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知识介绍不超50字

京剧知识介绍不超50字,第1张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扩展资料: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艺术成就及其丰富的剧目。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属于二簧系统的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曲演员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整理修改,其中优秀的剧目作为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而被保留下来,继续在舞台上广泛流传。

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

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群戏、折子戏、本戏等。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京剧的艺术性体现在文学、表演、唱腔、音乐、脸谱等各个方面。

1 文学方面

京剧中文化发展离不开票友的推动,不少名角儿身边都有大知识分子。比如说,京剧鼎盛时期,余叔岩先生身边的张伯驹,梅兰芳先生身边有齐如山,冯耿光,程砚秋先生身边有罗瘿公。

不少名家都为京剧留下了名笔。如大票友翁偶虹所作《锁麟囊》中的“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和“这才是今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种福得福得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

《春闺梦》中的“去时陌上花如锦,本日楼头柳又青,怜悯侬在闺中等,海棠开日到如今。”和“毕竟男儿多薄幸,无人两字是功名,密语密语真动听,谁知都是那假恩典。”

《荒山泪》中的“到三更真个是月明人静,猛听得窗儿外似有人行。忙移步隔花荫留神觑定,原来是秋风起扫叶之声。”

名人妙笔,可见一斑。

2 表演方面

京剧作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表演方式独居特色。其中,京剧的哭,笑,怒都很有特点,另外,因为场景和舞台的限制,有很多道具都当作代用品,比如桌子可以作山石,作跳墙,作床等,椅子可以作窑门,作牢门等,旗帜可以表示起火,起风,波浪起伏,乘车等。

3音乐方面

这个主要就是把京剧中的音乐相关知识翻译成通俗或流行音乐中的知识。

京剧等本土戏曲的音调和通俗歌曲的音调有很多区别,传统唱法中的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对应12356(do、re、mi、sol、la),没有西方音乐中的47(fa、xi)。

京剧中传统的工尺转化成歌曲中的调式的话,正宫调等于G调式(从5,即sol开始),六字调等于F调式(从4,即fa开始),凡子调等于E调式(从3,即mi开始)。据说以前挑班的老生都是正宫调(G调),现在大多降为凡子调(E调),唱西皮为六字调(F调)。不过,京剧其实很难对照出一个标准的曲谱,很多角儿是按照自己最舒适的感觉来的,所以很难统一。但是很多专业戏曲演员的调门高却是真的,一出戏,唱到精彩的地方经常出现嘎调,如《四郎探母》中“站立宫门叫小番”中的“番”字,传说中highC的地方,也就是男谱中的C5,比标准音高一个八度。这种长时间且高品质的highC十分难得,特别是对比通俗歌曲的时候。

京剧中有板眼之说,对等于通俗歌曲中的节拍,强拍为板,次抢拍为中眼,弱拍为小眼。常说的荒腔走板,荒腔即调不准,走板即拍子不准,翻译过来就是常说的跑调。

还有其它常用的名词,如过门即前奏,调门即音高。

4 唱腔方面

京剧唱法中没有过于明确的划分,但多用头腔共鸣和口咽腔共鸣,发声位置比较靠前,声音大多高亢嘹亮。另外,京剧唱法对咬字要求很高,拉长音唱时还要字字清晰,以字行腔,要求字正腔圆。另外,京剧唱法讲究四声,比如“苏三离了洪洞县”,区别于通俗及民族歌曲,如“一条大河波浪宽”

发声技巧的话,京剧中老生用大本嗓,旦角用假嗓,也称小嗓,小生用大小嗓结合,称为龙虎音。

5 脸谱方面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是《唱脸谱》里一段,一首耳熟能详的歌,充分表现出京剧中脸谱的特色。不过这个本人不是很懂,所以从网上截了一段,仅供参考。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 “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最早往往是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餐馆,他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讲究饮食文化的国家。占第二位的大概就是京剧。京剧的脸谱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的符号,一种象征。许多国家举办“中国文化年”,招贴画上往往画着一个大大的京剧脸谱。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了解京剧。

鲁智深(白僧脸)

