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物性下限标准

宋姓2023-04-26  23

在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含油气储层的有效厚度研究工作。划分储层有效厚度可以为储量计算、编制开发方案提供依据。钻井取心获得的岩心含油性、岩性描述资料和岩心分析物性资料可以较准确地确定取心层段的有效厚度,为了用岩心资料划分有效厚度,研制了储层物性下限标准。

有效厚度物性下限标准包括含油性、岩性、有效孔隙度和空气渗透率下限标准。应用试油法及含油产状法,综合确定储层物性下限标准。

优选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单层试油、取心收获率高、测井曲线质量较好、有代表性的储层,共44口井47个层,建立采油强度与有效孔隙度、空气渗透率的关系图(图5-30,图5-31)。从图中可见,采油强度总体上随有效孔隙度、空气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以采油强度接近零时对应的孔隙度、渗透率为下限,确定扶杨油层有效孔隙度下限标准为90%,空气渗透率为01×10-3μm2。

图5-30 扶杨油层采油强度与有效孔隙度关系

图5-31 扶杨油层采油强度与空气渗透率关系图

应用178口井5138个样品数据,建立扶杨油层含油性与物性关系图版(图5-32),由图可见:随着有效孔隙度、空气渗透率增大,含油级别逐渐提高。含油性为油浸及以上的3198个样品中,有2733个有效孔隙度大于90%,且空气渗透率大于01×10-3μm2;含油性为油斑及以下的2405个样品中,有1843块样品有效孔隙度小于90%,或空气渗透率小于01×10-3μm2,说明含油性标准与物性标准是一致的。

图5-32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含油性与物性关系图版

应用172口井4157个样品数据,建立扶杨油层岩性与物性关系图版(图5-33)。由图可见:随着有效孔隙度、空气渗透率的增大,岩性级别逐渐提高,岩性为粉砂岩及以上的3209个样品中,有2964个有效孔隙度大于90%,且空气渗透率大于01×10-3μm2;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及以下的948个样品中,有734块样品有效孔隙度小于90%,或空气渗透率大于01×10-3μm2,说明岩性标准与物性标准是一致的。

图5-33 扶杨油层岩性与物性关系图版

应用下限层试油、取心资料,对含油性、岩性下限进行了验证。芳122井扶杨油层12、19号层,这两层于2000年10月10日至10月16日合试,试油方式为MFE-Ⅱ+抽汲,结果为干层。12号层取心以油斑、油迹粉砂岩为主,上段有04m的油浸粉砂岩,层间27-31号样品岩心分析平均有效孔隙度为127%,平均空气渗透率为094×10-3μm2(图5-34)。

图5-34 芳122井测井综合解释成果图

芳231井扶杨油层13号层于1998年2月16~28日单试,试油方式为压后提捞,日产油013t,为低产油层。F13号层取心以油浸粉砂岩为主,层间夹有较薄的油斑粉砂岩及含钙粉砂岩,层间10-25号样岩心分析平均有效孔隙度为127%,平均空气渗透率为389×10-3μm2(图5-35)。

图5-35 芳231井测井综合解释成果图

由上述分析可见,当有效孔隙度、空气渗透率大于下限时,油斑粉砂岩基本无产能,而油浸粉砂岩有一定产能,因此通过含油产状法及试油资料综合确定扶杨油层的含油性、岩性下限应为油浸粉砂岩。

综上所述,确定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有效厚度物性标准为:有效孔隙度≥90%,空气渗透率≥01×10-3μm2,含油性和岩性为油浸粉砂岩以上。

根据排烃机制和油源条件综合分析判断,扶杨油层的油气主要来源于三肇凹陷之内,以侧向运移聚集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点依据:

一是根据构造发育史分析,三肇凹陷西缘在主要成藏期,青一段烃源岩埋深一般不超过1600m,超压不足以导致断层开启和烃类的排出;二是三肇凹陷西缘构造主体部位的青一段烃源岩成熟度较低,生油能力有限;三是三肇凹陷内东侧向斜部位的青一段泥岩超压和地层剩余压力强度大,有利于青一段生成的油气排出;四是沟通青一段和扶杨油层储集层的T2断层极为发育,成群成带分布,并且联通了东侧的生油洼陷与西侧构造带上的储层。

因此,生油凹陷的平面分布与储层分布位置的不同配位关系决定了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根据生油凹陷与构造的配置关系可划分为两种主要成藏模式:侧向运聚模式、上生下储垂向运聚模式。

1侧向运聚模式

这类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三肇凹陷西缘构造带,生油洼陷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烃类,在超压作用下以两种方式向扶杨油层中运移:一部分油气直接沿断层侧向运移至与之连通的渗透性砂体中;另一部分油气沿断层向下运移至扶杨油层的渗透性砂体中,随后沿河道砂体与断层沟通的复杂输导网络侧向运移,受构造应力及浮力驱动控制,运移方向总体上从三肇凹陷东侧的生油洼陷指向构造顶部,并在有效的岩性圈闭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图5-2A)。

2上生下储垂向运聚模式

这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生油凹陷内及与之相邻的构造侧翼的鼻状构造带上。由于断层延伸长度有限或因断层走向的关系,断层只是分布在凹陷范围内,没有沟通凹陷侧向的储层砂体。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在超压作用下,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烃类主要沿断层向下运移,就近聚集成藏(图5-2B)。

图5-2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成藏模式

由于侧向(构造高部位)地层压力明显较垂向压力低,也就是说流体势较低,因此三肇凹陷油气运聚以垂向运聚模式为主,油气通过断层直接输送到西缘构造带上聚集成藏。

以上就是关于储层物性下限标准全部的内容,包括:储层物性下限标准、油气成藏模式、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789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