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的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这是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出自《横渠语录》:
这4句话是北宋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其意思是读书人其心当为天下而立,其命当为万民而立,当继承发扬往圣之绝学,当为万世开创太平基业,说出了读书人应当有的志向和追求:天下、万民、圣贤之道、太平基业。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学的创始人,世称“横渠先生”。
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这4句话代表的理想追求吧。
“为天地立心”,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
“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如何活出自性本然的生活
自在人生分两大部分 前13课讲理论篇 需要掌握的一心三藏 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很重要 是佛陀菩提下顿悟 阳明龙场悟道 也是我们想自在人生的基石 只有一乘法才能渡你的苦厄 我们除了讲般若智慧 还要讲如何活出你的自性 活在般若智慧当中 不然你怎么在生活中落地实修呢
从这节课开始到课程结尾分享实操篇 俗称做功课 其实这只是一个方便说(所谓功课 即非功课 是名功课) 没有什么额外的功课需要你去做 这只是你自性的流露 所谓的做功课就是活在你的自性当中 因为我们以前没有活在自性当中 我们现在让自己重新恢复活在自己的自性当中
如何做功课?
格物致知(心自在)知行合一(行自在)
你能做到这两个 就能让自己远离一切烦恼 渡一切苦厄 自在人生
这节课承上启下 转折的课程 对之前理论篇做一个总结 对下面功课篇做一个开启 不详细讲解做功课 只是把你从自在人生的理论篇引入功课篇
法尔如是 来自佛法 能够说明正确生活的方式
法尔如是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活在你的自性当中,活在你的本体当中,活在你的天性当中,活在觉当中,活在真理、真相当中,活在道当中,活在般若智慧当中,活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中,活在一心三藏当中。
法就是效法、依照,是个动词,尔就是你,如是空如来藏,是就是不空如来藏,如是就是空不空如来藏,如是就是一心三藏。和道法自然一个意思
既然法尔如是是活在真相 觉当中,那如何活在觉 真相当中?也就是如何法尔如是?(第一节课)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法尔如是意味着你一定是活在清净当中的,否则就不是法尔如是 你就不是活在真相 活在觉 活在你的自性当中 (第二节课)
也就是不管怎么样 你都清净 是绝对的清净 不是相对的清净
比如:
我现在心情很好我清净 别人骂了我我烦恼嗔恨 我就不清净了 你把清净变成了有条件的 相对的
而应是我现在心情很好我清净 别人骂了我我还清净 我现在情感美满我清净 我破产事业还清净 我有很多钱我清净 我负债我还清净 我身体健康我清净 我身体有疾病还清净
所以法尔如是要一直活在你的清净当中
如何活在清净当中?
一、格物致知(也是方便说,其实就一个字觉)(觉的一种表示方法是格物致知,也叫自我疗愈,叫这些名词是方便理解),这是唯一的方法!其他的方法全都是幻相 不究竟 释放情绪都不彻底 搞不好就入魔(还是要活在一心三藏 觉当中,因为你的自性是清净。)
我们之所以不清净 是我们在觉上加了念 有了分别心
上节课我们讲你不清净是因为你有情绪 所有情绪来自于信念 想恢复清净 就要把引起情绪的信念瓦解掉 如何瓦解?就是把由信念引起的情绪释放掉 与之相对应的信念也就被瓦解
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王阳明
恢复你的自性只有释放你的情绪 你的人欲越来越少 存天理去人欲
情绪释放越多 你的自性就恢复越多
这个释放方法只有格物致知 没有其他
二、以上是你的心清净了 然后还要在生活中做的每件事是清净的 这就是第二个功课 知行合一
当你的心清净 你的行动也是清净的
而我们大部分人不知行合一
我们大部分人的行动是出于人欲 控制 抓取 为了衣食住用行奔波 忙碌 为了你的名财利抓取贪婪 所以你的行动是不清净的 如果你想活在清净的行动中 就是知行合一
我们都误解了行动的概念 我们都误解了行动 我们强调的行动是小我的 是错误的
你要做到知行合一 你还要明白能生万法
本自清净 能生万法 怎么生的?也就是空生妙有 妙有是一念变现 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的一切 全部都是念念叠加的产物 人生三大主题也是念念叠加而来 也就是你渴望有美好的情感 破碎的情感 你有多少财富 你的健康 都是念念叠加决定的
我如何由这个念来创造我的人生?
