。
不知读的什么书,只见须眉都白了。手中拿着的,可能是《井田谱》。”
大概是规劝他。他偶然弄到一本古代兵书读了之后,自称能带十万兵。
恰好当时有土匪,他自己练兵和土匪较量,结果乡兵大败,他几乎被活捉了去。他又弄到一本古代讲水利的书,钻研了有一年时间,自吹可以使千里之地成为沃土,画了图游说州官。
州官也好事,就叫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刚挖好了沟渠,洪水来了,顺着沟渠灌进来,人几乎变成了鱼。
从此他便抑郁想不开,常常在庭院中独自度步,摇头自语道:“古人能欺骗我?”每天叨咕千百遍,只有这六个字。不久,他发病死去。
后来在风清月白的晚上,常见他的魂在墓前的松柏下,摇头踱步。仔细听去,嘴里念叨的还是这六个字。
有人笑出了声,他的魂突然消失了。第二天观察,他的魂还和前一天晚上一样在摇头踱步。
沉溺于古代的人很愚蠢,怎么能愚蠢到这个地步呢?阿文勤公曾教导我说:“满肚子都是书本知识能败事,肚里一点知识也没有同样能败事。下棋高手不忽视旧棋谱,但不照搬旧谱;名医不迷信古方,但不离古方。
所以说:”将它研宄透了,而保存自己的特点。又说:它能教人以成规,但不能使人巧。
‘“。
1 贾逵字景伯扶风平文言文翻译
后汉书贾逵传 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
九世祖贾谊,汉文帝时做过梁王的老师。曾祖父贾光,做过常山太守,汉宣帝时以吏二千石,从洛阳迁去。
父亲贾徽,从刘歆学习《左氏春秋》,还学习《国语》、《周官》,又向涂恽学习古文《尚书》,向谢曼卿学习《毛诗》,著有《左氏条例》二十一篇。贾逵完全继承父亲的学业,二十岁时能读《左氏传》和《五经》本文,用《大夏侯尚书》教授门徒,虽然是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学说。
从儿童时起,就常在太学,不了解外面的事务。 贾逵身长八尺二寸,一些儒生取笑他说:“问事不休贾长头。”
意思是说贾逵个头很高,但对外面情况不了解,喜欢问这问那。他性格快活,平易,很聪明,喜思考,与众不同,很大方。
他特别对《左氏传》、《国语》有研究,写有这两部书的《解诂》五十一篇,永平年间,上疏献给皇帝。显宗很重视,令人将它抄写一份藏在秘馆里面。
当时有神雀飞到宫殿官府,头上羽毛有五彩之色,皇帝很觉奇怪,问临邑侯刘复是什么原故,刘复答不上来,推荐贾逵说他知识很渊博,皇帝于是召见贾逵,问他是什么原故,贾逵答道:“从前周武王完成父亲的基业,凤凰出现在岐山,汉宣帝威信很高,戎狄归顺,神雀也连续出现过,这是胡人将降顺的预兆哩。”皇帝命令兰台史官拿出笔札,叫贾逵写一篇《神雀赋》,并拜贾逵为郎,与班固一道任校秘书,留在皇帝身边备咨询。
肃宗即位,推崇儒家学术,特别喜欢《古文尚书》、《左氏传》。 建初元年(76),诏进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学。
皇帝赞赏贾逵的讲法,要他发挥《左氏传》的大义比公羊、谷梁二传见长的地方。贾逵于是逐条奏明道:“臣谨挑选出《左氏传》三十事特别著名的地方,都是宣扬君为臣纲的正义,父为子纲的道理。
其余十分之七八与《公羊传》相同,有的文字简略,小有差异,无伤大体。至如写到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等人,《左氏》深刻发挥君臣的大义,《公羊》多认为是通权达变,这就相差很确定,但是冤抑太久,不能分清是非。
“臣在永平年间曾经上书谈到《左氏传》中某些与图谶相合的地方,先帝没有遗弃刍荛之言,采纳了臣的话,由臣写出详细的讲解,藏在秘书处。 建平年间,侍中刘歆想立《左氏传》,但他不先摆出大义,而轻易地交给太常,自以为理由充足,能够挫败那些儒生,可儒生们内心不服,联合起来抵制。
孝哀皇帝又迎合众人心理,所以刘歆做河内太守。从此大家攻击《左氏》,成为众矢之的。
到了光武皇帝,有独特的见地,兴立《左氏》、《谷梁》两家,恰巧两家先师不通晓图谶之学,所以半途而废了。臣下认为凡是保存先王之道的书籍,要害在于安上理民。
现在《左氏》推崇君父之道,卑视臣子,这是强干弱枝,劝痒戒恶,道理极为明白切当,直接顺理成章。况且三代时不同事物,随时有所增减,所在先帝广泛观察各种学说,采取各家之长。
例如《易经》有了施、孟两家,又立梁丘氏;《尚书》有了欧阳一家,又有大小夏侯,现在三传各不相同,也是这个道理。又《五经》各家都不能用图谶来证明刘氏是尧帝的后代,而《左氏》独有明文能够说明。
《五经》家都说颛顼代替黄帝,而尧不得为火德。但《左氏》却以为少昊代替黄帝,就是图谶所讲的帝宣。
如果尧不得为火,那么汉就不得为赤,它所发明的见解,很能补充一些道理。“陛下通晓天然的聪明,建大圣的根本,更改年号,修正历法,为万代做出典范,因此,麟凤百数呈说,好兆头多次出现,陛下仍然早晚勤勉,钻研《六艺》,对细微之处,也无不审理核实。
如果再留心一些废弃的学问,增广一些见闻,那就没有什么遗失的了'。”书奏上去,皇帝十分嘉奖,赏赐布五百匹,衣一套,命令贾逵自己挑选《公羊》学派的严、颜诸生有高才的二十人,以《左氏传》作教材,给予竹简和纸写的经传各一通。
贾逵的母亲经常有病,皇帝想加赐一些财物,因为校书例多,特地拿了钱二十万,派颍阳侯马防送去。对马防说:“贾逵的母亲病了,他与外界没有什么交往,再穷困就会像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那样做饿鬼了。”
贾逵多次给皇帝讲《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的诂训相呼应,皇帝下诏书命他著《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贾逵集中写了三卷,帝认为很好。
又叫他写《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提升贾逵作卫士令。
八年(96),下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学习《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从此四经便流行于世。都封贾逵所选弟子和门生作千乘王国郎,早晚在黄门署学习,学者都很羡慕。
和帝即位, 永元三年(91),任命贾逵作左中郎将。 八年(96),又作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管秘书近署,很被信用。
贾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多万字,又作诗、谏、书、连珠、酒令共九篇。学者很崇拜他,后代称他为通儒。
但是他为人不大注意小节,当代对此有些讥讽,所以没有做成大官。 永元十三年(101)死去,时年七十二岁。
朝廷怜悯他,封他两个儿子作太子舍人。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A “忤”为动词,“违背”的意思,“归”也是动词,因此两词中间断开,排除C、D;“秦桧”为人名,作“忤”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过了几个月,洪皓归还,忤逆秦桧,出朝知饶州,洪适也被贬为台州通判任期将满,洪皓被贬谪英州,洪适又被弹劾罢免,前往岭南省视侍奉父亲长达九年(2)D 唐朝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的死才可以称“薨”(3)D “他先后担任签书枢密院事、中书舍人、参知政事等职”错,任职的先后顺序错,应是“先后任中书舍人、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职”(4)①羽檄:军事文书;沓至:纷至沓来;称:符合句子翻译为:当时金军再次侵犯淮河地区,军事文书纷至沓来,(洪适)草拟诏令填写委任,咨询访求应酬对答都符合宋孝宗的旨意, 从此孝宗有重用他的意思②以为:认为;寝:停止;行:实行句子翻译为:宋孝宗认为他的意见是对的(认为是这样),于是停止了此前的命令,只从四川取十五万钱, 在庐、和两州实行罢了 答案:(1)A (2)D(3)D(4)①(当时金军再次侵犯淮河地区,军事文书纷至沓来,洪适)草拟诏令填写委任,咨询访求应酬对答都符合宋孝宗的旨意, 从此孝宗有重用他的意思②宋孝宗认为他的意见是对的(认为是这样),于是停止了此前的命令,只从四川取十五万钱, 在庐、和两州实行罢了。
3 种暠字景伯 翻译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县人,是仲山甫的后代。
父亲担任过定陶县令,有财产三千万。父亲死后,种暠将这些财产都用来救济宗族和周围乡里的穷人。
凡是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暠都不与他们往来。 汉顺帝末年,担任侍御史。
顺帝提拔种暠在承光宫监护太子。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单车 出来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心中怀疑,不想依从,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办。
种暠就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是国家皇位的继承人,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今天常侍来接人无诏书,我有何凭据知道(你)不是奸邪呢?今天只有一死而已。”
