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帝王之术的根本是什么为何说伴君如伴虎

冰岛足球2023-04-25  15

在历史长河中都很多不同的朝代,在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皇帝,那皇帝想要让自己的朝代发展的时间更长、更好就需要掌握帝王之术,其实所谓的帝王之术就是用人和识人,而“伴君如伴虎”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第一,皇帝赏识人才是根源。想要统治好一个王朝只凭自己的本事是不行的,那么就要发布号召,找各项人才,不管是哪方面的都可以,只要有才能,皇帝就能给你平台让你施展拳脚,而且在古代除了读书能有出路,其他的基本都是普通老百姓,所以人们也会拼尽心思去博皇帝关注,到时候自己就能平步青云了。而且古代皇帝统治的地区众多,所以人才需求量也是比较大的,有的人怕别人抢了自己的功劳就会对别人懂点歪脑筋,所以这是伴君如伴虎的根源所在。

第二,重用之下必生逆反心思。皇帝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肯定会重用一些人才,而古代的人费尽心思就是为了掌握重权,刚一开始可能还想为皇帝解忧,但是随着手里的权利越来越大,和别有用心的人的撺掇,可能就会生出二心,所以朝堂上会分出很多党派,由此古代刺杀皇帝或者其他的一些叛乱也是很常见的,这就等于拉开了和皇帝斗智斗勇的序幕。

第三,皇帝心思深。虽然被皇帝亲手提拔上来的人才成了重臣,但是皇帝可不是一般人,那是从上一代的争斗中挺过来的人,而且把持朝政这么多年可不是闹着玩的,不会因为谁有什么能力就真的全部相信对方,皇帝其实心里清楚得很,只不过是把对方当做一颗棋子,如果对方没有利用价值了,直接就抹杀了。并且几乎每个皇帝生性多疑,人才虽然聪明,但也可能因此遭到记恨,一不小心皇帝就直接罢免了他所有的权力,由此古代的大臣都不敢揣测皇帝的心思,所以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伴君如伴虎”。

历史上,但凡是昏君,往往都是些赏罚不明的主儿。像秦二世胡亥,该赏的不赏,该罚的不罚,结果弄得江山不保,被逼而死。所以,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都十分注意尽可能做到赏罚分明。

要做到赏罚分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对一些刚刚建立起来的王朝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刚刚建立的王朝,往往有一大批帮助帝王打江山的文臣武将。这些人或能谋善断,或能征善战,对王朝的建立都有功劳。此时,帝王要对他们进行论功行赏,而且还要让他们没有太大的意见,就要颇费一番思量了。

如果各位曾看过胡军版的电视剧《朱元璋》,应该对里面的一个场景记忆尤深:朱元璋夺取天下后,为了论功行赏,把所有功臣的名字分别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分成三等排序。但这个次序也不好排,于是朱元璋便自己一个人躲到后宫,日夜面对这一大堆功臣的名字,斟酌再斟酌、调整再调整、排序再排序,整整三日三夜,最终才排定封赏的次序。

朱元璋之所以费尽心思来排序,就是因为论功行赏太难了。这倒不是说朱元璋舍不得封赏,而是因为这个封赏的次序既要能服众,还要考虑对将来的影响。

当然了,上述所说,只是电视剧里的一个桥段,不足为凭。那么,在真实历史中,有为的帝王们又是如何进行论功行赏的呢?

说起论功行赏,我们就不能不提汉高祖刘邦。刘邦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小小的亭长起家,最终坐拥天下,在很大程度上靠得是他手底下的那些文臣武将。所以,刘邦坐上龙椅后,就不能不对这些文臣武将进行论功行赏。

但由于人数太多,且各有功劳,所以封赏还未开始,论功便出现了难题,“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特别是在确定谁是第一功臣的问题上,争议更大。在当时,多数臣子认为,“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而刘邦却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应该排第一。群臣不解,要刘邦说明理由。

刘邦于是问群臣:“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又齐声回答:“知道。”

