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为什么要略写战争的过程

曹刿论战中为什么要略写战争的过程,第1张

那不是重点。。。

主题归纳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和鲁庄公的目光短浅。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教读课文。曹刿论战记录了春秋时期著名的以弱胜强战役——齐鲁长勺之战,但文章重点不是记录长勺之战的经过, 主旨是论述曹刿关于战争的理论思想。文章紧扣“论战”,取材精到, 剪裁得当,突出中心,阐明战争的取胜之道,首先在于政治上取信于民,其次在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语言精练有味,生动地刻画了 一个平民政治家和军事家形象曹刿的“远谋”,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士人那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心,赞扬之情蕴含其中。本文选自于《左传》,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史家笔法,充分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学习,九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文言知识,理解力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篇幅短小,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难做到,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翻译,及时总结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不懂之处,教师要给予指导,提醒学生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并进行新旧知识勾连,复习旧知,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牺牲、可以、再、狱”等古今异义词。

2、探讨鲁国取胜的原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法。

4、品味简练有韵味的语言,把握曹刿人物形象,感受中国传统士人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因是线上学习,这部分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知识点,在课前以“导学案”的形式下发,课上教师在屏幕上展示提问,学生线上回答,教师线上讲解。学生不懂之处,可线上讨论。

2、朗读文本,理解内容,学习写法。线上学习,朗读环节不易完成,可将此环节与“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环节结合完成。名家朗读完成示范听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山东简称“鲁”,人称“齐鲁大地”,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在长勺交战,史称长勺之战。这是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三万的鲁军战胜了30万的齐军。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让我们走进《左传》,学习《曹刿论战》 。

二、解题

曹刿:春秋时期鲁国人,

论:“谈论”,分析和说明事理,

战:指“长勺之战”

三、活动一:读准字音

1、听读——读准字音

曹刿又何间焉弗敢加也小信未孚公与之乘望其旗靡

[if !supportLists]2、[endif]听名家朗读、跟读——读清句读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下\视其辙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听朗读

四:活动二:疏通文意

1、以“课前发放的文言知识积累”导学案为主,线上讨论,师指导讲析。

重要实词:伐、加、情、属

重要虚词:其、以、之、焉

古今异义:、鄙、间、牺牲、可以、案、再

词类活用:公将鼓之

特殊句式:何以战?(倒装句)

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注:联系旧知,结合本文,做一梳理,温故知新,新学与复习融合。)

2、学生提问题,师生讨论解决。

[if !supportLists]五、[endif]复述课文理清思路

角度一,以曹刿的角度复述:请见---论战---参战---释战

角度二,以第三者的角度复述: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注:线上学习,学生无法复述,以图表留空形式设计此活动)

第二课时

一、检测导入

出示链接本课的文言知识中考题,学生线上作答。

二、出示课时目标

1、探讨取胜的原因,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品味语言,把握曹刿、鲁庄公人物形象。

3、了解《左传》的精炼笔法与详略安排。

三、活动一:以弱胜强究其根源

问题:长勺之战,兵力悬殊,但鲁国仅凭三万人就取得了胜利,战胜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曹刿作为指挥官,为这次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指挥作战和战后的释战看出,他能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时机,化劣势为优势,谨慎果断出击,这是直接原因,学生容易找出(课前学生做的练习题可以看出来)。

面对强大的齐军,曹刿和三万鲁军为什么愿意跟随鲁庄公出战呢?

师屏显战役的背景材料,并且图显长勺的位置,看出齐军已深深侵入鲁国国境,即将兵临鲁国国都,文中“伐”字就点出战争性质。 从战前准备看,对曹刿提出的“何以战?”鲁庄公三答,而曹刿两否定一肯定,得出战争取胜的根本根源是: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拥有“人和”。

四、活动二: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1、结合文本,说说你眼中的曹刿

明确: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行可看出他是一个具有高超指挥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虽是平民,但有卓越的政治远见,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才是取胜的根本;他能把军事理论和实际指挥相联系,认识到士气的重要性,战场上指挥若定,细致观察,谨慎果断出击。更可贵的是他有责任心,有担当,充满自信。主动奔赴战场,为国解难,紧扣“远谋”,这是作者极力称赞的对象。朗读相关语句时需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2、结合文本,说说你眼中的鲁庄公

明确:分析其言行辩证看,鲁庄公是庸君而非昏君。朗读相关语句时需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3、为什么要写曹刿的同乡?

小结:言行描写中刻画性格对比中凸显人物性格

(注:线下学习,提前布置成思考题,让学生做,线上讨论明确。)

五、明写法了解《左传》

思考:后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作为标题,又改用《曹刿论战》,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为什么?