京剧的脸谱

中国的京剧舞台,呈现的是浓厚色彩的美,是一种错彩镂金的绚烂之美。制造这种艺术氛围的,除了京剧舞台的服装之外,脸谱起了很大的作用。京剧脸谱不同于面具,面具是罩在人脸上的,可以摘下来,而脸谱是化妆时画在演员脸上的。

京剧的脸谱是五彩缤纷的图案,有红、紫、白、黄、黑、蓝、绿、粉红、灰、褐金、银等各种色彩,极其夸张而又极其艳丽。

脸谱主要用在“净”“丑”这两种角色的脸上。“净”又称“花脸”,“丑”就是“丑角”。

脸谱有两种用意:一种用意是表明剧中人的身份和性格,如“红脸”表示这个人忠勇,黑脸表示这个人粗豪,“白脸”表示这个人奸恶,脸上画“豆腐块”表示这个人是小人物,等等;另一种用意是体现人们对这个角色的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如可敬的、可恨的、崇高的、可笑的,等等。

脸谱除以上两种用意外,它本身又具有一种色彩美、图案美。这种色彩美、图案美作为形式美,相对独立出来也值得欣赏,如张飞的“蝴蝶脸谱”就是显示性格和图案美高度统一的精品。我们今天很多民间工艺品(如风筝、面人、泥人、地毯、挂毯等)、招贴画、广告画、模特服装的设计中采取京剧脸谱作为设计的元素,就是着眼于这种形式美。同时,京剧脸谱的这种色彩美、图案美,渲染了整个京剧舞台五彩缤纷的绚烂之美。

唱、念、做、打

中国老百姓把进剧场(戏院)欣赏京剧(以及其他戏曲艺术)说成是“看戏”。什么是“戏”?“戏”并不是剧本所写的故事、情节,而是京剧舞台在观众面前呈现的一个意象世界,一个情景交融的美的世界。

京剧的“戏”(意象世界),当然也要依靠剧本,依靠剧本所提供的故事情节,但更重要的是依靠演员的表演。就京剧舞台意象(“戏”)的构成来说,剧本所提供的故事情节,往往只构成一个框架,一种背景,而意蕴和韵味主要不在这里,主要在于演员的表演。所以,梅兰芳说京剧舞台艺术的特点是“以演员为中心”。京剧演员是京剧舞台意象创造的主体。就如俗话说的,“戏”在演员身上。

京剧演员的表演,最基本的手段被人们概括为四个字:唱、念、做、打。这四个字其实就是歌舞的结合。

京剧中的“唱”占首要地位。京剧首先是一种唱腔艺术。京剧中凡是有名的戏都有若干精彩的唱段,并在观众中广为流传。京剧唱腔的韵味,往往体现了京剧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懂得欣赏京剧唱腔的韵味,就不能在观赏京剧时获得深层次的美感。

“念”是指念白,就是人物的说话,在京剧中主要起叙事的作用。念白分韵白和京白两种。韵白是音乐性很强的朗诵,比较文雅,有身份的人一般用韵白。京白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朗诵语言,具有干净、利落、爽快的特点,一般是身份低的人使用。“唱”要有韵味,“念”也要有韵味。

“做”和“打”是演员利用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和情境。做,包括身段、眼神、独舞、群舞等,其中有纯粹的舞蹈,但多数是把日常生活里的动作舞蹈化。打,是武术、杂技的舞蹈化,用来表现竞技或战斗的场面。由于京剧艺术“虚拟”的特点,所以演员“做”和“打”的表演有极其广阔的空间。在《拾玉镯》中,少女孙玉姣和青年书生傅朋互相对视,顿生爱意,两人目光似乎连成一条有形的线。这时,剧中的刘媒婆用烟袋锅去钩这条线,她用力向下一扯,两人的眼光也随之向下垂落,她一放松,两人的视线立刻反弹回来。这种表演就产生了很大的趣味。演员的“做”和“打”,当然是服务于整个“戏”(意象世界),但它本身又往往有一种形式美和技巧美。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的一段虞姬舞剑的表演,就有一种形式美,受到观众欢迎。至于技巧美,那就是京剧中一些需要特殊技巧的高难度动作,常被人称为“绝活”。京剧表演的独特性在于唱、念、做、打集合于一两个主要演员身上。

1 京剧都有什么知识知识

发展简史 一、孕育期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

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

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

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

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

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

‘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

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

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

“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 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

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

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

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

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

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

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

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

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朱大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

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绝》 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 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

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l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三、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

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

2 京剧的基本常识和一些知识

对不起,我只搜到这些概念,不知有用吗?

