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描写古代文人的电视剧,里面有对仗的内容,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

有一部描写古代文人的电视剧,里面有对仗的内容,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第1张

《联林珍奇》

《联林珍奇》是我国第一部以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对联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它有机的揉有关历史史实、历史人物和民间流传的巧联趣事为一体,创造了一个以对联奇才凌大岫的爱情和坎坷命运为主线,时而令人忍俊不禁、时而催人泪下的悲喜交织的历史传奇故事。此剧文学性、知识性、哲理性和娱乐性兼而有之,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

《联》剧着力塑造了一个鲜明个性的汉族机智人物凌大岫。他类似于壮族的刘三姐、维族的阿凡提、蒙族的巴拉甘仓,但又完全不同于他们。剧中对联神童凌大岫、官宦子弟曹龙驹、书香闺秀云素娥三人之间从幼到长发生的种种纠葛,其喜与悲、爱与恨的交织,都与对联密切相关,人物的命运,故事的悬念更是环环相扣,感人肺腑,对联成为剧中故事情节中密不可分的有机构成成分,甚至是情节发展的关键点和动力源。在这十五集电视剧中,共整理搜集了近二百副对联。它们绝大多数是几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历史人物的对联故事的巧妙运用,不仅包含了各种类型的对法,如正对、反对、谜对、顶针对、离合对等(巧对居多),而且将贺婚、祝寿、讽刺、判案等多种用途引入故事,寓教于乐,寓庄于谐,使人们在欣赏一个个美丽动人的对联故事的过程中,获得美感的享受和哲理的启示,恢宏地展示了中国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的风采。为了帮助看过电视剧而又想更深入学习对联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获得有关对联知识,我们在编辑这本对联集的时候,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分集做了剧情简介,将剧中的对联集中在一起,并加以解说,阐释这些对联的源出和特点及与之相关的故事等等,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纯是注解,也不纯是鉴赏,只是希望能让读者在欣赏电视剧的时候,同时可以更好的体味这些生动的、精炼的、充满生活情趣的佳联妙对。

在这里,还有两点提请读者注意:一、对联在词语、平仄、节奏、句式的对仗上,均相当严格,但对巧对的要求则略可放宽,以免因格律而害意;二、对联一般是上联以仄声字结尾,下联以平声字结尾,即所谓“上仄下平”,但在两人对句时,出句不一定就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反之,对句不一定是平句尾,也可能是仄声尾。这就是解说时多使用“出句”、“对句”而不用“上联”、“下联”的道理。

我们衷心希望,《联林珍奇》在全国播放,能为弘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我们更期待着各界朋友对《联》剧的关注爱护,期待着对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今天的社会里得到广泛普及和发展,而如果能利用这一祖国传统的文字形式来锻炼中小学生的思维和感受能力,也是益莫大焉的好事。当然,对我们的错误和疏漏,亦望各界朋友给予热诚的指教。

