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火星

关于火星,第1张

星人”与“黑生物”

时已初冬,火星40年未遇、几乎覆盖整个火星表面的巨大尘暴尚未散去,2001年11月上旬,西班牙科学家对火星又有了新的发现,火星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火星上存在黑生物”!这是匈牙利科学家最近在分析美国“火星全球勘探者”发回的照片后做出的判断。匈牙利科学家认为,火星南极有活的生物体存在,其生存类型相当于地球南极生物。这个匈牙利科学家小组指出,照片上显示,在火星冰雪覆盖的南极环形山有几千个黑色沙丘点,这说明在冰层下的地面有生命体,它吸收太阳能将冰融化,为自己创造生存条件。在地球南极冰雪覆盖的湖泊,也曾发现同样的情况。问题在于处在火星那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这一保存生命的方式能否正常存在。其他国家的科学家认为,匈牙利科学家的设想新奇大胆,但是要确知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只有在新的探测器降落火星,甚至只有在人类登上火星后才有可能。不过,我们还是想对火星生命做一番同样大胆而不失科学依据的猜想。

随着几年前俄罗斯花费数亿美元建造的火星探测器轰然一声化为乌有,美国的火星探测器先后踏上迢迢征途,火星和火星生命的话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10月29日,已飞临火星的美国火星探测器“2001火星奥德赛”,把它拍摄的第一张火星表面图像传回地球。此前一个星期,“奥德赛”开始接近火星,并两次进入火星大气层。“奥德赛”此行的目的是在火星上找水并观测火星地表,它虽然不能马上确认火星上是否有水和某种类型的生命,但可以判断火星哪些区域有这种可能。我们可以把“奥德赛”视为人类登陆火星前的探路尖兵。

火星有诞生生命的可能性吗?

火星在形成之后的一段时期中,据认为与地球有着同样的演化历程,也就是曾经存在海洋,有奔腾的河流和冒着浓烟的火山。对此,火星表面有大量残迹可以说明,曾因水流而形成的“泪滴”状沙洲地貌就是物证之一。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宇宙射线中的主要成分——质子流通过加速器照射火星原始大气——氧化碳、二氧化碳、氮及水蒸气的混合气体,分析生成的主要成分。实验证明生成了乙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根据这种实验结果判断,火星原始环境与地球同样有生命诞生的充分条件。

火星上曾经诞生过怎样的生命呢?试用地球的情况为例做一点说明。地球从40多亿年前形成开始,经历了10亿年的化学演化过程,导致了原始生命的诞生。这种原始生命可能是具有原核细胞的简单细菌,也就是拥有为繁衍所需的携带少得不能再少的遗传信息的遗传基因,为了能量代谢把微乎其微的酶用膜包裹起来的构造简单的东西。此后又经过20多亿年,这种简单生命才进化为真核生物。

这个过程在火星该是怎样的呢?正如前面谈到的,在形成后大约10亿年中,原始火星上有海洋,也有温暖湿润的大气,所以火星上出现与地球曾出现过的类似简单生物并不是难以理解的事。当然,海底的热水出口周围也应当是火星生命诞生的场所。但是此后火星慢慢“冷却”,生命进化的步伐变慢了,现在不清楚火星上是否出现过真核细胞生物。如果“冷却”的过程是异常缓慢的话,具有真核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生物有可能繁殖。如果“冷却”是急速进行的,火星上的液态水就会消失,那么不要说真核细胞,就连原核细胞是不是能出现都很难说了。

由此说来,火星是从什么时候、怎样“冷却”的,将是解开火星生命之谜的钥匙。火星表面存在大量超氧化物,火星上有水,通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氧气,火星生命也许一跃而获得了呼吸氧气的生存形式,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火星上曾诞生过相当复杂生命的可能性。

目前,解开这一疑问的关键在于研究资料不足,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对火星的探测,以上问题应当能弄清楚。

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有多大?

火星有很多地方与地球相似,在望远镜发明之后,许多天文学家对火星进行了不辍的观测,他们的观测得到了很多科学结论,也看走了眼,不由自主地走过一些弯路。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帕雷利就是这样一位天文学家。1877年8月火星大冲时,他在观测火星时发现,火星表面有许多线条状的地貌,他认为这是人工而成的运河,于是“火星人”之说不胫而走。19世纪末,不少描写“火星人”的科幻小说相继问世,最著名的当然要算是英国科幻作家威尔斯的《大战火星人》。无独有偶,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在自己建造的天文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长时间里,对火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并拍摄了大量照片,他宣布,在火星上发现了500多条运河,“运河是人工开凿的”,这无异于宣布“火星人”的存在。

随着人类观测手段的长足进步,火星的真实面目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火星的自转周期比地球多半个多小时;火星的一年是687天,差不多是地球的两年;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火星的体积不到地球的六分之一;火星的质量仅是地球的十分之一。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占95%,其中3%是氮,氧气和水蒸气含量极微。但“火星上究竟有没有生物”这个古老的疑问,至今没有得出确切的答案。

人类对火星生命的直接探索是在1976年,“海盗”号火星探测器首当其冲,此举距今已25年了。遗憾的是,当时“海盗”号否定了火星生命的存在。我们从那时“海盗”号拍摄的火星表面照片看到,整个火星地表都覆盖着红褐色,直径40厘米左右的岩石遍及视野,给人荒凄之感,没有一丁点儿绿色。天空就像地球的晚霞那样是火红色的。

火星上存在不存在生物,现在谁都难以断言,可是除了地球,在太阳系的行星当中,火星是最有可能诞生生命的。这种看法的根据就是火星上有水。火星曾存在过海洋,那么这些水跑到哪儿去了呢?要明白无误地回答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资料,但是作为回答之一,在火星的极冠至少存在冰。在火星的南北极存在着冬季形成的季节性极冠,以及长年存在的极冠。季节性的极冠是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凝结而成,而长年存在的极冠主要是由水冷凝而成。火星北极冠直径1000公里至2000公里,厚度为4公里至6公里,扩展至北纬75度附近。

南极冠要小得多,直径为300公里至700公里,厚度为一两公里,位置在南纬86度以上。据认为,极冠之下是作为永久冻土的冰层,冰的总量如果折合成水的话,可以覆盖整个火星表面,水深达6米至500米。火星上存在如此大量的冰的事实是极令人吃惊的。尽管没有资料说明火星表面存在液态水,但是火星与地球相似,自转轴是倾斜的(地球自转轴的倾角是23.5度,火星自转轴的倾角是25.2度),因此一年中有四季的变化,极冠冰盖的周边部分将会或溶或冻。根据“海盗”号的观测,发现过火星地表的霜降,也就是说,在这种时候暂时存在液态水,由此可以推测某种生物也许至今仍能繁衍。

火星上存在怎样的生命?

