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人的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人的管理工作,第1张

一、 要以身做责,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是管理者素质的综合反映和具体体现。员工接受管理者的教育和管理,不仅要听,而且要看。要增强管理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必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坚持用自己的行为去带动身边的人。当然要对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工作尽心尽力,认真负责,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才能使员工产生尊敬和钦佩,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要身先士卒,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敢喊、敢做”,“跟我来”,“看我的”做出好的样子。让自己的员工有榜样可学,有标准可依。要树立公道正派的形象,坚持原则,不分亲疏、一视同仁。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建立和谐的内部关系,是作为管理者的重要职能。当然在我们的身边有这么一些人,整天夸夸其谈,指指点点,要求这个,要求那个,提了很多的要求,想了很多的方法,到头来还是没干好工作。究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原来光要求别人自己没做好,一句很简单的道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句话应该是对那些人最好的诠释。

在波普工社我们一直这么要求身边的人,我做不好大家也可以做不好,但我做好了大家没有理由不做好。作为管理者在义务劳动的时候总是冲在前面,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排在前面,叠被子时给员工树立标杆等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坚守着“以身作责,身先士卒”的承诺。

二、要落实制度,严格管理。

在部队的时候“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给我们留下了终身的财富,我们也因此而受益非浅,这是因为什么事都有着条令、条例的约束。在我们企业中也是一样,制定了很多的规章制度,而管理者就是很好的执行者和落实者。一个企业的好坏就看平时的表现,看你落不落实制度,管理的怎么样。作为我们要不怕得罪人,敢于对违纪犯错误的员工说不,不要 “老好人”,不要认为你手下留情,员工会记住你的好,往往会事与愿违,只会使你的工作越来越被动。并且会因为你的放纵使员工无视你的存在,下次还会继续犯错,并且其他人会加以模仿,增大了你的管理难度。只有严格管理,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管理还要从小事抓起的。长期去看,小事做不好,大事肯定做不好。不要以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可以放松对员工的要求,那是大错特错。比如一个上夜班的员工,一边上班一边听着MP3,问他的时候,他说你管我听不听歌,我把班上好不就行了。这实在是一句美丽的谎言,你都没有专心去工作,怎么能把工作干好,而且是公司明令禁止的东西。这类的事情在我们的工作中还有很多,认真的抓好每一件,工作会形成一种氛围,员工会认为小事都这么严格,大事当然不敢怠慢了,这件事这样严格,那件事当然也不能马虎。顺理成章的工作也就干好了。

三、要坦诚相待。

说实话,做到这点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是是自私的,总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当你要求他们作出与他们利益相被的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坦诚对我们有多么重要,当你提出一个问题,你的员工与你在一起敞开心扉的讨论,到最后得到一个很好的方案,这种场景该多好。但是现在事实是多数的员工不说实话,也不喜欢和管理者交流,就好像有着什么隔阂。不管是什么原因,他们是什么都不说,或者在表面上来敷衍你,或者是很赞成的。似乎是很好,但是缺少了最真诚的东西坦诚。

所以,在你作为管理者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对你的员工坦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召他们。说问题要摆在明面,不要背后议论。要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多和他们交流,谈心。要解决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等等。这些问题做好了相信大家会把你当成朋友或者兄弟而不是单纯的管理者。这些只是你对他们的坦诚,想让他们也同样付出坦诚,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耐心的管理,细心地教导,真正的拿出诚心,去感召85、90后的他们。

四、要奖惩分明。

作为管理者必须做到公正和无私,先说公正,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在工作中要做到奖罚有度,奖罚分明,绩效好的员工能得到应有的奖励表扬,绩效差的员工能给予处罚批评,做到公正才能树立管理者的权威,也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所谓无私就是管理必须以工作为中心,不能掺杂其他想法,对事不对人,不能给员工穿小鞋,不能因为不喜欢哪个员工就看不上他,不能因为员工没有听你的话而记恨等等,无私方能无畏,才能更好的去开展工作。只有这样好的员工才能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差的员工也会认清自己的定位,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工作,提高标准。