刘邦点点头,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意思是说:打猎时,追咬猎物的是猎狗,但发现猎物踪迹,指出猎物所在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猎物而已,功劳就像猎狗。而萧何的作用,却是发现猎物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

群臣闻言,都不敢再言语了。于是刘邦把萧何排在功劳簿上的第一位,特恩许他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无独有偶,玄武门事变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也进行了论功行赏。

待陈叔达在宫殿之下唱名公布后,李世民对群臣说:“朕分等级排列你们的功劳赏赐,如有不当之处,可以各自申明。”

于是各位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休,淮安王李神通甚至还挥拳打伤了前来劝解的李道宗,怒气冲冲地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笔,功劳却在我之上,我不服。”

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叔父,资深位高,与李世民的关系向来比较亲近,李世民降所有宗室郡王为县公时,只有李神通的爵位保持不变。但在此时,李世民却丝毫不给情面,说:

“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举兵,却也是自谋摆脱灾祸。等到窦建德侵吞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次纠集余部,叔父丢兵弃甲,望风脱逃。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论功行赏,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亲,朕对您确实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滥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

众位将领见李世民不循私情,连李神通的情面都不给,没有让他得到非分的赏赐,于是都不敢再多言,只好默认了。

不过,这些人仍然心有怨言。所以房玄龄后来对李世民说:秦王府(李世民曾是秦王)的旧僚属未能升官的,皆满腹怨言道:“我等跟随侍奉陛下身边,也有许多年了,现今拜官,反而都在前太子东宫、齐王府僚属的后面。”

李世民回答说: “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意思就是说:君主大公无私,因此能使天下人心服。朕与你们平日的衣食,都取自百姓。因此设官吏定职守都是为了百姓,理应选择贤才加以任用,怎么能以新人旧人来做为选拔人才的先后顺序呢?如果新人贤能,故旧不才,怎么可以放弃新人而只取故旧呢!现在你们不论其是否贤能而只是怨声不断,这岂是为政之道?

尉迟敬德后来居功自傲、触犯律法,李世民警告尉迟敬德说:“我以前在读《汉书》时,见汉高祖时,有功将领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对汉高祖心怀不满,因而想引以为鉴,有意保护功臣,不使其子孙断绝。但你却经常居功自傲,触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汉初大将韩信和彭越等人,受戮被杀,家破人亡,并非是汉高祖的过失。国家大事,只有赏罚两种。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爱,免得将来后悔。”

国家大事,只有赏罚两种。这话说得对极了,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赏罚分明,这是为人主、为人君的必备素养。无论是刘邦的论功行赏,还是李世民的论功行赏,都不以个人主观好恶、亲疏为标准,而是以功劳大小,贤能与否为标准。这,恰恰是刘邦与李世民之所以成功的最主要的帝王之术。

王道、霸道合一,走霸王道

帝王之术最大特点是言行不一

推出很高的道德标准,其实是让别人遵守的,而帝王本身做一些见不得光的勾当。

中国历史有“两千年之学,旬学也,两千年之政策

,秦政也”的说法。而荀子在孔子的思想上加上了“法”的要素,尽管很露骨,但是非常实用,帝王宣讲的是孔学,做事的参考却是荀学。

帝王学是集中国古代帝王的领导学、谋略学、管理学以及识人术、用人术、纵横术等为一体的特殊学科。

君道,是作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国家的最高***所必须通晓、掌握的根本原则。把我们审视的目光投回古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帝王也是一个管理者,只不过他所管理的不是一般的团体,而是一个庞大的国家。

综观五帝的治国之道,都能善用无为而治的法则,并在运用中使之体现为最高的和谐,天下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实惠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行为合乎道义却好像生来就有这种修养。这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仁德的具体表现。