科学家曾模拟火星环境制作了一个实验装置,把各种各样的生物置入其中进行生存实验。对地球形形色色的生物来说,大型动物和植物用这种装置来实验当然是不行的,从物种多样性来判断决定采用微生物进行实验,其中除了有充斥我们身边空间的霉菌、细菌外,还有只能在特殊环境(如高温或低温环境,无氧环境)中才能生存的那样一些“极限”微生物,也就是说采用尽可能广泛的微生物来进行实验。

生存实验结果表明,枯草菌的孢子、黑酵母菌孢子,乃至厌气性细菌和藻类在这个实验装置中生存的可能性都很大。为了解决火星极冠冰下埋藏的微生物是如何生存的,科学家用构成火星大气的气体覆盖在枯草菌孢子上,然后用达到照射2000年以上剂量的紫外线和宇宙线照射,它们几乎全部安然无恙。根据这个实验推测,在现在火星环境中,某种微生物也许能少量存在也可能繁殖,就算不能繁殖,其生存的可能性也是相当大的。

该到火星什么地方去探索生命?

说到探索火星生命,首先必须考虑到火星的地质年代和地形。在40亿年乃至35亿年前,火星同地球一样也有海洋,此后才逐渐“冷却”成为今天这种冰冷的行星,所以火星如果诞生过生命可能是在“冷却”之前的时期。现在认为,地球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了原始生命,单细胞生物繁衍起来。

该到火星什么地方去探索生命呢?在火星地形中,火星北半球火山口少的地区是比较新的地层,是生命诞生以后才形成的。从地质年代来看,大约在40亿年到30亿年前火星南半球形成的高原是由古老地层构成。因此,探索火星生命的首选地域应当是这种具有古老地形,特别是由流水冲刷形成的“水手谷”等地域。所幸火星上没有地球上的岩盘运动,古老地层古今如一。不过在这种地区找到仍生存的生物可能性不大,主要目的应是寻找原始生命的微小化石。如果找到现在火星上仍生存的生物有可能的话,那应当是在火星极冠的周围地区和地下永久冻土的含水层。

为了生存地球型生物,水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前面谈到的实验结果推测,在目前火星环境下有水存在的话,低温中的厌气微生物和原始营光合作用的细菌生存是有充分可能性的,或许它们仍处在缓慢的进化过程中。

采用何种探测方法更好?

1976年在美国执行的“海盗计划”中,“海盗”1号着陆舱在火星普拉尼蒂亚平原软着陆,“海盗”2号着陆舱在火星乌托匹亚平原软着陆,进行火星生命探索。“海盗”号探测器此行的目的是在火星表面寻找生命的征候。遗憾的是,“海盗”号探测器没能发现生命的迹象。但是,所有对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在火星表面都找到了,这是意义深远的。那时,“海盗”号为了探索火星生命,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而今天看来大有改进的余地。现在有了解决“海盗”号实验中疑点的非常特殊的方法:这就是把荧光显微镜与图像处理法相结合的方法。在适当条件下,使用某种化学物质就能产生与生物具有的酶反应发出荧光的物质。这就是让生物体发出荧光的原理。把这种化学物质掺入土壤试料,放置几分钟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如果存在生物它就会发出荧光。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结果也很可靠。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地球土壤,能够一个一个地检测出微生物细胞。进一步选定染色条件,还能相当容易地判别生物是死的、活的,或是死了,但仍在进行某种程度的分解。这种方法无须添加培养液加以培养,所以对于探测未知生命是很合适的。这种方法的有利之处还在于,能够把试料置于接近本来状态进行分析,可以同时了解生物的生态。如果把这种方法与遗传基因分析使用的“PCR法”配合使用的话,还可以了解哪种生物属于怎样的种类。在今后对火星生命的探索中,应当把荧光显微图像法和遗传基因分析法等直接探测方法与“海盗”号采用过的气体摄谱仪和质量分析法兼施并用。

在实际对火星进行探测之前,积累“从宇宙探测地球生命”的资料是必要的,也就是启用围绕地球运行的地球观测卫星,遥感观测沙漠和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地带,检测出沙漠的水分和有机物,测定永久冻土地带的生物生态和冻土的厚度等,现在应当立即着手进行实验,为即将实现的火星生命探索做好准备。

知识链接:火星有生命?

大约46亿年前当太阳系形成的时候,地球和火星也差不多同时诞生了。今天我们观测到的火星表面到处覆盖着沙漠和岩石,可是火星一度曾是拥有海洋和温暖气候的行星。

随着人类观测手段的长足进步,火星的真实面目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火星的自转周期比地球多半个多小时;火星的一年是687天,差不多是地球的两年;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火星的体积不到地球的六分之一;火星的质量仅是地球的十分之一。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占95%,其中3%是氮,氧气和水蒸气含量极微。但“火星上究竟有没有生物”这个古老的疑问,至今没有得出确切的答案。

人类对火星生命的直接探索是在1976年,“海盗”号火星探测器首当其冲,此举距今已25年了。遗憾的是,当时“海盗”号否定了火星生命的存在。我们从那时“海盗”号拍摄的火星表面照片看到,整个火星地表都覆盖着红褐色,直径40厘米左右的岩石遍及视野,给人荒凄之感,没有一丁点儿绿色。天空就像地球的晚霞那样是火红色的。

