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二十年代工业化建设主要成就

苏联二十年代工业化建设主要成就,第1张

①一五计划:开始时间:1925年12月,标志: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总方针: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

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②二五计划:

1928年起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到1932年。成就: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第聂伯河水电站;哈尔科夫拖拉机厂和车床厂;高尔基汽车厂;共青城飞机制造厂;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重型机械、煤炭基地;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基地;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产品加工工业基地;

三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建成——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和札波罗日钢铁厂。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乌拉尔、克拉马托尔斯克、新契尔克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等重型机械制造厂。

高尔基和莫斯科两个汽车制造厂。

在“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总共有4500个大企业建成投入生产;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0%,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39%,轻工业增和了100%,农业总产值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负增长,增长了54%;国民收入增长了109%,人民的工资基金增加了15倍,集体农庄农民收入增长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的增长,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获得了技术上的重新装备,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中基本确立。而同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仅增长443%。到1937年,苏联的钢产量达1770万吨,钢材为1300万吨,生铁为1450万吨,煤为128亿吨,发电量为365亿度。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钢铁、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的工业水平大幅提升,工业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们的技术水平比一五期间提高许多。在东部地区兴建了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重型机械、煤炭基地,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基地等;在中亚兴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产品加工工业基地;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机械化采矿基地;在远东地区的阿穆尔河流域兴建了共青城飞机制造厂。1937年苏联的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106%,仅次于美国。超过德国、英国、法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为苏联社会的经济基础,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例占到998%。

1、从发展内容看

苏联国家由政府统一规划发展,时间长;而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多是在自由经济的体制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尤其是军事工业,苏联主要通过对国内农民的高度盘剥和以某种高尚名义下的对外扩张(外蒙古就是个例子)来实现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

2、从发展轻重工业看

苏联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欧美是轻工业、重工业按部就班。首先突出发展了重工业从背景体制看;而欧美等国家在自由经济的带动下、殖民,苏联在内忧外患的战争顾虑之下,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控制下发展的。

3、五年计划的实施

1928~1932年,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29~1933年,世界爆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苏联对各种物资、设备、技术如饥似渴,西方世界的各种物资、设备堆积如山,发愁处理。二者结合发生了奇妙的反应——仅仅10年,相对落后的苏联便跃升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

扩展资料:

西方学界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

苏联前期,从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思考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践,再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实行、1936年宪法的颁布,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选择及确立的基本过程。

虽然后来实行过一些改革,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原则没有改变。西方学界的质疑和批判主要理论有:计划经济制度源于一战时的德国。20世纪20年代初,米塞斯就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普鲁士国家社会主义如出一辙,其差别主要在于两者的经济控制权和收入分配权所有者不同。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可行。米塞斯断定,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不可能成立,没有经济核算就无法确定经营成本和成果,也不可能找到一种可以把个人经济活动与其他公民活动合理结合起来的组织形式。

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缺乏激励机制。西方学界普遍认为,苏联制度安排不合理、不理想,其终极表现是生产效率低下。而西方国家“有效的、理想的制度”及其生产高效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第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中化。详见下文。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废除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实现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这一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时期包括从1917年11月开始到1918年夏。苏维埃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为了粉碎敌人的猖狂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被迫采取一系列特殊的经济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措施,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由于战争破坏所造成的后果,使生产大幅度下降。战争结束后在农民和工人中产生了不满情绪。1921年春苏维埃国家遭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于是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3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恢复国民经济时期这一时期包括从1921年春到1925年底。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国家采取的逐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由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与发展。到1926年超过战前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4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时期这一时期包括从1926年至1937年。在国民经济恢复以后,苏联着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国家工业化:1926年,苏联开始实行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它要求用自己生产的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强大的国防。

苏联的经济建设事业,是根据苏联***和苏联政府提出的政治经济总任务有计划地进行的。自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行发展社会经济的五年计划。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基本任务是在苏联建立强大的重工业,以便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改组整个国民经济。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苏联人民经过艰苦的努力,两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都胜利完成了。

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工业和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工业国变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国。

农业集体化:在20年代的苏联农业中已有少量的合作社组织,但苏联农业集体化主要是通过1929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盘集体化运动实现的。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整村、整乡、整区的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劳动组合),消灭了富农阶级。到1934年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集体化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确立,消灭了苏联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富农阶级,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造,改善了农民的劳动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集体化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粮食、原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保证了工业化的迅速实现。另一方面,工业为农业供应日益增多的机器、拖拉机、汽车和其他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建立起新的结合,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加强。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建立,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成为能够供给本国经济和国防所必需的技术装备的经济独立的国家。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达到美国的327%,超过了德国、英国和法国。按工业生产量说,苏联从革命前占世界第5位跃居到世界第2位。不少工业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但是按人口平均计算,仍落后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下,经过20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到1937年完成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5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准备卫国战争时期从1938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被战争所中断。尽管如此,在战前苏联经济还是得到进一步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主要采取了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措施。

本题是考查苏联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从1927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为止,斯大林提出要在短期内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于是按照每五年一计划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1928年-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随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规模发展重工业。在这段时间内,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工业总产值达到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为18%。其中钢产量达1770万吨,煤为128亿吨,电力为362亿度。期间在乌拉尔山以东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库兹涅茨克等地建立诸多新兴工业区。1938年起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到1941年6月,苏联的坦克总数高达24万台,火炮约11万门,飞机18万架,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

以上就是关于苏联二十年代工业化建设主要成就全部的内容,包括:苏联二十年代工业化建设主要成就、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工业化道路与欧美国家的主要差别是什么、苏联是怎样对工业化进行改造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39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