五、要树立团队意识,提高个人能力。

基层管理者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还要有团队建建设的能力。一个人的业绩可能非常优秀,但是只注重个人的业绩而忽视了团队,充其量只是一个业务精英。在工作中要树立要很强的团队意识,把所有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因为个人的利益而损害公司的利益,再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我们这个集体。要了解每个人的优缺点,根据个人的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交待合适的工作,给于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你会发现他们做出的成绩会让你感到欣慰。不要一味的追求完人,当然也没有所谓的完人,让每个人在团队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避其缺点,发挥优点,这样会更好的提高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让团队更具有凝聚力。即能让员工感到你对他的重视,又能够锻炼他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中能很好的寻找人才,储备人才,为团队建设储蓄后备力量。

当然做好基层的管理工作不只是这些,这些工作只是我们每天所要面对的最基础的东西,还必须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思考、总结经验教训和工作方法,来适应现在的管理形式。

—1—

对广大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个不会过时的话题。 任何一位管理者,都应该在自身建立的管理知识体系中准确回答这个问题——这是管理“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之一。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好比大厦的框架基础有一根坏掉的桩,或者人体经脉有一处未打通的堵点。那么,大厦难以建成,系统运行起来也不会顺畅。

一个具备管理知识体系的管理者——姑且不论在哪个层次,最大的好处是不再是按照经验行事,而是按照由经验转化、升华而来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管理行为。在不同情景下——无论团队、环境有何差异,也无论项目处于哪一个阶段,具备管理知识体系的人,都能很好地切入进去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这与管理知识体系的好坏、高低无关,而与管理知识体系的完整与否、程度如何有关。

所以,我们有必要去总结、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以此来构建自己的管理知识体系。

—2—

当然,今天我不是研究如何构建管理知识体系的问题,而是探讨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管理是管人还是管事?

目前有这几种说法:

一是管理是管人。比如祝小宁老师的课程中,就认为管理的对象是人,要“克己安人”。

二是管理是管事。比如陈春花老师在书和讲座中,都提到管理要“对事不对人”,要尊重人但不是管人。

还有一种说法,管人和管事是硬币的两面,比如说“管人理事”。

因为管理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学科,很多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可以肯定的讲每种说法都有可取之处。但对我们每个具体的管理者来讲,最关键是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结论。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我认为,管理是管人。

管理的定义是什么?——包含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的过程。管理的价值是什么?——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控制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论是什么?——用系统控制的思路,协调个人(方法)、组织(资源)、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组织目标。

那么,我们应该知道,由决策到控制的这些工作是由谁来完成的?是人!效率是对谁的评价?风险是谁产生的?显然,这个答案也是人!

—3—

组织是为实现目标而存在的,管理的效力只能组织内部有用,组织由人组成,是实施管理的载体。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被赋予种种属性。它们包括:

一、自身属性:

1、参与工作的个人动机;

2、个人性格、声誉;

3、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

二、组织属性:

1、岗位及其责权利;

2、由组织目标或计划分解的具体任务;

3、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工具、资源。

三、环境属性:

1、完成任务的内部环境,包括制度、流程,和所谓的组织文化。

2、与同事的关系,上司的信任,下属的支持

3、外部环境,包括项目参与方的配合,社会关系等

在不同时间、空间和情景下,人的各种属性不断变化。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对下属做好三件事:

一是了解下属的个人属性,知人才能善任;

二是明确地赋予下属组织属性,不要搞所谓“模糊管理”;

三是给下属营造良好的环境属性,为每个人完成组织分解的任务创造好的条件。

—4—

所以, 管理要从“人”的角度切入,组织目标要在“人”身上找到落脚点 ——组织不可能把目标分解给除开人以外的任何因素。管理不能离开“人”——除非你不是“管理者”而是一个“一线工作者”。 所有对“事”的管理,都可以理解为对组织中“人”的各种属性的认识、确定、营造与维护。

总结一下, 我对管理的理解就是 “管人”和“理属性” 。欢迎大家指正、探讨!