对地球生命而言,约在30多亿年前在水的环境中出现了氨基酸、核酸碱这样一些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由这类化合物生成了生物高分子——蛋白质和核酸。以碳化合物为核心,有机化合物通过一系列反应之后生命便出现了。科学家们一般认为,地球的原始大气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和水蒸气为主,很多科学家采用与曾在1953年进行的著名的“米勒实验”同样的实验方法,制成了种类颇多的氨基酸和核酸碱。

与这种化学演化实验的验证不同,近年一些研究表明,海底热水出口是地球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但是对生命诞生而言,最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核酸、蛋白质等生物高分子,以及作为细胞的构成物质——十分要紧的细胞膜,究竟是怎样生成的直到今天还没有弄清楚

关于火星的知识参考如下:

1、火星因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

关于火星最令人惊讶的事实是它独具一格的红色。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它的表面充满了大量的氧化铁,所以火星上的矿石和山脉一直在氧化。

2、比地球小

尽管它是太阳系中第二小的行星,直径“只有”6800公里,因此地球的体积几乎是它的两倍,但红色星球因其令人难以置信的地貌状况而享有多项行星纪录。

3、奥林匹斯山,太阳系中的最高峰

其中一项纪录是火星拥有太阳系中最高的山峰。火星上的奥林匹斯山火山,高约23千米,几乎是珠穆朗玛峰的3倍,山峰底部直径达到600公里。

4、最深的峡谷

它的另一项纪录是拥有太阳系中最深的峡谷,即靠近其赤道的水手谷。峡谷占地4000公里,甚至某些点的宽度达到700公里,深度达到7千米。

5、一年有687天

由于火星的绕行轨道半径大于地球的轨道半径,因此火星围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更长,火星围绕太阳转一圈总共需要687个地球日,这就是一个火星年持续的时间。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火星小资料

火星的极冠

在天文望远镜中,天文学家还发现火星的两极呈白色,气温都在冰点以下。这些冰域称为极冠。过去科学家认为,极冠是由水结成的冰组成的,近来科学家确认,极冠不是由冰,而是由二氧化碳凝固成的干冰组成的。它的范围随季节有亮区和暗区的变化。火星极区一到冬季,由于气温下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开始凝结,使得极冠加大,颜色逐渐变淡,北极可扩大到北纬65°,南极可扩大至南纬57°。一到夏季冰雪融化,极冠的范围也就缩小了,暗区就逐渐扩大和变暗。两极的极冠分别延伸到北纬80°和南纬84°。

火星的亮暗区域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便是火星上究竟有没有“火星人”和“运河”是否存在。

火星大冲

火星位于地球轨道之外,它绕日运动的轨道比地球绕日运动的轨道大,因此,火星绕太阳运行一周等于地球的2年。这样每隔2年多地球和火星就要接近一次。如果地球刚好在太阳和火星的中间,也就是火星与太阳的黄经度相差180°时就叫“冲”。火星冲日每隔2年多发生一次。如果火星在过近日点附近时恰好为冲的时候,它将最接近地球,这时称之为“大冲”。火星大冲平均每隔15年或17年才发生一次,而且总是在7月和9月之间。

火星冲日是观测火星的有利时机。这时的天文观测有许多新发现,最著名的发现当推火星的两个卫星。1877年8月火星大冲,美国天文学家霍耳使用当时口径最大的66厘米折射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两个“小月亮”。上次火星大冲的时间为1986年7月10日。下次的时间为2003年8月27日,视直径为251〃,位于宝瓶座,愿朋友们能在火星大冲时欣赏到火星表面那迷人的色彩变化。

火星运河

早在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夏帕雷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火星时,发现火星上密布着黑色线条,定名为火星上的河渠。然后又根据长期观测结果,绘制成火星图。谁能料到翻译者的一时疏忽,将意大利语“河渠”误译成英语的“运河”,以致“火星运河”一直被沿用至今。

火星上那些“有规则”的“运河网”,实际上并不存在。近年的火星考察发现,火星表面存在着大量长短参差不齐的干涸“河床”,这些奇特的“河床”纵横交错,达几千条之多,形成一个分布广泛的“河网”,其中最长的达1500公里,最宽的达60公里。

根据着陆火星表面的“海盗”号探测器发回的探测资料表明,这些宽阔的“河床”内,只有乱石和沙洲,连一滴水也未曾找到。但河床的结构不能排除它们是火星上古江河留下的痕迹,水分早已被蒸发或者流入乱石和沙洲之下的可能性。

“河渠”被误译成“运河”后,一词之差竟引起了一场科学史上近百年的大误会。开凿运河者必定是高级智慧动物、能开挖如此庞大的火星运河的

“火星人”,自然地成为地球人关注的焦点。一时间天文学家纷纷把天文望远镜对准火星,渴望观测到火星运河和开凿运河的“火星人”。美国天文学家洛威尔甚至变卖了自己的家产,在远离市区的沙漠高地上建立私人天文台,连续观测火星10多年,声称看到了500多条火星运河,并绘制出火星河网图。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学者季霍夫还在大学中开设“天体植物学”课程。甚至在1958年,前苏联一位教授作出了惊人之语:火星的两颗卫星是

“火星人”在史前时期为保存他们的文明而发射的“太空博物馆”。

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有关“火星运河”和“火星人”的争论自然结束了。在火星表面工作了6年之久的“海盗”号探测器,发回了大量的实地勘察资料,经过分析研究,基本上否定了火星生命的可能性。

两个卫士

环绕火星运转的有两颗卫星,即火卫一和火卫二。这两颗卫星于 1877年火星大冲时,由美国天文学家A·霍尔发现。火卫被发现后,一直受到天文学家们的关注。

“水手9号”就近观测了火星的这两个小月亮,拍摄了它们的特写镜头。原来它们是两块表面坑坑洼洼的大石头,很像两个病马铃薯,属于不规则卫星。它们几乎都在火星的赤道平面上运行。两者的轨道半长径分别为 9380和23500公里,相当于火星半径的28和69倍,说明它们的轨道接近火星。这两颗卫星环绕火星的公转周期与它们的自转周期同步。与月球始终以一面朝向地球的情况一样。火卫一的大小是:长28公里,宽23公里,高20公里;火卫二是:长16公里,宽12公里,高10公里。由于火卫一环绕火星的公转周期比火星的自转周期短,因此造成一种奇特的现象:从火星表面看来,火卫一每天西升、东落两次。“海盗号”探测器发现两个火卫上均有许多被撞击的陨石坑,甚至在一些老的陨石坑上还叠加有新的陨石坑。最大的陨石坑是火卫一上的斯蒂尼陨石坑,其直径约8公里。

