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翻译

手撕包菜怎么做2023-04-26  22

《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你与我两人相距千万裏远,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那知道是什麽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著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荡的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再次返回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裏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译文 河边青青的草地,园里茂盛的柳树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从前她曾是青楼女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译文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 驾起破马车驱赶著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著 洛阳城里是多麼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著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今日良宴会》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译文 今天这麼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 这场弹筝的声调多麼的飘逸,这是最时髦的乐曲出神又妙化 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懂得音乐者便能听出其真意 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 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 为什麽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乐享富贵荣华呢 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的煎熬自己

《西北有高楼》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译文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正是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

《涉江采芙蓉》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 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明月皎夜光》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译文 皎洁的明月照亮了仲秋的夜色,在东壁的蟋蟀低吟的清唱著 夜空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仲秋的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 深秋,朦胧的草叶上,竟已沾满晶莹的露珠,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之流转有多疾速呵!而从那枝叶婆婆的树影间,又听到了断续的秋蝉流鸣怪不得往日的鸿雁(玄鸟)都不见了,原来已是秋雁南归的时节了 京华求官的蹉跎岁月中,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先就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识的陌路人在平步青云之际,把我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 遥望星空那"箕星","斗星,"牵牛"的星座,它们既不能颠扬,斟酌和拉车,为什麽还要取这样的名称 真是虚有其名,然而星星不语,只是狡黠地眨著眼,它们仿佛是在嘲笑,你自己又怎麽样呢 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著同门之谊的"坚如磐石";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磐石"友情安在 叹息和感慨,炎凉世态虚名又有何用呢

《冉冉孤生竹》之八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译文 我好像那荒野里孤生的野竹,希望能在大山谷里找到依靠的伴侣 你我相亲新婚时你远赴他乡,犹如兔丝附女萝我仍孤独而无依靠 兔丝有繁盛也有枯萎的时候,夫妻也应该会要有俩相厮守的时宜 我远离家乡千里来与你结婚,正是新婚恩爱时你却离我远赴他乡 相思苦岁月摧人老青春有限,多麼的盼望夫君功成名就早日归来 我自喻是朴素纯情的蕙兰花,正是含苞待放楚楚怜人盼君早采撷 怕过了时节你还不归来采撷,那秋雨飒风中将随著秋草般的凋谢 你信守高节而爱情坚贞不渝,那我就只有守著相思苦苦的等著你

《庭中有奇树》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 庭院裏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著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麽珍贵呢 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分类: 社会民生 >> 宗教

解析: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中 国 古 代 便 有 居 士 的 称 呼 。 清 · 赵 翼 〈 陔 余 丛 考 〉 卷 3 6 引 吴 曾 〈 能 改 斋 漫 录 〉 云 : 居 士 之 号 起 于 商 周 之 际 。 佛 教 初 起 时 是 一 种 对 抗 印 度 的 正 统 宗 教 婆 罗 门 教 的 , 它 被 后 人 称 之 为 「 沙 门 思 潮 」 。 沙 门 就 是 出 家 人 。 所 以 佛 教 开 始 时 是 实 行 出 家 制 度 的 。 后 来 的 发 展 中 出 现 了 皈 依 佛 法 但 不 出 家 的 人 士 , 称 为 居 士 。 比 如 著 名 的 佛 教 理 论 家 维 摩 诘 , 就 是 居 士 。 佛 教 传 入 中 国 后 , 也 渐 渐 出 现 了 中 国 本 身 的 居 士 。 特 别 是 禅 宗 、 净 土 宗 的 传 播 , 吸 引 了 大 量 的 知 识 分 子 和 其 他 受 到 俗 务 绊 身 的 人 士 信 仰 佛 教 , 由 此 大 大 增 加 了 佛 教 居 士 的 数 量 。 全 真 派 起 于 金 代 。 王 重 阳 创 道 时 抛 弃 家 庭 , 他 收 的 徒 弟 如 马 钰 等 七 子 也 都 出 家 。 因 此 全 真 派 一 开 始 便 实 行 出 家 制 度 。 后 来 在 全 真 教 中 也 出 现 了 皈 依 而 不 出 家 的 人 士 , 称 为 居 士 。 正 一 派 因 为 只 要 受 箓 , 便 是 正 式 弟 子 , 出 家 与 否 不 作 硬 性 规 定 , 也 就 不 需 要 特 别 指 明 在 家 出 家 的 分 别 。 现 在 一 般 将 在 家 的 道 教 徒 泛 称 为 居 士

