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并且扭转乾坤、反败为胜。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于既倒。”
典故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前上表后主,表文中回忆起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败走夏口,自己在此危急关头奉命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的事,即“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意思是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
扩展资料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危受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意思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字面意思就是能够在巨大而汹涌的波浪快要倾泻时挽住,在大厦即将倾倒时扶住。比喻挽救事物于极危险的境地。
这句话的出处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出自于卞毓芳《文天祥千秋祭》。在文章中,卞毓芳这样写道:他生于公元1236年。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们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立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而这句话来形容的就是著名的爱国名士文天祥。
文天祥的生平事迹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皮肤美白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策论,由于其文章一气写成没有草稿,宋理宗亲自提拔他为第一名。开庆初年,元朝军队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对理宗说要迁都,无人敢议论此事错误,唯有文天祥当时入朝上书,请求斩董宋臣以统人心。后因不被采纳,故自己免职回乡。文天祥后被再次起用出任瑞州知州,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几经起落,文天祥因过于正义直言,被小人构陷。在咸淳十年,文天祥在接到宋廷颁布的勤王诏令后,痛哭流涕,遂率郡里志士,召集各路群雄响应。后几经征战,终究还是抵不过腐败的朝廷与奸佞之人的谗言,他战败被俘。在被押至潮阳时,文天祥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不显示着他的气节与爱国情怀。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意思能够在巨大而汹涌的波浪快要倾泻时挽住,在大厦即将倾倒时扶住。比喻挽救事物于极危险的境地。
这句话的出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出自于卞毓芳《文天祥千秋祭》。
在文章中,卞毓芳这样写道:他生于公元1236年。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
扩展资料:
发展历史:
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策论,由于其文章一气写成没有草稿,宋理宗亲自提拔他为第一名。开庆初年,元朝军队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对理宗说要迁都,无人敢议论此事错误,唯有文天祥当时入朝上书,请求斩董宋臣以统人心。
以上就是关于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于既倒。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于既倒。是什么意思、挽狂澜于既倒,抉大厦之将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力挽狂澜于既倒 扶之大厦于将倾的意思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