明确:文本详写曹刿战前之论:‘何以战?和战后论取胜之道,略写“长勺之战”的经过,且侧重于曹刿的战场指挥。由此确定文章的主旨是论述曹刿的战争理论,标题契合主旨。

小结《左传》:“长于记事”,“叙事”实录,采用“春秋笔法”。《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结果,叙事剪裁得当。语言简练有韵味,凸显人物性格。

六、小结

一、内容与主旨

本文记的是史实。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个方面的一篇代表作。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二、段落层次

本文选自《左传》,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三、重点语段研读

语段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研读

“齐师伐我”“公将战”两句,写出对话背景。“鄙”,为下文写鲁庄公张本。“远谋”二字是全篇文眼。鲁庄公一答,已见其鄙。分衣食,不过左右之人而民弗及,是为“小惠”,故民不从。鲁庄公二答,再见其鄙。鲁庄公三答,始有所悟。国君忠其事则民服矣。统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其“远谋”可见。

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下视”也可译为“向下看”。

五、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ā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三、研习新课

1.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抽背课文第1段。;重点讲解分析课文第2、3段内容,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完成课后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背诵第1段

二、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4.指导背诵课文2、3段。

四、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归纳写作特点。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个是中心论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个是文章主旨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作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读后感1

这是一篇描写春秋战国时期一场战争的著名文章。主要是表现曹刿的“远谋”, 围绕“论战”展开。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文章主题明确,结构紧凑,边记边议、有实有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突出了“取信于民”,堪称论文之典范。然而,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有人就问了,“一个老百姓能说见就能见到皇上”,“皇上能听老百姓的话并向老百姓汇报工作”,“曹刿一个庶民,怎么能指挥一场战争”等等。可是,事实就是如此。所以,从更深层次说,当时的鲁国是很民主的,至少鲁庄公是民主的,他体恤官民,敬天畏神,尊重人才。他之所以不怕强齐,敢于迎战,他是心中有数的。只不过是曹刿目中无人了,觉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作为春秋史作,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应该不是表面看来的,曹刿是多少才智多谋,而是反映了鲁庄公的体恤民情,知人善任。

其实,从文中看,表现鲁庄公民主的理据充分,而表现曹刿谋略的却十分肤浅。“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不过一般作战常识,哪里算得上谋略!曹刿不过是文章为表现鲁庄公民主的需要,而特选的一位角色罢了。

民心所向是取胜保证,民主和爱民是取胜的根本。

《曹刿论战》读后感2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才能得以实施吗?今日我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仰慕万分: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平民曹刿得以参加论战;二赞他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言辞仍能唯才是用;三赞他不高高在上,甘当配角,能让人“凿旗”;四赞他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五赞他善于总结经验。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今朝众多的“曹刿”能呼吁更多的“鲁庄公”,让更多的千里马能驰骋于祖国广袤大地。

感悟一:曹刿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但当国家有难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俾下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而是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枕。这种“位俾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激励,我们应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则。

感悟二:缺点再多的人也必定有其可取之处。鲁庄公虽然愚钝、平庸,但他能积极纳谏,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曹刿论战》读后感3

历史上的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记载了这次战役的文字就有一篇叫《曹刿论战》。文章以传神的笔墨记载了曹刿自荐与破敌的经过。

读完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曹刿论战是个担心国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同乡问他为何要去管国家的事。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意思是那些达官贵人没有远谋的。这里可以发现他作为一个老百姓却担心国家大事,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个普通百姓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二、曹刿善于抓住战机,既谨慎又有耐心。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才进军,打得齐军落荒而逃,这里说明他有耐心,沉得住气,很理智。当鲁军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上阵杀敌时,他可以忍住,不会盲目冲上去。可他为何要等齐军击鼓三通后再出军,可以用他的那句名言来解释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就是他善于抓住战机的表现。齐军逃后,鲁庄公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随后跳下车,俯身看敌军败退的车辙,又上车遥望敌军旗帜,才下令追击。原来他是要看看敌军败退的车辙是否纷乱,旗帜是否东倒西歪,以此来判断身在曹是否真的败退,这里也体现了曹刿很谨慎,不贸然追击敌人。而他竟能从车辙、旗帜中观察到敌军没有埋伏,是真的败退,也能体现他很聪明机智。

三、鲁庄公也是值得肯定的,他能在国家危难时认识到自己的无能,让曹刿得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干,不得不说是难能可贵的,不然曹刿可能青史留名吗?