从事管理的工作是管理者的一种。

管理分为现场管理、职能管理、统筹管理、策划管理、营销管理、拓展管理、技术管理、品质管理、研发管理、财务管理等

现场管理:一般是一线的班组长、主管、统计等;他们负责现场的人、机、物、法、环的管理;

职能管理:有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委协管理;

统筹管理:是指计划性的管理,相对比较综合性;

策划管理:单项目、单工作的进行组织策划甚至并实施的管理性与现场性管理工作;

营销管理:是市场的动态、产品定位、客户资源、业务、市场、门市的综合性管理;

拓展管理:也指是的业务的开发、维护、维持等进行管理;

技术管理:就产品、项目中的具体技术要求、注意事项、生产流程、工序流程;

品质管理:根据产品的定位与技术提供的技术参数等进行生产过程中的品质管控;

研发管理:研发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有效性、成功率进行管理分析等;

财务管理:指税务、投入产出、现金流、付款欠款等相关报表的数据管理。

另外,还有物控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等很综合性的

因此,管理很系统、细腻。但可以用生产中的一句话进行总结:管理就是:人管人管机械(制度、流程等)管产品,也就是管人理事!

通常认为,管理管理,管人理事,事在后,人在前,足以证明管人的重要性,事是人做的,把人管好了,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但怎么管好人呢?一个字,难!人心隔肚皮,人心叵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碰到两面人、阴阳人,更是难上加难!

有人说,要将心比心,多交流,多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取得对方的信任和支持。真那么简单吗?真那么简单就好了。但管人有三个原则,倒是可以事半功倍。

第一,公平公正公开。这个关系、那个关系,一公开、一公平、一公正,大多可以取得对方的信任。

第二,奖罚分明严明,奖罚是导向,等于直接告诉对方,你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

第三,对方利益优先。人很现实,没那么多时间来真心听你的教诲,即使你要通过对方维护自己的利益,你也要学会从对方的利益考虑,以对方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切入点,这样更令人心动。

以上三点原则,你同意吗?

管理是什么?

管理是为了什么?

百年来专家学者见仁见智。我以为管理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就是对某件事情的过程进行管理,就是为了达到目标、不出问题,简单来说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管理。

思想文明是管理永恒的灵魂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组织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

3、管理的实质在于协调。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所有资源。

5、管理要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体现出来。

第二节 管理的性质

一、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管理具有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这种指挥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都必须进行的劳动。

另一方面,——完全撇开商业部门不说,——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种对立越严重,这种监督劳动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管理的性质是二重的。它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即一方面,它是由分工协作的集体劳动引起的,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属于指挥劳动,表现为劳动过程的普遍形态,由此形成管理的自然属性。就这方面来讲,它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而与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制度没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管理又是一定生产关系的要求,是一种监督劳动,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职能,由此形成管理的社会属性,它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劳动的结合方式不同,管理的社会性质也就不同。

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对于学习和理解管理学,认识我国的管理问题,探索管理活动的规律,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根据管理二重性的原理,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这是因为,体现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管理,

并不具有专属某个阶级的属性。资本家可以利用它组织生产经营,社会主义同样可以利用它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列宁在谈到泰罗制时曾指出:“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最新发明——泰罗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应当在俄国研究与传授泰罗制,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 毛泽东也曾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对于那些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管理理论、方式、方法,我们必须予以扬弃。总之,管理二重性原理告诉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管理经验的态度应当是有分析地选择学习和借鉴,根据我国的国情,融合提炼,为我所用。

二、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种活动,存在着基本的客观规律,在管理中应该遵循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管理实践中,人们通过总结大量的成功经验,失败的教训,从中归纳抽象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人们利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其管理过程中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和发展。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和创造性。管理的艺术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管理的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二是管理的主要对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积极地思维,自己做出决定。管理者只有充分利用这种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所以说,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灵活运用管理知识和方法,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的艺术性二者之间是相互统一的。一方面,管理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管理的艺术性的发挥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艺术性发挥。离开了科学的理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管理理论是对大量的管理实践活动的概括与抽象,而每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它要求管理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管理,这样才能够将理论服务于实践。

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管理的这一特性表明,管理者既要注重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同时又要在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这可以说是管理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

