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新庄历史

沂水新庄历史,第1张

新庄村的介绍

新庄村位于沂水县诸葛镇西北部,距沂水县城约32km。西北与沂源县相接,距最近的沂源县南流泉村不足5华里。新庄村是沂水县最大的村之一,全村人口3000多人,主要有王、周、刘、李等姓。地形以丘陵为主,村北有三个山头,分别名为团崖、马崮顶、高山崮,均在沂蒙山七十二崮之列。村南有一无名小山包。村庄主 于暖阳河河谷地区,起伏稍缓,便于农耕。除村主体居住区外,在北边各山腰及南面山包顶(苦泉)形成数个自然村。经济以果品生产为主,兼有粮食、烟草及少量工业。果树原以苹果、山楂较多,近年来葡萄生产发展较快,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之乡。

关于沂水县马站镇有哪些历史历史

马站镇位于临沂市最北部,镇 驻地马站村距沂水县城32公里,北与临朐县接壤,南与高桥镇隔沭河相望,东与圈里乡和杨庄镇毗邻,西与沙沟镇相连。

总面积13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67公顷。

相传马站是南宋时期黄姓建村,因此处原是古驿站,故名马站。 历来是商贾重镇。

全镇辖76个行政村,1。9万户,6。

9万人。 1943年前,马站属沂水县第七区辖地。

1947年6月在此成立沂北县,1949年8月撤销,更名为莒沂县马站区。1953年9月莒沂县撤消,为沂水县第十三区。

1955年10月改称马站区。 1958年9月成立马站公社。

1984年4月,改称马站区。1985年9月撤区设镇。

马站镇历史悠久。战国时期,齐国为防御楚国,沿穆陵关东西方向筑长城,横跨镇域北部,已有2300多年历史。

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年代最早,迄今保留最完整的宏伟工程,是齐国为防御南方诸国而修建的军事巨防,全长1200多华里,其中镇内14华里。 境内穆陵关是齐国南大门,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今穆陵关遗址,是齐长城唯一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穆陵停雪”为旧时“沂州八景”之一。

西周初年,姜子牙因辅佐文王、武王灭殷商有功,受封于齐,建都营丘。时齐国疆域,据《左传?僖公四年(前656年)》管仲云:“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这是“穆陵”一词见于史册的最早记录。明清时期的穆陵关,总面积2600余平方米。

正中关楼,东西长50米许,南北宽近40米。按其长宽格局和有关史料推究,关楼面宽30米,进深约25米,为二层三拱门歇山式建筑。

前有瓮门,廊道深邃,易于固守御敌。门外关道陡立,其内较为平宽。

关楼两侧及前后,均有烽火台。左右200米处,各有一高台。

今其残存面积约200平方米,高3。5米。

台之北面及东西两侧与城连体,南面外凸约4米,似是高于城墙的“裨楼”,或是低于城堞的“厢台”,不但是附属军事设施,也使关楼更加严整壮观。齐长城垣高墙坚,烽火台、堠堡、戍楼比栉,尤其是穆陵关一段。

《古骈邑?穆陵关》载:“穆陵,齐国南门也。壁垒森严,且附筑贰城,要隘大关。

其上堡楼互接,骁勇屯守。烽火相望,夜举烽,光亮山野,昼燔燧,烟云蔽天。

严阵难犯,固若金汤。” 穆陵关为齐、鲁、莒等国的结合部,春秋战国时期,疆界时有伸缩。

3000多年间,穆陵关战事频繁,当地出土的大量刀、枪、剑、戈、箭簇、战马遗骸等,向世人诉说着一幕幕铁血风云。 穆陵关也因此驰名天下。

古时穆陵关北侧有常将军庙。唐朝沈亚之《沂水杂记》载:“沂水北一百里有将军岘,甚灵,民置祠路左。

将军曾为五郡牧,姓常名玄通。因筑城失主将意,斩之,其尸数日不仆,有立尸台”。

穆陵关周边山川,山体蜿蜒,气势磅礴,奥谷深幽,钟灵毓秀,既显雄壮之势,亦透灵秀之奇。 古代文人雅士多有歌咏,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沂水历史文化名人

沂水历史文化名人伏湛(?~37),字惠公,西汉琅琊东武(今属沂水县)人。

历任太傅、太守、尚书、宰相、大司徒,封为阳都侯,不其县侯。伏湛在军事上反对长途用兵,主张先求内部安定,不宜舍近务远。

治理国家,主张礼乐教化为首要措施。李逵,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在水浒传中最鲁莽的人物。