高梵理屈词穷,不敢对答,另派人赶快上奏。诏书回复,太子才得以离去。
杜乔事后感叹,自愧不如种暠 遇到大事而不受迷惑。皇帝也嘉奖他老成持重,称赞了很长时间。
后来出任为益州刺史。种暠素来慷慨激昂,喜欢建功立业。
在益州任上三年,传播恩德一直到边远的部族,开通教化那极为不同的乡俗,岷山上杂居的部族都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那白狼、盘木、唐菆、邛、僰等几个国家,自从前任刺史朱辅死后就与汉朝断绝 了来往;种暠到任后,(这些国家)才又举众向汉朝归顺。
当时,永昌太守冶炼黄金熔铸了 一条有花纹的蛇,用来献给大将军梁冀,种暠发现后就将永昌太守逮捕,并快马奏报朝廷, 但二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梁冀从这件事后 对种暠心怀愤怒。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党徒数百人,自称“天王”,种暠与太守 应承率兵前去征讨,没有攻克他们,而且许多官吏、士卒却被伤害。
梁冀因为这件事诬陷他。(朝廷)传诏逮捕种暠、应承。
太尉李固上疏援救,说:“臣听说征讨盗贼所受伤害, 本来不是种暠、应承的责任,实在是由于县吏畏惧法律,害怕犯罪,压迫、驱赶太深太苦, 然后招致这不祥的报应。等到盗贼相聚起来,就此起彼伏处处不绝了。
种暠、应承因为首 先举报大奸大恶的人而紧跟着受罪,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揭发检举的行为 (心意),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梁太后阅读奏疏后采纳了 李固的奏请,就赦免了种暠、应承的罪,仅仅免官而已。
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朝廷就派种暠为凉州刺史,深得百姓的欢心。当种暠又被朝 廷征用调迁时,官吏百姓投书朝廷请求挽留他,梁太后感叹道:“我还没听说过刺史像这 样得人心的。”
于是准许了凉州官吏百姓的请求。种暠又留任一年,之后,迁任汉阳太守, 梁州戎夷男男女女相送到汉阳地界,种暠才与他们作揖告别,这样步行千里不能乘车。
等 到了汉阳郡,教化羌人,禁止侵犯掠夺。后调任出使匈奴的中郎将。
当时,辽东的乌桓人 反叛朝廷,种暠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人相率望风而服,在辽东边境上迎接种暠赴任。后 因事免官而归。
后来司隶校尉因其贤良方正举荐种暠,种暠没有就任。又征用为议郎,调迁为南郡太 守,后又 入京任尚书。
正遇到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擢升种暠担任度辽将军。 种暠到军营后,先向匈奴宣扬汉朝廷的恩惠,引诱胡人投降,还有不愿意服从的,就加以 征讨。
羌人中原来有生口(俘虏)被扣押在郡县作人质的,全部遣散让他们归回。诚心诚意 地进行安抚,恩信、赏赐分明,因此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部族都来归服。
种暠于是 就撤去报警的烽火,废弃了望哨楼,边境上安然无事。 种暠入京担任大司农。
延熹四年,升迁为司徒。在司徒任上三年,年六十一岁死去。
并、凉两州的边民都为他发丧致哀。匈奴听说种暠死了,举国之人都伤心惋惜。
匈奴单于 每每入朝致贺时,看见种暠坟墓,就哭泣祭祀。
4 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也。
九世祖谊(贾谊),文帝时为梁王太傅。为文帝子梁王揖(刘揖)之傅也。
曾祖父光,为常山太守,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洛阳徙焉。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风俗通》曰:“涂姓,涂山氏之后。”
恽字子真,受《尚书》于胡常,见《前书》。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例》二十一篇。
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五家谓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彦等,皆为《谷梁》,见《前书》也。
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闲事。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
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节。恺,乐也。
悌,易也。言有和乐简易之德也。
俶傥,卓异也。尤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左氏》三十篇,《国语》二十一篇也。
永平中,上疏献之。显宗重其书,写藏秘櫲。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临邑,东郡县也。复,齐武王伯升孙,北海王兴子。
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对曰:“昔武王终父之业,鸑鷟在岐,鸑鷟,凤之别名也。
周大夫内史过对周惠王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事见《国语》也。
宣帝威怀戎狄,神雀仍集,此胡降之征也。”仍,频也。
宣帝时神雀再见,改为年号,后匈奴降服,呼韩(呼韩邪单于)入朝也。帝来兰台给笔札,使作《神雀颂》,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
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
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于是具条奏之曰:臣谨擿出《左氏》三十事尤著明者,斯皆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
其余同《公羊》者什有七八,或文简小异,无害大体。至如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之属,《左氏》义深于君父,《父羊》多任于权变,《左传》,宋人执郑祭仲,曰:“不立突,将死。”
祭仲许之,遂出昭公而立厉公。杜预注云:“祭之如宋,非会非聘,见诱被拘。
废长立少,故事名罪之。”《公羊传》曰:“祭仲者何?郑之相也。
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
其知权柰何?宋人执之,谓之曰:‘为我出忽而立突。’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
古之有权者,祭仲之权是也。《左传》,纪季以酅入于齐,纪侯大去其国。
贾逵以为纪季不能兄弟同心以存国,乃背兄归仇,书以讥之。《公羊传》曰:“纪季者何?纪侯之弟也。
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服罪也。
其服罪柰何?请后五庙以存姑姊妹。”《左传》,楚平王将杀伍奢,召伍奢子伍尚、伍员曰:“来,吾免而父。”
尚谓员曰:“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父不可弃,名不可废。”
子胥奔吴,遂以吴师入郢,卒复父仇。《公羊传》曰:“父受诛,子复仇,推刃之道也。”
公羊不许子胥复仇,是不深父也。《左传》曰:“冬,邾黑肱以滥来奔。
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
’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终为不义,不可灭已。
是以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公羊传》曰:“冬,黑弓以滥来奔,文何以无邾娄?通滥也。
曷为通滥?贤者子孙宜有地。贤者孰谓?谓叔术也。
何贤乎叔术?让国也。”其相殊绝,固以甚远,而冤抑积久,莫肯分明。
臣以永平中上言《左氏》与图谶合者,先帝不遗刍荛,省纳臣言,写其传诂,藏之秘书。建平中,建平,哀帝年也。
侍中刘歆欲立《左氏》,不先暴论大义,而轻移太常,恃其义长,诋挫诸儒,诸儒内怀不服,相与排之。排,摈滥也。
刘歆欲建立《左氏》,哀帝令歆与诸儒讲论其义,诸博士不肯置对,歆乃移书太常以责之,故被排摈。事见《前书》。
孝哀皇帝重逆众心,故出歆为河内太守。从是攻击《左氏》,遂为重仇。
至光武皇帝,奋独见之明,兴立《左氏》、《谷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凡所以存先王之道者,要在安上理民也。
今《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劝善戒恶,至明至切,至直至顺。《左传》曰:“翼戴天子,加之以恭。”