对大丈夫的要求高,道德虽然是高尚的,是人人所期盼的,但道德又是漫长的,期间经过诸多考验而又不允许人故意犯任何错误,所以必须严肃、谨慎;道德是内在的,不要因外在因素而动摇内在道德的稳定与神圣,要“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道德是讲动机的,不能简单把动机等同于结果、或因为结果而废弃道德动机: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要全面、合理、长远。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道德志向、合理的道德自觉意识、坚定的意志力和不懈的为善行为,才能最终养成志气结合的浩然正气的理想人格(大丈夫)。大丈夫人格不但具有理论之维、也具有现实之维,不但具有自身之维、也具有关系之维,不但具有正面之维、也具有反面之维,浩然正气大丈夫人格是极为丰富的,还需要多维阐发。细致而言,孟子在正面上提出了浩然正气的大丈夫,在反面批评了小丈夫、贱丈夫等错误人格。质言之,“由仁义行”是唯一正确的方向,与之相对的有各种错误倾向:大丈夫也是唯一正确的人格形象,与之相对的也就有各种错误人格。关于贱丈夫。“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有,有司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儒学的义利关系也涉及群己关系。如墨家也讲利、但他们讲交相利、不是只顾私利。贱丈夫不但追逐利而不知义、而且在逐利过程中追求垄断,违反了儒学群己关系的基本规定,是对儒学道德原则的双重违反(即应该义高于利、应该维护群体利益),所以孟子不但给予道德上的蔑视(“贱丈夫”)、而且在经济上也严厉制裁他(“征商”),称这是贱丈夫咎由自取的结果。孟子并不是简单地反对商业行为,认为交易是社会需要的、社会许可的(但要求,有司治之”、并且反对垄断)。孟子以道德来解释经济(商业)有其局限。但他对贱丈夫的批评还是有很大合理性的。针对齐良人。“齐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位者,几希矣。”(齐国人不但不知什么是大、而且所吃之物也不是正当得来的,求口腹之食并不必然受到孟子的严厉批评,如果是通过正当手段得来的,孟子也是认可的:如常人虽然“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但他们所吃之物应是自己劳动所得,他们不知大体(心志)比小体更重要,在孟子看来有些遗憾,但这些人至多是孟子启蒙教育的对象,而不是孟子批判讽刺的对象。可以说这个齐国人不但不知大体、不能树立大体对于小体的优先地位,而且他所吃之物也不是自己劳动所得,“之东郭_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这不但不如常人、甚至连乞人都不如;孟子早就讲过“乞人不屑”。更严重的是,这个齐良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以此虚伪荒唐行为不断夸耀于其妻妾;在其妻妾发现并讪之后还毫无悔意、不思悔改。这就不但符合孟子的饮食之人则人贱之、低于常人、低于乞人,而且还符合孟子的“无耻之耻,无耻矣”的标准。关于小丈夫。“予岂若小丈夫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公孙丑下))小丈夫与孔子思想中的小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有相似之处,小丈夫基本是没有什么自尊自信、没有什么道德底气和道德涵养的人,别人的态度、尤其是君主的态度就动摇甚至决定了其心志,这真如庄子所说,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而大丈夫则是有充分自尊自信的人。不会向君主卑躬屈膝、出卖人格,既不会因君主的接受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因君主的拒绝而失去,自信,会在与君主志不同时主动辞职而不贪图享受,不会在离开君主时气急败坏、有失风范。孔子厄于陈蔡仍弦歌不辍、孟子久仕于齐,非吾志也,并区分了可以去、可以留的三种情况,充分表明孟子与小丈夫不同,是有充分道德自信、做事坚守道德底线、不被权势所届从的人。当时纵横家如公孙衍、张仪等人以合纵连横之说游说于诸侯,暂时获得了显赫的地位,不少人(甚至孟子学生景春)都以之为了不起的大丈夫。“公孙衔、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对于这种浮泛之论,孟子显然不赞同,“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以颇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朱熹讲“言二子阿谀苟容,窃取权势,乃妾妇顺从之道耳,非丈夫之事也”。大丈夫既是丈夫、又是大,是丈夫中的大者。真正的大丈夫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君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圣人与君子具有完美的德性,并注重以德性的力量去感化当政者,纵横家则常常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置人格廉耻于不顾。”,纵横家没有自己的固定立场、稳固操守、不是为天下人着想、而是为了自己获得一时的权势而去迎合君主。孟子讲真正的大丈夫是为天下人着想、而不是只为自己暂时的功名富贵着想:真正的大丈夫是有自己正确且固定的道德立场;真正的大丈夫是敢于纠正世风弊端和君主错误、而不是迎合不良世风和君主错误,孟子讲“逢君之恶其罪大”,应该是包括纵横家一派的。从孟子对大丈夫与其它丈夫人格的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它丈夫人格都是大丈夫人格的必要对立面:贱丈夫只知利而不知义、只知己而不知群;齐良人只图口腹之食而不知礼义廉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小丈夫只看外在权势而无自尊自信;妾妇式人格也是追逐权势、逢迎错误,是以颇为正,不是以义为正。与之相反,大丈夫是牢固确立了大体(仁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高度自尊自信、是处理好义利关系、群己关系、德与位、内在德性与外在环境的人格,当然也是其他错误人格应该认真学习的人格。大丈夫人格不局限于自己、也顾及到他人;不局限于自我、也贯彻于天地之间,成为天地间大写的人格(因为大丈夫人格重在树立仁义的根本地位、而没有限制性别,女子如做得好也可具有大丈夫人格)。这样大丈夫人格与大丈夫是合二为一,就是牢固确立了义对利的指导地位、群己结合、志气结合、自尊自信的人:他对自己内在道德严格要求,对外在功利{富贵)、环境(贫贱)和社会地位(威武)的挑战,从不动摇、从不犹豫、也从不失败;这种大丈夫在困难诱惑面前是自信的、也是值得信赖的;不仅是一时的、山是永恒的。简言之。大丈夫就是确立了道德理性(仁义)指导地位、在各方面都处理得非常得当、不犯各种错误的人。这种浩然正气的理想人格对仁义的突出非常重要、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文天样写过一首诗,“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上则为河岳,下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文天祥还说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如果把文天祥的这两段话联系起来,要而言之,前一段主要说的是非理性的气、后一段主要说的是理性的志(仁义),则似乎可以说理性与非理性、志(仁义)与气的结合促使文天祥形成了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人格。孟子不但树立了大丈夫、也指出有小丈夫、贱丈夫、齐良人,可见大丈夫人格不是单面的,而是立体的;大丈夫既有自身的丰富内涵,又有着诸多的外在关联;在人格问题上,我们不但要见贤思齐、积极向大丈夫人格靠拢,也要见不贤而内自省、努力杜绝非大丈夫人格的不良倾向。两者的努力都是必要的。来源:船山学刊

