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怎么翻译

文字烧2023-04-25  10

志于道,是说志向要正大光明;据于德,据当为矩的通假字,是说要以德作为行事的规则;依于仁,是说在与德行约束关系不大的日常事务中,应从仁义的角度出发处理问题;游于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交际手段要有一定基础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

意思是:立志要高远,要从人德起步,依傍于内心,注重内心修养,个人知识学问要渊博。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

1“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2“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 

3“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4“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原来绘画是文艺,现在美术却与文艺分开,越分越细,但也越分越窄。有人说科学分得如此细,走向一种病态了。举例来说:有人鼻子不通去看医生,鼻科医生说也许受牙齿的影响,先到牙科检查,然后放射科、神经科、心电图各种查完,再回到原来的鼻科。这时鼻科医生对病人说,你找错医生了,我是专门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边的医生。这是用医病来讽刺科学分类的过分。中国古代不这样细分,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意思是:

立志要高远,要以自己希望达到的境界来确立自己的志向;言行举止要以良好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要保持内心的善良与仁爱,行事宽容有爱心;同时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游刃有余、熟稔于心。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

扩展资料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篇。

志向在于道,这句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做事和做人、做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

根据在于德,行为是依据德行即为人处世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

凭籍在于仁,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这是仁的发挥。

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均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做事。

对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理解 作为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道德和精神模范的圣人孔子,他的行为和事迹指导者一代又一代世人阶层走向成德成仁的君子。这一成才过程被孔子集中概括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这四个过程,我们如何看待其中的逻辑顺序关系。这历来也有不少争论。是“道”→“德”→“仁”→“艺”,还是“艺”→“仁”→“德”→“道”此外对于这四个方面的轻重程度也是值得考量的地方。 1 朱熹的观点 朱子作出了如下的注解: 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 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 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 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闲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按照朱子的意见,“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也就是说,“志道”之所以为先,“志”字最为关键,它可以使人心归正而从自然欲望之中跳脱出来( 《论语·里仁》中载有孔子说: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如是,道德生命方有开展的可能。也就是说,“志于道”即代表了向道人心之开启,进而依此顺序一路开展,继之“据德”、“依仁”,最后“游艺”。对于“道”、“德”、“仁”、“艺”之间的关系,朱子不仅以先后论之,而且认为前三者为“本”、“重”、“内”,而后者为“末”、“后”、“外”。“艺是小学功夫。若说先后,则艺为先,而三者为后。若说本末,则三者为本,而艺其末,固不可徇末而忘本。习艺之功故在先。游者,从容潜玩之意,又当在后。”朱子之意,“习艺”是小学功夫,成德理应从其着手; 但“游艺”之“游”却是“从容潜玩之意”,而“游艺”则是成德之理想境界的呈现,是“依仁”之后最高与最为圆满的成德境界。 故孔子成德的逻辑进路就是“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是按此顺序渐进、推演的发展历程。 2 钱穆的看法 其对“志于道”一章的理解与朱子截然相反: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认为:“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即志于道。求道而有得,斯为德。仁者心德之大全,盖惟志道笃,故能德成于心。惟据德熟,始能仁显于性。故志道、据德、依仁三者,有先后无轻重。而三者之于游艺,则有轻重无先后,斯为大人之学。若教学者以从入之门,仍当先艺,使知实习,有真才。继学仁,使有美行。再望其有德,使其自反而知有真实心性可据。然后再望其能明道行道。苟单一先提志道大题目,使学者失其依据,无所游泳,亦其病。即认为孔门教学当按“游艺”→“依仁”→“据德”→“志道”而序之” 。 钱穆先生之所以这样认为,他在他的另一篇《孔子与论语》中提到:“游于艺”之学,乃以事与物为学之对象。“依于仁”之学,乃以人与事为学之对象。“据于德”之学,则以一己之心性内德为学之对象。而孔门论学之最高阶段,则为“志于道”。“志于道”之学,乃以兼通并包以上之三学,以物与事与人与己之心性之德之会通合一,融凝成体,为学之对象。物与事与人与己之会通合一,融凝成体,即所谓“道”也。游艺、依仁之学,皆“下学”也,知据德、志道,则“上达”矣。“上达即在下学中”,学者当从此细细参入,乃可悟孔门之所谓一贯。即钱穆先生对孔门成道的理解是基于一定的现实意义上的,主张从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积累,领悟生活的真谛,最终达到得到的境界。 对于这两位大贤的看法,我认为这其中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的原因。 在朱子的宋学里,道德伦理是社会选拔人才的根本基石,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为政),这句话给我的感觉就是德行碾压一切。在当时的王权的统治下,为了确保王权的稳固,社会中德行高尚的人被认为是最合适的当政者,也是儒学的重点培养对象,故朱子解释为先立正道,据德依仁,什么技能本事的护姬篙肯蕻厩戈询恭墨事可以缓缓再说,所以我们在这种制度下,产生的社会精英们大多以其超高的情商专长于治国安邦,而对于个人艺的培养却显得滞后,这从宋朝后期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失败可略见一斑。 在钱穆先生生活的现代,由于中国的落后和全民族的亟需前进,需要一大批的专业人才进行国家的建设,这个时代更看重一个人的艺,故钱穆先生认为一个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君子不能够再像以前一样崇道而轻艺,应当在艺中学到真才,然会学仁据德而用之,最后达到人生的得道境界。 在现今的不断崛起的中国,中国的世界时刻正在一步步到来,中国社会不仅仅需要钱穆先生所言的长于艺有真才的依仁据德而得道的下学而上达之才保证国力昌盛,也需要朱子所说的立正道,据德居仁,以到能够游于艺的高情商的人来用他们的智慧维持社会正气。正如钱穆先生后来所言:“其先后轻重之间,正贵教者之善为审处,颜渊谓孔子:循循然善诱,固难订刻板之次序。”在这个时代,无论什么样的方式成长的人,倘若能够坚持依人据德,保护自己心中的正气,离真正得道的人生也就不远了,

敏于事慎于言:做事勤勉,言行谨慎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的修养,从学诗开始,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以艺为娱乐

以上就是关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怎么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怎么翻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怎样理解、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767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