京剧:也叫“京戏”,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 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55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徽调班社,陆续进入北京演出,他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

“四功五法”:戏曲演员“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一说“口手眼身步”)五种技术方法的合称。这是戏曲演员的基本修养。

“角色”:传统戏曲中,根据剧中人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而划分的人物类型。如一般男子称生或末;老年妇女称老旦;性格粗豪的男子称架子花脸(副净)等。各自具有表演艺术上不同的特点。从戏曲史看,角色划分逐渐由简而繁。近代各戏曲剧种大都以生、旦、净、末、丑为基本类型,并各有较细密的划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演员往往专演一个类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种专门行当。习惯上,角色与行当通用。

“碰头彩”:戏曲术语。指演员一出台帘,观众即迎头报以热烈喝彩,俗成称“碰头彩”。

票友:戏曲、曲艺术语。它是非职业性戏曲、曲艺演员和乐师的通称。相传清朝初年,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到各地演唱子弟书,从事宣传,不取报酬,后来就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演员称为“票友”。票友的同人组织称为“票房”。票友演出称为“票戏”。票友转为职业演员称为“下海”。

四大须生

指30年代先后成名的四个京剧须生(老生)演员,即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四小名旦: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选出当时尚在科班或尚未满师的京剧旦角演员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响下,再次选举上述四人为“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二十年代先后成名的四个京剧旦角演员,他们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武场”:指乐器中的打击乐。如京剧的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过去,也指打击乐的乐师

“文场” :指乐器中吹、拉、弹的各种管弦乐。如京剧的胡琴、南弦子、月琴、笛子、唢呐等。过去也指演奏这些乐器的乐师、笛师等。

3 有关戏曲的知识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释义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其中,京剧(Beijing Opera)是我国的国粹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编辑本段]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时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

4 京剧全部基础知识

1)舞台和时空方式 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

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为“一桌二椅”。桌围和椅披上都有装饰性的绣花。

有时舞台上什么也没有。后来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戏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来。

有时在演出过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称为“二道幕”,用它把摆设桌椅、演员换装等准备工作挡在幕后,幕前可同时有演员表演,使京剧的演出更加紧凑。 京剧舞台的时间、空间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

大幕拉开后,在演员没上场之前,舞台并不表示任何时间、地点。京剧舞的时空是靠演员的活动来确定的。

比如,京剧中某个角色上场后,通过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书房。但是他下场后这个书房就不存在了,紧接着另一个角色上场,通过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条崎岖的山路。

当一个人在自己家里闲坐无事,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个圆圈(叫做“圆场”),他的家也就转换成他朋友的家了。 又如,当剧中人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感到震惊,这本是个瞬间的心理反应,但是为了刻画人物,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来歌唱。

相反,像写信、看信、饮酒过程,本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是为了简炼,只表演一下姿态,同时吹奏一支唢呐曲牌,就完成了。 因此,观众在欣赏京剧时,需要随着演员的念白、歌唱和表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才能理解戏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角色类型 京剧的角色类型俗称“行当”,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划分的。京剧的行当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变而来。

起初分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门角色。后来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剧目的丰富,严格的行当界线被打破了,综合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各行中又包容了几个不同的角色类型。 如生行中有: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有些唱打兼有的武将,如花云、岳飞、黄忠等,则属于“靠把老生”,亦归老生行)、武生(勇猛战将或绿林英雄)、小生(主扮演英武气盛、风流倜傥的人物,如周瑜、吕布,以及英俊的青少年人物)、红生(如关羽、赵匡胤一类人物),剧中的儿童一类角色,则称娃娃生。 旦行中有:正旦(或称青衣)(端庄娴静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 )、武旦(巾帼女将,绿林侠女及神话中的妖女灵仙等)、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性格爽朗风趣的妇女或刁顽的恶婆等)。

净(又称“花脸”)行中有: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武净(慓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 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行中有: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一类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等不同的行当,在唱、念、做、打、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在同一行当中,又分出若干流派。各派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艺术的理解,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3)唱腔伴奏 京剧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黄”,简称“皮黄”。西皮、二黄是两种腔调的总称,它们都分为若干“板式”。

