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徐庶最后是怎么死的

shsh2023-04-26  27

演义中只记录了徐庶被曹操用计骗进曹营,但是并没有交待徐庶最后的去向,只是说徐庶在曹营,终生未设一谋,据三国志记载,徐庶在曹营,由于受到曹操的猜忌,被曹操任命到后方做地方官员,地点大概是在冀州,又有一说是由于徐庶概念刘备的知遇之恩,主动请缨去了刘备的曾经发家的地方平原县认太守,曹操死后,由于魏国镇守一方的大将相继凋零,魏主曹丕从新启用徐庶,将徐庶任命为徐州刺史,以抵挡来自江东方面的压力。徐庶在任期间,兢兢业业,其德行为当地老百姓争相传诵,公元236年春(还有一个说法是公元235年秋)徐庶病逝于徐州,被葬于彭城,自今在彭城任有当地人供奉徐庶的雕像,还有为他修建的祠堂

徐庶是得病死的。

徐庶,字元直,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汉末三国时期人物,本名福,后因为友杀人而逃难,改名徐庶,自此遍访名师,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为友。先曾仕官于新野的刘备,后因曹操囚禁其母而不得不弃备投操,临行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才。此后徐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后数年,病卒。

1、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徐庶应该是病死的。徐庶在魏国任右中郎中、御史中丞,可以说在朝廷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徐庶的谋略要高于普通人很多,但是并未得到重用。后来徐庶病逝,在彭城留有一碑。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这些历史人物的具体故事我们无法考证,只能通过史书的记载进行一些研究。

2、徐庶的足智多谋是连诸葛亮都敬佩的,还曾经疑问为什么徐庶和石韬为什么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由此可见徐庶的智谋是连诸葛亮都十分认可的。

3、徐庶曾经在胶南沿海地区隐居过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沿海的渔民做了许多好事,百姓也因为他生活的更好了一些。因此,百姓为了纪念他,还为他建了一座徐庶庙,后来这座庙虽然倒塌了,但是百姓们仍然会在固定的日子带着贡品来祭祀他,可见百姓们对他的爱戴。

一、徐庶怎么死的 历史上徐庶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徐庶幼年爱击剑,行侠仗义,常以仁侠自居。中平末年(188年),他替人鸣不平,将人杀死后逃跑,后被官兵捕获,但他闭口不说姓名,后多方营救脱险,改名单褔(三国演义)外逃。

从此弃刀剑,遍寻名师,经过刻苦学习,学业大进,终于成为一代名士。当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徐庶与崔州平经常与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以后司马徽也因避乱寓居荆州,二人在庞德公家见面,畅谈天下时势,徐庶受司马徽劝,投奔刘备,备以上宾礼待徐庶,并命为军师,共谋天下大业。刘备称赞徐庶有王佐之才。

徐庶称卧龙先生诸葛孔明才是天下奇才。“后引见,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感他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后迫于曹操将其老母胁于曹营,而不得不离开刘备。但从不为曹操设谋。故后世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谚俗。

魏文帝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徐庶事魏国,官至中郎将、御史中丞。后数年,病卒。

二、历史上真实的徐庶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于东汉末年时期的徐庶,很多人或许都能够说出一句歇后语,那就是他进了曹营之后,一个计谋也没有为曹操出过。

但是要知道,徐庶后来可是位列三公的,如果当真一言不发,心向刘备,曹操为什么还要这样对他?而且,徐庶也并不只是一个书生,他年轻的时候也是爱好刀剑,还曾经背过人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演义》里描写刘备与司马徽相见后,求贤心切,因与徐庶相谈十分投机,便拜其为军师。徐庶辅佐刘备,第一次用兵,就用赵云一举破八门金锁阵,关羽计取樊城,连败曹操,使曹操大为吃惊。

可惜,徐庶在刘备阵营中建功的情节,在正史中却一点都找不到,据《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又据《魏略》记载:刘备屯于樊城。

由此可见徐庶化名单福投刘备是事实,刘备屯兵樊城也是事实。但徐庶在刘备集团中的活动,除了推荐诸葛亮外,其他的都是空白的,可以说只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

