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导开头的古文翻译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
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2 晋书王导传翻译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现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讲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晋书?王导传》卷六五)
参考译文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
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答案:1C;2B;3C;解析:(1) 谢:谢罪。
(2) ②是说司马睿等人初到江南的实际情况 ④王导曾经担任的官职 ⑥写皇帝对王导很器重。 (3) 江南士族在上巳节只是惊惧不已,后来是在王导的授意下,司马睿的着意结纳拉拢下,才纷纷归附。
(4) (1)古代称王的人,没有一个不以礼相待遗老和贤人。 (2)何况在天下陷于战乱,国家分裂,(复国的)事业刚刚建立的时候,(我们)要急于得到人心呢? (3)应当共同合力去(扶助)晋王室,恢复山河,为什么要像个囚犯一样相对哭泣呢?。
4 王导少有风鉴翻译。王导年少时风度气质出众,才识高,抱负远大。十四岁的时候,陈留那一姓张的名士见到他后感到惊异,对王导的堂兄王敦说:“看这少年的容貌志气,是个做将相的人。”当时元帝司马睿为琅邪王,和王导平日关系友善亲密。王导知道天下已乱,于是全心全意辅助元帝,暗中立下兴复国家的志愿。元帝也特别器重王导,二人融洽得如同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恰巧赶上元帝出京去镇守下邳,就请王导担任安东司马,参与军事 王导辛酸贴
谋划,王导尽智尽力。等到元帝调转去镇守建康,当地吴人不亲附他。过了一个多月,官员和老百姓没有一个人来拜见元帝,王导很忧虑。恰逢王敦来见,王导对他说:“琅邪王仁德虽然高尚,但是名望还轻。哥哥您威名已经远扬,应当对琅邪王有所帮助。”正赶上三月上巳节日,元帝亲赴水边观看人们洗灌。他坐着肩舆,仪表威严庄重,王敦、王导和许多名流都骑马跟在后面。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名士,他们暗中察看,见到元帝这样威严,全都很敬畏,于是—一跪拜在路旁。王导因而献计说:“古代为帝王的,没有不以宾客之礼对待故老,关怀各地风俗,谦卑虚心,以招揽天下贤士。况且现在天下衰败混乱,国家分裂,您的大业刚刚开始,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顾荣、贺循都是这里众望所归的人物,不如把他们拉到身边来,以拉拢人心。这两个人来了,那就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人都接受邀请到元帝的府中,这样吴地人士纷纷前来拜见,百姓归心于元帝。自此之后逐渐尊奉元帝,君臣关系开始确立。
根据翻译应该可以做出
5 关于“礼“的文言文+翻译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日:“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当时天下大雪,堆积在地上一丈多高。洛阳令亲自出来私下查访,见到人们都扫开积雪出门,有要饭的。洛阳令来到袁安的门口,看到没行走的道路,认为袁安已经死了,命令人除掉门口积雪。进屋发现袁安僵卧者不动。洛阳令问:“为什么不出去?”袁安回答说:“下大雪,人们都饿着,不适宜去求别人。”洛阳令认为袁安贤良,就推举他做了孝廉。
1 王导开头的古文翻译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
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答案:1C;2B;3C;解析:(1) 谢:谢罪。
(2) ②是说司马睿等人初到江南的实际情况 ④王导曾经担任的官职 ⑥写皇帝对王导很器重。 (3) 江南士族在上巳节只是惊惧不已,后来是在王导的授意下,司马睿的着意结纳拉拢下,才纷纷归附。
(4) (1)古代称王的人,没有一个不以礼相待遗老和贤人。 (2)何况在天下陷于战乱,国家分裂,(复国的)事业刚刚建立的时候,(我们)要急于得到人心呢? (3)应当共同合力去(扶助)晋王室,恢复山河,为什么要像个囚犯一样相对哭泣呢?。
3 晋书王导传翻译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现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讲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晋书?王导传》卷六五)
参考译文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
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4 文言文郭文传整篇翻译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
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
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
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到祸患。总是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片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
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供自己生活。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