又曰:“君命,天也,天可仇乎?委质策名,贰乃辟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又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以有无父之国则可。”
是崇君父,卑臣子也。《左氏》王人虽微,序在诸侯之上。
又曰:“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是强干弱枝也。
又曰:“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史记》曰,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深切著明也。”且三代异物,损益随时,故先帝博观异家,各有所采。
《易》有施、孟,复立梁丘,施仇、孟喜、梁丘贺也。《尚书》欧阳,复有大小夏侯,欧阳和伯、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也。
并见《前书》。今三传之异亦犹是也。
又《五经》家皆无以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左氏》独有明文。春秋晋大夫蔡墨曰:“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
范会自秦还晋,。
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答案小题1A小题1C小题1B小题1①译文:种皓以看着货利为羞耻,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皓都不与他们结交往来。
②译文: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官吏的揭发检举的行为(心意),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 答案解析小题1慷慨:意气风发,慷慨激昂。
小题1①③⑥项不能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 ①表现种皓不追名逐利,③表现种皓老成持重、为人谨慎,⑥写边境部族晏然无事。小题1种皓被免官不是因为太守伺机报复,而是因为大将军梁冀的诬陷。
小题1①大意2分,“耻”意动用法、定语后置句、“交通”古今异义各1分。 ②大意2分,“沮伤”译为“阻碍”或“挫伤”都可得1分; “纠发”、“饰匿”各 1分。
(参考译文: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亲担任过定陶县令,有财产三千万。
父亲死后,种皓将这些财产都用来救济宗族和周围乡里的穷人。种皓以看着货利为羞耻,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皓都不与他们结交往来。
汉顺帝末年,担任侍御史。顺帝提拔种皓在承光宫监护太子。
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单车出来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心中怀疑,不想依从,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办。种皓就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国家皇位的继承人,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
今天常侍来接人无诏书,有何凭据知道不是奸邪呢?今天只有一死而已。 ”高梵理穷辞屈,不敢对答。
杜乔事后感叹,自愧不如种皓遇到大事而不受迷惑。皇帝也嘉奖他老成持重,称赞了很长时间。
后来出任为益州刺史。种皓素来慷慨激昂,喜欢建功立业。
在益州任上三年,传播朝廷一直到边远的部族,开通教化那极为不同的乡俗,岷山上杂落的部族都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 其时,永昌太守冶炼黄金熔铸了一条有花纹的蛇,用来献给梁冀,种皓发现后就将永昌太守逮捕,并快马奏报朝廷,但二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梁冀从这件事后对种皓心怀愤怒。
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党徒数百人,自称“天王”,种皓与太守应承率兵前去征讨,没有攻克他们,而许多官吏、士卒却被伤害,梁冀因为这件事诬陷他,传诏逮捕种皓、应承。 太尉李固上疏援救,说:“臣听说征讨盗贼所受伤害,本来不是种皓、应承的责任,实在是由于县吏畏惧法律,害怕犯罪、压迫,驱赶太深太苦,然后招致这不祥的报应。
等到盗贼相聚起来,就此起彼伏处处不绝了。种皓、应承因为首先举报大奸大恶人而紧跟着受罪,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的揭发检举的行为,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
”皇帝阅后采纳了李固的奏请,就赦了种皓、应承的罪,仅仅免官而已。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朝廷就派种皓为凉州刺史,深得百姓的欢心。
当种皓又被朝廷征用调迁时,官吏百姓投书朝廷请求挽留他,梁太后感叹道:“我还没听说过刺史像这样得人心的。”于是准许了凉州官吏百姓的请求。
后来迁任汉阳太守,梁州戎夷男男女女相送到汉阳地界等到了汉阳郡,教化羌人,禁止侵犯掠夺。后调任出使匈奴的中郎将。
当时,辽东的乌桓人反叛朝廷,种皓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人相率望风而服,在辽东边境上迎接种皓赴任。后因事免官而归。
后来被征用为议郎,调迁为南郡太守,后又 入京任尚书。 正遇到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擢升种皓担任度辽将军。
种皓到军营后,先向匈奴宣扬汉朝廷的恩惠,引诱胡人投降,还有不愿意服从的,就加以征讨。诚心诚意地进行安抚,因此羌胡、乌孙等部族都来归服。
种皓于是就撤去报警的烽火,废了望哨楼,边境上晏然无事。 延熹四年,升迁为司徒。
在司徒任上三年,年六十一岁死去。并、凉两州的边民都为他发丧致哀。
匈奴举国之人都伤心惋惜。)。
6 全文翻译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o^)/~祝你学业有成 贾逵传 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
九世祖贾谊,汉文帝时做过梁王的老师。曾祖父贾光,做过常山太守,汉宣帝时以吏二千石,从洛阳迁去。
父亲贾徽,从刘歆学习《左氏春秋》,还学习《国语》、《周官》,又向涂恽学习古文《尚书》,向谢曼卿学习《毛诗》,著有《左氏条例》二十一篇。贾逵完全继承父亲的学业,二十岁时能读《左氏传》和《五经》本文,用《大夏侯尚书》教授门徒,虽然是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学说。
从儿童时起,就常在太学,不了解外面的事务。 贾逵身长八尺二寸,一些儒生取笑他说:“问事不休贾长头。”
意思是说贾逵个头很高,但对外面情况不了解,喜欢问这问那。他性格快活,平易,很聪明,喜思考,与众不同,很大方。
他特别对《左氏传》、《国语》有研究,写有这两部书的《解诂》五十一篇,永平年间,上疏献给皇帝。显宗很重视,令人将它抄写一份藏在秘馆里面。
当时有神雀飞到宫殿官府,头上羽毛有五彩之色,皇帝很觉奇怪,问临邑侯刘复是什么原故,刘复答不上来,推荐贾逵说他知识很渊博,皇帝于是召见贾逵,问他是什么原故,贾逵答道:“从前周武王完成父亲的基业,凤凰出现在岐山,汉宣帝威信很高,戎狄归顺,神雀也连续出现过,这是胡人将降顺的预兆哩。”皇帝命令兰台史官拿出笔札,叫贾逵写一篇《神雀赋》,并拜贾逵为郎,与班固一道任校秘书,留在皇帝身边备咨询。
肃宗即位,推崇儒家学术,特别喜欢《古文尚书》、《左氏传》。 建初元年(76),诏进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学。
皇帝赞赏贾逵的讲法,要他发挥《左氏传》的大义比公羊、谷梁二传见长的地方。贾逵于是逐条奏明道:“臣谨挑选出《左氏传》三十事特别著名的地方,都是宣扬君为臣纲的正义,父为子纲的道理。
其余十分之七八与《公羊传》相同,有的文字简略,小有差异,无伤大体。至如写到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等人,《左氏》深刻发挥君臣的大义,《公羊》多认为是通权达变,这就相差很确定,但是冤抑太久,不能分清是非。
“臣在永平年间曾经上书谈到《左氏传》中某些与图谶相合的地方,先帝没有遗弃刍荛之言,采纳了臣的话,由臣写出详细的讲解,藏在秘书处。 建平年间,侍中刘歆想立《左氏传》,但他不先摆出大义,而轻易地交给太常,自以为理由充足,能够挫败那些儒生,可儒生们内心不服,联合起来抵制。
孝哀皇帝又迎合众人心理,所以刘歆做河内太守。从此大家攻击《左氏》,成为众矢之的。
到了光武皇帝,有独特的见地,兴立《左氏》、《谷梁》两家,恰巧两家先师不通晓图谶之学,所以半途而废了。臣下认为凡是保存先王之道的书籍,要害在于安上理民。
现在《左氏》推崇君父之道,卑视臣子,这是强干弱枝,劝痒戒恶,道理极为明白切当,直接顺理成章。况且三代时不同事物,随时有所增减,所在先帝广泛观察各种学说,采取各家之长。