在三国里,徐庶为人所知的除了前面所说的,还有就是他的孝心,他突然离开刘备是因为母亲被曹操抓走了,所以被迫投了曹营。演义里说徐庶到了曹操那边后一言不发,意思就是不为曹操办一件事,不献一计。

但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的,徐庶投曹操因为母亲被抓这个史书上有记载,但他到曹营后什么都不干明显是罗老先生乱讲的,试想,徐庶若真的什么都不干,他后来能官至三公吗? 在《三国志》里并没有徐庶的传记,说明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的主要事迹多是来自于《诸葛亮传》和《魏略》等史书。真实的徐庶到底出过什么好的谋略我们并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徐庶是个有武功的人,而且还杀过人,背过命案。

据说徐庶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就喜欢舞刀弄剑,梦想着有朝一日做个有血性的侠义男儿。但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有一天,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结果就杀了人,闹出了人命官司,于是被抓到了监狱里,还好那时候的法律不是很建全,徐庶死活不承认,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竟然被放了出来。

经历了这一次牢狱之灾,徐庶不敢再打打杀杀了,于是专心读书学习兵法。便有了成为刘备和曹操手下谋士的故事。

徐庶虽然在刘备阵营里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但是到了曹操那边还是干出了一番事业的,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去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

曹丕继位后,徐庶甚至官至三公之列,我们想,如果徐庶留在刘备阵营中,他能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还真的不好说。

三、历史上的徐庶是怎样的人 徐庶怎么读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舍。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庶,汉字,拼音:shù 最常见的释义是平民百姓。此外还有多种用法。

四、徐庶和诸葛亮谁厉害 历史上徐庶是怎么死的

徐庶与诸葛亮旗鼓相当。

徐庶因友杀人逃亡,后毛遂自荐拜入刘备门下,其为刘备第一谋士,其为人忠直、坦诚,为刘备出谋划策,力荐诸葛亮,从刘备会听从徐庶的建议亲自三顾茅庐,也可以看出刘备对其的器重和信任。后因母我曹操所擒,被诓骗至曹营,因不忘旧主,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发一言,并未为曹操出谋划。

所以从历史上看诸葛亮的功绩确实比徐庶多,但徐庶的才能人品也是毋庸置疑的,他身上的光辉亮点太多,除强扶弱,为人仗义。毛遂自荐,心胸坦荡。

为刘备殚精竭虑,出谋划策,连张飞关羽这么狂傲的人也对其佩服不已。力荐诸葛亮,心胸阔达。

后因母入曹营、一言不发,自毁前程,为人忠孝两全自古以来一直作为典范为人称道。简直亮瞎了我的眼,本人也对其钦佩不已啊。

真要说到徐庶和诸葛亮谁的计谋更厉害这个确实就没法比较了。徐庶《三国志》无传,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记载有:“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

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

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

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读了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演义》对徐庶生平的介绍取自《魏略》,而单福这一名字的来历无疑起源于“庶先名福,本单家子”。

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徐庶早先名福,是单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单福,后改名为徐庶。但是这种理解大错特错了。

。”

单家“二字在这里绝不是”单姓人家“的意思。单字有四音,作姓时读作”SHAN“,一般的情况下读作”DAN“。

古籍中常见”单家“一词。如《晋书。

苏峻传》:”峻本以单家,聚众于扰攘之际。“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叙薛夏事迹:”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

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

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所以《魏略》所谓徐庶”本单家子“,是说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

并非说徐庶本是姓单人家之子。说说徐庶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谋士。

在刘备居新野时投奔刘备。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与诸葛亮一起行至长板坡时被曹操击溃,徐庶的母亲也被曹操抓了去。

徐庶对刘备说:“我所能发挥才能的,只有新野小县。现在新野没有了,我心已乱。

老母在曹操处,请让我去。”刘备签应后,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

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往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

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都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完全两个人。

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

否则他决不可能会官至三公。如果不说忠义的话,徐庶真是一个不错的谋士。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之才强于二荀,但在三国志中,对徐庶的记述却极少,只说他是诸葛亮少年时的朋友,后来跟随刘备,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推荐了诸葛亮算是功绩。而如果结合裴注中所载魏略中的说法,则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么圆满了:“亮独观其大略。