中国楹联学会 《联》剧摄制组

1991年12月15日

《联林珍奇》主创人员表

总 顾 问 汤晓丹 李默然 李春发

编 剧 魏曙光 遥 远

导 演 遥 远

主 演 李默然 周 洁 张 弓 段仕萍

摄 像 李天锡

美 工 赖 云 肖一文

作 曲 遥 远 魏曙光 邹国庆

副 导 演 杨明生 温海波 吕兴朔

文学顾问 李春发 裘之倬 漓波影

文学编辑 陈正云

剪辑指导 蓝为洁

剪 辑 戴邵军 黄 译

录音合成 钱守一

演 唱 张 也 方 琼 鲁耀东

指 挥 王永吉

演 奏 上海**乐团

制 片 人 遥 远

总 监 制 李春发 赖淦才 孔 炯

总 制 片 尹学智

制片主任 魏曙光 熊苏文

演员表

太师——李默然饰

凌大岫——张 弓饰、(童年)黄丽斯饰

云素娥——周 洁饰、(童年)郑小磊饰

凌小妍——段仕萍饰、(童年)张文杰饰

双 喜——许建国饰、(童年)周 鑫饰

曹龙驹——周征波饰、(童年)徐 健饰

云春娥——汤振华饰

武 清——黄革萍饰

倪 君——李小燕饰

曹尚书——吕兴朔饰

曹乡绅——吕兴朔饰

皇 帝——杨明生饰

邺先生——温海波饰

老羊倌——朱子翔饰

王疾烈——遥 远饰

桂 生——李 俊饰

豫 章——万忠良饰

管 家——杨宁智饰

《联林珍奇》对联集

整 理 魏曙光 遥 远

解 说 常 江

编 辑 顾平旦 李春发

出 版 华夏出版社 1991北京

第一集

[梗概]故事发生在我国明代江南一个名叫秀才营村的水乡,家境贫寒的豆腐作坊主凌真的孩子凌大岫,自幼聪明好学,能诗善队。一日与父亲凌真在江中游泳对句,在路上遇到同他嬉戏逗乐的胖和尚和老羊倌,他都以机智又充满稚气的妙对相答,赢得个小小的“文曲星”雅号。同县曹乡绅附庸风雅,望子成龙,逼他娇生惯养的儿子曹龙驹拜师学对联,结果闹出“萝卜对”的笑话。有一次,当朝重臣李太师巡视路过县城,不知天高地厚的凌大岫眼见抬着皇上御书“天下无书不读”金匾的轿对,竟然横躺在大街上拦官挡道,旁观者无不为他捏一把汗。

千年古树当衣架——凌真

万里长江作浴盆——少年凌大岫

解说:这是明代才子解缙少年时答对其父的一副对联,场合恰如电视剧一样,是在江边,这是一副比喻对,出句、对句都显示出很宽广的胸怀,尤其是对句,作为少年之作,更是难得。

核桃——曹乡绅

萝卜——曹龙驹

解说:这副对联和以下的一组对联都来源于民间笑话,剧中曹龙驹的对句是经邺先生提醒后才对出的。本联为“名词对”,以菜蔬对干果,因繁体字写作“萝卜”,所以又都是同旁对。

绸缎——曹乡绅

罗布——曹龙驹

解说:此联经邺先生代为解释,“罗”为丝罗之“罗”,“布”乃布匹之“布”,而且是同类名词对。

钟鼓——曹乡绅

锣钹——曹龙驹

解说:此联经邺先生代为解释,“锣”为锣鼓之“锣”,“钹”乃铙钹之“钹”,也是同类名词对。

岳飞——曹乡绅

罗甫——曹龙驹

解说:此联为人名对,经邺先生代为解释,岳飞是忠臣,罗甫是孝子,可以相对。

牛头且喜生龙角——胖和尚

狗嘴何曾吐象牙——少年凌大岫

解说:本联与下联都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于谦少年时与蓝古春和尚的对句。这是一副“比喻对”,出句比喻少年头上梳得两只小发髻,少年大岫反唇相讥,虽有些不敬,但出语敏捷形象,所以胖和尚听了,并不恼怒。

三角如鼓架——胖和尚

一秃似擂槌——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也是比喻联,出句比喻少年头上梳了三个小发髻,少年大岫以和尚的秃头相讽,和尚听了,却连连声称“善哉!善哉”,嘉其聪慧,胸襟颇为广大。

此木为柴山山出——老羊倌

因火生烟夕夕多——少年凌大岫

解说:这是一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拆合字对”:“此”、“木”合为“柴”,“山”、“山”合为“出”;“因”、“火”合成“烟”,“夕”、“夕”合成“多”。这是一副绝妙的好联,是创作者受到了眼前景物的形象启发联想而得,剧中用优美的画面表现出来了。可见,对联创作也永远离不开生活。

日在东,月靠西,天上生成明字——老羊倌

女位左,子居右,世间配定好人——少年凌大岫

解说:这是明代万安少年时所对的一副“合字对”:“日”、“月”合成“明”,“女”、“子”合成“好”。电视剧以明朝为背景,联中的“明”字便有特指的意义了。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足,咩——老羊倌

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哞——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来源于传统相声中的“摹声对”和“复词对”,“咩”、“哞”是羊和牛的叫声;“山”、“水”用了四次,“牛”、“羊”用了两次。本联在民间流传时有多种说法,其一是联中的“足”为“角”,“鼻”为“腰”,平仄更协调些。

自喜轩窗无俗韵

亦知草木有真香——云先生

解说:此为一般的题赠联,本联属于自题联,可以表现撰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

闻鸡愿起舞——老羊倌

射虎期穿石——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用了成语典故。出句“闻鸡起舞”是说东晋名将祖逖年轻时和刘琨在一起,半夜里听到荒鸡啼叫,就起床下地,出门舞剑,培养英雄气概。对句的典故是说汉将李广出猎,见草中有石,误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簇”,连箭头都射进去了,可见力气之大。

不义之财不可取——凌真

有心为赠有心收——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表现了父子两人内心的思想活动。当时,父亲怕儿子收了不义之财,又怕错怪了儿子,便以出句试探;儿子却以对句作为回答,使父亲放了心。

