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人是哪的

麻雀吃什么2023-04-26  26

哥德人是罗马人从一世纪以後所知居住在多瑙河前线的一支日耳曼部族。当匈奴人从中亚西移时,先是受到压迫,然後被迫迁移,哥德人移往西欧越过多瑙河以逃避来袭的匈奴人。在参与攻陷罗马城的行动後,他们和其他野蛮部族在中世纪初期竞争西罗马帝国所遗留的土地资产。 历史:哥德(200年到714年)位置 就可考记录所及,哥德人起源於波罗的海的哥德岛,移居到中欧时分裂成两个部族。西哥德人,於二世纪定居於罗马尼亚。东哥德人,定居於东方较远的黑海西北海岸。在匈奴人的攻击下,西哥德人移往南方对抗拜占庭人,然後移到义大利,最後在现代法国南方和西班牙定居。东哥德人穿越巴尔干半岛移向义大利。 兴起 西元376年,西哥德人被匈奴人驱离罗马尼亚,沿多瑙河往南移。他们的势力估计有六万名男,女和小孩。他们击败了从君士坦丁堡而来的罗马军队,暂时定居在多瑙河南方,然後推进到义大利。409年,他们在阿尔力克王领导下略夺了罗马城,然後北移到高卢。罗马人给与他们西南高卢的土地。在此他们最後逐渐扩展到整个义大利。 受匈奴统治驱离的东哥德人於五世纪跟随他们的远亲到达义大利。受到想安置野蛮人然後设置总督管理之的东方皇帝鼓舞展开侵略行为。在已是当时瑞士和巴尔干半岛国王席欧提克的领导下,哥德人於488年进入义大利,493年征服了义大利。 宗教 罗马陷落之前,哥德人已经改信基督教分支之阿莱亚斯教派。使得他们成为罗马基督教,特别是拜占庭人眼中的异教徒。 政权 哥德人高度钦佩罗马帝国并尝试恢复支援罗马帝国的旧制度。然而因担心日耳曼人会慢慢变弱,罗马帝国所残留的居民被哥德人分隔开来。部份人口由罗马法律统治,其他部份则由日耳曼部族法规管辖。 军事 西哥德人是典型的日耳曼蛮族战士,装配斧头,长剑,头盔和盾牌。他们不太穿戴盔甲。东哥德人在俄罗斯平原的期间尤其变成了骑兵。他们穿戴锁子甲「以长矛作战」。 衰亡 席欧提克的王国在他於526年死後并没有持续很久。以争夺继承权为藉口,拜占庭人於536年派遣由伟大将军贝利萨拉斯领导的军队进入义大利。拜占庭人希望重新取得义大利,并恢复在西方的前罗马帝国。战争持续下去,同时期发生的瘟疫和饥馑摧毁了大部份乡区。552年,东哥德人终於在义大利被击败。他们於六世纪晚期,当北义大利被一群新的称为伦巴人的蛮族侵略後,不再以独立部族的姿态存在。 西班牙的西哥德王国持续的稍微久些。五世纪末期,法兰克的克诺维斯将西哥德人驱离法国,越过庇里牛斯山。克诺维斯死後,他的王国分裂,西哥德人暂时不受侵扰。711年,新的威胁从南方而来。伊斯兰军队从北非渡海而来,在四年的时间里摧毁了最後的哥德王国。文化遗产 西哥德人因最先略夺罗马而为人所熟知,也因此开启了欧洲旧秩序的瓦解。然而,他们对罗马的钦佩和尝试保存罗马文化,使得更多的罗马文化得以存续下来。举例来说,现在义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罗马尼亚的语言都起源於受後期移居者影响的拉丁语。这些国家不像英国是德国人的旁系。

+1 已赞过 1

&秋叶の静 的感言: 谢谢 2009-01-11

其他回答(3)

one dream 8级 2009-01-11

歌德是德国人

+1 已赞过

竹贤若水 1级 2009-01-11

当时的魏玛公国,位于现在的德国

+1 已赞过

饭坨 3级 2009-01-11

哥特人吧?是日尔曼人的一个分支。后来灭亡了罗马帝国。哥特后来分裂为东哥特和西哥特。

+1 已赞过

相关知识

歌德是什么人 6 歌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歌德写得最好的书是, 歌德式是什么意思 谁有,(有你)这首歌德连接 更多歌德人是哪的相关知识>>