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

而徐庶后来由于襄阳追击战中,老母被捕获,于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韬一起跟随了曹操,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评论。因此有人据此就认为历史上的徐庶是一个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没有荀、郭之才,也没有鸿鹄之志,对于刘备阵营来说,实际上也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们读史时再仔细一些,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远大的。

他跟随刘备后,立刻得到刘备的器重,飧銎髦厥窃谛焓?萍鲋罡鹆林?熬偷玫降模?虼诵焓?畔蛄醣竿萍隽酥罡鹆痢6?罄矗?罡鹆撂?敌焓?谖汗?蛔鞯接?分胸┦保?痔鞠⑺怠拔菏舛嗍恳?『伪硕?瞬患?煤酰俊保?蜕倌晔钡钠兰劢厝徊煌??而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述,更能说明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

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

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将当时已经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来,要臣下们向其学习,足见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绝非泛泛之辈。

按魏略中的说法,徐庶少年时是一个任侠击。

五、关于徐庶的历史

徐庶《三国志》无传,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记载有:“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

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

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

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读了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演义》对徐庶生平的介绍取自《魏略》,而单福这一名字的来历无疑起源于“庶先名福,本单家子”。

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徐庶早先名福,是单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单福,后改名为徐庶。但是这种理解大错特错了。

。”

单家“二字在这里绝不是”单姓人家“的意思。单字有四音,作姓时读作”SHAN“,一般的情况下读作”DAN“。

古籍中常见”单家“一词。如《晋书。

苏峻传》:”峻本以单家,聚众于扰攘之际。“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叙薛夏事迹:”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

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

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所以《魏略》所谓徐庶”本单家子“,是说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

并非说徐庶本是姓单人家之子。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谋士。

在刘备居新野时投奔刘备。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与诸葛亮一起行至长板坡时被曹操击溃,徐庶的母亲也被曹操抓了去。

徐庶对刘备说:“我所能发挥才能的,只有新野小县。现在新野没有了,我心已乱。

老母在曹操处,请让我去。”刘备签应后,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

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往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

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都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完全两个人。

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

否则他决不可能会官至三公。如果不说忠义的话,徐庶真是一个不错的谋士。

六、真正历史上徐庶的母亲到底死了没有啊

徐庶《三国志》无传,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记载有:“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读了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演义》对徐庶生平的介绍取自《魏略》,而单福这一名字的来历无疑起源于“庶先名福,本单家子”。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徐庶早先名福,是单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单福,后改名为徐庶。但是这种理解大错特错了。。。”单家“二字在这里绝不是”单姓人家“的意思。单字有四音,作姓时读作”SHAN“,一般的情况下读作”DAN“。古籍中常见”单家“一词。如《晋书。苏峻传》:”峻本以单家,聚众于扰攘之际。“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叙薛夏事迹:”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所以《魏略》所谓徐庶”本单家子“,是说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并非说徐庶本是姓单人家之子。

说说徐庶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谋士。在刘备居新野时投奔刘备。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与诸葛亮一起行至长板坡时被曹操击溃,徐庶的母亲也被曹操抓了去。徐庶对刘备说:“我所能发挥才能的,只有新野小县。现在新野没有了,我心已乱。老母在曹操处,请让我去。”刘备签应后,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往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都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完全两个人。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否则他决不可能会官至三公。如果不说忠义的话,徐庶真是一个不错的谋士。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之才强于二荀,但在三国志中,对徐庶的记述却极少,只说他是诸葛亮少年时的朋友,后来跟随刘备,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推荐了诸葛亮算是功绩。而如果结合裴注中所载魏略中的说法,则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么圆满了:“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而徐庶后来由于襄阳追击战中,老母被捕获,于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韬一起跟随了曹操,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评论。因此有人据此就认为历史上的徐庶是一个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没有荀、郭之才,也没有鸿鹄之志,对于刘备阵营来说,实际上也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们读史时再仔细一些,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远大的。他跟随刘备后,立刻得到刘备的器重,这个器重是在徐庶推荐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听说徐庶在魏国只作到御史中丞时,又叹息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和少年时的评价截然不同。

而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述,更能说明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将当时已经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来,要臣下们向其学习,足见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绝非泛泛之辈。

