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等于8两还是5两

半斤等于8两还是5两,第1张

05 斤=5 两。

“斤”也作“觔” 质量单位:市制一~为十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两斤等于一公斤。"觔"另见筋(觔)。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所用的各种重量单位中,均在600克左右;亦指中国在1929年规定的标准单位。

相关信息:

中国的重量单位,以见于彝器上的锊和匀为最早,但一锊是多少以及锊和匀的关系都无法知道,这两个单位在战国时期显然还在使用,秦汉间的文献对于锊的重量也没有一致的说法。

中国的锊虽有轻重两种说法,大概通行的是重的一种,即三锊重二十两。这由毛公鼎铭中的"取三十锊"可以证明那里的锊不可能只有十一铢多重。

在战国时期只有两种重量单位,即斤和镒,一斤为十六两;一镒为二十两。从当时文献中的记载看来,这两个单位是乱用的。这两个单位同锊和匀似乎没有正式的联系,这是一件难以解释的事。

虽然后来的人用铢两把这几个单位联系起来,四个单位都成为铢或两的倍数。可是在甲骨文和殷周间的金文中似乎并没有铢和两这两种单位。

以前,一斤是等于十六两。半斤的话,就是等于八两。半斤八两的意思是,两者相比不分伯仲,不相上下的意思。

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后,由于十六两制在计算的时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

扩展资料:

“半斤八两”是完全相等、完全相同、分毫不差的意思。

大约是在清代以前的一段时间,一斤是等于16两的。那时的称就是这样。两以下,斤以上,都是十进制。唯独斤是16进制。据说,那时有很多人不认得称,其实就是他们对斤两的换算感觉不便而已。

辛亥革命以后,16两的称逐渐被废除,完全十进制的衡制才被确立。新中国成立后,旧的衡制被完全地废除了。但是它在语言中的遗迹还保留着,“半斤八两”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个俗语中,半斤=八两,不差分毫。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斤

半斤是5两,250克

斤也作觔,是中国在1929年规定的标准单位,市制一斤为十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两斤等于一公斤。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所用的各种重量单位中,均在600克左右;500克等于11023磅。

最初的千克质量单位是由18世纪末法国采用的长度单位米推导出来的。

1立方分米纯水在最大密度(温度约为4℃)时的质量,就定为1千克,1799年法国在制作铂质米原器的同时,也制成了铂质千克基准,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

后来发现这个基准并不准确地等于1立方分米最大密度纯水的质量,而是等于1000028立方分米的水的质量。

于是在1875年米制公约会议之后,也用含铂90%,铱10%的合金制成千克原器,一共做了三个,经与巴黎档案局保存的铂质千克原器比对,选定其中之一作为国际千克原器。

半斤等于八两,旧制的一斤合十六两,半斤就等于八两,八两就半斤。

现在的年轻人,听不少老人说起旧社会半斤是等于8两,可是现在一斤等于10两,半斤就是5两,怎么又经常有人说起半斤8两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秦朝以前,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度量衡,标准各不相同,各国商贾和百姓之间的交易很不方便。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由李斯负责具体方案。李斯很快就确定了“两”的标准,但是多少“两”是一“斤”,让李斯没了主意。于是前去请示秦始皇,秦始皇提笔写下“天下公平”四个大字。算是给出了一个制定标准的原则,却依然没有确切的标准。

02

李斯拿到四个大字,左思右想,忽然灵机一动,干脆把这四个字的笔画相加,一共十六画,就成了“斤”的标准。一斤等于十六两,那么半斤就是八两。

03

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十六两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十六两制计算很不方便,才改成了现在的十两制。

04

十六两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十六两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一共十三星,再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可缺斤短两,否则,少一两无福,短二两少禄,缺三两损寿。

05

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一律改十两为一斤。

这个是问题!哈哈!

之前我去中药店买药啊或买果啊老转不过弯来N两三斤2两到底是多重

几经努力下 现在不是问题了

记着:

1 公斤 = 1000克

1 公斤 = 2 斤

所以,1斤 = 500克

1 斤 = 10 两

半斤 = 5 两

1 两 = 50 克

弄清这些单位的转换,以后就不用问了

你的问题或许是探着怎么转换单位嘿嘿

经常听到有人说半斤八两,半斤八两现在的意思是说双方势均力敌。可是在古代,半斤就是八两,因为古时候的一斤的重量就是16量,跟现在的换算不同,难道一斤十两不是更好计算吗?

我们都知道秦朝统一之前,每个国家的计量单位都不统一,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在自己国家怎么用都可以,但是国与国之间也会有贸易往来,不同的计量单位交易起来就比较麻烦了,同样重量在这个国家是一斤,在其他国家可能就是一斤二两,而且货币也不同,所以交易起来非常麻烦。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统一度量衡就迫在眉睫的了,不管从前是哪国人,统一了就是一个国家的人了,自然就不能再使用本国计量单位,一斤就需要重新设定了。

据说秦始皇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李斯,李斯拿不定主意要把多少量为一斤,就去找秦始皇,秦皇就写给他四个字,天下公平,李斯思前想后,只好把这个四个字的笔画数了数,发现一共有十六笔画,于是就把一斤设定成了十六两。

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无处查证,这些也都是传说,除了这个版本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在古代,南斗六颗星表示的是天,而北斗七星表示地。古人对浩瀚星空很有研究,认为无论人在地上做什么事情天上的天神都会看到,做生意要是缺斤少两就是奸商,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天上的天神就会看到是会遭报应的。

所以就有了一斤十六两的计量单位,也是为了提醒商人做生意要讲诚信,不能缺斤少两,否则失去了信誉就没有了立身之本。十六两为一斤的计量单位一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彻底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一样重。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示例

1,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七回:“ 众将看他两个本事,都是半斤八两的,打扮也差不多。”

2,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28出:“两个半斤八两,各家归去不须嗔。”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成语辨析 “半斤八两”和“势均力敌”,都有“彼此相等不分高低”的意思。但半斤八两偏重在形容水平相等;“势均力敌”偏重在形容力量相等,主要用于敌我双方势力相等。

扩展资料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由于诸侯国分裂长达数百年,每个诸侯国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字还有度量衡。秦始皇统一以后,发现全国的度量衡都不统一,导致居民的生活极度不方便,于是秦始皇发布诏令,全国统一使用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

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马车钱币都进行了统一,这就是著名的“书同文,车同轨”,当然真正执行的是李斯,他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也想了很久,觉得重量要求公平,于是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

当然这个一斤等于十六两如果是用笔画来作为标准,那肯定是很草率的,不可能是李斯干出来的事情,而以前小篆和现在的汉字在书写上也有不同,用现在的笔画去定义秦朝小篆的笔画,只是后人的牵强附会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斤八两

以上就是关于半斤等于8两还是5两全部的内容,包括:半斤等于8两还是5两、中国古代一斤是多少两、半斤是几两几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770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