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

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第1张

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的不同: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方山子传》——方山子

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苏轼:

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3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人生际遇各不同意思是:每个人生活的轨迹不同,所遇到的机会也不相同。

例句:

1、今天,和从小的玩伴久别重逢,看到他生意发展的如此大,而自己却一直默默无闻,不禁感叹:“人生际遇各不同”。

2、米阳和肖珂是双胞胎姐妹,只因家庭条件所限,米阳从小被领养,人生际遇各不同,但是如今的米阳和肖珂通过努力,已都有能力帮助贫困的家庭。

3、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功,人生际遇各不同,也许明天的努力就是自己成功的开始。

4、人生际遇各不同,生命,每天都在悄无声息地流

              文 | 蜗牛谷里的大蜗牛

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人生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比如,吕布

01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包头)人,东汉末年的名将。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他幼年习文,年长习武,在战场上堪称千人不敌,万夫难挡,时人谓之“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只可惜,吕布虽然号称“三国第一猛将”,又文武双全,却因为其性格上的致命弱点,导致整个三国的前半部,基本上就是他的人生悲催失败史。

他的悲剧人生深深地纠结着我、折磨着我、刺痛着我,因为,生活中也有许多“吕布”式的人物,虽然才高八斗,能力超群,却因为自身的性格缺陷,致使其人生之路多坎坷不平,祸福不定。

其一,吕布其实能文善武。作为“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武自不待言。仅以著名的“辕门射戟”为例。袁术派大将纪灵率步骑兵三万人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率步骑兵千余人前往救助。纪灵虽心中不忿,又以三万之众对阵吕布的千余人,却不敢不听吕布的摆布,还要大拍吕布的马屁:“将军真乃神人也!”,便退兵还朝,不能不说吕布的勇武对人的威慑力之甚。而对吕布文的描述虽然不多,却也很能说明问题。《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薄,大见亲待”。这段话中透露了一个极重要的信息,就是“以布为主簿”。主簿,在汉代是掌管军中所有钱粮政务、公文书信来往等一应事体的官吏,是个纯粹的文职,而且所掌事务很琐碎。而吕布在任主簿后被丁原“大见亲待”,那应该说吕布在这个职位上做得还是很不错的。由此可见,吕布绝对不是个卑鲁少文之人,按现在的说法,怎么也算得上是个知识分子了。

其二,吕布的才干和抱负。话说吕布被郭汜、李傕等人追杀,四处逃窜的时候,到了张扬那里,仍不安全,还被悬赏通缉:“杨及部曲诸将,皆受傕、汜购募,共图布”,吕布知道后,此时下出了一着颇为高明的棋。他抓住了张扬性格上的弱点,“(张)杨性仁和,无威行。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对张扬说:“布,卿州里也。卿杀布,于卿弱。不如卖布,可极得汜、傕爵宠”。张扬原本没什么主见,而且吕布说得也的确不错,于是便“外许汜、傕,内实保护布”,这样一来,“汜、傕患之,更下大封诏书,以布为颍川太守”。由此吕布成功摆脱了他逃犯的身份,也由此可见,在对局势和人物的分析把握上,吕布还是很有见地的,说明他在丁原那里做主簿而丁原爱之,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乱喜欢。

正因为吕布才干卓越,所以他也志向远大。在吕布杀董卓之后,《资治通鉴》上有一段记载:“……初,吕布劝王允尽杀董卓部曲,允曰:‘此辈无罪,不可。’布欲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允又不从。允素以剑客遇布,……(吕布)渐不相平……”,吕布尽杀董卓部曲和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的提案,应该说不无道理,表示了他想参与朝政的意念,只是王允“素以剑客遇布”,所以才会“又不从”,忽略不计吕布的意见。联系前面有“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一节,可以想见,吕布的理想不仅仅是做个天下无敌的勇将剑客而已,而是“共秉朝政”,因此他才会“渐不相平”。

还有可以证明这个说法的就是他在白门楼已经是个阶下囚的时候,还向曹操提出:“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其时吕布已是缚于阶下的亡虏,尚且说“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直把自己和曹操置于平起平坐的位置,不经意中说出他欲为朝廷重臣做栋梁平定天下的理想。

其三,吕布的为人与器量。《资治通鉴》记录了一件事足以说明他的胸襟气度:吕布想让袁涣写信辱骂刘备,袁涣不干,吕布大怒,甚至威胁他“为之则生,不为则死”。而袁涣非但脸色不变,反而笑着反问吕布“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有趣的是,吕布,堂堂的一个封温侯、假节、仪比三司的奋威将军,听了一介书生袁涣的一席话后,竟然会从勃然大怒到不做掩饰地惭愧而止,可以想见他至少是个讲理而颇为直率的人,且颇有器量,并非是通常那种一得势就飞扬跋扈的小人。