不仅仅是看好的听好的说好的 体验好的 不好的不说不听不惦记 (比如高端体验 包括你不去想不惦记:你真的时时刻刻感觉都很好吗?),这不是真相 真相是什么 每个念都有一个振动 这就是另一堂课 心即理也
你明白了都是空生妙有 都是念念叠加 那这个念怎么叠加出来的?也就是感觉 频率 你给出去什么感觉 就接受到什么境遇 这是唯一的造物法则 你有什么样的念,你就有什么样的感觉,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就有什么样的念!(这句话正过来反过来说都成立的),你只要掌握感觉就可以
为什么你会感觉不好?因为这个念不受你控制,你掌控的都是六粗的念 ,还有三细的念你觉察不到
就好比一台机器一直在运转 这个念就是机器运转的产物 而这个机器运转不受你头脑控制 小我控制 你所谓的看好的听好的体验好的是这个机器运转的产物
你掌控的六粗的念已经不能决定你的人生产生好坏 即使你听好的想好的…你并不能做到一直清净 所以这个方法不究竟
那怎么办呢?
反过来的这句话 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就有什么样的信念!所以只需觉察感觉 每个当下你感觉好吗?清净吗?法喜吗?
前五堂课让你明白感觉决定一切 虽然是念创造出来的 你不能把控每一个念 有些细微的念你把控不到 你就觉察一个关键的东西 感觉
所以感觉很重要 感觉创造了一切 虽然空生妙有 念念叠加出来的 决定让你感知到这个念是好还是坏 是你的感觉情绪决定的 所以你当下只要是清净的 就一定要越来越好
说一千道一万 最终落实到你的感觉上面 你的状态情绪上面 只要把握住了感觉 就把握住了念 这就是整个课程的脉络 包括如何做功课
想让人生三大主题好 就问自己每个当下我感觉好吗?感觉好他们都会好 只要感觉不好 他们都不会好 人生就很简单
感觉不好 就格物致知让自己恢复清净 清净了就让自己知行合一 让自己每个行动都是清净的行动 这个前提你必须创造的真相 当下的状态 感觉如何?否则你不会去做功课
这就是不要操心你的人生 但要操心你的良知。~王阳明
境遇(也就是你的情感财富健康)不重要,状态才重要
当你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就是在法尔如是,当你在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就活在了你的自性当中,心清净行清净,活在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本觉常照状态,你就让这个神性为你去创造了。
前面课程很重要 功课很简单 理论课你吃不透 功课你不敢做 为什么?
比如:你现在负债 你不去解决债务问题 你天天做功课你受的了吗?你敢做吗?
但当你懂得这一切都是由感觉创造的你就敢了 所以理论篇我们又讲了三位一体 夭寿不二 本自具足 缘聚缘散 分别破了行动的健康 财富 情感的迷思 讲了它们的真相是什么
出处:北宋张载《张子语录·语录中》
原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译文:
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扩展资料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
第二句“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
参考资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
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6�1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名为“王”,一种名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①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为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横渠四句”出自张载《横渠语录》,原文如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译文: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扩展资料“横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
1、 “为天地立心”,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
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4、“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参考资料:
横渠四句,是指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张载的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2006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引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迹。“横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
1、 “为天地立心”,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4、“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叶采解:“天地以生生为心,圣人参赞化育,使万物各正其性命,此为天地立心也;建明义理,扶植纲常,此为生民立道也;继绝学,谓缵述道统;开太平,谓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泽,垂于万世。”按:宋代理学家认为儒学道统自尧、舜、禹、汤、周文王,至于孔子,至于孟子。孟子既没,其道不传。至宋儒兴,才倡明了千载不传之学。故称“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道,《横渠文集·性理拾遗》作“为生民立命”。
作者介绍
编辑 播报
张载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徙家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后其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横渠遂辞官。归家后,专注于读书讲学,开创“关学”,名震一时,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病逝于潼关。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宁宗赐谥“明”,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封郿伯,从祀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儒张子。
年少时博览群书,颇有出仕建功之志,但在范仲淹勉励下,投身学术研究。出入佛老,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儒家思想。
横渠一生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研究面广泛,对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和农学、军事、政治等都有独到的成果。与二程的“洛学”不同,横渠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而非“理”。通过“气”的概念,张载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一元论”哲学体系。”冯友兰评价其为张载对中国哲学的一大原创性贡献。
横渠哲学从天道说起,由《易传》的解释开始,论述宇宙的本体是“气”。气的本初状态是“太极”。由于气具有阴阳这种彼此对立的属性,因此永远处于运动状态。气聚则成万物,气散则归于太极。由此,横渠得出“万物本是同一”的结论。他在《正蒙·干称篇》中把天地、宇宙视为一个大家庭,人应该亲近同类和万物,他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以上就是关于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意思、自在人生16-14 《法尔如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谁说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