关于火星卫星的起源,有两种学说,一种是俘获说;另一种是吸积说。

这两颗火星卫星是地——月系之外最容易被人登陆的地方。不久的将来,人类的足迹将踏上两颗火星卫星的表面。

火星大尘暴

用天文望远镜观测火星时,有时能看到像**云那样的东西,云的形状和大小是变化的,而且往往是由大气低层向高层,由局部向更广阔的区域发展开去,甚至发展到半个乃至整个火星表面,使火星变得昏暗和面目模糊,朦胧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这就是所谓的火星大尘暴。

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也发生尘暴,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只是地球上最大的尘暴也远比不上火星的尘暴。据估计,一次火星大尘暴扬起的尘埃总量可以大到100亿吨以上。

火星大尘暴的时间之长,也远非地球上的尘暴所能相比。1971年8月,是10多年来观测火星的一次最好机会,那年5月底,以探测火星为主要任务的“水手9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开始奔向探测目标。当时,远在好几千万公里之外的火星的气象条件是相当不错的。7月份,探测器才上路一个多月,只走了约1/3的路程,地面观测发现火星面上出现了黄云,表明那里开始刮起了大风,是即将出现大尘暴的迹象,表面变得一天比一天更加昏暗和模糊。11月,“水手 号”到达火星附近时,大尘暴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从9火星表面直到七八十公里的高空,统统被尘埃笼罩着。火星表面风尘滚滚,什么也看不清楚,更不要说观测细节了。

那时,火星上的风速特别大,大致为每秒180米以上。在地球上,一般把风力极大的台风定为12级,它的风速在每秒35米左右,即使是18级特大台风,风速也只有每秒60多米,与火星上的风速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水手9号”探测器只得在环绕火星飞行的同时,耐心地等待着,一直等了两三个月,这场大尘暴才慢慢平息下来,火星大气重新恢复宁静,表面也变得清晰可见。1971年的这场尘暴是迄今所观测到的最大尘暴,也是在其他行星上从未见过的。

火星大气非常稀薄,密度还不到地球大气的 1%。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形成一定的风力,而使尘粒移动和上升,风速至少也得有每秒四五十米。

谁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些人认为是这样的:由于火星上空气稀薄,又很干燥,昼夜的温度差本来就不小。火星绕太阳的公转周期是687天,每隔这么一段时间,火星运行到轨道近日点时,太阳对它的加热作用达到最大,比在远日点时大一半左右。其结果是空气得到更多的热量,温差变化更大,空气更不稳定,热空气上升导致扬起尘埃的开始。而一旦升在空中,它们就会吸收更多的热量,变得更热,更急剧上升。别处的空气也就以更快的速度跑来补充,形成强劲的地面风。地面风把更多的和更大的尘粒吹起来,形成更大的尘暴。尘暴就这样由小变大,向四面八方蔓延开去,形成罕见的大尘暴。

当尘暴把整个火星都笼罩起来后,由于尘粒的阻挡,太阳对低层大气和火星表面的加热作用显著减小,表面附近的温差减小,风必然减弱,尘暴也就开始衰退。风逐渐减小乃至完全平息下来,飘浮在空中的各种不同大小的尘粒,也就逐渐沉降到表面上来。由于大量尘粒的迁移,局部地形会有所改变,但一次尘暴就这样的烟消云散地过去了。

在火星极冠边缘和亚热带高地等处,风比较强的一些地方,区域性的尘暴时有发生。在每个火星年当中,这样的区域性尘暴有可能达到百次左右,一般都要好几个星期才平息。这真可以看作是火星上的一大特征和奇观。

从区域性尘暴发展成为全球性大尘暴,每个火星年中有一二次。使人感兴趣和纳闷的是,尘暴的发源地多数都是在火星的南半球,而特大尘暴的发源地似乎更是局限在几个特定的地区,像海腊斯盆地以西几百公里的诺阿奇斯地区。有人解释为火星北半球地势比较高,南半球就自然成为一个高度逐渐降低的斜面,由于南、北两半球之间存在的温度差,每当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形成了一股强风,它就会沿着斜面向南半球劲吹,尘埃就随着强风滚滚而来,风越刮越大,尘埃也越来越多,终于在南半球形成可以席卷全球的大尘暴奇观。

上述解释大体上讲了大尘暴是什么样的,但没有完全讲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因此不是令人十分满意的。

按说,火星大气的密度那么稀薄,对扬起尘暴、特别是大尘暴,是个不利因素,每秒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大风怎么会那么容易刮起来呢?不仅风速之大,而且时间之长,都达到了我们几乎无法理解的程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再说,那些与特大尘暴有关的特定区域,究竟是些什么样的地区呢?是由于地形特殊,还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而成为多数尘暴的发源地呢?真正的、具体的原因是什么?

另外,如果说火星运行到轨道近日点时会发生大尘暴,那么,并非每个火星年的同一时候,都发生全球性的大尘暴,而所发生的大尘暴,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等也不尽相同。可见,尘暴发源地所提供的条件一定是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响,这是些什么因素呢?