相关搜索

歌德利亚在哪歌德学院在哪下车歌德是哪国人歌德学院歌德哪国爱存在是哪首歌德歌…歌德为什么给傻瓜让…歌德的代表作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

扩展资料:

歌德论文学经典化

关于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歌德指出每个人,包括最伟大的天才在内,既因他所处时代的短处而受损,也会因所处时代的长处而受益。艺术家的思想受制于所处的时代,他所做的一切都在时代允许的范围内。

因此,当有人要求18世纪末的德国作家成为“经典”作家时,他坚决予以反对,因为这是不切合时代特点的过分要求,当时德国根本不具备产生“经典”作家的基本条件。歌德的责备并非说他不心仪文学经典,而是他认识到作家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自觉融入民族文学的时代精神中。

在他看来,既然作家无法摆脱时代,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须与时代融为一体。他认为莎士比亚假如不是跟他生活的时代融为一体,就不会发生那么大的影响。

所以,他劝告青年作家,“要牢牢抓住不断前进的生活不放,一有机会就要检查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明,我们现在是有生命力的;也只有这样,在日后的考察中,才能表明,我们曾经是有生命力的。”强调艺术家紧跟时代,不是任其随波逐流,而是强调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性。

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引导时代的潮流,而不应尾随时代的潮流、追随时潮,不能也不会附和读者或观众的要求,其使命是通过作品使读者或观众提高到他们已达到的思想水平。

即使像莎士比亚这样被称作“独一无二的伟大大师”级的人物,歌德也在更大程度上把他的成就归功于伟大而雄强的时代。他在《谈话录》说:“莎士比亚的许多天才奇迹多少还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有不少要归功于他那个时代的那股强有力的创作风气。”比起个人的天资禀赋来,歌德对时代环境和群体积累显然更看重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歌德

百变校巴是中国的。

《百变校巴》 是由中国广东咏声动漫股份有限公司重点打造的一部早教类儿童3D动画作品。该片讲述了人工智能百变校巴——歌德,陪伴小朋友们成长、带领小朋友们认知世界的故事。

歌德是一辆人工智能校巴,平时的职责是接送小朋友们上下学,守护小朋友们的安全。一旦小朋友们遇到了紧急危机,百变校巴就会立刻变身成警车、消防车、救护车、飞机、救援艇或潜水艇赶到,利用各种有趣的工具全方位地帮助小朋友们解除危机。

剧情简介

第一季,在咏声小镇里有一辆专属于阳光森林幼儿园的人工智能校巴,他机智勇敢,充满智慧,他不但是小朋友们心中的大英雄,还是小朋友们不可缺失的良师益友,他就是校巴歌德。每当小朋友们遇到困难,校巴歌德立刻变身成消防车、警车、救护车、救援艇和飞机赶到,利用各种有趣道具化解危机,解答小朋友的疑问。

第二季,讲述彩虹小镇阳光幼儿园迎来新的学期,校巴歌德继续负责接送小朋友上下学的工作,逗逗迪迪和他们的朋友虽然有所成长,但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情绪管理上还需要歌德、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帮助,进而学习更多管理情绪的方法。

第三季,延续于一辆专属于阳光森林幼儿园的人工智能校巴与小朋友们的故事。小朋友的安全由我来守护,每当小朋友们陷入麻烦,百变校巴都会变身消防车、警车、救护车、救援艇和飞机赶到现场出手相助。

随着故事的发展,小朋友们也逐渐学会更多安全教育与情绪管理等知识。用有趣生动的方式为小朋友解答成长难题,同时与小朋友建立深厚的友情与信赖,继续伴随小朋友经历成长,守护小朋友的笑容。