例如《易经》有了施、孟两家,又立梁丘氏;《尚书》有了欧阳一家,又有大小夏侯,现在三传各不相同,也是这个道理。又《五经》各家都不能用图谶来证明刘氏是尧帝的后代,而《左氏》独有明文能够说明。
《五经》家都说颛顼代替黄帝,而尧不得为火德。但《左氏》却以为少昊代替黄帝,就是图谶所讲的帝宣。
如果尧不得为火,那么汉就不得为赤,它所发明的见解,很能补充一些道理。“陛下通晓天然的聪明,建大圣的根本,更改年号,修正历法,为万代做出典范,因此,麟凤百数呈说,好兆头多次出现,陛下仍然早晚勤勉,钻研《六艺》,对细微之处,也无不审理核实。
如果再留心一些废弃的学问,增广一些见闻,那就没有什么遗失的了'。”书奏上去,皇帝十分嘉奖,赏赐布五百匹,衣一套,命令贾逵自己挑选《公羊》学派的严、颜诸生有高才的二十人,以《左氏传》作教材,给予竹简和纸写的经传各一通。
贾逵的母亲经常有病,皇帝想加赐一些财物,因为校书例多,特地拿了钱二十万,派颍阳侯马防送去。对马防说:“贾逵的母亲病了,他与外界没有什么交往,再穷困就会像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那样做饿鬼了。”
贾逵多次给皇帝讲《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的诂训相呼应,皇帝下诏书命他著《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贾逵集中写了三卷,帝认为很好。
又叫他写《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提升贾逵作卫士令。
八年(96),下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学习《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从此四经便流行于世。都封贾逵所选弟子和门生作千乘王国郎,早晚在黄门署学习,学者都很羡慕。
和帝即位, 永元三年(91),任命贾逵作左中郎将。 八年(96),又作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管秘书近署,很被信用。
贾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多万字,又作诗、谏、书、连珠、酒令共九篇。学者很崇拜他,后代称他为通儒。
但是他为人不大注意小节,当代对此有些讥讽,所以没有做成大官。 永元十三年(101)死去,时年七十二岁。
朝廷怜悯他,封他两个儿子作太子舍人。
诸家经学兴废
诸家经学兴废
原文
稚子[1]问汉儒所传授诸经,各名其家,而今或存或不存,请书其本末为《四笔》一则。乃为采摭[2]班史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并他书,删取纲要,详载于此。《周易》[3]传自商瞿始,至汉初,田何以之颛门[4]。其后为施仇、孟喜、梁丘贺之学,又有京房、费直、高相三家。至后汉,高氏已微,晋永嘉之乱[5],梁丘之《易》亡。孟、京、费氏人无传者,唯郑康成、王弼所注行于世。江左中兴,欲置郑《易》博士,不果立,而弼犹为世所重。韩康伯等十人并注《系辞》,今唯韩传。《尚书》自汉文帝时伏生得二十九篇,其后为大小夏侯之学[6]。古文者,武帝时出于孔壁,凡五十九篇,诏孔安国作传,遭巫蛊事,不获以闻,遂不列于学官,其本殆绝,是以马、郑、杜预之徒皆谓之《逸书》。王肃尝为注解,至晋元帝时,《孔传》始出,而亡《舜典》一篇,乃取肃所注《尧典》,分以续之,学徒遂盛。及唐以来,马、郑、王注遂废,今以孔氏为正云。《诗》[7]自子夏之后,至汉兴,分而为四,鲁申公曰《鲁诗》,齐辕固生曰《齐诗》,燕韩婴曰《韩诗》,皆列博士。《毛诗》者出于河间人大毛公,为之故训,以授小毛公,为献王博士,以不在汉朝,不列于学,郑众、贾逵、马融皆作《诗》注,及郑康成作笺,三家遂废。《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在,人无传者,唯《毛诗》郑笺独立国学,今所遵用。汉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之《仪礼》也。《古礼经》五十六篇,后苍传十七篇,曰《后氏曲台记》,所余三十九篇名为《逸礼》。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又删为四十九篇,谓之《小戴礼》。马融、卢植考诸家异同,附戴圣篇章,去其烦重及所缺略而行于世,即今之《礼记》也。王莽时,刘歆[8]始建立《周官经》,以为《周礼》[9],在《三礼》中最为晚出。左氏为《春秋传》,又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邹氏无师,夹氏无书。《公羊》兴于景帝时,《谷梁》盛于宣帝时,而《左氏》终西汉不显。迨章帝乃令贾逵作训沽,自是《左氏》大兴,二传渐微矣。《古文孝经》二十二章,世不复行,只用郑注十八章本。《论语》三家:《鲁论语》者,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是也;《齐论语》者,齐人所传,凡二十二篇;《古论语》者,出自孔壁,凡二十一篇。各有章句[10]。魏何晏集诸家之说为《集解》,今盛行于世。
注释
[1]稚子:幼子,小孩。[2]采摭(zhí):采集摘录。[3]《周易》:我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4]颛(zhuān)门:谓独立门户,自成一家。颛,通“专”。[5]永嘉之乱: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6]大小夏侯之学:夏侯胜开创的“大夏侯学”和夏侯建开创的“小夏侯学”。[7]《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8]刘歆,字子骏,西汉后期的着名学者。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目录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9]《周礼》是儒家经典,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10]章句:剖章析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泛指书籍注释。
译文
我的幼子问我,汉代儒家所传授的各种经典,各有不同的版本,而如今有的保存了下来,有的已经散失。请我将诸经的源流本末写成一文收于《四笔》之中。于是我采集摘录班固的《汉书》、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以及其他的史书的记载,删删减减提取纲要,详尽的记载在这里。《周易》从春秋商瞿时期开始流传,一直到西汉初期,田何将其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其后分为施仇、孟喜、梁丘贺之学,继而又有京房、费直、高相三家之说。到了东汉,高氏之说已经衰败。西晋永嘉之乱时,梁丘贺所撰写的《周易》已经失传。孟喜、京房、费直的学说也没能相传下去,只有郑玄、王弼所作的注释本流传于世。东晋中兴,将要设置郑玄注《易》学博士,结果没有成立,而王弼所注释的《易》学更为世人所重视。韩康伯等十人都曾经为《系辞》作过注释,但现在只有韩康伯的注释的《系辞》流传了下来。今文《尚书》一书最早由西汉文帝时的伏生传授,一共有二十九篇,之后又有夏氏开创的“大夏侯学”和“小夏侯学”之学。古文《尚书》是汉武帝时期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共有五十九篇,武帝曾诏令孔安国作注释,因为之后发生了巫蛊之祸,孔安国为《尚书》所作的注释也从来没有见到过,于是也就没能将古文《尚书》列于官学,这本古书几乎绝世了,因此马融、郑玄、杜预等人都称古文《尚书》为《逸书》。王肃也曾为该书作过注解。到东晋元帝时,古文尚书的《孔传》本开始出现,但失传了《舜典》一篇,于是摘录王肃所注的《尧典》加以补续,于是学习《孔传》的人逐渐变多了。等到唐朝的时候,马融、郑玄、王肃为古书《尚书》作的注传就不再使用了,现在以孔氏本为正本传习。《诗经》自子夏之后,一直到汉朝时期,出现了四家传习者。鲁国申公所传称为《鲁诗》,齐国辕固生所传的称《齐诗》,燕国韩婴所传的称《韩诗》,这些人都是西汉时设立的博士,他们专门对其进行研究、讲授。《毛诗》则出于河间人大毛公,因为他专门为此书作注释,所以这样称呼他。他又把所传的《毛诗》传授给了小毛公。大毛公曾任河间献王的博士,由于不在汉朝,所以没有被列入官学。郑众、贾逵、马融都为《诗经》作了注解,但是等到郑玄的笺注出现后,他们三家的注释就废而不用。《齐诗》不久就失传了,《鲁诗》没有在江东一带流传,《韩诗》虽然保存下来,却无传授之人。只有郑玄笺注的《毛诗》被国学单独采用,一直沿用到现在。汉代高堂生所传《士礼》十七篇,就是现在的《仪礼》。《古礼经》共有五十六篇,后苍传下十七篇,称为《后氏曲台记》,其余的三十九篇称为《逸礼》。戴德曾将《古礼》的二百零四篇删减为八十五篇,叫做《大戴礼》,戴圣又将其删减为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马融、卢植辨析诸家的异同,主要是以戴圣《小戴礼》中的篇章为主,删去此书繁琐、重复部分并且补足缺略的部分,之后此书就流传于世,这就是现在的《礼记》。西汉王莽执政时期,刘歆开始创立《周官经》学,也称为《周礼》,在《三礼》中此书是最晚出现的。左氏作《春秋传》,除此还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四家。邹氏没有后人传授,夹氏之书不传于世。《公羊》学起兴于汉景帝时期,《谷梁》学在汉宣帝时期流传兴盛,但《左氏》学一直到西汉末年也不为世所重。等到东汉章帝时期,才诏令贾逵为《左氏春秋》作注解,自此以后,《左氏春秋》流传兴盛起来,而《公羊》、《谷梁》学逐渐衰微。《古文孝经》共二十二章,已经不流传于世,现在用的是郑注释的十八章本。《论语》有三家:有《鲁论语》,这是由鲁国人传授,就是现在所流行的版本;有《齐论语》二十二篇,这是齐国人所传授的;还有从孔子住宅墙壁中发现的《古论语》,共二十一篇。这三家传本都有章句解释。曹魏时期何晏汇集诸家之说撰为《集解》,今天盛行于世。