这些,都需要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科学家期望着今后发射的新的火星探测器和着陆器,能够提供更加能说明问题的数据和证据。人类登上火星,进而在那里建立基地,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21世纪的某个时候,人类的足迹真的踏上了火星,大尘暴的种种谜团最终会得到揭穿,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火星地质活动较不活跃,地表地貌大部分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形成,有密布的陨石坑、火山与峡谷,包括太阳系最高的山,奥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峡谷,水手号峡谷。另一个地形特征是南北半球的明显差别,南方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方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2015年9月28日,美国宇航局公布火星上有少量的水。

扩展资料

火星地形地貌

火星和地球一样拥有多样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峡谷,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由于重力较小等因素,地形尺寸与地球相比亦有不同的地方。

南北半球的地形有着强烈的对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则是充满陨石坑的古老高地,而两者之间以明显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众多峡谷亦分布各地,南北极则有以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和水冰组成的极冠,风成沙丘亦广布整个星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星

古希腊人叫它阿瑞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波斯人叫它尼尔高,罗马人称它马尔斯。人们经常把距离太阳第四近的火星同与他们掌管战争的神联系起来。主要原因是,火星看上去是红色的,让人联想起血的颜色。实际上,这红色来自于不是那么红的金星图中的氧化铁、硅酸盐等。简单地说,火星生锈了。

当天文学家开始用望远镜观测火星时,他们没有感到像观测金星时的那样失败。因为,火星的大气非常干净,只是偶尔会有云,所以天文学家可以直接看到火星表面。他们看到的是橘红色(并不是真的红色)的荒漠世界,其中散布着黑色的大陆状的斑,和两个若隐若现的极冠。

当人们可以看到火星的表面特征后,就可以测火星的自转周期了。火星上的一天有24小时37分,比地球略长半个小时。火星的自转轴与它的公转平面有一个25.2°的夹角(黄赤交角,地球的黄赤交角是23.5°),这使得火星上也有一年四季的变化。由于火星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约2年(地球上的年),火星上的各个季节长度也相当于地球上季节长度的2倍。

火星上季节的更替可以从极冠的变化看出来。每年到一个半球的春季时,该半球的极冠就会收缩变小。产生黑色的纹漫延到赤道,有人猜测这是极冠的冰化成水,随着水从极地流向赤道,火星上的植被开始了新一年的生长。当然,后来证实这个猜想是错误的。

火星的公转轨道椭得非常厉害。它离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亿多千米,可是在一个火星年中,它离太阳的实际距离会有3000万千米的变化(对地球来说,这个变化距离只有300万千米)。

地球以更快的速度绕太阳转(因为它离太阳比火星近),大概每2年从火星附近经过。天文学家把这个过程称为“冲”(古中国天文学家命名,西方人把它称为Opposition,即“相反,对面”的意思,指这时火星在天上处在与太阳相对的位置)。在冲的时候,火星整夜可见,它也处在离地球最近的地方,所以这个时候是我们观测这颗红色星球的最好时机。

有一年,一个意大利天文学家乔·斯基亚巴雷利报告说,在一个非常好的火星冲的观测中,他发现了火星表面上有河流状的黑暗条纹,他把那些条纹称为“通道”。不久,其他天文学家也观测到了那些条纹状的东西。这个消息也激励了一大批人加入观测火星的行列。其中之一,美国人Lowell在美国的亚利桑纳州建了Lowell天文台,专门用来观测火星。

Lowell把那些通道当成是火星上智慧生物修建的运河,用来把极冠溶化的水引向他们需要的地方。这个消息轰动了全球。

火星上有智慧生物的想法立时成了19世纪末科幻小说的主题,他们描绘了各种火星生物的形态和他们的生活方式。“火星通道”也成了最流行的东西。人们绞尽脑汁,用各种方法给火星人问候的信息,让他们知道地球上也有人居住。想法从点燃巨大的通信的狼烟,到上万人在撒哈拉沙漠上同时举起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向火星。1892年,法国科学院悬赏10万法郎给能和火星人联系上的人。当时,人们认为10万法郎太多了,因为和火星人联系是如此容易的任务。

1898年,H.G.Wells出版了他的新书《世界大战》:火星人不甘居住在满是沙漠的火星上,他们把贪婪的目光瞄向了绿色的地球。在1938年的万圣节(基督教的宗教节日)前夕,他们发动了战争。当然,这是虚构的,但还是有很多人看完之后感到毛骨悚然。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关于火星上生命是否存在的争论仍在继续。有一些声誉卓著的天文学家称他们看到了运河,可也有同样著名的天文学家称他们一条也没看到过。火星大气和火星温度的科学分析结果也开始让人们对火星生命的存在产生了疑问。

测量表明火星赤道地带的温度白天有28℃左右,晚上就下降到-132℃,这主要是因为火星的大气很薄,不能保持火星上的热量。这种气候是不适合生命存在的。

当然,我们不是亲自去的。我们是派我们的探测器飞船去的。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的“水手4号”飞掠火星,它发回来的照片显示火星上有许多环形山、火山和沙漠。这让那些期待火星生命的人彻底失望了。70年代,其他探测器进入了环绕火星的轨道,前苏联的“火星3号”还放出了着陆舱在火星上着陆,更为详细的观测了火星,以图发现火星上的生命迹象,可他们一无所获。

塔塞斯高地几乎有北美洲那么巨大,比周围的平原高6千米,是这个星球上最年轻的(约20亿~30亿年)地区,因为这里有很多巨大的活火山。

虽然火星的直径只有地球的1/2大,表面积只有地球的30%,可是它却拥有一大批值得自豪的自然奇观。“水手9号”从巨大的沙尘暴中首先看到的是几座巨大的熄灭的火山顶部。其中最大的火山是“奥林匹斯之雪”,可以覆盖整个科罗拉多州(美国的一个州)。它的火山口直径有55千米。

火山的高度主要是受它所在星球的重力决定的。这是因为火山的高度是受它支持自己重量的能力决定的。金星和地球的大小和质量相似,所以其上的火山高度相当。火山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38%,所以它上面的火山高度有2.5倍地球上的高。

火星上有巨大的峡谷,其中最大的是“水手谷”。此峡谷绵延5000多千米,宽200千米,比周围地面低6~7千米,谷壁十分陡峭,它比地球上最大的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6千米,深1.8千米)大得多。它不是由于水的冲蚀形成的,而是由于地质断层形成的。

约有1/4的火星表面有环形山分布,特别是在南半球。实际上,这正好是地球上来的探测器掠过的地方,所以给了人们留下火星很象月球的印象。火星上的环形山比月球上的浅,而且很少有直径小于3千米的火山存在,这都是风蚀的结果。