麦黍稷,稻粱菽,这些杂种,哪个先生——夺馆先生

诗书易,礼春秋,许多正经,何问老子——邺先生

解说:这是一副传统对联,在剧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夺馆先生自以为满腹经纶,想出对难为别人,竟傲慢的骂“先生”是“杂种”。在这里,“杂种”和“先生”都是双关词。邺先生对句中的“正经”也是双关语,既说的是前面的“正经”——《诗》、《书》、《礼》、《易》、《春秋》,又说的是“正派”的意思。因来人欺人太甚,故以“老子”自称,回敬对方。“老子”也是双关词,指长辈,又指书名《老子》,即《道德经》。

六朝碑版求真意

两汉文章饶古风

解说:此为剧中“中堂”里挂的布景联,以表示主人超凡脱俗的意趣。

独角兽——邺先生

比目鱼——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鲁迅先生少年时在学塾念书时,回答寿镜吾老师的妙对。在同学们对以“九头鸟”、“三脚蟾”、“百足蟹”之后,先生肯定了“比目鱼”。因为“独”非数字,却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数字,却相当于“二”,虽然俱无数字,却都有数的含义,真是珠联璧合。

壮士腰间三尺剑

男儿腹中五车书——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古代传统的言志联。在剧中,少年凌大岫以此回答李太师“你肚子里有几卷书”的提问。上联是他看到身边手握宝剑的武士后即景拈来,作为对仗的铺垫;下联才是直接回答,这种回答是概括性的、虚指的,也表现了答者的气度。

三尺天蓝缎——李太师

六味地黄丸——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历代流传的一副“无情对”。讽刺一个花钱买官做,开中药铺出身的人。上联指官服颜色,下联是成药名,本无相关,故曰无情对。但味对尺,地对天,黄对蓝,丸对缎,工整至极。剧中加以改造,已变讽刺为谐趣了。

登楼望南北——李太师

行路吃东西——少年凌大岫

解说:这是“借字对”,即借用了字面的意义,与出句构成巧妙的对仗。本联巧在以“东西”(物件)借为“东”、“西”两个方向,以与“南”、“北”对仗,而且以吃食的动作配合,真是天衣无缝妙对。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李太师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历来传说是清代纪晓岚回答乾隆皇帝的对句,有名的“复词借对”。联中除以“东”、“西”借来与“南”、“北”相对外,其中所有的字都至少重复出现三次。“南通州”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通市;“北通州”是现在的北京通州县。

今日过断桥,断桥何日断——李太师

明朝奔明月,明月几时明——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巧用了很多对联创作手法。它既是“顶针”,即将前一分句句尾之词,作下一分句开首之词,如上联的“断桥”、下联的“明月”;又在联中改变了某些词的词性,将形容词或相当于形容词的“断”和“明”,变成句末的动词。

火烛照空亮,文光射斗——李太师

惊爆落地响,怒气冲天——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即景而作。出句是表达了李太师对小“神童”的期望,“斗”,星星,希望他“文光”照射天宇。对句的“怒气”,是一种爆发出的“志气”,至于“怒”,不是对李太师,而是对着那些居官自傲、蔑视百姓的人。

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李太师

新春雷未动,击一声鼓,替天地扬威——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清代文人陶澍少年时所作的即景言志联。出句从除夕夜的灯光,升华到“为乾坤增色”,意境大大提高了一步;对句也不平凡,把击鼓之声,当作春雷,焕发出“替天地扬威”的千钧之力。

宋神宗时,辽常常侵犯北宋。后来,两国修好,辽派使臣,宋派苏东坡接待。相见之后,辽国使臣对东坡说:“久仰学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鄙人可有一句,敬请相赐。”上联是:

“三光日月星” 这副上联,短短五个字,第一词“三”是数目字,对句必找一个相对数目字,日、月、星是三样发光的自然界物体,与前面词直接联系,对句也必须与之相对应,看来不难,实则不易。其他官员听了都在苦思冥想,未找到合适的下联,而苏东坡则不慌不忙地对道:“四诗风雅颂” “诗”指的“诗经”,它由《风》《雅》《颂》组成。“雅”又分“大雅”“小雅”,合起来是四部分。所以称“四诗风雅颂”。 苏东坡说出,满堂皆惊。辽使听了,十分钦佩。这时狂风突起,雷风大作。苏东坡对辽使说:你的上联还可变 “三光日月星,一阵风雷雨。” 三光日月星,两朝兄弟邦" "三光日月星,四德元亨利" 辽使惊叹不止但又不禁奇怪,说:"四德元亨利贞,先生怎么落了一德" 苏轼笑道:"最后一德乃先帝庙讳,做臣子的怎敢顺口带出" 辽使终于叹服

以上就是关于有一部描写古代文人的电视剧,里面有对仗的内容,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全部的内容,包括:有一部描写古代文人的电视剧,里面有对仗的内容,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搜索东坡和辽国使者斗诗的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471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