生平经历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位于现在的黑森州)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他年轻时梦想成为著名画家,在绘画的同时他也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在他看到意大利著名画家的作品时,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与那些大师相提并论,于是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1775--1786年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却一事无成。1786年6月他前往歌德\x0d\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歌德是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歌德在魏玛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头事务,很少创作。到意大利后,他陆续完成了早已开始的一些作品,写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歌德晚年的创作极其丰富,重要的如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这些作品表现了歌德重视实践、肯定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思想,说明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比前一时期有所增长。《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现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新发展。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他的临终遗言是:“给我更多的灯吧。”,这体现了他作为大文豪的乐观精神。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x0d\童年家庭经历\x0d\在歌德的心目中,父亲是严厉的,严肃的。歌德的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促使他愉快地、始终如一地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歌德小时候,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语汇也十分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也许正是继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在自己的朋友中间,总是以知晓各种趣味横生的笑话而著名。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他与之共同探讨创作的伙伴。同时,母亲还起着激发他创作热情的作用。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深有感触地说:“从父亲那里,我得到一付强壮的体魄和做一个正直人的人生观,从母亲那儿,则继承了她乐观的性格和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x0d\“美丽的怪物”\x0d\早在莱比锡求学期间,歌德就接触到了莎士比亚。他最早接触的是《莎翁选粹》,歌德后来一直认为这是他生平最快乐的时期。莎士比亚的剧作,使歌德的精神视野大为展开,它让他感到有一个重大的题材要写,而且这题材又不能在狭隘的舞台上以及只适合于一出简单戏剧的短暂时间中演出。在阅读了出版于1731年的《葛兹自传》之后,他在这个骑士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人物。他决定将有关材料重新作历史性的处理,同时又欲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剧在形式上能够超越舞台的限制,且力求使情节生动鲜活起来。《葛兹》完成后,歌德找到好友默尔克,让他看了看稿子。默尔克很赞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年底,歌德又把它寄给了赫尔德,后者给他提出了一些较苛刻的意见。于是,歌德又对剧作进行了修改(基本上是重写一遍),改写本于1733年完成。改写本《葛兹》更为深刻地揭示出了剧中主要人物的内心冲突,着重刻画了骑士葛兹的自救者形象,而不是像初稿那样着重描写被压迫农民自发的强大斗争。这部作品一面世,立即轰动了德国,成为文坛上的一件大小,并引起广泛而巨大的反响。魏兰特则撰文说它是一个“美丽的怪物,”进而指出:“要是我们有更多这样的怪物就好了。”\x0d\《浮士德》\x0d\《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它是歌德的主要代表作,初稿始于1768年,第一部问世于1808年,第二部问世于1832年,为完成它前后共花了60年的时间。歌德说过,他一生的创作只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段”,《浮士德》无意识这些片段中最典型和最重要的一个。