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
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示不拂人家的好意。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
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我就会自己去卖。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
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之色。
余杭令顾飏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顾飏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
顾飏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 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
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 住在那里。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
温峤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亲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郭文说:“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好这样。”又问他说:“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郭文说:“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望。”
又问他:“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样。”又问他:“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郭文说:“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
又问他:“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也不得安身。现在将请您出仕做官以济时匡政,怎么样?”郭文说:“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
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去请郭文来。郭文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
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有同意。
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
等到苏峻谋反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5 王述文言文的翻译,急求在线等当初,王述家里很穷。
请求(朝廷)试用(他)担任宛陵县令。(他)收受了不少馈赠。
于是修补房屋增加用具,被上级检举弹劾,收受的赠品有一千三百多项。王导派人对他说:“你父亲是个名士,你就不用担心没有富贵,你在一个小县里面屈尊做官,很不合适。”
王述回答说:“我应当停止了。当时我还没有发达。
(接受馈赠的借口)。”后来多次在州郡做官,清廉无比,俸禄赏赐都分散给亲戚朋友,住宅用具很破了都不改换,才开始被当时的人们所称赞。
我曾经读到此处笑他所谓清廉之士,贫穷时不改其节操,所以可贵;现在他因资财不足而贪心,已经满足后才停止,还可以被成为廉洁的人吗?史官著述他,认为是美谈,也已经目光短浅了。
6 《世说新语·尤梅》文言文怎么翻译《世说新语•尤梅》,应该是《世说新语•尤悔》的误写。尤悔,指罪过和悔恨。
本篇所记,多涉及政治上的斗争,少数是生活上的事情。有的条目侧重记述言行上的错误、坏事,有的侧重于悔恨,有的同时述及错误和悔恨。那些牵涉政治斗争的条目记载着为了争权夺位,置对手于死地的事实,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残酷性。
第1 则记魏文帝为了保住帝位,残忍杀害亲兄弟,这是罪行;
第3 则记陆机因受诬陷而被杀的时候慨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这是悔恨当初进入仕途;
第6 则记因为王导三缄其口,王敦才杀了周侯,事后王导知错而悔恨。
有的条目所载的不仅仅是悔,而是愧恨,是感到羞愧,心里自恨不该如此。例如第15 则记“简文见田稻,不识,问是何草,左右答是稻。筒文还,三日不出。”身为皇帝而连稻苗也不认得,是应该羞愧得无地自容了。
下面是《世说新语•尤悔》中几篇著名文章的现代汉语翻译:
1、魏文帝曹丕猜忌他的弟弟任城王曹彰勇猛刚强。趁在卞太后的住房里一起下围棋并吃枣的机会,文帝先把毒药放在枣蒂里,自己挑那些没放毒的吃;任城王没有察觉,就把有毒没毒的混着吃了。中毒以后,卞太后要找水来解救他;可是文帝事先命令手下的人把装水的瓶罐都打碎了,卞太后匆忙间光着脚赶到井边,却没有东西打水,不久任城王就死了。魏文帝又要害死东阿王,卞太后说:“你已经害死了我的任城王,不能再害我的东阿王了!”
2、大将军王敦起兵反,丞相王导兄弟到朝廷请罪。武城侯周侯特别担忧王氏一家,刚进宫时,表情很忧虑。王导招呼周侯说:“我一家百口就拜托你了!”周侯照直走过去,没有回答。进宫后,极力援救王导。事情解决以后,周侯极为高兴,喝起酒来。等到出宫,王氏一家仍然在门口。周侯说:“今年把乱臣贼子都消灭了,定会拿到像斗大的金印挂在胳膊肘上。”王敦攻陷石头城后,问王导说:“周侯可以做三公吗?”王导不回答。又问:“可以做尚书令吗?”王导又不回答。王敦就说:“这样,只该杀了他罢了!”王导再次默不作声。等到周侯被害后,王导才知道周侯救过自己,他叹息说:“我不杀周侯,周侯却是因为我而死,我在糊涂中辜负了这个人!”
