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丞相的文秘称为主簿。
主簿是是中国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据《文献通考》卷记载,“盖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郡县皆有之。”而“汉、魏、晋以下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
要讲汉代皇权和相权之划分,让我先举一实例:当时皇帝宰相,各有一个“秘书处”,而两边的组织,大小不同。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这真是皇宫里的“秘书”了。汉代开始的尚书,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愈弄愈大。最先尚书只是六尚之一,这是皇帝的秘书处。若说到宰相的秘书处呢?共有十三个部门,即是当时所谓的十三曹,一个曹等于现在一个司。我们且列举此十三曹的名称,便可看出当时宰相秘书处组织之庞大,与其职权之广泛。一西曹,主府史署用。二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并包军吏在内。二千石是当时最大的官,以年俸有两千石谷得名。可见朝廷一切官吏任免升降,都要经宰相的秘书处。三户曹,主祭祀农桑。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略如唐代的枢密院,明代的通政司。五词曹,主词讼,此属法律民事部分。六法曹,掌邮驿科程,这像现在的交通部,科程是指一切交通方面之时限及量限等。七尉曹,主卒曹转运,是管运输的,略如清代之有漕运总督。八贼曹,管盗贼。九决曹,主罪法。此两曹所管属于法律之刑事方面。十兵曹,管兵役。十一金曹,管货币盐铁。十二仓曹,管仓谷。十三黄阁,主簿录众事,这是宰相府秘书处的总务主任。这十三个机关,合成一个宰相直辖的办公厅。我们只根据这十三曹名称,便可想见当时政务都要汇集到宰相,而并不归属于皇帝。因为皇帝只有一个笼统的尚书处,只有一个书房。最先的尚书也仅有四人,而宰相府下就有十三个机关。这相府十三曹,此诸皇室尚书的范围大得多,而且此十三曹的权位也很重,也竟俨如后代之专部大臣。可见汉代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才是政府的真领袖。以上单据一例来讲皇室和政府的区别。从中国传统政治的大趋势看,一般意见一向是看重这区别的。
现在说到汉代中央政府的组织。当时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它是副丞相。按照汉代习惯,用现代语说,这里有一种不成文法的规定,须做了御史大夫,才得升任为丞相。太尉虽与丞相尊位相等,实际除却军事外,不预闻其他政事。因此当时最高行政长官实在是丞相。依照文字学原义,丞是副贰之意。所谓相,也是副。就如现俗称嫔相,这是新郎新娘的副,新郎新娘不能做的事,由嫔相代理来做。所以丞是副,相也是副,正名定义,丞相就是一个副官。是什么人的副官呢?他该就是皇帝的副官。皇帝实际上不能管理一切事,所以由宰相来代理,皇帝可以不负责任。为什么又叫宰相呢?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祭祀是最重要事在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于是他家里的家宰,也就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本来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作副官称相,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蜕。但正因如此,所以秦汉时代的宰相,他不但要管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这在周官书里的天官冢宰的职权,便是如此的。但现在的宰相,他既要掌管国家政府的一切事情,他再没有工夫管皇帝的家事,于是在御史大夫,即副丞相之下,设有一个御史中丞,他便是御史大夫的副,这个人就住在皇宫里。那时凡具中字的官,都是指是住在皇宫的。皇室的一切事,照例都归御史中丞管。御史中丞属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隶属于宰相,如实则皇室一切事仍得由宰相管。从另一方面讲,宰相的来历,本只是皇帝的私臣,是皇帝的管家,自该管皇宫里的事。那是封建旧制遗蜕未尽。但从另一方面看,只好说,皇帝也不过市政府下面的一部分。所以宫廷事,也归宰相来统治。那时,皇帝有什么事,交待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报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转报宰相。宰相有什么事,也照这个手续,由御史大夫转中丞,再转入内廷,这是当时皇帝与政府关系之大概。
历代有丞相、相国和宰相各种称呼,甚为混乱,许多人以为它们指的就是同一个职位,只是称呼不同而已。其实,宰相与丞相和相国不同,它并没有成为一种实际的官职,只是对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大臣的泛称而已。而从秦始皇创三公九卿制度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丞相”在多数情况下就一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官职,当他掌握实权的时候,就等于宰相;不掌握实权时,就只是一个虚衔,地位虽高,却无实际职务。
宰相称呼屡经沧桑、多有变化,反映了皇权和相权激烈竞争的历史事实。秦始皇草创三公九卿制度,到汉朝以后逐步得到完善。刘邦夺取天下,萧何立下大功,可谓劳苦功高,于是被任命为丞相,并尊称“相国”。此时丞相仅一人,掌握军国大权,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萧何之后,曹参、陈平、王陵相继为相。但到了吕后掌权时,就增加了一个丞相,分别称左丞相和右丞相,以右为尊。吕后增加丞相数目是为了分割丞相权力,使之互相牵制、彼此监视,无形中就加强了皇权。
汉武帝即位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武帝好大喜功,对权力有极大的欲望,无法容忍地位尊崇的丞相在下面约束他的行为举止。他召集了一批文学贤良之士,任命为尚书,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并帮助起草诏令,商议国家大事。权力渐渐集中到地位低微的尚书身上,丞相地位虽高,却无决策权,只有听命行事的份儿。到了东汉,更是成立了尚书台,专门负责起草诏令,决策军国大事,丞相反成虚职。大臣要参预管理决策国家大事,非加“录尚书事”衔不可。到了这个时候,大臣中只有加上“录尚书事”衔的人方可称得上是宰相。