这些板式都是以一种曲调为基础发展变化出来的。西皮、二黄都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板式,西皮还有“二六”、“流水”、“快板”。

西皮类、二黄类的同类各种板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节拍的强弱、整散,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繁简等。

这些板式既可独立成段,也可连接成套。不同的板式表达不同的感情。

在唱念做打中,唱居首位。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京剧除西皮、二黄外,还有“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等腔调。 京剧音乐也是程式化的,各种腔调、板式可以重复使用(当然不是完全照搬)。

例如《女起解》中的苏三唱“西皮慢板”,《汾河湾》中的柳迎春也唱“西皮慢板”。这在歌剧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因此,欣赏京剧需要仔细分辨唱腔的差异。 为了配合表演、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常常演奏一些器乐曲,这就是“曲牌”。

这些曲牌有长有短,有用唢呐、笛子吹的,有用胡琴拉的,各有各的用途。比如,元帅升帐吹“水龙吟”,迎送宾客吹“工尺上”,灵堂祭奠奏“哭皇天”等。

锣鼓在京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唱念做打都离不开它。它的特点是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用来加强节奏,制造气氛。

比如战斗场面,如果没有锣鼓伴奏,那是不可想象的。京剧锣鼓有许多锣鼓点子,叫做“锣鼓经”。

它有一定的打法,但又有灵活性。“锣鼓经”主要分为开唱锣鼓和身段锣鼓。

开唱锣鼓是唱腔前打的锣鼓,作为先导引出唱腔。身段锣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锣鼓。

京剧锣鼓还有个特殊作用,就是用来统一各种表现手段。凡是唱念做打的转换,舞台节奏快慢的调节,都是靠锣鼓来完成的。

因此锣鼓贯穿全剧始终。 京剧的念白也很有特色。

它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音乐性的舞台语言。 京剧的念白主要分为“京白”和“韵白”。

京白是。

5 京剧基本知识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末行简称“末”。

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

龙套:比配角更小一点的角色。大多扮演士兵、衙役、随从、群众之类的人物。

别觉得这些人不重要,尤其是在战场上,四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他们经常扛着各类旗子根据剧情需要跑上跑下,跑来跑去(所以又叫跑龙套)。这一跑,战场上宏大的气氛也就出来了。

文场:京剧伴奏里的管弦乐队,乐器主要包括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唢呐等这一批不用敲打的乐器。丑行简称“丑”。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板眼:戏曲音乐名词,就是节拍。

因为京剧里节拍是用鼓板掌握的,遇到强拍都击板,所以这一拍就叫做“板”,次强拍和弱拍敲鼓或者用手指按拍,称为“中眼”“小眼”,合起来叫做“板眼”。武场:京剧伴奏中的打击乐队,乐器主要包括鼓板(单皮鼓和檀板)、大A、铙钹、小锣。

6 京剧方面的常识

行当:生旦净丑

1生:分为老生,小生,武生

2旦:分为青衣,老旦,刀马旦等

3净:俗称花脸

4丑:文丑,武丑,彩旦(俗称丑婆子)

流派:

老生的流派主要有谭派,余派,马派,高派,言派,杨派,奚派。

青衣的流派主要有梅派,程派,尚派,荀派,张派,黄派

老旦的主要流派有李多奎的老李派和李金泉的新李派

花脸的主要流派有裘派,袁派,金派,郝派,侯派

小生的主要流派有姜派和叶派

当代比较有名的京剧名家:于魁智,李胜素,张火丁,孟广禄,王平,王佩瑜,史依弘等。

如果

7 关于京剧的知识

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 “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

京 剧 的 形 成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

戏曲小知识

1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间捐献的飞机命名为?

答:香玉剧社号。

2豫剧的音乐结构属于?

答:板腔体。

3请说出豫剧五大名旦及其一个代表剧目?

答:常香玉,《红娘》、《白蛇传》、《花木兰》;陈素真,《宇宙锋》、《春秋配》;崔兰田,《桃花庵》、《秦香莲》;马金凤,《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阎立品,《秦雪梅》、《藏舟》。

4我省第一位获“梅花奖”的演员是谁?