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浮士德\x0d\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诗剧主要讲述了主人翁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x0d\《少年维特的烦恼》\x0d\1774年2月初到3月份的四个星期之内,歌德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充满着一个处在德国“狂飙突进”时代的青年人的爱和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腐朽社会的控诉。书中的维特是一个能诗善画、纯洁多情、热爱自然的青年。他来到了一个僻静的乡村,完全沉浸于大自然的生命中,就像一只蝴蝶,在香海里遨游。少年维特的烦恼\x0d\与小孩儿和平民的接触,更使他和悦天真。不久他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活泼的姑娘绿蒂,对她一见倾心。可是绿蒂已经订了婚,不能把爱情献给维特。7月,绿蒂的未婚夫回来了,维特终于从甜梦中惊醒,他想就此离开;于是,维特自己哄自己,徘徊流连不忍离去。但是,他以前纯真的天趣,已不复存在了;心胸里开始矛盾了,情感与理智开始冲突了。他认识到自己矛盾的现状,却没有力量超脱,他已经想到了自杀……。作者在这里描绘了一个叛逆者的挣脱时代的一切束缚的必然的生活感情。进步的知识分子由此受到了鼓舞,因为书中描写的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后,歌德成为全世界称赞的文学家。\x0d\《赛森海姆之歌》\x0d\歌德从赫尔德那儿得到的教诲是深刻的。正是这位赫尔德,给他揭示了诗歌领域一个新的世界——民歌。赫尔德曾广泛搜集、发掘民间文学宝库,并于1778年和1779年出版了《各民族人民的声音》一书。受着赫尔德的影响和鼓励,歌德也开始在斯特拉斯堡周围一带进行民歌搜集活动。同民歌的接触,使歌德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这一时期的抒情诗的创作为他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德国诗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赛森海姆之游与《赛森海姆之歌》。在诗中,他打破惯例,直接向读者直抒胸臆;他用的是阶梯式结构:在赞美了春天、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大自然之后,诗人祈求爱情,它作为至高无上的法则,证明了大自然“自强不息”。他针对德国市民的恋爱生活和婚姻生活的那种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合时代潮流的准则发出了爱情至上的呼声,宣布相爱者在道德上是平等的,同时指出了这种恋爱关系的社会意义。把颂诗的结构和民歌的形式融合成一种新的抒情诗体,这种情况在德国诗歌中还从未有过。编辑本段歌德的友谊与席勒的友谊\x0d\1794年7月下旬的一天,歌德和席勒作了一次坦率的交谈,气氛友好、活跃,消除了双方的一些误会和心理障碍,相互间有了一股吸引的力量。歌德开始承认:“席勒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他把靠近他的一切人都把握得紧紧的。”一周以后,两位诗人再次在耶拿晤面交谈。这次谈的不再是自然科学,而是文学艺术——两人各就自己的创作、理论以及德国文学现状等交换了意见,他们的见解竟然很一致,这使席勒大为惊讶。在这次畅谈之后,席勒写了一封信给歌德。在这封信中以犀利的眼光精辟地分析了歌德的精神历程,而当时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像他那样深刻而准确地对歌德作出评价。在信中,他也谈到自己的弱点。最后,席勒阐述了双方观点上可能一致的地方,并指出了歌德为他主持的新杂志撰稿的可能性。歌德在复信中说:“在这一周里有我的生日,而对于我的生日来说,没有任何礼物能比您的来信使我更感快慰的了。”紧接着,他也表达了今后两人合作的愿望:“……我们双方彼此清楚了我们目前达到的地方,这样我们就更能不间断地共同合作。”此后,歌德盛情邀请席勒来魏玛家中做客,共同拟定了——个旨在繁荣民族文化的合作计划。于是,两位诗人果实累累的合作年代开始了,这一合作为歌德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更为德国文学带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代。\x0d\歌德与贝多芬\x0d\德国天才的音乐家路德维希·万·贝多芬比歌德小21岁,青年时代他就曾读过歌德的《葛兹》和《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的抒情诗更一再激起他的创作欲望,1810年,贝多芬为歌德的《埃格蒙特》谱写了音乐。1811年4月12日,贝多芬给歌德写了一封信。信中倾述了对诗人的景仰之情,并希望听取对《埃格蒙特》音乐的意见。6月25日,歌德回了一封信,表示希望在魏玛能上演这部由贝多芬谱曲的悲剧,并相信它会给自己和贝多芬的崇拜者带来欢愉。1812年夏天,贝多芬和歌德双双来到卡尔巴特的特普利策。歌德到达时,贝多芬已到了一周了,但他并不知道歌德来了。歌德便主动去看贝多芬,于是两位伟人见面了。当晚,歌德写信给他妻子说:“在我见过的艺术家当中,没有谁比他更专注、更有毅力和更诚挚可亲的了。”老年的歌德尊重贝多芬的为人和才能,但是对贝多芬愤世嫉俗的革命精神却理解不了。对贝多芬来说,歌德却使他感到有些失望。这位诗人,只是一个极留意礼节的社交家,温文尔雅,从不肯尽情倾吐。贝多芬期望的美的批评、理性的批评,歌德却一句也没有。他觉得这次见到的歌德,与他想象中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葛兹》的作者相距甚远。[1]