3、王导和温峤一起谒见晋明帝,明帝问温峤前代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温峤还没有回答,一会儿,王导说:“温峤年轻,还不熟悉这一段的事,请允许臣为陛下说明。”王导就一一叙说晋宣王开始创业的时候,诛灭有名望的家族,宠幸并栽培赞成自己的人,以及文王晚年杀高贵乡公的事。晋明帝听后,掩面伏在坐床上,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皇位怎么能长久呢!”
7 讲述王导王敦周凯的文言文,开头是初,什么举兵的是什么文言文讲述王导王敦周凯的文言文: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8 求 文言文王述面壁的译文当初,王述家里很穷。请求朝廷试用他担任宛陵县令。收受了不少馈赠。于是修补房屋增加用具,被上级检举弹劾,收受的赠品有一千三百多项。王导派人对他说:“你父亲是个名士,你就不用担心没有富贵,你在一个小县里面屈尊做官,很不合适。”王述回答说:“我应当停止了。当时我还没有发达。(接受馈赠的借口)。”后来多次在州郡做官,清廉无比,俸禄赏赐都分散给亲戚朋友,住宅用具很破了都不改换,才开始被当时的人们所称赞。但是性子急躁误事。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插它,没有插上,就勃然大怒把鸡蛋扔在地上。鸡蛋在地上转个不停,王述就下床来用木头鞋底踩它,又没踩到。更加恼怒,拾起来放进嘴里,咬烂它然后吐掉。担任高职以后,总是柔和的处理事情。谢奕(人名)性格粗鲁,又一次被王述惹恼,大声咒骂王述。王述一句都不回应,只是面对着墙壁(不离他),过了半天,谢奕离去,王述才重新入座。当时的人因为这个称赞他。
原文翻译~
1 王导开头的古文翻译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
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2 有关东晋王导的外文资料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现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讲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晋书?王导传》卷六五)
参考译文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
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答案:1C;2B;3C;解析:(1) 谢:谢罪。
(2) ②是说司马睿等人初到江南的实际情况 ④王导曾经担任的官职 ⑥写皇帝对王导很器重。 (3) 江南士族在上巳节只是惊惧不已,后来是在王导的授意下,司马睿的着意结纳拉拢下,才纷纷归附。
(4) (1)古代称王的人,没有一个不以礼相待遗老和贤人。 (2)何况在天下陷于战乱,国家分裂,(复国的)事业刚刚建立的时候,(我们)要急于得到人心呢? (3)应当共同合力去(扶助)晋王室,恢复山河,为什么要像个囚犯一样相对哭泣呢?。
4 东晋王导的简介 王导谢安是什么关系王导和谢安没有关系。
王导简介:
王导公元276年出生在琅玡郡临沂县,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
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
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
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公元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
而谢安在公元320年出生,由此可以看出当王导去世的时候,谢安只有十九岁,因此王导和谢安之间没有关系。
扩展资料:
东晋也有四大家族,王谢桓庾。其中又以王、谢两家为最,在王导当政时,王家权势达到了巅峰。王导是东晋联合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江左管夷吾,才能堪比管仲。
谢家则是在谢安当政时到达巅峰。不过,谢安不是凭一己之力,而是奋三世之余烈。从谢安往前数三辈儿,代代有功名。
曾祖父谢缵,任曹魏的典农中郎将,职权相当于三国的太守,今天的市长。祖父谢衡,曾任太子太傅,换言之,当过太子爷的老师。
他父亲谢裒,任吏部尚书,相当于中央组织部部长。所以,谢安一出生就是官四代。他不仅家世好,还是一枚风神秀彻的帅哥。
据说,谢安有个朋友创业,5万把蒲葵扇卖不出去,谢安见他快吃土了,便借来一把蒲葵扇,成天摆弄在手。
结果蒲葵扇成了爆款大卖,他有轻微鼻炎,吟诗时会有鼻音。洛阳的文艺青年们为了模仿他,连吟诗也故意捂着鼻子。
谢安二十多岁时,大家都觉得他的仕途将飞黄腾达。然而,他没有出仕做官,而是选择了隐居东山。
一方面,谢安个性洒脱不羁,想过无案牍之劳形的生活。另一方面,谢安在娘胎里就实现了财富自由,无需为稻粱谋。