朝闻游子唱离歌⑵,昨夜微霜初渡河⑶。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⑷。

关城树色催寒近⑸,御苑砧声向晚多⑹。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⑺。

词句注释

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2]?

白话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2]?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3]?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3]?

名家点评

《批点唐音》:此篇起语平平,接句便新,初联优柔,次联奇拔,结蕴可兴,含蓄不露,最为佳作。

《唐诗广选》:颐华玉曰:不知多少宛转。

《唐诗直解》:其致酸楚,其语流利。“近”字好,“多”字工。

《诗薮》:盛唐脍炙佳作,如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朝”、“曙”、“晚”、“暮”四字重用,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唐诗镜》:五六老秀,结语寄况无限。

《唐诗归》:钟云:净亮无浮响,铢两亦称。谭云:起得清厉(首联后)。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景明曰:多少宛转,诵之悠然。徐中行曰:词意大雅,爱情更深。蒋一葵曰:宛转流亮,愈玩愈工。

《唐风定》:高华俊亮,与摩诘各成一调。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质言之,只是如此四句(按指前四句),而其手法转接离即,妙至于此,真绝调也。

《唐诗归折衷》:唐云:逗漏大历气(“云山况是”句下)。

《唐诗贯珠笺释》:三承二,四承起,用虚字为脉,诸句皆灵活。五六笔承第二,言到京之景。

《此木轩五言律七言律诗选读本》:作者本自从喉中唱出,奈学舌头者多何?

《唐诗成法》:通首有缠绵之致。

《唐贤三昧集笺注》:景中情(首四句下)。此种和平之作,后人终拟不到,能辨此作,七律方有归宿处,可知庾词替语、剑拔弩张,二者皆非也。

《昭昧詹言》:《送魏万之京》言咋夜微霜游子,今朝渡河耳,却炼句入妙。中四情景交写,而语有次第。三四送别之情。五六渐次至京。收句勉其立身立名。初唐人只以意兴温婉轻轻赴题,不著豪情重语。杜公出,乃开雄奇快健,穷极笔势耳。

《诗境浅说》:此诗首二句平衍而已。三四句叙客况,句中以“不堪”、“况是”四字相呼应,遂见生动,与“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亦南飞”同一句法。六句之向晚砧多,承五句关城寒近而来。收句谓此去长安当以功名自奋,勿以游乐自荒,绕朝赠策,犹有古风。

以上就是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古诗十九首》的翻译、谁能帮我解释一下"隐士""居士"这两个词、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体现孟子怎样的态度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784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