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到唐朝的时候,三省六部制日渐完善起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审议决策,有权驳回中书省的决策,尚书省则负责执行,三省互相牵制。此时可称为宰相的人就大大增多。中书省有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有侍中二人,尚书省有左右仆射二人,这些人都是宰相,他们集中在政事堂中,组成议事机构,共同决定国家大事。众多宰相之中,又以一人为首,称为宰辅,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均曾担任过这一职务。从一个宰相到多个宰相,避免了一人专权独断的局面,是历史的进步。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
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宋元朝时国家权力集中到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其助手参知政事则为副相。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仍然沿用元朝的制度,设丞相一员。丞相位高权重,与朱元璋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的理想产生矛盾,于是朱元璋借胡惟庸阴谋作乱之机,彻底废除丞相一职,并约束子孙后代不可再设丞相一职。丞相作为官职至此寿终正寝,但是宰相仍然存在。
明成祖朱棣设置内阁,到明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之首称首辅,渐为百官之首,与前代丞相无异,也可称为宰相。清代雍正以后,设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则仅有军机大臣可称宰相。
历代宰相称呼的变化,是皇帝集中权力的结果。皇帝莫不想将国家权力集于一身,但以一人之力治理天下,不免力不从心,不得已在宫内召集一批地位卑微有学问的人作为顾问,使他们参预朝政,以与外朝的宰相抗衡。但时间一久,宰相的权力不免又转移到这批人身上。东汉的尚书台,魏晋的中书省、门下省,再到后来的内阁学士、南书房、军机处,莫不是这种权力转移的结果。
诸葛亮是汉丞相 只不过是刘备创立的汉
所谓的蜀汉或者蜀 都是后世历史学家加上去的 刘备当初创立的就叫汉 刘备一直以称汉室宗亲 曹丕废献帝自立为魏 刘备则在成都称帝延续汉祚
所以诸葛亮是汉丞相 只不过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开来 把刘备建立的汉称为蜀汉《因建地在蜀未能实现一统 所以虽为汉 在史学家心中却只能是蜀》
来看看三国的具体情况:
刘备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以“吴”为国号。他们沿袭了古制,设有丞相。分别是诸葛亮和陆逊。
曹魏的情况比较特殊。曹操活着的时候,以“汉丞相”身份经略全国,自认为代表的是国家正统东汉王朝,至死不称帝,也曾经对后代予以约束。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汉丞相”职务。曹丕却于公元220年称帝,以“魏”为国号。在曹丕心目中,对“丞相”一职很纠结:一来自己父子两代为丞相,心理上忌讳其他人被称为丞相;二来,他的“帝业”得自于丞相,不希望自己重蹈覆辙,被丞相取而代之。因此,曹魏废除了丞相制度,将丞相的职权分散于中书监和中书令等职位之中。因而,曹魏没有丞相。
"汉丞相曹参"的拼音是:[hàn chéng xiàng cáo cān]
汉丞相曹参,字敬伯,汉族,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西汉开国功臣,名将。
在秦末汉初那个英雄辈出、风云变幻的年代,涌现出无数让人激动不已、至今怀念的人物:刘邦、吕雉、项羽、萧何、张良、韩信、樊哙、陈平、周勃甚至一些二流人物也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比如范增、英布、彭越、章邯等人。但有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甚至可以称为汉代的姜子牙,却长时期隐没在历史的迷雾中,犹如云雾中的庐山一般,让人难以窥见到他的真面目。但如果我们翻开满是尘埃的典籍就会发现,这个人整合了汉初重要的政治势力,为刘氏皇权的巩固和吕氏集团的覆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然他没有能看到吕氏集团的覆灭就先于吕后撒手西归,从而将这一功劳都交给了周勃、陈平等人,可谓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个人就是汉初名相——曹参。
和高帝、吕后、萧何一样,曹参也是出自于沛县那个小小的圈子,担任秦王朝的狱掾职务。这个职务放在现在,是县监狱的工作人员。考虑到曹参在沛县官场的声望仅次于县令和萧何,曹参极有可能是沛县监狱的典狱长。在沛县这一亩三分地上,县令仅仅是流官,以萧何与曹参为代表的本地吏员才是真正的主宰。
与文质彬彬的萧何不同,曹参起初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粗粝的武将,当然这与曹参的工作性质有关。典狱长不仅要负责关押罪犯,而且很可能要维护一县的治安,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和文吏是很难担任这个职务的。可以想象,曹参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要和刘邦——当时沛县黑道的重要人物打交道,而且态度不会太客气。在刘邦受到岳父吕太公和好友萧何的提携,开始进入官场后,曹参极有可能在刘邦面前还是保持了一份倨傲。毕竟担任亭长的刘邦的日常只能之一就是负责追捕囚犯,隔三差五地向曹参汇报工作,也是分内之事。当然我们的高帝在人情世故方面是练达的,应该和曹参相处得甚为融洽。不过在这种关系中,曹参为主,刘邦为从,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以上就是关于汉丞相的文秘叫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汉丞相的文秘叫什么、汉代丞相的政治地位、列举丞相制的演变过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