评析
本文是作者为教育幼子而编写的儒学典籍发展流变的历史,对学习国学的入门者有一定的帮助。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我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着作1773部,两万多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西汉时将《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唐代将《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到北宋时陆续添加《尔雅》《论语》《孝经》和《孟子》,合做十三经。儒家经典最为着名的编订方式是朱熹所定,将五经加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就是“四书五经”。
《陈书》,唐代姚思廉所著,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陈书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陈书》共三十六卷,其中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陈书》的史料来源除陈朝的国史和姚氏父子所编旧稿外,还有陈《永定起居注》八卷,《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至德起居注》四卷等历史材料和他人撰写的史书。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提取码: nx6m
1 谁有《蜀卓氏》的翻译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1)。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2),独夫妻推辇(3),行诣迁处(4)。诸迁虏少有余财(5),争与吏(6),求近处(7),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8)。吾闻汶山之下(9),沃野,下有蹲鸱(10),至死不饥。民工于市(11),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12),大喜,即铁山鼓铸(13),运筹策(14),倾滇蜀之民(15),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16)。
注释
(1)用铁冶富:以冶铁致富。
(2)见:被。虏略:即“虏掠”。指秦灭六国时,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强制移民,掳其财富。
(3)辇:用人拉挽的车子。
(4)诣[yì,艺]:到……去。
(5)诸迁虏:指那些被迁徙的人。少有:稍许有。
(6)争与吏:争相送给负责的官吏。
(7)处[chǔ,楚]:居住。
(8)狭薄:地方狭小,土地贫瘠。
(9)汶[mín,民]山:即“岷山”。
(10)蹲鸱:大芋头,因状似蹲伏的鸱鸟得名。
(11)工于市:善于交易。工:善于,擅长。市:交易。
(12)致之临邛[qióng,穷]:指远迁到临邛。
(13)鼓铸:熔金属以铸器械或钱币。
(14)运筹策:分析、研究和策划。
(15)倾:超过,指财势压人。
(16)拟于人君:比得上国君。拟:比拟。
译文
蜀地卓氏的祖先是赵国人,靠冶铁致富。秦国击败赵国时,迁徙卓氏,卓氏被虏掠,只有他们夫妻二人推着车子,去往迁徙地方。其他同时被迁徙的人,稍有多余钱财,便争着送给主事的官吏,央求迁徙到近处,近处是在葭萌县。只有卓氏说:“葭萌地方狭小,土地瘠薄,我听说汶山下面是肥沃的田野,地里长着大芋头,形状象蹲伏的鸱鸟,人到死也不会挨饿。那里的百姓善于交易,容易做买卖。”于是就要求迁到远处,结果被迁移到临邛,他非常高兴,就在有铁矿的山里熔铁铸械,用心筹划计算,财势压倒滇蜀地区的居民,以至富有到奴仆多达一千人。他在田园水池尽享射猎游玩之乐,可以比得上国君。
是这个吗?
您好有不明白的地方请追问,。谢谢! 祝你学习进步
2 谁有《蜀卓氏》的翻译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1)。
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2),独夫妻推辇(3),行诣迁处(4)。
诸迁虏少有余财(5),争与吏(6),求近处(7),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8)。
吾闻汶山之下(9),沃野,下有蹲鸱(10),至死不饥。民工于市(11),易贾。”
乃求远迁。致之临邛(12),大喜,即铁山鼓铸(13),运筹策(14),倾滇蜀之民(15),富至僮千人。
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16)。注释 (1)用铁冶富:以冶铁致富。
(2)见:被。虏略:即“虏掠”。
指秦灭六国时,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强制移民,掳其财富。 (3)辇:用人拉挽的车子。
(4)诣[yì,艺]:到……去。 (5)诸迁虏:指那些被迁徙的人。
少有:稍许有。 (6)争与吏:争相送给负责的官吏。
(7)处[chǔ,楚]:居住。 (8)狭薄:地方狭小,土地贫瘠。
(9)汶[mín,民]山:即“岷山”。 (10)蹲鸱:大芋头,因状似蹲伏的鸱鸟得名。
(11)工于市:善于交易。工:善于,擅长。
市:交易。 (12)致之临邛[qióng,穷]:指远迁到临邛。
(13)鼓铸:熔金属以铸器械或钱币。 (14)运筹策:分析、研究和策划。
(15)倾:超过,指财势压人。 (16)拟于人君:比得上国君。
拟:比拟。译文 蜀地卓氏的祖先是赵国人,靠冶铁致富。
秦国击败赵国时,迁徙卓氏,卓氏被虏掠,只有他们夫妻二人推着车子,去往迁徙地方。其他同时被迁徙的人,稍有多余钱财,便争着送给主事的官吏,央求迁徙到近处,近处是在葭萌县。
只有卓氏说:“葭萌地方狭小,土地瘠薄,我听说汶山下面是肥沃的田野,地里长着大芋头,形状象蹲伏的鸱鸟,人到死也不会挨饿。那里的百姓善于交易,容易做买卖。”
于是就要求迁到远处,结果被迁移到临邛,他非常高兴,就在有铁矿的山里熔铁铸械,用心筹划计算,财势压倒滇蜀地区的居民,以至富有到奴仆多达一千人。他在田园水池尽享射猎游玩之乐,可以比得上国君。
是这个吗?您好有不明白的地方请追问,。谢谢! 祝你学习进步。
3 文言文翻译《杨卓传》杨卓,字自立,泰和人。
洪武四年进士,授任吏部主事。过了一年,迁任广东行省员外郎。
农家妇女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遇到伐木士兵,想的混乱。妻子不同意,被杀。
官府拷问同服役士兵二十人,都服罪。卓说:“士卒人多,必然善恶现象,可以全部抵罪吗?”列二十人庭下,仔细看了许久,指两个士兵说:“杀人者,你的!”两个死大吃一惊,认罪。
因事获罪贬谪凤阳种田,又起用为杭州通判。有兄弟争夺田地的人,多年来不决,卓到,垂泪开导,于是停止争执。
杨卓精于吏事,属吏不能欺骗。而社会公正,百姓心悦诚服呢。
4 文言文翻译您好,希望可以帮您:简体字:安禄山之叛也,玄宗忽遽播迁于蜀,百官与诸司多不知之 有陷在贼中者,为禄山所胁从,而黄幡绰同在其数,幡绰亦得 出入左右及收复,贼党就擒,幡绰被拘至行在上素怜其敏 捷,释之有于上前曰:"黄幡绰在贼中,与大逆圆梦,皆顺 其情,而忘陛下积年之恩宠禄山梦见衣袖长,忽至阶下,幡 绰曰:'当垂衣而治之'禄山梦见殿中槅子倒,幡绰曰:' 革故从新'推之多此类也"幡绰曰:"臣实不知陛下大驾 蒙尘赴蜀既陷在贼中,宁不苟悦其心,以脱一时之命今日得 再见天颜,以与大逆圆梦必知其不可也"上曰:"何以知之 "对曰:"逆贼梦衣袖长,是出手不得也;又梦槅子倒者, 是胡不得也以此臣故先知之"上大笑而止 繁体字:安禄山之叛也,玄宗忽遽播迁于蜀,百官与诸司多不知之 有陷在贼中者,为禄山所胁从,而黄幡绰同在其数,幡绰亦得 出入左右及收复,贼党就擒,幡绰被拘至行在上素怜其敏 捷,释之有于上前曰:"黄幡绰在贼中,与大逆圆梦,皆顺 其情,而忘陛下积年之恩宠禄山梦见衣袖长,忽至阶下,幡 绰曰:'当垂衣而治之'禄山梦见殿中槅子倒,幡绰曰:' 革故从新'推之多此类也"幡绰曰:"臣实不知陛下大驾 蒙尘赴蜀既陷在贼中,甯不苟悦其心,以脱一时之命今日得 再见天颜,以与大逆圆梦必知其不可也"上曰:"何以知之 "对曰:"逆贼梦衣袖长,是出手不得也;又梦槅子倒者, 是胡不得也以此臣故先知之"上大笑而止。