一、为什么要用思想来统帅管理?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需求的无限性和可能被满足的有限性是人心灵最大的痛苦,并在这种痛苦的煎熬中历经挣扎,在这种挣扎中有的人沉沦、有人奋进,有的人认命、有的人觉悟,有的人叛逆、有人潜心修志。每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或步入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后都会面临这样的心理过程:

1、充满希望和幻想,以为这个世界早就为其准备好了想要的一切,一切都可以唾手可得。

2、很快陷于不能被满足的失望、无助、无奈、无力的痛苦中,此时人会变得怨天尤人,或叛逆或反抗或逃避,变得越来越会讲故事、耍花招,为自己辩解,学会以虚伪掩饰内心的恐惧。

3、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引起别人的重视和认同,不断地或扮演攻击者或扮演受害者或扮演拯救者。

4、在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就进入无聊期,看起来对一切都显得满不在乎,并用一些不良嗜好来消磨时光,无聊其实只会增加内心的焦虑。

5、在自己对自己现状忍无可忍情况下就会采取冒险行动,或破坏关系引发冲突,或让关系变质送礼行贿、或拉帮结派、或大耍阴谋诡计陷害他人(这就是人们通常以为的成熟)。

6、当一个人已经走到第五阶段的时候,即使成功了也会越发看轻自己,无价值感会到了极点,人的心理会变得越来越负面,而且专门结识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人,习惯性地只看到别人、社会负面的东西,以此来安慰自己脆弱的心灵。在这个阶段人因为长期的心理不健康往往会导致身体或行为的不健康,是容易作奸犯科或恶病缠身或遭遇不测。

7、当事业、前途、身体毁灭成为现实时,人才会冷静地进行自我的反思或反省,或幡然悔悟或从此一蹶不振。

8、重新选择新开始,找到使命、确立目标、持之以恒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这个过程有的人一生就完成一次,或者一次都没有完成就停留某个阶段,有的人一生经经历好几次,但每一次经历都能使人的心灵世界得到提升,最后获得醒悟,人不可能先得到后付出,而是要先付出后得到。孟子所说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之人就往往要经历很多次这样的反复。

一个人如果一生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仅仅从本能的欲望出发,顺其自然发展最后都会步入自我毁灭的境地,概莫能外。企业管理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在企业中无论是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员工每个人处于这个过程的某个阶段,这就是现实中的管理活动为什么会纷繁复杂、变化无常、捉摸不透,世界是很多取得成功的企业寿命都不过三十年,原因就是在经营理念和思想上最终没有能攀上思想的高峰,企业经营的最高层次是在经营思想,而不是产品报务、技术、人才,这也就企业管理为什么要有思想来统帅的深层次的原因。

现实生活能改变这种恶性循环链的方式有:

1、学习和培训,人在不断在外界学习中获取新的思想、资讯、信息,进而能获得正面的、向上的力量;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重新系统化地确定人生的规划、企业长远发展规划,自己必须对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的过程获得对社会、民族、国家、人类高度的负责使命。

2、用团队的力量引领个人,增强个人战胜困难和失败的勇气,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3、培养企业健康的企业文化,失败是为成功付出的必然的代价,没有经历失败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企业必须有勇气为员工的成长负责。

4、严格纪律、打造公平企业环境,通过严格而严谨的考核,适当保持管理人员或员工的流动性,一个团队如果没有人员的流动,很快就陷于腐朽。

5、用高尚的思想统帅管理,高尚思想就是真、善、美的思想。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发自本能的心路历程是可以用上述方法打断的,而且最能改变一个人心灵世界尤其是抚平因创伤而形成的心灵阴影,是崇高思想引领的团队的力量。中国***的军队能把一名奴隶变成将军,靠的就是思想的力量。所以企业管理最终必须用思想来引领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企业的思想从哪里来?