这是在百度的三国吧里转的,按这里说的,历史上徐庶的介绍少之又少,真的很难判断

七、历史上的徐庶怎么死的

病逝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徐庶为人报仇,而后用土白粉涂于脸上,披散着头发逃走,被官吏抓住。

官吏问徐庶叫什么名字,徐庶一句话也不说,官吏于是把徐庶绑在柱子上作出准备肢解的样子,并击鼓下令周围市场里的人出来辨认,但都不敢说认识这个人。但徐庶的党羽一起来将徐庶救走。

徐庶非常感激,于是不再舞枪弄棒,一改自己平时的气节去求学。[1]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因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兵起,徐庶为了避乱,与同郡石韬南下至荆州居住。

到了荆州之后,徐庶结识了诸葛亮,关系友好。[2]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刘备被曹操击败而南下依附刘表,刘表让刘备于新野驻扎抵御曹操。

徐庶以刘备是汉室皇亲,而且信义著于四海,前往投奔,刘备见徐庶后,非常器重他。

八、历史上 是 徐庶 诸葛亮和庞统谁厉害

他们三个人都是相知相识的好朋友和同学,如果只是凭空猜测的话,似乎对他们三个不公平,我觉得他们三个人的才能都差不多,才能慧眼识英雄,徐庶举荐诸葛亮,诸葛亮推荐庞统,都说对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虽然是客气话,但是那个时代文相轻是很严重的,能真心跟自己的主公说出那样的话,说明自己很佩服对方,然后我们在分别说一下三位,首先徐庶投了曹营一生不出一个计谋,帮助刘皇叔打败了过几次曹军可惜很遗憾接下来的舞台他就退出了,庞统我觉得他是最冤枉的一个,后世有人解说庞统是用他的死为刘皇叔换来攻占益州的借口和决心,但不管怎么说庞统也算是为刘皇叔谋得了一州之地,接着我们说诸葛亮,他似乎是最好命的一个,三个同学里,还没露面就被徐庶、水镜先生等吹得神乎其神,似乎很懂得推销这条道理,出山后也不负众望拿下荆州,攻占益州,刘备死后又凭自己一己之力保证了蜀汉延续十几年的国祚,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位,似乎大家都忘了,那个时代有才能的人都是到处去找那些有势力的军阀作主公,他们三个人都去投过东吴、刘表、曹操都没受到重视,一气之下,庞统和徐庶就撞到刘备那里去了,只有诸葛亮,是凭着众人在刘备面前推销自己,把自己吹得神乎其神,刘备才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而且即使后来的那两位也被列为军师,但是诸葛亮才是首席,也最得刘备器重,所以其他的我不敢说谁厉害,但是在推销自己方面,徐庶和庞统就输了诸葛亮一筹。

九、历史上 是 徐庶 诸葛亮和庞统谁厉害

他们三个人都是相知相识的好朋友和同学,如果只是凭空猜测的话,似乎对他们三个不公平,我觉得他们三个人的才能都差不多,才能慧眼识英雄,徐庶举荐诸葛亮,诸葛亮推荐庞统,都说对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虽然是客气话,但是那个时代文相轻是很严重的,能真心跟自己的主公说出那样的话,说明自己很佩服对方,然后我们在分别说一下三位,首先徐庶投了曹营一生不出一个计谋,帮助刘皇叔打败了过几次曹军可惜很遗憾接下来的舞台他就退出了,庞统我觉得他是最冤枉的一个,后世有人解说庞统是用他的死为刘皇叔换来攻占益州的借口和决心,但不管怎么说庞统也算是为刘皇叔谋得了一州之地,接着我们说诸葛亮,他似乎是最好命的一个,三个同学里,还没露面就被徐庶、水镜先生等吹得神乎其神,似乎很懂得推销这条道理,出山后也不负众望拿下荆州,攻占益州,刘备死后又凭自己一己之力保证了蜀汉延续十几年的国祚,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位,似乎大家都忘了,那个时代有才能的人都是到处去找那些有势力的军阀作主公,他们三个人都去投过东吴、刘表、曹操都没受到重视,一气之下,庞统和徐庶就撞到刘备那里去了,只有诸葛亮,是凭着众人在刘备面前推销自己,把自己吹得神乎其神,刘备才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而且即使后来的那两位也被列为军师,但是诸葛亮才是首席,也最得刘备器重,所以其他的我不敢说谁厉害,但是在推销自己方面,徐庶和庞统就输了诸葛亮一筹。