沂州沂水县百丈树人,因打死人而流亡江州,做了个小牢头。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

徐奕(?-219),三国魏东莞(今山东沂水)人。字季才。

汉末避乱江东,孙策礼命之,奕不就,改名微服还本郡。曹操为司空,辟为掾属,从征马超。

操还,以奕为丞相长史,镇抚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转雍州刺史,复还为东曹掾。

出为魏郡太守。操征孙权,徙奕为留府长史。

魏国初建,为尚书,主持官吏选拔,建安二十二年(217)迁尚书令。后转中尉,在职数月,以病乞退,拜谏议大夫,卒。

徐广(352-425),字野民,东莞(今山东沂水)人。生于晋穆帝永和八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年,年七十四岁。

家世好学,至广尤精。百家、数术,无不研览。

著有《答礼问》等。徐之才(492-572),祖籍东莞(今沂水),南北朝时期一代名医。

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熙之子徐秋夫,秋夫子徐道度及徐叔响,皆以医著名。

沂水县城有多少年历史了?求简介就OK

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现辖19个乡镇,1042个行政村,11083万人,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在山东省县级区划面积中居第二位。

沂水县历史悠久,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秦代即在此置县,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因沂河过境而定名,迄今已1400多年。

沂水县是革命老根据地重心县之一,“红嫂”的故乡,《大众日报》创刊地,沂蒙精神发祥地之一。战争年代,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指挥过战斗。

沂水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荟萃,自然风光怡人,有“地下奇观、山水风光、沂蒙风情、红色之旅”的美誉。近年来,县委县 把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亮点”之一重点培育,确立了“ 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集群发展”的旅游发展战略,构筑了“一大景区、三大产品体系、十大景点”的旅游发展框架。

目前已建成开放旅游区5处,为山东地下大峡谷、天然地下画廊、地下荧光湖、雪山彩虹谷、灵泉寺森林公园(其中4A级景区一处、3A级景区3处、2A级景区一处)。战国齐长城、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姬王崮、沂蒙母亲湖、沂山等景区也将相继规划开发。

2005年8月,国家旅游协会、省旅游局、省旅 业协会联合在沂水召开了“沂水旅游现象研讨会”,总结推广沂水的旅游工作经验。200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700万元,旅游总收入76亿元。

2006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63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010万元,旅游总收入67亿元。沂水旅游产业集群被评为“山东省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在中国首届旅游营销年会上,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临沂市沂水县信家庄水牛宫的历史

当地人叫庙,相传文革前确实是庙,并有两棵大千年白果树,信家庄历史悠久,大庙从隋朝就有了,为道教活动场所,紧邻跋山,水库,沂河,雾儿崮,典型的崮乡风貌,山水结合,自然风光秀美,民风淳朴,旅游资源丰富,只是欠缺开发,真希望当地 和仁人志士能发掘水牛宫历史,重建大庙,开发旅游资源,造福一方百姓,同时也给子孙后代留系一片历史的回味。

位于沂水西北125公里处!跋山水库的下游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矿产资源丰富,有石灰岩,和沙矿最为出名!水资源丰富。

请教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的历史沿革

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现辖19个乡镇,1042个行政村,11083万人,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在山东省县级区划面积中居第二位。

历史沿革 根据史书记载,沂水县的境域,在夏朝公元前21—16世纪,其北境、东境入青州,其南境入徐州。商朝,沂水地属人方。

西周,沂水地属鲁国。 春秋,沂水地为郓。

莒鲁之争后入齐。战国,沂水地为盖。

秦朝,沂水地属琅琊郡莒县。 西汉,沂水地,东境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东莞县;西境为兖州刺史部泰山郡盖邑;南境为城阳国阳都、东安。

东汉,废城阳国,沂水地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东汉末年,东莞、盖两县升为郡。

三国,沂水地北境属魏国徐州刺史部东莞郡东莞、东安两县;南境属琅琊国阳都。 晋朝前期,沿用魏国旧制。

公元297年(元康七年)又分东莞置东安郡。自永嘉以后(东晋),十六国纷争割据,沂地归属多变。

自公元327年(咸和二年)至公元409年(义熙五年),沂水地先后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五国所属。南燕慕容德改东莞县为团城。