正因为吕布才能卓越、能文善武、颇有威仪,所以吕布还是很得人心的。《资治通鉴》中说,曹操兵围徐州,而战败之际“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说的就是吕布和手下登上了白门楼,看着下面的围兵,吕布让手下的人拿着他的首级去见曹操,但是他的手下不忍心,于是才投降。而他麾下高顺等武将却宁死不降,陈宫等文官也愤然求死。再反观别的割据势力,无不是树倒猢狲散,少有像吕布部下这样对其如此效忠的。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吕布其实是一个文武双全、能力超群、志向远大、颇得人心的乱世豪雄。那么,像他这样一个极为优秀的人才,甚至可说是英才、全才,是什么导致他的人生以悲剧收场呢?这就不能不让人惋惜他的性格形成了。

02

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吕布之父吕良继任其祖父的事业,留守边关。吕布之母黄氏则是一大户富豪财主之女,聪明贤惠,知书达理。而吕布出生之前,黄氏已育有四女,苦于无子。所以吕布的出生,满足了其父母对儿子的长久期待。因而吕布一出生就受尽了父母的宠爱与呵护,本身又是一个“官三代”,这很有可能会强化他的自我中心倾向。

此外,吕布的天纵英才也给了他个人中心的资本。吕布从小就随母习文作画,聪慧好学,过目不忘。但他又生性好斗,力大过人,同龄孩童都不敢与他玩耍,敬而远之。同伴的敬畏也强化了吕布的优越感,令其自我感觉凌驾于他人之上,以至于如前所说,他在白门楼已经是个阶下囚的时候,还直把自己和曹操置于平起平坐的位置,大言 “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由此可见吕布睥睨群雄,不把天下诸侯放在眼里的傲气。

可见, 天纵英才和父母宠溺是导致吕布惟我自傲、不为人下、过于刚烈的根源。

不过这还不是致命的。对于一个拥有远大抱负要逐鹿中原、纵横天下的英豪而言,其致命的弱点其实是以下两个:一是他手下大将高顺所说的:“将军你的言行举止,不肯好好考虑周详,动不动就会有过失,动不动就会说错话,这样会耽误很多大事的!(将军举动,不肯详思,忽有失得,动辄言误,误可数乎!)”,举动随意性太强,为人处事过于感性,有时甚至情感压过了理智;二是没有主见,且不善断。郭嘉说袁绍好谋寡断,而吕布既不好谋又不善断。作为下属他不能忠于主公,先后投靠丁原、董卓,后又杀之,投靠刘备又攻打刘备;而作为主公他又不能统合下属,高顺乃是其手下大将,为人忠诚善战,吕布在其部将郝萌作乱时首先逃至高顺处,可说对其信任有加,但是却不重用,在郝萌之乱后反而将高顺的部下都交给自己的亲戚魏续,而日后就是魏续背叛了他。同是郝萌之乱,郝萌部将曹性检举陈宫同谋,吕布因其是手下重将,而不追查,这确实做得很好。但是临到重要关头,却又疑心陈宫,不能用其计。如是,他虽然知道高顺的忠言而不能用,陈宫有善谋而尚自犹豫当从不当从,作为一个诸侯没有这样的政治素质,反而更象个江湖豪士,不败亡就是天数了。因而诚如高顺所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又陈宫被俘后对曹操说:“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这二人的确说出了导致吕布败亡的致命伤。

03

惜乎,纵观吕布,当是能文善武,颇得人心,亦有容人之雅量及见地,又无割地称王的野心之人,而他最后的覆灭的悲剧,实在是源自于他自身弱点的一个性格悲剧,颇可为之一叹。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吕布”式的人物。他们才干超群,能力卓越,但或者因为自视甚高,过于自我;或者因为遇事不思,办事不妥而导致其在职场步履维艰,人生之路也走得辛苦异常。

比如现在的职场新人在家里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又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等老人看顾而比较宠溺,养成了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反复、惟我、固执的性格。在学校里也是以搞好各自的学习为主,很少有需要团队合作的时候,所以大部分刚走进职场的新人,都是个性张扬有余,团队合作不足。他们对自己的实力很有信心,而这种信心却是源于他们对成功与否的定义仅仅局限于个人能力的高下。然而投入社会后,斗争经验的缺乏和自我理想的破灭,使得他们的自我实现之路崎岖坎坷。而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职场老人们呢,却大多又会因为混成了“老油子”而缺乏迅速的决断力而错失良机,丧失成功的机会。因为成功的人不但拥有与时俱进的心智,且更具备在危急关头的英勇和决断,并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他的决定,而失败的人则通常优柔寡断,并且常常要改变主意,摇摆不定。

弗洛伊德说,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如此,我们更要以人为鉴,明己得失,把人生的这条单程路走顺、走好。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宋代·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出自宋代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婉约 , 中秋节 , 贬谪 , 感叹人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赏析

诗词联想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诗句赏析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著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著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自然现象,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这里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政治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特点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像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评析

上片

以词为书信,是宋词传播的一道风景线。此词即是苏轼兄弟的唱和之作,观其词察其人无论文势文辞我们都可发现一个视成规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几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宣泄。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

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以上就是关于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全部的内容,包括: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人生际遇各不同啥意思、性格决定人生际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122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