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狗子学名叫什么

地狗子学名叫什么,第1张

东方蝼蛄昆虫名,直翅目,蝼蛄科。杂食性害虫常见于华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中文学名东方蝼蛄拉丁学名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别    称拉拉蛄、土狗子、地狗子二名法Oriental mole cricket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纲昆虫纲目直翅目科蝼蛄科 卵:椭圆形。初产长约28mm,宽15mm,灰白色,有光泽,后逐渐变成黄褐色,孵化之前为暗紫色或暗褐色,长约4mm,宽23mm。若虫:8~9个龄期。初孵若虫乳白色,体长约4mm,腹部大。2、3龄以上若虫体色接近成虫,末龄若虫体长约25mm。成虫:体长30—35 mm,灰褐色,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间具一暗红色长心脏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腹部中部。后翅扇形,较长,超过腹部末端。腹末具1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东方蝼蛄华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每年发生1代,华北、东北、西北2年左右完成1代,陕西南部约1年1代,陕北和关中1~2年1代。在黄淮地区,越冬成虫5月份开始产卵,盛期为6、7两月,卵经15~28d孵化,当年孵化的若虫发育至4~7龄后,在40~60 cm深土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恢复活动,为害至8月开始羽化为成虫。若虫期长达400余天。当年羽化的成虫少数可产卵,大部分越冬后,至第三年才产卵。在黑龙江省越冬成虫活动盛期约在6月上、中旬,越冬若虫的羽化盛期约在8月中、下旬。东方蝼蛄可为害各种蔬菜。  虫态有成虫、卵、若虫。成虫、若虫均在土中活动,取食播下的种子、幼芽或将幼苗咬断致死,受害的根部呈乱麻状。昼伏夜出,晚9—11时为活动取食高峰。其主要习性是:群集性。初孵若虫有群集性,怕光、怕风、怕水。东方蝼蛄孵化后3~6天群集一起,以后分散为害;华北蝼蛄初孵若虫3龄后方才分散为害。趋光性蝼蛄昼伏夜出,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利用黑光灯,特别是在无月光的夜晚,可诱集大量东方蝼蛄,且雌性多于雄性。故可用灯光诱杀之。华北蝼蛄因身体笨重,飞翔力弱,诱量小,常落于灯下周围地面。但在风速小、气温较高、闷热将雨的夜晚,也能大量诱到。趋化性。蝼蛄对香、甜物质气味有趋性,特别嗜食煮至半熟的谷子、棉籽及炒香的豆饼,麦麸等。因此可制毒饵来诱杀之。此外,蝼蛄对马粪、有机肥等未腐烂有机物有趋性,所以,在堆积马粪、粪坑及有机质丰富的地方蝼蛄就多,可用毒粪进行诱杀之。趋湿性。蝼蛄喜欢栖息在河岸渠旁、菜园地及轻度盐碱潮湿地,有“蝼蛄跑湿不跑干”之说。东方蝼蛄比华北蝼蛄更喜湿。东方蝼蛄喜欢潮湿,多集中在沿河两岸、池塘和沟渠附近产卵。产卵前先在5~20 cm深处作窝,窝中仅有1个长椭圆形卵室,雌虫在卵室周围约30 cm处另作窝隐蔽,每雌产卵60~80粒。[农业防治A、精耕细作,深耕多耙;B、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C、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D、人工捕捉。马粪和灯光诱杀A、在田间挖30厘米见方,深约20厘米的坑,内堆湿润马粪并盖草,每天清晨捕杀蝼蛄;B、用黑光灯诱杀成虫。药剂防治A、将豆饼或麦麸5公斤炒香,或秕谷5公斤煮熟晾至半干,再用90%晶体敌百虫150克兑水将毒饵拌潮,每亩用毒饵15-25公斤撒在地里或苗床上。B、在蝼蛄为害严重的菜田,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1-15公斤与15-30公斤细土混匀后,撒于地面并耙耕,或于栽前沟施毒土。蔬菜苗床受害重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洞杀灭害虫。

地狗子皮毛有很多用处,首先,它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症的功效,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减少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抗感染的作用。其次,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管硬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另外,它还可以改善皮肤状况,滋润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状况,抗衰老,改善肌肤状态,保护肌肤,改善皮肤状况。此外,它还可以作为温暖的保暖衣物,把它放在身上,可以温暖身体,保护身体免受寒冷的侵害。总之,地狗子皮毛有很多用处,可以为人们带来很多好处。

蚁狮

蚁狮的“洞穴”与其他昆虫的洞穴不同,它的洞穴是一个敞开式的漏斗状的沙窝。在袖箭洞穴时,蚁狮是通过倒走的方式来进行挖掘的,它的腹部的末端和后足(开掘足)负责挖沙,头部的大颚负责将沙抛到外面,就这样一层层的向下挖,直到洞穴的深度达到平均3公分,开口直径达到5公分左右之后,它就会进入洞穴的最底部,用沙土将自己掩盖起来,静静的等待猎物上钩。此时,这既是蚁狮的栖息之地,又是它的捕猎陷阱。

     

     

:

一、蚁狮

1、简介

是脉翅目蚁蛉科蚁狮属下的动物,广布於北美、欧、亚各地(但英国无),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陕西、河北 广西、河南、等省区。

蚁狮成虫与幼虫都是肉食性,以其它昆虫为食,幼虫生活在干燥的地表下,在沙质土里造成漏斗状陷阱以用来诱捕猎物。        

       

     

2、分类

脉翅目和蚁蛉科,昆虫的幼虫,俗称“土牛”“倒刺”“沙猴”“沙牛”“金沙牛”“沙鸡”“老笼子”“沙王八”“地牯牛”“缩缩”或“老倒”等等。发育为完全变态发育,头部大,方形,有镰刀状大腭;前胸形成一可动的颈;腹部卵形,沙灰色,有鬃毛。

3、生活习性

蚁狮属脉翅目,蛟蛉科,成虫与幼虫皆为肉食性,以其它昆虫为食,幼虫生活在干燥的地表下,形状似沙和尚的头,在沙质土中造成漏斗状陷阱。居沙地,筑漏斗形凹坑(25~5公分深,口部25~75公分宽),用腹部为犁,用头部承受掘松的颗粒,并抛出坑外。然后自己埋在坑底,只有上腭露在外面,捕食滑入坑底的昆虫。  

 

       

       

成虫与幼虫都是肉食性,以其它昆虫为食,幼虫生活在干燥的地表下,在沙质土中造成漏斗状陷阱,能捕食蚊、蝇等小型昆虫。小型昆虫不小心落入陷阱中,马上被蚁狮尖锐的大小颚所砌合成的吸管,刺吸而死。成虫型似豆娘,但触角较长,能捕食蚊、蝇等小型昆虫。

蝲蝲蛄,字典音làlàgǔ,北方常读做lálágǔ,蝼蛄的俗称,有的地区称土狗子。 蝲蝲蛄蝼蛄,昆虫,背部一般呈茶褐色,腹部一般呈灰**,根据其生存年限的不同,颜色稍有深浅的变化。前脚大,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嫰茎。

以上就是关于地狗子学名叫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地狗子学名叫什么、地狗子皮毛有用吗、什么昆虫会刨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114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