不过,我有一点不大明白:若齐军有埋伏,假装败退时也是车辙纷乱,旗帜东倒西歪,装得十分逼真,那么曹刿岂不中计了?总而言之,这篇文章体现了曹刿非凡的作战的智慧,虽然现在已经不经常打仗了,但曹刿非凡的作战的智慧依然令我钦佩。

《曹刿论战》读后感4

通过语文课本中《曹刿论战》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过描述曹刿和鲁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总结中的言行,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暴露了鲁庄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军事上的急躁冒进,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核心的观点

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然而,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习战略战术,吸取教训。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正如我们既要否定鲁庄公的缺点,又要肯定鲁庄公的优点一样,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一个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无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紧的是他能像鲁庄公那样廉洁公正,亲近民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善如流,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不刚愎自用,不独断专行。

之:音节助词,无实意。

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曹刿论战》,原文选段: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译文: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文章主旨: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又称为“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一。主要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战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

在这篇文章中紧靠“论战”来当背景材料,实质上是为了表现出曹刿的“远谋”。首先第一段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突出了“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紧接着第二段讲述了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和取得最终胜利的过程,凸显了曹刿过人的军事才能。第三段主要讲述的是取得胜利的原因,再一次突出了曹刿善于抓住战机以及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上下贯穿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其实质上全文的主旨在于通过曹刿对这次战争的论述以及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史实,来表现出曹刿卓越的政治头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全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全文只用二百多个字,就把战争的开始、经过、结果,就描述的详详细细,清清楚楚。其次还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刻画人物。首先通过曹刿和同乡人的谈话,就写出了曹刿的是个关心国家和具有远谋的人物。再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话,又一次结识了曹刿的深谋远虑。总之全篇文章以曹刿来“论”展开描述,并刻画了曹刿的人物特征。

曹刿是怎么死的

曹刿身为一名普通的平民,从他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高尚品质,也可以看出曹刿的自信心和对统治者的蔑视,有重视人民力量的远见。

他对待事情谨慎对待强敌、暗中观察敌情,善于捕捉能够利于作战机会的军事才能,他从来在战争上都是保持着临阵从容,胸有成竹的姿态,并且能够善于掌握时机,取得战争胜利。在公元前684年,齐国向鲁国发动了战争,在鲁国迫在眉睫的时候,曹刿英勇挺身而出,凭着自己远见的见识以及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战胜齐国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并且成为有史以来“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总之,他是足智多谋的,和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关于他最后是怎么去世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回到鲁国与齐国的战争中。那是长勺大战刚刚结束,鲁庄公就问他什么时候才能第三次的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的是士气。第一次进攻士气很旺盛,第二次进攻,士气已经消耗了大半。所以要想第三次进攻就必须一鼓作气,勇气十足的进攻,就能把对方打败了。后来鲁庄公又问为什么齐军战败后不趁胜追击,曹刿说道,齐军虽然撤退了,但还是要保持警惕,以防有诈,等我观察后在做战略。庄公听后十分佩服,于是立即拜了曹刿为大夫,并将女儿嫁给他。

在鲁庄公三十年的时候,由于曹刿作乱,被鲁庄的儿子平叛,于是曹刿被赶到了曹刿被赶到莒国,不久后在莒国生病而死。

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都知道曹刿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名著名大夫,还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在鲁庄公十年的时候,齐国准备计划要攻打鲁国,于是曹刿就为制定了作战谋略,并且在此之中,他认为想要得胜就需要先取得人民的信任再开战,只有这样作战就会有一定的胜算。那么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历史上的曹刿给人印象最深的可就是《曹刿论战》中的表现。相信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过曹刿,或者读过《曹刿论战》这本书的人,就会认为曹刿是一位不仅具有爱心,还是一位具有遇见卓识的英勇人物。战争中的他也可以说是一位具有杰出谋略才能的军事人才。记得在《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认为作战就需要在战前做一些准备,并认为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在战前获得百姓们的信任,得到百姓的拥护,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战争的胜利,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的话,那么这场战争注定就是失败的。

另外,他还是一位考虑周到的人物,并且能够运用正确的作战方法来达到战争的胜利。记得在战争过程中,他深知军队士气的重要性,还善于观察时机。除此之外他还善于了解地方背景,总之走的每一下都是非常谨慎小心的,也是因为这样的头脑最终打败了齐国。可想而知,曹刿的为人了。

但总得来说,通过战前,战中,战后的变现,最以看的出来曹刿是一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人。

以上就是关于曹刿论战中为什么要略写战争的过程全部的内容,包括:曹刿论战中为什么要略写战争的过程、曹刿论战教学案例、曹刿论战 最后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才能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7879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