徐庶在《三国演义》中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和庞统在江边的偶遇。通读三国全文,并不觉得这两个人之间的偶遇有推动剧情或者埋下伏笔的作用,显得可有可无,删除这段情节对全文也不会有影响,但是罗贯中不可能在故事中设置这么无用的情节,再说罗贯中在这本巨著中一直惯用类似的手法,或暗中提示或埋个伏笔,不多读几遍根本摸不来他的意思。

我们先从徐庶和庞统偶遇之前的事情说起。庞统骗曹操把战船连接起来,徐庶无意间发现了庞统的真实用意,但是他没有告诉曹操。按理说他是曹操的人,如果告诉曹操的话岂不是大功一件?那徐庶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其实按照曹操的打仗经验和人情世故他不会看不出来庞统的把戏,徐庶都能看穿,曹操更不用说了。而徐庶之所以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向庞统表现一下自己的实力,显摆一下自己的才能而已。

他自以为发现了庞统的阴谋,偏偏他如此高明的眼光却不能对曹营里的任何人道明,别人看不到他的厉害之处,感觉不出他的聪明,他听不到别人的赞美,又想极力表现自己,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很失落很郁闷,他迫切地需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来证明一下自己。其实这种极强的表现欲恰恰说明了他在人情世故上的不成熟,他思来想去觉得能证明他的能力的人只有庞统,也有可能是把庞统当做了自己的假想敌,想让敌人看到他不凡的一面。

于是不顾曹操对自己的监视就跑来见庞统,刚好庞统也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徐庶告诉庞统自己已经看穿了他的把戏,但是并不打算告诉曹操,用这个方法一来是向庞统显摆一下,二来是向庞统示好,果然他的这个做法起作用了。庞统对于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委屈表现的很同情,就顺势给徐庶说了一个可以脱身曹营的办法,徐庶自是欣喜若狂。但这二人真真是低估了曹操,曹操的性格本就多疑,他会不堤防庞统和徐庶?

我们再来说说庞统给徐庶的这个脱身之计。首先是徐庶派人在曹营内部散播西凉州的韩遂和马腾谋反之事,这个谣言刚开始确实让曹操很吃惊,马上召集重臣商量对策,这刚好中了庞统的下怀,让他们的第二步计划得以实施。这第二步就是如果曹操要派兵去西凉,徐庶必须尽快拿下这个差事。果然在曹操召集谋士商议的时候,徐庶急不可耐的跳出来表示自己要率兵去捉拿反贼韩遂和马腾二人。

不过他们万万没想到就是因为徐庶的迫不及待,让曹操看出了端倪,他本就对徐庶和庞统私下见面之事耿耿于怀,就是不清楚他们之间说了什么,徐庶的这一做法他瞬间就明白韩遂马腾的谋反不是真的,不过曹操并没有当场发难,而是派臧霸和徐庶一起去了西凉州。自此在《三国演义》里,徐庶在政治舞台上再没有出现过,下落不明。

我们再来看看后面的剧情,曹操在征讨马超和汉中时,众多将领中并没有臧霸这个人,如果臧霸是和徐庶一起去守西凉,后来的这场仗不会没有臧霸。那么臧霸去哪里了?其实他一直就留守在青、徐沿海根本没有去过汉中等地,唯一的解释就是臧霸去了西凉以后直接回了青、徐沿海,既然西凉大将韩遂和马腾并没有叛变,那么他去西凉的目的是什么呢?

据小编猜想很可能是奉曹操之命杀徐庶来着,这个猜测固然不够严谨,但是可以证实徐庶在去西凉以后为什么会退出政治舞台。不过据史书记载,徐庶身在曹营时确实没有给曹操出过一份力,但是在曹操死后徐庶效忠了魏文帝,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并不是被臧霸所杀,可见这文学作品和史实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出入的。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里徐庶最后是怎么死的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国里徐庶最后是怎么死的、三国演义中徐庶怎么死的、三国演义中徐庶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中徐庶怎么去世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779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