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猷与子敬是兄弟,为什么子敬去世了,子猷"了不悲"呢

子猷与子敬是兄弟,为什么子敬去世了,子猷"了不悲"呢,第1张

一、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二、延伸: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 南朝的文学家。

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附原文如下:

人琴俱亡

南朝刘义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了。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呀?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于是子猷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三、作者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被看重。

子猷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三公子名徽之,字子猷。这个人一生放荡无羁,玩世不恭。做官时他总是蓬头垢面,宽衣散带,从不登堂问事、处理公务。上司派他管马匹,他既叫不出自己官职的名称,也不知道他应该管理多少马匹。朋友问他,他总是轻蔑地说:“我从来不关心马是什么东西,哪里还知道它们有多少呢?”

子猷不贪官,不爱财,可对竹子却爱得如痴如狂,简直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地步。民间流传了不少子猷爱竹的故事。

有一次,子猷听说吴中一位士大夫家栽种着一种极其名贵的竹子,就驾车日夜兼程,前往观赏。那家的竹子长得果然出类超俗,亭亭玉立,竿竿青欲滴,枝枝绿生凉。喜得子猷神驰意飞,惊呆在竹林前,久久不肯离开。主人见状,忙命人搬出椅子,请他落座。可是连唤几声,他却一动不动,只是呆呆赏竹,根本没 有听见主人的招呼。观赏良久,暮色渐浓,书僮几次催促,子猷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走了一程,心中只觉余兴未尽,又调转马头,回到士大夫门前,却见院门已关,子猷便立在门口,透着门缝细细观赏。

从此,子猷爱竹的名声越传越响,渐渐地竟和他父亲王羲之爱鹅的名声一样大了。

子猷喜欢游历四方,每到一个地方,常暂借他人空宅小住。只要一住下,他便立刻命人栽竹。朋友们都很诧异,问道:“你住时不长,何必如此劳神费力呢?”子猷仰天大笑,手指青竹说道:“何可一日无此君!”

子猷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子敬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以上就是关于子猷与子敬是兄弟,为什么子敬去世了,子猷"了不悲"呢全部的内容,包括:子猷与子敬是兄弟,为什么子敬去世了,子猷"了不悲"呢、子猷、子敬的相关故事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7590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