从火星上海拔最低的贺拉斯盆地到海拔最高的泰瑞斯高地,海拔相差了21千米。在地球上,从最低的马里亚纳海沟到珠穆朗玛峰只有12千米。

除了水手谷能和Lowell的火星运河地图对应上外,造访火星的探测船没能发回任何运河的照片。那些“运河”,被证实为望远镜的光学像差,只存在于那些想观测运河的天文学家脑中。火星运河的例子表明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是怎样愚弄他们自己“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

被很多天文学家看到的火星上季节更替现象到底是什么?那些从极冠到赤道地区蔓延的黑色纹被证实是由于火星上的季风带着浅色的灰尘覆盖黑色的岩石,或者把浅色的灰尘移走所造成的颜色变化。

火星大气很薄,以致液体水不能存在。极冠包含有冰和干冰,可是在火星上的春天,极冠不会融化,而是直接气化。水雾有时会形成,可是没有火星雨下。简单地说,火星比撒哈拉沙漠还干燥。

火星上的恶劣气候仍不足以使一些科学家放弃火星上有生命存在的希望,因为地球上就有生命生存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在1976年夏,美国的“海盗1号”和“海盗2号”着陆在火星的表面,它们都可以挖掘火星上的岩石并且分析岩石组成。可是没有积极的结果发现。

因为美国的“海盗”探测器没法移动,只能检测它的着陆点附近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证据。所以并不能否认其他地方会有生命存在的证据。而且它们只是检测是否有类似地球的生命存在的迹象,也许火星生命的组织方式与地球生命的不同。可是,“海盗”没有发现有机物的存在,有机物被科学家认为是生命存在的必要物质。因此,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还是被科学家接受为火星上不存在生命,至少在着陆点不存在生命的结论。

尽管已经熄灭了,火星上的巨大火山在长年累月的喷发中还是给大气提供了充足的二氧化碳。充足的二氧化碳可以保持火星的温度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而更高的温度就为液态水的存在创造了条件。实际上,火星上确实有像被河流冲蚀的河道存在,而那些河道大小与地球上的主要河流相仿。

火星极冠中的水并不足以提供那些曾经流遍火星全球的水。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火星上的水以冻土层的形式存在,即水存在于土中。

月球环形山周围的地面是干燥的岩石和灰尘组成的混合物,可是火星环形山四周似乎有液体流过的痕迹。这就是火星表面下的冻土层在高温下液化的表现,它支持了冻土层存在的假想。

地球公转轨道形状的逐渐变化造成了地球上周期性出现的被冰雪覆盖的冰河时期,然后再解冻的现象。同样的道理对火星也适用,火星轨道也在变化,目前它很可能处在它的冰河时期,等到解冻回暖的那一天,火星上的春天也许就会回来了。

两艘“海盗”号飞船(“海盗1”和“海盗2”)传回来的成千上万张照片中有一幅非常引人注意的有趣照片,那是一个非常像人脸的岩石照片。不幸的是,这张照片被许多伪科学者利用大造声势。这件事的解释也很简单,这只是一个巧合,就像你在看一朵云时,会联想到很多不同的事物,像动物呀、物品等一样,你再看岩石和它的影子组成的复合图像时,也会感到它像某种你所熟悉的东西。而这张照片会让你联想到一个人的脸的图形,没什么奇怪的。

美国的两艘探测飞船将从1997年开始到火星进行探测。“火星全球探测器”在1997年9月进入火星轨道,它的照片可以看清火星表面5米左右的细节。同时,通过确定火星上的重力分布情况,它也会探测确定火星上的矿藏分布。

“探测者”号飞船于1997年7月4日着陆到火星表面,并放出了一个机器人探测器“逗留者”对火星表面的岩石进行详细分析。同时,“探测者”会每天记录着陆点的天气情况。通过互联网,你可以查到火星每天的天气报告。将来,美国和俄国还会有飞船莅临火星进行考察活动。

没有飞船从火星上带岩石回到地球来,可是仍有科学家相信他们拥有的岩石是从火星来的。原因是20年前的“海盗船”探测器曾经分析了火星的岩石特点,其中有一些特征与地球上的岩石特征是很不相同的,所以那些科学家相信他们拥有的是火星石。这些火星石可能是在一次火星被撞击的过程中散落到太阳系中,然后长途跋涉来到地球。

这些岩石有和水相互作用过的特征,大多数携带有盐和黏土。总的来说,它们帮助确认了火星曾经有一个更厚的大气层,表面上流淌过水。在1996年,一个科学小组发现其中一些岩石中有由于火星的原始生命造成的微结构进一步的检测。

位置:火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第四颗行星,以平均距离太阳2279百万公里的轨道环绕太阳运行,比地球环绕太阳的轨道距离短一半。

直径:6,794公里,而地球的直径为12,756公里。

火星每日时间:24小时37分22秒

火星每年时间:669个火星日(相当于687个地球日)

气温:平均摄氏零下55度;最低气温摄氏零下133度,冬天时在两极录得;最高气温摄氏27度,夏天时在赤道录得。

大气层:由9532%二氧化碳、27%氮、16%氩和013%氧合成,火星的地面气压不及地球大气层气压的百分之一。

地形:多岩石、布满尘土和干燥,虽然一些科学家推测地面藏有水。北半球地势平坦,南半球有深坑和崎岖的高地。北极有巨大、永久的覆盖岩,内里相信主要是冰。南极有细小的覆盖岩,内里可能是已结冰的二氧化碳,在火星夏天时,该覆盖岩几乎看不见。

主要地理特征:奥林匹斯山,海拔26,000米,是太阳系最高的火山;萨锡斯高地是神秘的隆起地形,高1万米,横跨4,000公里;水手号峡谷(VallesMarineris),是长4,000公里和深7千米的峡谷。