答:汤玉英。

5戏曲的基本功有哪些?

答: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6京剧的武戏锣鼓经有哪些?

答:四击头、紧急风、小四击头、马腿、串子等。

7豫剧《跑汴京》还叫什么名字?

答:《八件风》或《对绣鞋》

8什么是戏曲中的叫板?

答:演员在起唱前对鼓师的暗示。

9《卷席筒》中的“小苍娃”属于什么行当?又称什么?

答:丑行;又称“三花脸”。

10豫剧《花木兰》的编剧是谁?

答:陈 。

想知更详细可登录以下网站

京剧的基本知识

京剧曾称平剧,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下面是我分享的京剧的基本知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京剧的发展史

清代初期,昆腔、京腔盛行北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光绪年间,京剧艺术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了京剧现代戏。

二、京剧的唱腔

京剧的唱腔分为“二黄”和“西皮”两种声腔。 “二黄”是一种节奏舒缓、旋律平稳、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的声腔,适合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

“西皮”是一种节奏紧凑,旋律起伏变化较大,唱腔流畅、轻快、明朗、活泼的声腔,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三、京剧的场面和剧种

京剧的乐队称做“场面”或“文武场”管弦乐部分叫做“文场”打击乐部分叫做“武场”

著名剧种360多种: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秦腔、川剧、昆剧、粤剧、花鼓戏

四、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是依据人物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来划分的,一般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生 、 旦 、 净 、 丑 ” 是 什 么 其实 不 过 是 角 色 分 类 。 “ 生 ” 是 男 性 正 面 角 色 , “ 旦 ” 是 女 性 正 面 角 色 , “ 净 ” 是 性 格 鲜 明 的 男 性 配 角 , “ 丑 ” 是 幽 默 滑 稽 或 反 面角 色 。每 种 角 色 又 有 表 明 身 份 的 脸谱 、 扮 相 等 , 只 要 演 员 一 上 场 , 你 一 望 便 知 。

生:是 男 性 角 色 的 统 称根据角色的年龄、性格、表演特征、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致可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文武老生”、“末”、“外”、“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红生”、“娃娃生”、“小生”、“武小生”、“纱帽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等

小生:戏曲行当名。属“生”行分支。主要是扮演青少年男子。在舞台表演上,不戴髯口,俊扮,用假声发声。

老生,亦名“须生”。戏曲行当名。属生行分支。在传统戏曲中,泛指带胡须(即“髯口”)的角色。专门扮演中年或老年的男性角色。

红生:戏曲行当名。属“文武老生”行。武生亦兼之。因化妆时,勾画红色脸谱而得名。在舞台表演上,主要是演勾红色脸谱的角色。如《青石山》中的关羽。

旦 戏曲行当名。旦之名始于宋杂剧,即宋杂剧中的“装旦”。在元代杂剧中,旦行又分为“正旦”、“小旦”、“搽旦”等。其中“正旦”同“正末”是两个并重的主要行当,正旦扮演剧中的女主人公。明清以后,旦行泛指扮演舞台上的女性角色的行当。根据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表演特征,可分为“正旦”(即“青衣”即)、“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正旦亦名“青衣”。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扮演端庄、娴雅的青年、中年妇女,大多为剧中的女性主要角色,身段优美、动作妩媚、大方,体现人物的端庄、典雅。

花旦: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扮演天真活泼、小家碧玉或身份低下的青、少年女性角色。如《天女散花》中的天女。

刀马旦: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专门扮演提刀跨马、武艺高强的巾帼英雄。这类角色的身份大都是女元帅或将领。如《抗金兵》中的梁红玉。

净亦名“花脸”。戏曲行当名。净之名源于宋金北杂剧中的“副净”。原本扮演以插科打诨、滑稽调笑为主的喜剧角色,后世渐专工扮演性格粗犷、性情豪放、形象高大的男性角色。在舞台上,以宽宏厚实的声腔,大幅度的身段动作,刻画粗犷、豪放的人物形象。讲究工架大,勾大花脸的脸谱。净行中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的不同分为“大花脸”、“二花脸”、“武净”等行。