帝王学十大要点

一,王者不能事必躬亲,要懂得用人。以调动天下人才之积极性为己用,乃王者之大道。

二,识人、选人、量才而用是古今成就王者的关键。

三,最大的私是私天下,而要取天下、成就最大的私,就要先做到无私,不争小利,这是成就王者的规律。

四,什么样的王者是称道的,如何做才是一个万民称颂、流芳百世的王者?历史表明,王者之道,贵在征服人心为先。

五,做任何事情要有原则,有度,超越了度则走向反面。因此,王者必善于把握时机审时度势。

六,至高无上的王者地位与权力欲望,人皆想要之。但夺取权力是危险的,古往今来的兴衰成败和权力的更替变换提醒人们,面对权力的诱惑,必须既慎且惧,必须小心慎重地使用和守护手中的权力。

七,要说服、打动人心,让人接受自己的主张或意见,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揣摩对方的真实意图。

八,失败中潜伏着成功的机会。关健在于如何看待失败、如何把失败转化为成功,把灾难转化为成就。

九,要想成功立业,不能寄望于他人,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永远依赖的,因为事情总在变化。因此,只能依靠自己的信念,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处世与应变的能力。

十,人的成败、国家的兴亡,是否有天命的注定,由古至今便议论纷纷。但从历史规律来看,人或国家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于人事,而不是天命。

赵蕤的《帝王学》

简介该书集中国古代帝王的领导学、谋略学、管理学以及识人术、用人术、纵横术等为一体,纵览帝王将相兴亡得失的历史,总结英雄豪杰成败盛衰的教训,点评历代帝王兴亡霸业及诸子百家经邦济世之术的长短优劣,广泛涉及帝王之学的方方面面,堪称集中国人最高智慧的大成之作。《帝王学》一书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帝王和政治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其特点有三:一是全面。作者在前人相关著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从六个大的角度和多个侧面全面解析帝王学;二是深刻。作者不是泛泛空论,而是在每个侧面和细节问题上都做深入的剖析和论证,旁征博引,层层递进;三是实用性极强。乾隆皇帝一生多次阅读此书,还亲自题诗,向皇子和大臣们推荐。

赵蕤,唐代著名的权谋学家,他自幼好帝王之学“博学韬衿,长于经世”,并且“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因此闻名于当世。唐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辞而不就,过着隐居的生活。大诗人李白对他极为推崇,曾经跟随他学习帝王学和纵横术,时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在历史上也是个值得讨论的人物,刘备为人忠厚、仗义、任用贤才,最终成就霸业。刘备在选人用人方面还是有自己的方法方法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剖析一下,刘备的用人之道是什么?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点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下属的信任才是成大事的关键。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自己完全不管,这才有机会让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果对与权利不能充分授权,下属对于一些事情就会放不开,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第二点就是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才是善任。知人首先要知己,其次在于知彼。好的领导并不是事必躬亲的领导;而是了解下属的优劣,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这样的领导就是成功的领导。类似于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优势弱点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以便于发挥他们最大的优势。

第三点就是为人宽厚吗,仗义。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下属跟对领导者首先一个重要的原因得是领导者值得自己为他赴汤蹈火,死而后已。下属要从心底里敬仰,崇拜领导者,那么领导者必须为人宽厚,爱兵如子,对待下属就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够共同进退。

第四点就是赏罚分明。,对有功之人,出手大方,对于有过之人也绝不姑息,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过不能相抵。只有赏罚分明才能更好的管理人才。

帝王之道,是指作为一个帝王所应有的是态度,知识,智慧,管理,预测等等能力的综合。为帝王者,一人为天,大权在握,审时度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心宽以容天下,胸广以纳百川。其实说白了,为帝王者应该要有气魄,口才,不一定博学,但不能缺乏常识,不一定会做,但一定要会用人,善于招揽人心。而帝王之术就是就是体现出帝王之道的一种谋略。帝王心术属于权术范畴简单来说,帝王之道就像是药方,而帝王心术就是使用说明。做到心口不一,做到心里的想法想让谁知道想不让谁知道,能忍人所不能忍,就算是面对杀父之仇、夺妻之恨的人在必要时候都要能做到跟亲兄弟一样,这些都是小道,你能做到么?

做不到也就不用想了。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的帝王之术的根本是什么为何说伴君如伴虎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的帝王之术的根本是什么为何说伴君如伴虎、帝王之术: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论功行赏、什么是帝王之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766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