卫星:弗伯斯(Phobos)直径22公里,距离火星地面的轨道为5,981公里;迪摩斯(Deimos)直径12公里,距火星地面的轨道为20,062公里。

火星被称为红色的行星,这是因为它表面布满了氧化物,因而呈现出铁锈红色。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含有大量的红色氧化物的大沙漠,还有赭色的砾石地和凝固的熔岩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风,大风扬起沙尘能形成可以覆盖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尘暴。每次沙尘暴可持续数个星期。

火星两极的冰冠和火星大气中含有水份。从火星表面获得的探测数据证明,在远古时期,火星曾经有过液态的水,而且水量特别大。这些水在火星表面汇集成一个个大型湖泊,甚至是海洋。现在我们在火星表面可以看到的众多纵横交错的河床,可能就是当时经水流冲刷而成的。此外火星表面的许多水滴型“岛屿”也在向我们暗示这一点。

火星表面有一条巨大的“水手谷”。这是一个长约4000公里的巨大峡谷,它是在远古时期的洪水和火山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火星上的巨大火山——奥林匹斯山高约2万7千米,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的三倍。它是太阳系中最高的山峰。火星有两个微小的卫星,直径都不到80公里,看起来更象是被俘获的小行星。

一直以来火星都以它与地球的相似而被认为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近期的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还不能证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相反的,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火星更象是一个荒芜死寂的世界。尽管如此,某些证据仍然向我们指出火星上可能曾经存在过生命。例如对在南极洲找到的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的分析表明,这块石头中存在着一些类似细菌化石的管状结构。所有这些都继续使人们对火星生命的是否存在保持极大的兴趣。

===================================================

有关火星的资料

关于火星:

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肉眼看上去是一颗引人注目的火红色的亮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第四颗行星。

名词解释:火星大冲

火星大冲是指太阳、地球和火星位于同一条经线上,这一天文现象称为“冲日”,简称“冲”。火星在近日距时发生的“冲”则称为“大冲”。

广东天文学会的专家认为,每隔79年,就会发生一次罕见的火星大冲。1766年8月、1845年8月、1924年8月、2003年8月和2082年8月的火星大冲,火星的亮度都达到负29星等(星等是天文学上对星星明暗程度的一种表示方法。星等数越小,说明星越亮,满月时月亮的亮度相当于负126星等;太阳是我们看到的最亮的天体,它的亮度是负267星等)。

火星大冲的看点:

看火星大冲都观测什么呢?一是火星极冠。在火星南北两极均有白色的区域,被称为极冠。火星被铁锈色的沙漠所覆盖,一般均呈红色,而极冠却呈白色。今年火星南半球正处在夏季,南极冠会越来越小,反之,则会越来越大。二是沙尘暴。火星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CO2,它的气压是地球的1/150,铁锈色的沙漠上常有猛烈的沙尘暴。地球上的沙尘暴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天文学家们担心,如果这次大冲时期沙尘暴剧烈或持续时间长的话,将影响人类对火星的观测。三是典型地貌。如太阳系中最大的火山——奥林帕斯山,它的底部宽达600千米,高度达26千米,是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3倍;火星上还有许多环形山;再有大峡谷,水平延伸几千米,相当于上海到西藏的距离,在望远镜中只能看到一条黑线,即被误认为的“运河”。

关于火星:

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肉眼看上去是一颗引人注目的火红色的亮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第四颗行星。

名词解释:火星大冲

火星大冲是指太阳、地球和火星位于同一条经线上,这一天文现象称为“冲日”,简称“冲”。火星在近日距时发生的“冲”则称为“大冲”。

广东天文学会的专家认为,每隔79年,就会发生一次罕见的火星大冲。1766年8月、1845年8月、1924年8月、2003年8月和2082年8月的火星大冲,火星的亮度都达到负29星等(星等是天文学上对星星明暗程度的一种表示方法。星等数越小,说明星越亮,满月时月亮的亮度相当于负126星等;太阳是我们看到的最亮的天体,它的亮度是负267星等)。

火星大冲的看点:

看火星大冲都观测什么呢?一是火星极冠。在火星南北两极均有白色的区域,被称为极冠。火星被铁锈色的沙漠所覆盖,一般均呈红色,而极冠却呈白色。今年火星南半球正处在夏季,南极冠会越来越小,反之,则会越来越大。二是沙尘暴。火星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CO2,它的气压是地球的1/150,铁锈色的沙漠上常有猛烈的沙尘暴。地球上的沙尘暴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天文学家们担心,如果这次大冲时期沙尘暴剧烈或持续时间长的话,将影响人类对火星的观测。三是典型地貌。如太阳系中最大的火山——奥林帕斯山,它的底部宽达600千米,高度达26千米,是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3倍;火星上还有许多环形山;再有大峡谷,水平延伸几千米,相当于上海到西藏的距离,在望远镜中只能看到一条黑线,即被误认为的“运河”。

==================================================

火星基本资料

火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的星体,距离太阳的第四个位置:

轨道: 距离太阳 227,940,000 km (152 天文单位AU)

直径: 6,794 km

质量: 64219e23 kg

火星的名称

在神话中,火星 (希腊文: 阿雷士Ares) 代表的是战神。这颗行星也许是因为它火红色的外表而得名;火星有时候也会被称为红色行星(Red Planet)。(一个有趣的额外注解:在火星被联想成希腊的阿雷士之前,它在罗马众神中的身分是掌管农业的神;这表示火星比较倾向於是开垦与拓荒的象徵。) 月份中三月的名字就是源自於火星。

火星的发现

火星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为人所知。

在太阳系中,火星仍然是科幻小说作家眼中最喜爱也最适合拥有人类住宅的地点(除了地球之外!)。但很不幸地是,那些被 拉威尔(Lowell)和其他人所看见的著名"运河",只不过和 巴索米恩(Barsoomian)公主一样是虚构的。

火星探索

第一艘造访火星的太空船是西元1965年发射的 水手四号(Mariner 4)。 其他几个后来跟进的包括有第一艘登陆火星的 火星二号(Mars 2),和1967年发射的两艘维京人号(Viking)登陆艇(左图)。 在结束长达20年的空白后, 火星探路者号(Mars Pathfinder) 又成功地在1997年7月4日登陆火星(右图)。