企业的思想只有从企业的土壤里成长起来才有生命力,思想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提炼出来,逐步引导到真、善、美的高度上,才可能得到高度的认同。外来的思想仅仅是种子,需要一个耕耘的过程,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正如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才有生命力,企业也是如此。对一个企业来说思想的高度往往决定了企业的规模,没有思想的企业是做不大也做不强的。

企业的经营从表面上看,直接对外的就是产品和服务,但围绕着同样的产品和服务,不同的世界观、思想的人有着不同的由此及彼的发展轨迹。

现在基本可以分成三类:

1、信念和思想经营型

这类企业从一开始就确定的远大的目标,比如进入世界五百强、百年老店,这样的目标必须有服务全人类、服务子孙后代的经营思想作为支撑,因为强大的企业是由客户打造的,而不是自以为的。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就必须进行上下求索,寻求一流的技术、人才以及强大的资金支持,用一流的管理打造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一流的品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大限度地获得市场占有量,其实也就是获得客户的认可、社会的人可。

杰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战略就必须要有6σ管理与之匹配,同时也必须有一流的团队才能承担起如此的使命。

微软公司之所以如此强大,并非得益于自身开发的软件,而比尔.盖茨在对电脑的痴迷得到了高瞻远瞩的认识,并获得了使命确立了远大的目标,在此基础经营软件,把世界上一流的软件都收于旗下,进而获得了电脑软件业霸主的地位。MS-DOS系统是收购别人的,其起家的Basic语言也不是自己发明的,windows系统是别人的技术、word纯粹是模仿别人的产品,web浏览器是借网景的创意开发的,微软公司完全自主开发出来的产品几乎没有一个是成功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比尔.盖茨及微软公司在世界软件业的地位。

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日本松下公司的松下幸助之所以如此成功,完全是得益于青少时期在五代自行车店的打工经历,尤其是在被大人抓差买香烟的过程中冥思苦想知道了通过批发香烟卖给工人师傅,既服务了别人又赚取了差价。从这一件小事中他获得了经商信念,进而并由此牢固确立了服务他人,发展自己的经营思想。

纵观国内外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在人生的初期似乎都获得了先知先觉,为人处事立业上得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信念,进而发展成伟大的经营思想,李嘉诚、王永庆是这样,张瑞敏、柳传志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中很快为自己的企业找到信念、思想、使命和目标,等等都是如此。

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松下幸助之、李嘉诚、王永庆、张瑞敏、柳传志等等这些成功的企业家身后的成功企业,无一不是在经营自己的信念、思想。资金、技术、产品只不过是有思想的人的道具而已。

2、利益经营型

这类企业理念和经营者的信念很简单,就是为赚钱,这也企业投资者、经营者最为普遍的信念。在一切为了赚钱思想指导下,资金、技术、产品服务、品牌、文化都是为更好的赚钱,企业中的一切都是利益的道具,本着这样经营理念背后潜在的意识就是:有钱就有一切,钱是万能的。在这样的企业,资金是买来的、人才是买来的、技术是买来的,品牌是买来的、文化是买来的、思想是买来的。在这样的企业中的一切都是道具,这个道具是最重要的是产品,其次是技术、然后是人才,什么品牌仅仅是个代号,文化只不过是一块遮羞布,思想仅仅是高帽子。对这样的企业,一切都是暂时的。没有核心的信念、就没有核心的思想,没有核心的人才,没有核心的人才就不会有核心的团队,没有核心的团队就不会有核心的竞争力。

这样的企业往往都很短寿,在某一天会突然轰然倒下。因为想赚太多钱而被钱渴死,因为这样的企业从投资者、经营者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乃至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为利益而来,都会为了自己的、部门的利益攫取更多的资源,企业内部总是处于“春秋战国”时代,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立即崩溃。类似的企业数不胜数。

国内外的企业实践证明,如果企业经营的仅仅是利益,肯定是长久不了。我们国家目前大量的企业都其实都是以赤裸裸的利益为目标的,按一般的规律90%以上的企业都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销声匿迹。当然如果能在利益经营的过程中获得觉悟转而进行信念和思想经营,这样的企业一样会基业长青。

3、从利益经营到信念和思想经营型

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大部都属于这种类型,这样的企业一般会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一般来说都经历了:

A、从产品开始

B、从技术开始

C、从市场开始

D、从品牌开始

E、从文化开始

F、从思想开始

G、从人才开始

H、从选择经营、管理模式开始

A、从产品开始

由于短缺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大部分人尤其是刚刚涉足企业的后生们至今都以为有产品就会有市场。投资都也往往都是靠自身的积累投资企业,企业的一开始都是从投资自己熟悉的或市场上成熟的产品或服务开始,通过简单营销手段(拉关系、推销)寻找客户,占领市场,但由于缺乏品牌优势和广告手段。至此,产品或服务为王的思想遭遇打击,有一部分企业就此放弃。

B、从技术开始

有技术特长的人往往以为有技术就有一切,企业经营者在有产品就有市场的想法被打击后,往往最先想的也是技术,通过开发或购买技术打造新产品来吸引市场。但不管什么产品,也不管什么技术的产品都有市场培育期,尤其是新技术的市场培育成本比成熟的产品还要高很多,很多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者、经营者往往都是以“先躯”牺牲而告终。

C、从市场开始

经历或参与过前两个阶段的企业,在痛定思痛后会选择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什么好卖就做什么,现在中国很多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都处于这一阶段,包括多元化经营、也包括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等,但是这样的企业不可能形成规模,在完成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必然要选择新的方式。

D、从品牌开始

品牌意识是市场意识的高级阶段,有了品牌意识就自然会在技术、产品、市场、营销,

品牌企业大都非常注重营销。知道了要体面地做生意,体面地卖产品,就象一个人开始注重自己穿衣打扮了。但是很多企业为了体面,过于追求短期的品牌效应,孤注一掷最后连里子都没有,中央电视台的标王的陨落说明了这一点。

这个时期所谓的品牌仅仅证明某某产品是好产品或某某产品是名牌,仅仅是个市场手段、营销(推销)手段而已。

E、从文化开始

当企业有了品牌后,企业就要为自己贴标签,企业的经营者也就得为自己树碑立传。因谁也不能宣传自己有多少钱、有多少财富,就为自己和企业穿上文化的袈裟。于是乎请专业人士或者专家学者策划、题词、撰文作传,企业到处都是标语口号,大会、小会总在重复那些“革命口号”。企业需要这样,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确切的讲是营销和公关手段。

F、从思想的文明开始

经过了一系列的折腾后,企业都面临着再次创业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企业再造过程,这个时候才发现按原来的经营思路折腾,太周折了,成本与学费太高。当企业面临战略的规划和调整时,才发现原来经营的理念和思想是多么的重要。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多方取经,学习探访,最后确定企业长远的经营理念,解决“为什么而经营的问题”,为此要重新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市场定位、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定位,找到一定要做的而且一定要做好的事,确定不做的或坚决不能做的。

确切地讲企业到有所为必有所不为的时候,思想才会降生。

G、从人才开始

一旦企业确定了“为什么而经营”思想后,首先面临的就是人的问题,先找对人再做对事,把事做对。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的团队来完成,由此打造经营管理的团队成为企业头等大事,企业开始培养、招收、网罗真正的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企业未来的发展就在于企业吸引到了什么样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干一流的事业,创造一流的企业。

H、从选择经营、管理模式开始

战略规划与目标确定了,一流核心团队形成后,余下的事就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包括选择引入什么样的资本、技术、产品等等。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想成就多大事业,资源都是现成的,关键是你有没有能力去选择,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一切就会成了自己的东西。

一流的理念、思想、使命吸引一流的人才,有了一流的理念、思想、使命和一流的人才,这个世界上一切有大门都会为你打开,资金、技术、产品都会随之而来,企业由此而获得新的生命力而步入辉煌。

企业的命运完全在于企业家的选择,关键是看把起点放在哪里,选择从什么地方开始。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企业,很多企业都是从利益经营到信念、思想经营型企业的,他们也都经历了暴利时代到微利时代的转变,从无竞争时代到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时代,但他们都是在市场风口浪尖上做对了选择,一次又一次重新选择新的开始,才成就今天之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上述的八个阶段他们也都经历过或经历过其中的一部分,但他们也都在交得起学费的时候为自己交了学费,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为自己的选择买单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出局的时候到了,这是市场经济的残酷更是修炼。