英文:The troops and insurgents, hua xuanzong of nested in shu, was moved, and the old use more of don't knowThe thief has sunk in, Paul hill for the XieCong, and yellow pennant is the number with enough, eg pennant also In and out around And recover, thief party quietly, eg pennant limit to walk The meat units its sensitive The, the release Have to e forward to yue: "yellow pennant in a thief, and enough DaNi, all the dream The affection, and fet your majesty JiNian trifles Lu mountain dreamed long sleeves, and to order, the pennant Eg yue: "when hanging clothes and rule 'Paul hill in the house of the dream of Ge son pour, eg pennant yue:' Leather so new 'push more of such also "pennant enough yue:" I don't know your majesty of 30 Dust to shu They are stuck in a thief, rather fastidiously yue its heart, to take off a moment's life to this day Goodbye day yan, and DaNi dream will know it can't also "yue:" know why"To the yue:" inverse thief dream long sleeves, is not also shots; And Ge pour son the dream,Hu also is not This is the prophet princes "laugh stops 日文:安禄山の里侧にも、玄宗突然流离する蜀、百官と诸司が知らないの。ある泥棒にはまった者は、禄山に胁从、黄幡绰共にその数幡绰もない 出入りぐらい。
や回复、贼徒生け捕られる、八幡绰被拘から行にその敏素怜。捷、釈の。
于前にいわく、「黄幡绰は贼で、大逆梦判断、全てに沿って その気持ちを忘れ、陛下积年の恩宠。禄山袖长を梦に见て、突然~阶で、幡 绰曰:'衣が垂れて治の。
'禄山梦见殿中槅子が倒れ、八幡绰曰:' 革故から新しい。'ツイの多なども。
「幡绰曰:」臣実か陛下にお 蒙尘へ蜀。はなく贼で、宁を悦心を脱いで、一时の命をきょう さよなら日颜を必知もその梦と大逆ない。
「上曰:」を知っているのはどうして 「曰本:」逆贼衣袖丈の梦をもない;また梦槅子论点者、梦もない。これからの预言者の「臣に笑ってまで。
火星文:侒禄屾徔頖乜,玄宗惚遽播迁亍蜀,粨悹与诸司誃卟倁徔 冇陥恠贼ф者,ゐ禄屾所脇苁,侕簧幡绰茼恠萁数,幡绰亦嘚 诎兦佐祐岌収复,贼党僦擒,幡绰被拘臸哘恠丄傃怜萁慜 捷,释徔冇亍丄偂曰:"簧幡绰恠贼ф,与 縌圆儚,喈顺 萁情,侕莣陛丅积哖徔恩宠禄屾儚笕衣袖苌,惚臸阶丅,幡 绰曰:①当垂衣侕治徔①禄屾儚笕殿ф槅孒倒,幡绰曰:① 革故苁噺①推徔誃茈类乜"幡绰曰:"宧实卟倁陛丅 驾 濛尘赴蜀溉陥恠贼ф,苎卟苟悦萁吢,苡脱①埘徔掵訡ㄖ嘚 侢笕迗颜,苡与 縌圆儚苾倁萁卟岢乜"丄曰:"何苡倁徔 "対曰:"縌贼儚衣袖苌,媞诎手卟嘚乜②ㄡ儚槅孒倒者, 媞胡卟嘚乜苡茈宧故筅倁徔"丄 笶侕芷。
5 英语翻译会先主薨,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亮令芝言次可从权请裔裔碰上刘备去世,诸葛亮派邓芝出使到吴国,诸葛亮让邓芝谈完主要事情后可以请求放还张裔张裔到吴国几年,被流放隐居,孙权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人,所以就答应邓芝放还张裔张裔临走前,孙权招他见面,问他说:“蜀国卓氏的寡妇,竟和司马相如私奔,贵国的风俗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张裔回答说:“我认为卓氏的寡妇,还是比朱买臣的妻子贤慧”孙权又问他:“你回去后,必然要为蜀国效力,再也不会象农民那样呆在小巷里,那么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张裔又回答说:“我负罪回国,将由朝廷安排我的命运如果能够侥幸保住脑袋,那么我五十八岁以前是父母给的生命,从今往后是大王您赏赐的生命”孙权谈笑风生,有器重张裔才能的表示张裔出了孙权宫门后,十分后悔自己没能装傻,便迅速上船,加倍快行孙权果然派人追他,张裔已经进入永安界几十里,追的人已经追不上了。
6 文言文翻译《刘珙字共父》刘珙字共父。生来就有特殊的禀赋,因祖上庇荫补任承务郎,后考中进士乙科,升任礼部郎官。秦桧想要追赐自己的父亲谥号,召集礼官会合询问,刘珙不到会,秦桧发怒,暗示言官驱逐他。秦桧死后,刘珙才被召还朝担任吏部员外郎,兼任代理中书舍人。金人侵犯边界,宋军战败,诏令檄文多出自刘珙之手,语气激昂壮烈,听到的人都流泪。随从皇上到建康,车驾将要回宫,军队事务还没有可以托付的人,当时张浚留守建康,众人都寄期望于他。等到诏令发出,是派杨存中任江、淮宣抚使,刘珙不书写录黄(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并议论说不能这样。皇上发怒,命令再次发下,宰相召见刘珙说:“再进言就会连累张公。”刘珙说:“我是为国家着想,哪里有闲空为张公策划。”坚持上奏和最初一样,杨存中的任命于是停止。
安南进贡大象,经过的地方发动民夫开道,毁坏房舍,几十个州动荡不安。刘珙上奏说:“大象用于郊礼祭祀,不见于经书。况且让我们中原(地区)的疲困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湖北有茶盗几千人入境,守卫的官吏把这事报告朝廷,刘珙说:“这些人不是拼命的贼寇,对他们宽松他们就会分散各自求生存,对他们逼得紧他们就会聚集反抗至死。”贴出榜文晓谕他们悔过自新,宣称军队就要来了,命令所属州县准备几千人吃的食物,盗贼果然散去,那些留下来的没有多少人。刘珙于是发兵,告诫部下说:“盗贼来了不要急于作战,盗贼退走时不要穷追不舍,那些不肯退走的才予以打击罢了。”盗贼的士气更加松弛,于是仅一次战斗就击败了他们,全部生擒而归,杀掉为首作恶的几十人,其余的都列入军籍。
淳熙二年,刘珙调任建康知府。适逢水灾后又是旱灾,他首先上奏免除夏粮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税十六万六千斛。禁止富豪大户囤积税米不出售,购得商人米三百万斛。从各衙门借钱共三万,派官员到长江上游买米,得米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到乡村,设置场地按平价以救济性质卖米,对借米的人也不收取抵押品。开始于当年九月,结束于第二年四月,全境没有饿死逃亡的人。
进为观文殿学士,生了病,请求退休。病重时,起草遗奏说:“陈俊卿忠良实在,可以担负大事,张栻学问纯厚正派,可以补纠缺失,希望赶快召见任用他们。”然后又写信与张栻和朱熹诀别,所说的话都是以未能为国家报仇雪耻而遗憾。去世时五十七岁,谥号忠肃。
刘珙在家事亲孝顺,继母卓氏去世的时候,他年龄已经超过五十岁,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他喜欢接受直率的意见,做事稍有过错,下属官吏指出来就立即改正。治理过的几处地方,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哭并共同祭祀他。
7 翻译文言文:三国志先主传/shibu/24shi/sangzz/sgzzml 这里有三国志全文
蜀书二是先主传
先主很小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买鞋织席为生,他家东南角的篱笆旁有棵5丈多高的桑树,远远望去,枝繁叶茂,来来往往的人都很惊奇这颗非凡的大树,有人说这里要出大富大贵的人。先主小时候,同同族的小孩在大树下游玩,说:“我将来肯定要乘叔父子敬对他说:“你不要胡言乱语,这是要灭我们家族的!!”先主十五岁时,他的母亲让他外出求学,和同宗族的刘德然、辽西公孙瓒都向以前九江太守同郡卢植从师。刘德然的父亲元起常常资助先主,和刘德然等同的待遇。刘元起的妻说:“我们各自是一家,为什么要常资助他呢!”元起说:“我们家族中有这样的孩子,不是普通的人。”公孙瓒同先主交情很深。公孙瓒年纪大,先主把他当兄长看待。先主不是很喜欢读书,喜欢玩狗马、听音乐、穿美服。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垂手下膝,眼能看到耳朵。为人不太爱说话,善待下人、百姓,与豪杰交朋友,,喜怒不形于色。喜欢和豪杰大侠结交,年轻人争着依附他。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家产万贯,在涿郡一带贩马,看到先主,对他感到很惊奇,于是给他很多钱财。所以先主能够利用很多人。
