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1、古代还没有时辰概念时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种。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约为15分钟。后来我国古代把一天平均分成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分作八刻;
2、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小时为60分钟,1刻钟等于15分钟,60除以15等于4,一个小时等于4刻钟,两个小时等于8刻钟,所以最终计算出一个时辰等于8刻钟。
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至清初定为九十六刻。按100刻计算,一刻为144分钟,按清朝96刻算,一刻为15分钟。
一天12个时辰,一百刻即为83刻,96刻即为8刻。
一刻词语释义
(1)表示时间。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至
清
初定为九十六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为十五分钟。
出处:《汉书·昌邑哀王刘髆传》:“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
示例: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及期,帝候日於庭,谓
淳风
曰:‘吾放汝与妻子别。’对以尚早一刻,指表影曰:‘至此蚀矣。’如言而蚀,不差毫发。”
老舍
《离婚》十:“两位小天使在东屋玩了有一刻来钟。”
释义:(2)指短暂的时间,犹片刻
出处:唐
白居易
《短歌行》:“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示例:清
郑燮
《扬州》诗:“繁华一刻人偏恋,呜咽千年水不流。”
茅盾
《子夜》十:“
杜竹斋
的脸色却一刻比一刻苍白。”
一刻钟是十五分钟;一天为九十六刻钟。
我国古代制定、沿用自成体系的计时法。百刻计时法最古老,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
汉代除使用百刻制外,还应用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隋唐时,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夜间还使用独特的计时方法,这就是“更”。“更”是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时间长短依夜的长短而定。
直到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后,我国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
为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相一致,我国古老的百克制演变为九十六刻制,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分为四刻,一刻15分钟,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相一致。
扩展资料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壶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24秒。
直至清初,将100刻改定为96刻,每刻时长变为15分钟整,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这是因为时间的计算都十分相似的缘故。 西方的计时方法是把一天平均分成二十四份,每一份是一个小时,而我国古代是把一天平均分成十二份,每一份是一个时辰,另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叫做日晷的计时工具,它把一个时辰平均分成了八份,一份叫做一刻。
而根据上面的分析来看,一份正好是西方计时方法中的十五分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一刻钟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解析: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许书合
时辰分刻:古时候一个时辰有几刻?
提问:古代一个时辰有几刻?
回答:挂袋一个时辰有八刻。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2分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刻制古代一昼夜划为 十二时辰 ,又划为一百刻。一刻约15分钟。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关于午时三刻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的时间是怎么称呼的,好象有什么几时几刻,分别代表现在的几点啊麻烦说详细点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的时间是怎么称呼的,好象有什么几时几刻,分别代表现在的几点啊麻烦说详细点、一个时辰分为几个刻钟啊、古代一刻为多久一个时辰有多少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