大花脸:亦名“黑头”、“铜锤花脸”。戏曲行当名。属“净”行。在舞台上常扮演地位较高、举止稳重、性格憨直、具有正义感的人物。如《铡美案》中的包公。

二花脸:亦名“架子花脸”。为了区别于以唱为主的“大花脸”,故称以做功为主的净角为“二花脸”。戏曲行当名。属“净”行。在舞台上,大多扮演性格勇猛、豪爽、粗鲁的人物。如《长板坡》中的张飞。

丑 戏曲行当名。从宋元杂剧到现代,各戏曲剧种都有这一行当。因为在鼻梁上先抹一小白方块,然后勾画脸谱,所以俗称“小花脸”以区别于“大花脸”。又同净行中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故又俗称“三花脸”。

在舞台上,专门扮演行动滑稽、语言幽默,相貌丑而不怪,很风趣的男性角色。有时也扮演性格奸诈、内心险恶、悭吝卑鄙的人物。

根据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丑行又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类。

文丑:戏曲行当名。属“丑”行分支。同“武丑”相对,专门扮演为不具备武艺,或在舞台上不作翻腾、跳转一类技巧表演的角色

武丑:戏曲行当名。属“丑“行分支。“同”文丑相对,在舞台上专门扮演武艺高强、性格机警、动作灵敏的滑稽人物。如《十五贯》中的娄阿鼠。

方巾丑:亦名“褶子丑”。戏曲行当名。属“文丑”行。在舞台上大多扮演头戴方巾的文人,如衙门书吏、谋士、儒生,俗称“丑公子”。如《群英会》中的蒋干 。

四大名旦

人物介绍—梅兰芳

梅兰芳(公元1894—1961年),工旦。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江苏泰州,长期居于北京。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国内观众对其十分欢迎和喜爱,“梅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出身梨园世家。

梅兰芳八岁开始跟吴菱仙学艺,后来带艺搭入“喜连成”科班,随后又在“翊文社”、“双庆社”、“喜群社”、“崇林社”等班社演唱,不久自成剧团,一直担任主角,声名大震。

一九一九年曾到日本,一九三零年曾到美国,一九三五年又到苏联,受到世界戏剧界的尊崇。与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并列为世界戏剧艺术三大表演体系的代表人物,成为蜚声国际的世界名演员。

在国内舞台上,他和杨小楼、余叔岩被誉称为“三大贤”;又和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被誉为“四大名旦”,名列榜首。

梅兰芳不但为后人开创了广阔的艺术道路,还是我们做人的楷模。他一生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凡事先想到别人的难处。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国,他在上海八年不登舞台,并蓄须明志,忠贞不屈。他爱憎分明,骨气凛然,称得上是我国第一爱国艺人。

人物介绍—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工青衣。满族,生于北京。6岁学艺,11岁开始登台,12岁参加营业演出。先后师从众多京剧名家,并广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其表演艺术突飞猛进,声誉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细腻,艺术上富于独创性,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

五、京剧的脸谱

什么叫脸谱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颜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

脸谱分类

根据描绘着色

根据脸谱图案排列

根据脸谱色彩

京剧的一张脸谱很少有超过四种以上的颜色,而且有一个主要色调,主色来区分人物的性格和属性。

红色:在脸谱中是最“正”的颜色。

白色:在脸谱中是最“邪”的颜色。

**:用来表现残暴的角色。

**、绿色:用来表现江湖的草莽豪杰。

黑色:表现性格鲁莽的正派角色。

金色、银色:是神仙鬼怪。

脸谱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形”、“神”、“意”三个方面,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脸谱,并且作为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表现手段。它不仅是为了化妆,更是为了艺术形象的完美。

唱脸谱

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bei-jing o-pe-ra

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 愣往脸上画

“四击头”一亮相 美极了 妙极了 简直OK顶呱呱

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

紫色的天王 托宝塔 绿色的魔鬼斗夜叉

金色的猴王 银色的妖怪 灰色的精灵 笑哈哈

一副副鲜明的 “鸳鸯瓦” 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

一笔笔勾描 一点点夸大 一幅幅脸谱 美佳佳

;

以上就是关于京剧知识介绍不超50字全部的内容,包括:京剧知识介绍不超50字、京剧基本知识、有关京剧的小知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7473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