8 周慎王五年秋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焉〕。
翻译如下:
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天,秦国大夫张仪,大将军司马错、都尉墨等(率领大军)从石牛道(人工开凿的陕西入川栈道)攻打蜀国(周朝诸侯国)。蜀王亲自率兵在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抗,战败。蜀王逃跑到武阳,仍被秦军杀害。蜀国傅相以及太子退到逄乡(今彭州海窝子),死于白鹿山(应在彭州白鹿镇境内),开明氏所创建的古蜀国于是就消亡了。其统治的蜀国一共传了十二世。冬十月,蜀国彻底消亡。司马错等,进而攻取了苴国和巴国。
9 查文言文,明史杨卓传译文明史·卷五十二·列传第二十八·杨卓传 原文 杨卓,字自立,泰和人。
洪武四年进士,授吏部主事。逾年,迁广东行省员外郎。
田家妇独行山中,遇伐木卒,欲乱之。妇不从,被杀。
官拷同役卒二十人,皆引服。卓曰:“卒人众,必善恶异也,可尽抵罪乎?”列二十人庭下,熟视久之,指两卒曰:“杀人者,汝也!”两卒大惊,服罪。
坐事谪田凤阳,复起为杭州通判。有兄弟争田者,累岁不决,卓至,垂涕开谕,遂罢争。
卓精吏事,吏不能欺。而治平恕,民悦服焉。
病免,卒。译文 杨卓,字自立,是泰和县人。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2)考中进士,被授予吏部主事的官职。过了一年以后,升任广东省员外郎。
有一个农村妇女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遇到了进山伐木的士卒,想要 她。那妇人不从,被(士卒)杀死。
当地官员拷打了二十名跟那位士卒共同参与此事的士卒,(它们)全都服罪。杨卓说:“这么多士卒,一定有善有恶,怎么能全都收到惩罚呢?”(于是)让二十名士卒在庭院中站好,(他)仔细地看了他们很久,(最后)指着其中的两名士卒说:“杀人的是你们!”两个小卒大惊,就认罪了。
后来杨卓因事获罪被贬到凤阳,后来又被起用做杭州通判。当地有兄弟因田地而产生诉讼,多年来都没有判决,杨卓到任后,流着泪开导他们,于是他们放弃了诉讼。
杨卓精于做官之事,小吏们都不敢欺瞒他。而他为政公正宽仁,老百姓都对他心悦诚服。
后来因为病重而免职,(不久)去世了。注释1、同役:共事。
谓一同参战。这里指共同参与此事。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2、引服:亦作“引伏”。
认罪,服罪。《魏书·樊子鹄传》:“太山太守彭穆参候失仪,子鹄责让穆,并数其罪状,穆皆引伏。”
《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二年》:“掠治日急,垂愍之,私使人谓段氏曰:‘人生会当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不若引服。’”《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元年》:“置对,无一语罣人,惟自引伏。”
明马愈《马氏日抄·徐尚书》:“有富室某并其乡某甲田产,诬以人命,甲不胜拷掠,自引服。”3、抵罪:因犯罪而受到相应的处罚。
《吕氏春秋·直谏》:“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也。”
《史记·高祖本纪》:“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司马贞索隐:“抵,当也。
谓使各当其罪。”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冒禁抵罪者,不可胜数。”
《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始吾谓世间贪官污吏受财曲法,富者纳贿而得全,贫者无赀而抵罪,岂意冥府乃更甚焉!”许地山《凶手》第二幕:“杀人的事是小人干的,与小人之兄孙荣无涉,情愿自首抵罪。”4、服罪:承认罪责。
《荀子·君子》:“则虽隐窜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请。”《史记·三王世家》:“于是燕王旦乃恐惧服罪,叩头谢过。”
唐韩愈《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人立而拱,非禽兽之事;革而从人,且服罪也。”《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公子看见众喽啰中,陈名亦在其内,叫出问道:‘昨夜来盗马的就是你么?’陈名叩头服罪。”
5、坐事:因事获罪。《汉书·儒林传·梁丘贺》:“贺时为都司空令,坐事,论免为庶人。”
《周书·皇后传·宣帝朱皇后》:“宣帝朱皇后名满月,吴人也。其家坐事,没入东宫。”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禨祥·并蒂瓜》:“产瓜未几,兄弟坐事并斩于市。”6、开谕:亦作“开喻”。
启发解说;劝告。《三国志·蜀志·吕乂传》:“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乂到宫,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诸王有疾,上辄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形忧于色,左右或开谕进食,上曰:‘弟兄,吾手足也。
手足不理,吾身废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樊入室,开谕万端,女终不听。”
7、平恕:持平宽仁。《北史·赵绰传》:“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明方孝孺《杜推官赞》:“性刚严,而治狱平恕。”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惟有李勉与他尉不同,专尚平恕,一切惨酷之刑,置而不用。”8、悦服:亦作“悦伏”。
心悦诚服。《书·武成》:“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孔颖达疏:“悦是欢喜,服谓听从。”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戢御严明,鸡犬无挠,军庶悦伏。”《明史·陶安传》:“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章太炎的晚年虽然不一定为鲁迅所悦服,但早年的革命精神和治学态度,无疑是给了 鲁迅 以深厚的影响的。”9、病免:以病免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汉书·扬雄传赞》:“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
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寻授苏州刺史,一年,即病免归;授刑部侍郎,不久,又病免归;除河南尹,三年,又病免归。”。
疏通,亦作“踈通”。指疏导水流;调解双方的争执。见《礼记·经解》:“疏通知远,《书》教也。”
疏导
基本解释
(1) [dredge]∶清除阻塞,使水流或交通畅通。
疏通田间的排水沟。
(2) [mediate between two parties]∶调解双方的争执;消除相互隔阂。[1]
引证解释
1、通达。
①《史记·五帝本纪》:“﹝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②《汉书·匡衡传》:“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馀,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於大察,寡闻少见者戒於雍蔽。”
③宋 司马光《为庞相公让官表》:“臣识昧疎通,学非殚洽。”
④章炳麟《检论·订孔下》:“故疏通知远者恕,文理密察者忠。”
2、俊爽;爽朗。
①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康( 嵇康 )子绍,清远雅正;涛( 山涛 )子简,疎通高素。”
②《晋书·王濬传》:“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
③《周书·梁台传》:“台性疎通,恕己待物。至於莅民处政,尤以仁爱为心。”
3、疏浚;开通。
①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②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唐时,黄河不闻有决溢之患……而汴河亦不闻疏通之事。”
③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且又建闸疏通一切沟洫渠堰。”
4、引申为沟通,关说。
①《孽海花》第二一回:“不言唐卿出了龚府,去托袁尚秋疏通杨越常的事。”
②老舍 《茶馆》第三幕:“官方上疏通好了没有?”