火星探索

维京人号 登陆艇完成了决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实验。

结果有点含糊,但现在大多数的科学家相信火星上并没有生命的徵象(然而,还是有一些争议存在)。乐观者指出只有两件极微小的样本被测量到可能会有生命存在,但这两件样本却不是来自令人满意的地点。在未来火星的任务中,更多的实验将会持续进行。

火星的轨道

火星的轨道明显地呈现椭圆形。 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在火星远日点和近日点间的春分和秋分点会有大约30℃的温度变化。 这就是影响 火星气候的主要原因。

火星的温度

虽然火星的平均温度约为218 K(-55℃,-67℉),但是其实火星地表的温度范围分布得很广,可以从在冬季的永夜极地温度只有140 K(-133℃,-207℉),到在夏季时向阳面将近有300 K(27℃,80℉)的高温。

火星的表面积

虽然火星比地球小很多,但它的表面积却和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大约相等。

火星的地形

除了地球以外,火星有著任何类地行星中最具高度变化和有趣的地形,其中有一些十分壮观的:

- 奥林帕斯山脉(Olympus Mons)

- 奥林帕斯山脉(Olympus Mons):是太阳系中最高大的山,比周围附近的平地高出了 24 公里(78,000 英尺)。它的底部直径超过 500 公里,边缘则是高 6 公里(20,000 英尺)的悬崖(右图)。

-塔西斯高地(Tharsis)

塔西斯高地(Tharsis):在火星表面上一个巨大的隆起高地,直径大约 4000 公里,高 10 公里。

-水手号峡谷(Valles Marineris)

水手号峡谷(Valles Marineris):一个峡谷系统,有 4000 公里长, 2 到 7 公里深(本页最上端)。

- 赫拉斯盆地(Hellas Planitia)

赫拉斯盆地:在南半球的一个撞击坑,超过 6 公里深,半径 2000 公里。

火星的陨石坑

大部分的火星地表都是非常年老的,而且有很多坑洞,但是也有比较年轻的裂谷、山脉、丘陵和平原。

在火星的南半球,主要为古老的、有陨石坑的高地(左图),很类似月球的表面。 相比之下,大多数低海拔的平原组成都比较年轻,而且拥有较复杂的历史。

火星的构造

火星的内部只是藉由地表的资料和大部分行星的统计值推论而得知。

最适当的说法是火星拥有半径大约1700公里的致密核心,和一层比地球的地函密度大一点的熔岩地函,加上一层薄薄的地壳。

内部构造

根据来自火星全球探测者号的资料显示,火星南半球的地壳约为80公里厚,但北半球的地壳却只有大约35公里厚。

比起其他的类地行星,火星的低密度显示出它的核心除了铁以外,相对来说可能含有较大比例硫磺的成分(铁和铁的硫化物)。

火星的板块移动

火星现在缺乏活跃的 板块运动(plate tectonics), 而且火星的地表也没有近代水平移动的证据。

因为没有横向的板块移动,火星地壳下的热点(hot-spots)会停留在相对於地表的固定地点,再加上伴随著较弱的地表重力,就可以解释塔西斯高地和巨大火山的存在。

火星的湖泊或海洋

火星的地表可能曾经有大湖泊或甚至是海洋,而由火星全球探测者号所拍摄到的 地形分层影像 则更加强证实了这些湖泊或海洋是曾经存在的。

但这似乎只发生在很久以前,而且很短暂;侵蚀河道的年龄根据判断大约有将近四十亿年。 (水手号峡谷并不是由流动的水造成的。 它是和产生塔西斯高地所造成地壳拉张与破裂的效应有关。)

表面环境

火星在早期是非常类似地球的。 当时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都被耗尽在制造碳酸盐岩(carbonate rocks)。

由於缺乏像地球一样的 板块运动, 火星无法循环任何二氧化碳使之回到它的大气层,所以无法支持显著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因此,假设火星到太阳的距离和地球一样,它地表的温度还是会比地球低很多。

火星的大气圈

火星有著一层非常薄的大气圈,大部分是由残余下来微量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27%)、氩(16%)、微量的氧(015%)和水(003%)所组成。

火星薄薄的大气虽然还是会造成 温室效应,但它只够提高地表温度5 K,是比在 金星(Venus)和地球上看到的还要少很多。

火星大气压力

火星地表的平均大气压力大约只有7毫巴(millibars) (比地球大气的1%还少),但是火星却有从最深的盆地(大约9毫巴)到奥林帕斯山脉的山顶(约1毫巴)间剧烈的气压变化。

不过它的大气浓度却仍足以支持整个行星陷入强风和 巨大的尘暴(vast dust storms)之中为期好几个月。

火星的两极

在火星的两极多半是由固体二氧化碳("乾冰")所组成的永冻冰帽。

这些冰帽显示出由不同黑尘浓度变化的冰,交替间隔成层的分层结构。

在北半球的夏天,二氧化碳会完全地 升华(sublimes)只留下一层水结成的冰。

我们并不知道在南半球的冰帽(左图)下是否有类似的冰层存在, 因为它的二氧化碳层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

在较低的纬度,也可能有冰层藏在地表之下。 火星两极冰帽的范围会随著季节而变化,因为这个缘故使得全球的大气压力也随之改变约 25%。

火星上的磁场

大规模的的(但并非全球性的)微弱磁场存在於火星上的不同地方。这个 意外的发现是由 火星全球探测者号得到的,就在它进入火星轨道后几天而已。

这可能是早期全球磁场消失之后所残留下来的,它也许跟火星的内部构造、过去大气层的历史,甚至是可能存在的古老生命都有重要的关联存在。

火星的卫星

火星有两颗轨道非常靠近表面的小卫星:

距离 半径范围 质量

卫星 (000 km) (km) (kg) 发现者 年代

-------------- -------- ------ ------- ---------- ----

佛倍斯(Phobos) 9 11 108e16 霍尔(Hall) 1877

帝摩斯(Deimos) 23 6 180e15 霍尔(Hall) 1877

("距离"是从火星的地心开始测量起)

==========

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火星全部的内容,包括:关于火星、关于火星的知识、描述一下火星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7252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