现在的企业的特点是:企业规模巨型化、垄断企业的混合化、大中小企业的协作化、企业股份高度分散分散化、国际化等。现在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不能在中国的企业中生根、开花、结果,原因就是因为缺少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企业的思想必须是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结果,在此又要回到海洋运动的规律上来。

企业的员工动辄有上万甚至是数万名的员工,如果能把所有的思想、想法情绪,心灵的体验和感受都汇聚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成为虚拟的海洋,已经成为了可能,同样在这个海洋中能得到代表人类真、善、美的思想,让企业顺着人类真善美的思想轨迹,一步步地迈向未来造福人类,已经具备现实的可能,以此为基础人类完全可以成为思想的主人,完全不必成为机器的奴隶、技术的奴隶、利益的奴隶、欲望的奴隶。

一个国家有国家的思想、民族有民族的思想、一个人有自己的思想,一个企业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管理仅仅是把来自每个人,把客户、员工、股东的体验和感受汇成心灵的海洋,再用这全新的思想引领客户、员工、股东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思想也只有思想,才是使企业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三、思想文明是企业管理永远的灵魂

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全在于它的思想力,思想力又在于他心灵的海洋有多宽广,如果一个企业不能从民族、国家、人类真善美的最高要求来统领自己的思想和管理实践,这样企业最终一定会断流的,并走向末路。

现代社会,管理的不再是人的身体,而是人的心灵,每个心灵无法限制与管理,只有不择细流的全然地接受来成其大。技术、技巧、利益、制度只能解一时之急,不能解永久之渴,企业只有具备了不择江河的有容才可成其大。过去,人们因为技术不发达而导致信息不畅通、沟通被屏蔽,心灵无以成海,所以每个人似乎注定就只能做孤独的羔羊。因为人类心灵的孤独,才使一个人对一群人的管理,变得野蛮、粗暴、专制、独裁、凶残、或威胁或利诱,或疯狂或无奈,使得人类的管理一次次陷入误区和泥潭。不得已才躲进技术、技巧、利益、欲望“深奥、狭窄的小胡同”里,说着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的话,干着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干的事,思想的窒息使人变成行尸走肉,思想的窒息让每一个人似乎都被囚禁在密不透风的牢笼里。

现实世界中的海一个企业就象自然的江河湖泊,它必须联通着高山、大海,方可有永远流淌的生命,现在人类已经没有了技术上的障碍,人类完全可以与一切的文明和文化进行无障碍的对接,可以与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人进行无障碍的心灵对接,把一个个原本孤独的心灵世界汇聚成心灵的海洋、知识的海洋。在这个世界不论你是普通百姓、还是投资者、也否认你是学问家还是思想家,哪怕是一位总统,也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通过上面的论述,现代管理是人类心灵对接的活动,是用思想统帅心灵的活动,所以作为管理者必须首先是个胸怀宽广的人,有着丰富心灵世界的人,能接受和包容一切思想的人,是个品德高尚的人,是一个只有深度和宽度的人;管理者不是用己之大夺人之广,以己之高限人之深,必须象大海一样把自己的、别人的、被管理的所有对象的心灵的世界汇聚成海,并以博大的情怀和高尚情操,引领和统帅一群人,去实现人类共同的使命和抱负。

这就是管理者的终极使命和目标。

更多请参考索忆管理论坛……

目前有这几种说法:一是管理是管人。即“克己安人”;二是管理是管事。即“对事不对人”,要尊重人但不是管人;还有一种说法,管人和管事是硬币的两面,比如说“管人理事”。

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对下属做好三件事:一是了解下属的个人属性,知人才能善任;二是明确地赋予下属组织属性,不要搞所谓“模糊管理”;三是给下属营造良好的环境属性,为每个人完成组织分解的任务创造好的条件。

所以,管理要从“人”的角度切入,组织目标要在“人”身上找到落脚点,管理不能离开“人”——除非你不是“管理者”而是一个“一线工作者”。所有对“事”的管理,都可以理解为对组织中“人”的各种属性的认识、明确、营造与维护。

总结一下,管理就是“管人”和“理属性”。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做好人的管理工作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做好人的管理工作、职场话题——管理到底是“管人”还是“管事”、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就是管理者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026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