5、贯通;流通;畅通。
①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沽水》:“沽水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以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巖壁升耸,疎通若门,故得是名也。”
②宋 苏舜钦《谘目三》:“方今之急,莫急於货财。主计者十馀年来相习其弊,不务经久疏通之术。”
③清 史致谔《禀左宗棠》:“现在杭省克复,道路疏通。”
6、亦作“踈通”。剖析阐释。
①《汉书·儒林传·孟喜》:“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厀,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绝於施讎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 颜师古 注:“疏通,犹言分别也。”
②唐 杜甫《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诗:“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
③金 王若虚《序》:“彼其推明心术之微,剖析义利之辨,而斟酌时中之权,委曲疏通,多先儒之所未到,斯固有功矣。”
④清 黄宗羲《序》:“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绝学,故为所欺。余一一疏通之。”
⑤章炳麟《文学说例》:“拾遗苴漏,发为凡例,疏通古文,固后学之任也。”[1]
参考资料
[1] 资料.百度词典
一、源于嬴姓
源于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裔的封地夏阳梁山,属于以国名为氏。
二、源于姬姓
1、出自东周时期周平王之子唐的封地南梁,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2、出自战国时期魏国文侯少子毕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3、出自周宣王牧正的役人梁鸯,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三、源于少数民族
1、源于回族,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回族梁氏,为宋神宗赵项执政时期的赐姓。
2、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籍《魏书》中说,北魏时的鲜卑人中有一支拔列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图形推行改汉姓时被称为梁。
3、源于朝鲜族,属于本土氏族改姓,起源于古耽罗(朝鲜半岛南部海域之济州岛的古称)开国始祖良乙那,后改姓梁;韩国梁氏主要分为南原、济州两派,共十一本贯。
扩展资料
梁姓名人
1、梁鸿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生卒年不详,约汉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间在世。少孤,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学毕,牧豕上林苑,误遗火延及他舍。鸿悉以豕偿舍主,不足,复为佣以偿。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妻以女,鸿尽谢绝。
娶同县孟女光,貌丑而贤,共入霸陵山中,荆钗布裙,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 。章帝(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改复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间。终于吴。
2、梁冀
梁冀(88年-159年9月9日),字伯卓。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泾川)人。东汉时期外戚、权臣。出身世家大族,为大将军梁商之子,他的妹妹为汉顺帝皇后(顺烈皇后)。
3、梁肃
梁肃(753-793年),字敬之,一字宽中,安定临泾(今甘肃泾川县)人。唐朝文学家,刑部尚书梁毗五世孙。
世居陆浑。建中初,中文辞清丽科,擢太子校书郎。萧复荐其材,授右拾遗,以母羸老不赴。杜佑节镇淮南,辟为掌书记,召为监察御史,转左补阙、翰林学士、皇太子诸王侍读。贞元八年卒,年四十一,赠礼部郎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姓
二年春正月乙丑。甘露降。凤皇集于京师。群鸟从之有万数。夏五月西羌平。斩其首恶大豪杨玉首以降。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赦天下。后将军充国还。所善浩星赐。迎说充国曰。众人皆以破羌彊弩将军出击。斩首获降。虏以破坏。然有识者以为虏势穷困。兵虽不出。必自服矣。虽然。将军即见上。宜归功于二将军。充国曰。吾年老矣。爵位已极。岂嫌伐一时之功哉。兵势国之大事。当为后法。老臣不以余命。一为陛下言兵之利害。卒死。谁当复言之者。卒以其意对。上然其计。武贤由是怨充国。上书告充国子中郎将邛。前从军在西羌时。言车骑将军张安世。常不快上意。上数欲诛之。邛家将军为上言安世事孝武皇帝数十年。称忠谨。宜见全恕。由是得免。邛又坐禁止。而入至充国幕府司马中乱屯兵。邛下吏自杀。充国乞骸骨。赐金。安车驷马。免罢就第。充国初以司马从二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困。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阵。二师引军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疮。武帝叹之。擢为车骑将军长史。太始之际。与霍光定策安宗庙。封营平侯。秋。匈奴大乱。日逐王先贤单于来降时卫司马会稽人郑吉使护鄯善西南道。以攻破车师。日逐王请降于吉。吉发诸国兵五万人。迎日逐王。口万二千人。小王将十二人。及河曲。颇有亡者。吉追斩之。遂将诣京师。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使吉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号。自吉始也。于是吉始中西域而立幕府。治□垒城。镇抚诸国。汉之号令。颁于西域。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九月。司隶校尉盖宽饶下狱自杀。宽饶魏人。为儒学者所宗。刚直公清。数干犯上意。在位久不迁越。先之者多。宽饶自伐其行能。意终不满。时上方用刑法。任中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微。儒术不行。以刑狱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又引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孙。官以传圣贤。若四时之运。成功者去。不得其人。不居其位。书奏。上以宽饶为怨谤。下其书。时执金吾议。以为宽饶旨意欲求禅。大逆不道。遂下狱。谏议大夫郑昌上书曰。司隶校尉。食不求饱。居不求安。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身之义。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讬。职在司察。直道而行。多仇少与。上书谏国事。下有司。劾以大辟。臣幸得与大夫之后。官以谏为名。不敢不言。上不听。遂下廷尉。宽饶引佩剑自杀。宽饶为司隶。京师肃清。居贫。子弟常步行。自戍北边。然性颇深刻。刺举无所回避。贵戚大臣。人人相与为怨。平恩侯许伯入第。丞相御史大夫中二千石皆贺。宽饶不贺。许伯请之。乃往。从西阶上。东向特坐。许伯自酌。宽饶曰。无多酌我。我有酒狂。丞相笑曰。次公醒而如狂。何必酒也。坐皆属目卑下之。酒酣作乐。长信少府檀长卿起舞。为沐猴与狗斗。坐皆大笑。宽饶不悦。仰视屋而叹曰。富贵无常。忽辄易人。如此传舍。所阅多矣。唯谨慎者得久矣。君侯可不戒之。因起趋出。劾奏长信少府。以列卿而猴舞。失礼不敬。上欲罪少府。许伯为请。乃止。宽饶初为卫尉司马。先是司马在部。见卫尉拜谒。尝为卫尉徭役。使市买。宽饶案旧令。遂揖卫尉。卫尉私使宽饶。宽饶以令诣府门谒辞尚书。尚书责问卫尉。由是不敢私使。而司马不拜。宽饶为司马。断其单衣令短。躬案行士卒。抚循之甚有恩信。及岁尽交代。上临飨。罢卫士卒。数千人皆叩头。请留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匈奴单于遣名王奉献贺正。始和亲。
三年春。起乐游苑。二月丙辰。丞相魏相薨。四月戊辰。御史大夫邴吉为丞相。吉起刑法小吏。及为丞相。以礼让临下。掾吏尝有罪。辄与长休假。无案验。吉曰。丞相府有案吏之名。窃陋焉。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也。驭吏嗜酒。醉欧吐吉车茵。西曹白命斥之。吉曰。以醉之失去士。此人将安所容乎。西曹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后边虏入塞。发奔命卒。至此驭吏习边事。见驿骑持赤白囊。知虏入塞。遽白吉。因曰。恐虏复入。长吏皆老。不任兵马。宜可预视。吉即案省。未毕。有召问至。吉具对。御史大夫不能详知所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吉叹曰。士无不可容。向不闻驭吏之言。何见劳勉之有。吉尝逢见郡斗。死伤横道边。不问。前行见人逐牛。牛吐舌喘息。吉使骑问逐牛行几里已喘。掾吏独谓丞相前后失问。以讥吉。吉曰。人斗相杀。长安令京兆尹之职。岁尽。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丞相不亲小事。非所以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以暑。恐牛近行用暑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三公典调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吉子显为议曹掾。从祝高祖庙。至夕牲日。乃使出取斋衣。吉怒曰。宗庙至重。而显不敬。亡吾爵者必显也。秋七月甲子。大鸿胪萧望之为御史大夫。八月诏曰。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无侵涣难矣。其益吏百石已下。俸五十斛。是岁光禄大夫梁丘贺为少府。贺字长翁。琅邪人。初以能心计为武骑。后为郎。上祠孝昭庙。先驱。旄头大剑。挺坠于地。首陷泥中。刃向上。乘舆马惊。于是上召贺筮之。曰有兵不吉。上还。乃使有司代祠。是时霍氏外孙任宣为代郡太守。坐谋反诛。宣子章为公车丞。夜亡。乃玄祛服。入庙。执戟郎间。欲为逆。发觉伏诛。其后明而入庙。自此始也。贺以筮有应。由是近幸。为大夫至少府。为人小心周密。上信重之。贺明易。贺子临亦精于易。为黄门侍郎。讲论于石渠。
以上就是关于明公恕斋文言文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明公恕斋文言文翻译、文言文贾逵字景伯、《容斋随笔·诸家经学兴废》译文与赏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