荷马(Ὅμηρος/Homer),古希腊盲诗人

阿利盖利·但丁(1265—1321),13世纪末,意大利诗人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德国作家)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莎士比亚 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

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玛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著名作家)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伟大诗人歌德的生平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歌德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知识广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造型艺术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为人类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他8岁就能阅读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14岁开始写剧本,25岁发表了后来风靡全球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他完成这部小说,仅用了4个星期的时间。人们称歌德是个天才,事实上,歌德的才能并不是天生就有,他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靠他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和本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父亲家资殷厚,作过皇家顾问。母亲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从16岁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他早期的创作尝试,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国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在这里,歌德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下了诸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大学生涯,回到法兰克福实习法律业务。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先后完成了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前者表现了激昂的反封建的斗志,对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满憧憬之情,后者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维特,虽然热情奔放,向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会的自私庸俗、贵族阶级的歧视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压制和挑剔,使他无所作为,深感孤独寂寞。而他视之为人的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的化身,并寄以全部热情和无限崇拜的绿蒂,竟也逃脱不了平庸之气,顺从封建礼俗而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爱情。这一切都使维持深感自己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在无限的感伤、愤懑和绝望之中,他割断了自己的血管,以自杀的方式与那个“周围一切都是黑暗,没有希望,没有安慰,没有前途”的`世界彻底决裂了。这位青衫黄裤的少年,他的思想和情绪正是当时一代青年的思想情绪的最为准确的体现,故而小说一出,顿时激起了巨大的共鸣,一股“维特热”在广大青少年中迅速地蔓延,从维特的服饰到维特的自杀,一时间摹仿成风,以至为了杜绝不良后果,作家不得不在再版时加上一节序诗,劝青年们“做堂堂男子而不步维特后尘”。这部书信体小说使无数人爱不释手,就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7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这两部作品为歌德赢得了德国和全欧的声誉,使他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

1775年11月,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枢密顾问官、军事长官,主持过税务署,等等。1786年9月,他开始为期数年的意大利之游,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10年时间里,他们在创作上互相帮助,各自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创作了他的毕生巨著《浮士德》。两位文学巨人10年的相处与合作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了高峰,并使魏玛这座小小的公园都城一跃成为当时德国与欧洲的文化中心。

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当歌德于1831年最终完成此书时,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主要的事业已经完成”,“我以后的生命我可以当作是纯粹的赐予了。我是否做什么或将做什么现在已经完全无所谓了”。《浮士德》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进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届百岁、双目失明时,仍然认为,人生应当“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优秀传统的反映。

辉煌时期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萨克森-魏玛-埃森纳赫公国(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他在大公送给他的带花园的房子(歌德屋)中住了六年,并按照公园的规格亲自设计和建设了房子周围的花园。他也在图林根(Thüringen)的伊姆河(dieIlm)边的自然风景公园的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希望上帝使我成为园丁或实验员,这样我该多幸福啊。”

他认识了贵族妇女夏洛特·冯·施泰因。他们保持了一段十年之久的亲密关系。

17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他接受比他年轻8岁的大公卡尔·奥古斯特的让他在微型小国魏玛任职的建议是为了进行政治上的改革。在议会中歌德的职权越来越大。政治——即使在他不再担任公务之后——一直是他关注的领域。

这一年他开始进行深入的自然科学研究。

1780年6月23日,他成为魏玛共济会分会:阿玛利亚(Amalia)分会的学员,1781年6月23日,歌德成为正式会员,1782年4月2日升任会长。在他升迁的几周后,阿玛利亚分会不得不停止工作,因为当时共济会的活动遇到了敌对情绪。

1782年大公把一所妇女广场(Frauen plan)边的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被送给了歌德。在这里歌德一直居住到去世。妇女广场边的花园也是诗人自己建设的。(1885年,歌德的最后一名孙辈后代和继承人去世后,这所妇女广场边的房子就被宣布为国家博物馆。二战后这所房子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园艺师、作家卡尔·福斯特(Karl Foester)来到魏玛并重新建设了花园。)