南北朝时,沂地南北互争,归属时南时北,先后隶属于东徐州、南青州、东安郡、莒州。 隋朝,开皇初,废东安郡,置东安县(治团城)。

公元596年(开皇十六年)改名沂水县,别置东安县于古盖县。隋末,废东安县并于沂水县,县属琅琊郡。

沂水县名沿用至今。 唐朝,公元622年(武德五年),沂地属莒州,公元634年(贞观八年),废莒州,县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今临沂)。

五代十国时期,沂水地先后隶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沂州。 宋朝(北宋),沂水县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

金朝,公元1126年(金太宗天会四年)灭北宋。淮河以北被金占领,县属山东东路莒州。

元朝,1234年元灭金,沂地此时归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沂水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

明朝,明初因之。1376年(洪武九年),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

清朝,清初因之。1730年(雍正八年)改属莒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属沂州府。

民国时期,1913年废府设道,沂水县属岱南道。 1915年改属济宁道。

1925年改属琅琊道。1928年裁道,属山东省。

1936年2月,设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沂水县属之。 1939年6月,日本侵略军第二次侵犯沂境,占据沂水城,沂水沦陷。

1940年3月,沂水县抗日民主 成立,由 山东分局直接领导。 1941年2月,属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鲁中区沂蒙专署。

1940年以后,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原沂水县境除中部改为沂中县外,西南部划为沂南县,南部划为沂临边联县,东南部划为沂东县,东北部划为莒沂边县,北部划为沂北县,西北部划为沂源县,而后又几经分合,归属不一,现将沂中、沂北、沂东、莒沂边县的沿革分述如下:1943年8月,沂中、沂东县属山东省行政委员会(省战工会改称)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沂蒙专署。 1944年1月,沂北、莒沂边县属沂山专署。

1945年7月,沂中县属鲁中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13日,属山东省 (省行政委员会改称)鲁中行政公署第二专署。 1948年7月17日,属山东省 鲁中南行政区公署第二专署。

1949年7月,属山东省人民 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恢复沂水县名称。

同时,沂北与莒沂(1946年莒沂边改称莒沂)二县合并为莒沂县,属沂蒙专署。 1994年9月7日,撤销黄山铺乡、许家湖乡,设立黄山铺镇、许家湖镇。

1995年12月29日,撤销高庄乡,设立高庄镇。 1997年12月26日,撤销武家洼乡,设立武家洼镇(鲁政函民字[1997]48号)。

1998年12月23日,撤销王庄乡,设立王庄镇(鲁政函民字[1998]41号)。 2000年,沂水县辖15个镇、16个乡。

总人口1057758人,各乡镇人口: 沂水镇 131868 马站镇 62607 高桥镇 55823 许家湖镇 53456 黄山铺镇 46640 姚店子镇 41548 诸葛镇 35095 崔家峪镇 30981 四十里堡镇 30989 杨庄镇 27098 夏蔚镇 25434 沙沟镇 24258 高庄镇 30617 王庄镇 25518 武家洼镇 30679 道托乡 36531 圈里乡 34578 龙家圈乡 38421 善疃乡 31452 泉庄乡 31828 富官庄乡 29911 三十里堡乡 30557 院东头乡 27093 泮池乡 22288 袁家庄乡 22122 新民官庄乡 19369 柴山乡 18409 王家庄子乡 17188 东于沟乡 17092 下古村乡 15447 何家庄子乡 1286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0年12月29日,撤销武家洼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沂水镇;撤销善疃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杨庄镇;撤销何家庄子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富官庄乡;撤销三十里堡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四十里堡镇;撤销新民官庄乡、下古村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诸葛镇;撤销东于沟乡、泮池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沙沟镇;撤销柴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龙家圈乡;撤销王庄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夏蔚镇;撤销王家庄子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高庄镇;撤销袁家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许家湖镇(鲁政函民字[2000]90号)。即沂水县由15个镇、16个乡调整为13个镇、6个乡:沂水镇(武家洼镇)、四十里堡镇(三十里铺乡)、高桥镇、杨庄镇(善疃乡)、崔家峪镇、姚店子镇、许家湖镇(。

《三字经》的版本很多,清朝道光年间刊行的版本是最通行的一种。百度百科里采用的则是民国年间的增补本。

一般来说,我们都把王应麟作为《三字经》的作者。

但是后世人一直致力于对《三字经》的修注(包括章太炎这样的国学大师)。所以才会有: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以上就是关于沂水新庄历史全部的内容,包括:沂水新庄历史、王应麟的《三字经》原文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756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