1777年歌德进行了第一次哈尔茨山之旅。12月10日,他登上了布罗肯山(der Brocken),这被认为是首次冬季攀登此峰的行动。1783年他进行了第二次哈尔茨山之旅。此后的1784年他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哈尔茨山旅行。

众所周知,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

1784年歌德在人类的颅骨旁发现了颚间骨。虽然法国科学家魏克·达苏在此之前四年就已经发现,但歌德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歌德还是一位画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画家。歌德的天性极其活跃,他的求知欲非常强盛。他把他的精神触角伸向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认识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奋,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锐的感官,以及他长达82个春秋的高寿,使他在不同领域里——首要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绘画艺术上,并几乎一直热情地进行实践,画了2700幅之多,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风景画,也包括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下的画图以及他对人体进行的临摹等。

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陆续完成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在魏玛,只有他亲密的侍从兼秘书赛德尔(Philipp Seidel)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地。在意大利,歌德自称“菲利普·米勒”(Filippo Miller)。他给家里写的第一批信件没有署明日期。到了罗马,歌德才向亲友报告了自己真实的决定和打算:他要在意大利呆相当长的时间。

歌德在《意大利游记》中描述了他的意大利之旅。1786年他在罗马结识了画家缇士拜恩,1787年他同缇士拜恩和其他人到那不勒斯旅行。同年缇士拜恩的著名油画“歌德在意大利”诞生了,画中描绘了在罗马的丘陵地带的旅人歌德。歌德也在那里认识了安格莉卡·考夫曼。

晚年

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的晚年,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发过革命掀起了全欧洲性的革命高潮,先进国家的工业革命突飞猛进,工人运动已经兴起,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广泛流传,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遍及全欧。这些情况促使歌德的眼光突破德国的狭隘世界,更多地注意到全欧洲、甚至世界的变化,更多地接受社会新思潮。这些都有助于他克服前一时期思想上的狭隘性。大约从40岁起,歌德的身体就变得僵硬和难以行动。他受到严重的椎间盘损伤和多根胸椎变形之苦。

1795年他开始了与席勒的友谊。席勒最初是作为历史学教授来到耶拿的。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1805年席勒去世。

1798年歌德写下了哀歌“植物的变形”。

席勒去世后一年,歌德和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结了婚。歌德从1789年起与她同居,两人生有一子:奥古斯特。

在埃尔富特(Erfurt)召开诸侯大会之际,拿破仑一世接见了歌德,并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

从1813年10月始,歌德把兴趣集中到了遥远的中国。他先后在图书馆借阅了10多种有关中国的书籍。其中有中国游记和中国哲学方面的著作。他通过英法文译本读了一些中国小说和诗歌,如《好逑传》、《玉娇梨》、《花笺记》、《今古奇观》等。他—直想把《好逑传》,写成一部长诗;读过《赵氏孤儿》之后,受到启发,他又计划写一部戏剧。1827年至1829年间,他便写了14首题名为《中德四季晨昏吟咏》的抒情诗,抒发了他对东方古国的憧憬。通过接触中国的文学作品,歌德从中看到人类共同的东西。他在同助手爱克曼的谈话中阐述了他对中国的理解:“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更合乎道德……”他从中国文学谈到德国文学与法国文学,进而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全新概念。他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使它早日来临。”值得一提的是,20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以另一思路也提出了“世界文学”这—概念。

1814年歌德到莱茵河和美因河地区旅行。1817年他开始写作“我的植物学研究的历史”,创办“谈自然科学,特别是形态学”杂志(直到1824年)。结成和矿物学家、植物学家施坦博格和音乐家菜尔特的友谊。

1832年3月22日11点半,星期四,歌德病逝。他的临终遗言是:“给我更多的灯吧!”这体现了他作为大文豪的乐观精神。3月26日葬于诸侯墓地。

分类: 音乐

解析:

德国是“音乐王国”,这一点仅从本届世界杯竟然确定了3首官方指定歌曲:主题曲、会歌和决赛表演歌曲,就可见一斑。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热爱音乐且极具音乐天赋的民族,从巴赫、亨德尔、贝多芬等杰出的古典音乐大师,到德国“歌曲之王”舒伯特与舒曼,再到瓦格纳、勃拉姆斯、米德米特等音乐名家,他们都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德国至今有许多艺术节或音乐团体就是为纪念这些艺术大师而专门设立的。如波恩国际贝多芬节、拜罗伊特瓦格纳文化节、献身巴赫音乐的盖兴教堂唱诗班和不定期举行的巴赫文化节等等。

德国拥有许多蜚声四海的乐队和音乐家,如慕尼黑爱乐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莱比锡音乐厅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小乐队、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等等。德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小号演奏家路德维希·居特勒、歌唱家希尔德加特·贝伦斯、迪特里希·费舍尔迪斯考、彼得·霍夫曼、勒内·科罗、彼得·施莱尔、赫尔曼·普莱及艾达·莫泽尔等都是国际乐坛的佼佼者。

长期以来,古典音乐一直是德国音乐的主流,不过近几十年爵士乐、摇滚乐和流行乐也逐渐为德国听众所接受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德国的爵士音乐主要以自由爵士乐闻名。阿尔贝特·孟格斯道夫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长号演奏家之一。德国年轻一代很热衷摇滚乐,德国著名的摇滚乐队“蝎子”、“王子”等都是世界上知名的乐队。

音乐在德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国人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音乐素质的培养,儿童从小就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音乐熏陶。据悉,在如今德国的年轻一代中,每两人中就有1人会弹奏一种以上的乐器。德国人自发地组织了几百万个家庭小乐队,每当下班后或在公休日,人们宁可关掉电视,与亲朋好友欢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音乐已成为德国人抒发共同情感的一种社交方式。德国人不仅喜欢听音乐,也喜欢自己当音乐家,记者在火车上就曾看见一个普通的德国人在兴致勃勃地钻研一本深奥的乐谱。

正因为音乐培养了德意志民族的气质,所以,德国的音乐市场也是非常巨大的。德国每年售出唱片、磁带和激光唱片达24亿张。德国现有121座歌剧院、146个职业乐队,这些全都由国家资助。曾由卡拉扬担任终身首席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在国际上极负盛名。卡拉扬称得上是德国现代乐坛上得到国际公认的一代音乐指挥大师,由他创办的“萨尔斯堡复活节音乐节”是各国音乐家心中的“仙山琼阁”,由他指挥而灌制的音乐磁带和唱片多达800多种,总销量达1亿多盒(张)。

旅行社设有专为音乐爱好者开辟的“德国音乐之旅”:第1站是童话般的城市爱森纳赫,这里有巴赫纪念馆;第2站是魏玛,歌德、席勒、李斯特、巴赫、瓦格纳、施特劳斯、勃拉姆斯都曾在此生活过。有“音乐之王”之称的钢琴大师李斯特的故居就在此间伊尔姆河公园旁边的一座花园别墅;第3站是拜罗伊特,这里以瓦格纳歌剧人物命名的街道、建筑、商店比比皆是;第4站是班贝格,这里主要以著名的班贝格交响乐团以及其教堂建筑闻名;第5站是**《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萨尔斯堡。

世界十大文豪是:荷马、但丁、歌德、拜伦、莎士比亚、雨果、泰戈尔、列夫�6�1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

荷马(约公元前9—8世纪)古希腊盲人诗人,

但丁(1256—1321)意大利诗人。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

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

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伟大的小说家、著名诗人。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

高尔基(1868—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出身没落的封建家庭。

十大思想家

一、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

二、笛卡儿

(1596—1650)

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

三、牛顿

(1642—1727)

英国物理学家,

四、康德

(1724—1804)

康德,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五、达尔文

(1809—1882)

查理·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

六、卡尔·马克思

(181855—1883314)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七、麦克斯韦

(1831—1879)

詹姆士·克勒克·麦克斯韦。

八、尼采

(1844—1900)

尼采,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

九、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

十、霍金

(1942— )

史蒂芬·霍金,英国人,

以上就是关于歌德人是哪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歌德人是哪的、歌德简介、百变校巴是哪个国家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820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