即便是隐居,也隐得潇潇洒洒,不用像陶渊明那样箪食瓢饮。最关键是东晋朝廷贪腐成风,谢安不愿和官场同流合污。
隐居的那段时光,谢安广结天下名士,有时,谢安与支道林、许询会于王濛家中,坐而论道。大家讨论《渔父》篇时。
在座多数人只能说百言,名僧支道林能说七百余言,等众人都讲完,谢安一发言,洋洋万余言!而且不是总结陈词,阐述的是独到见解,众人无不叹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谢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导
5 讲述王导王敦周凯的文言文,开头是初,什么举兵的是什么文言文讲述王导王敦周凯的文言文: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6 解释文言文原文
周镇罢临川郡还都①,未及上,住泊青溪渚②,王丞相往看之③。时夏月,暴雨卒至④,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 胡威之清⑤,何以过此!" 即启⑥,用为吴兴郡。
注释
①周镇:字康时,东晋人,清净寡欲,有政绩。罢临川郡:被罢免临川郡守之职。
②住泊:停泊。青溪渚:青溪上的小皱。青溪:三国吴时开的河渠,在建业(今南京)东南,六朝时为漕运要道。
③王导:字茂弘,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官至丞相。元帝后,又辅佐明帝、成帝,为政清静勤勉,为东晋时期重要人物。
④夏月:夏季。卒(c ù):通" 猝" ,突然。
⑤胡威:字伯虎,晋人,为政清廉。
⑥即启:立即奏请朝廷。
译文
周镇被罢临川郡守一职,返回京都。船停泊在清溪渚,周镇还没上岸,丞相王导来看他。当时是夏季,突降暴雨,船很窄小,又漏得很厉害,几乎连坐的地方都没有。王导说:“胡威的清廉,也不过如此!”马上向朝廷进呈,任命周镇为吴兴郡守。
7 东床快婿的文言文的意思东床快婿:亦可称“东床驸马”“东床娇婿”“东床姣婿”“东床佳婿”“东床之选”( 佳婿的人选)“东床坦腹”“东床娇客”。
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是女婿的美称。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19则。原文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氏谱曰:“逸少,羲之小字。羲之妻,太傅郗鉴女,名璿,字子房。”
译文 郗鉴太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派门生给王导丞相一封信,(说想从王家公子中)寻找(一位做)女婿。丞相对郗鉴的信使说:“您往东边厢房(去看吧),任意选择。”
门生回去后,禀告郗鉴说:“王家的几位公子,也都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听说(太傅)来寻找女婿,咸都变得不自然了。唯有一位公子,在床上坦露胸腹躺着,好像没有听到这事一样。”
郗鉴太傅说:“这个正是最佳人选!”(于是派人去)打听,才(发现)是逸少,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王氏的族谱上记载:“逸少,是王羲之的字。
王羲之的妻子,是太傅郗鉴的女儿,名叫郗璿,字子房。” 注释1、郗太傅:即郗鉴(269-339),字道徽。
高平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书法家、将领,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
少年时孤贫,但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以清节儒雅著名,不应朝廷辟名。晋惠帝时曾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
洛阳陷落后,聚集千余家,避难于峄山。后司马睿以朝廷名义,命其代理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守邹山。
任职三年,治绩卓著,加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永昌初年,拜为领军将军。
后拜安西将军,假节镇合肥,以抗王敦,为其所忌,征还为尚书令。太宁二年(324),被明帝任为假节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参与讨平王敦之乱,事后以功封高平侯。
寻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与王导、卞壸等同受遗诏辅成帝。成帝继位,迁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苏峻之乱,郗鉴与陶侃等共同率军讨平。事后,升任司空,加侍中,封南昌县公。
咸康四年(338),进太尉。拒绝庾亮废王导建议,阻止了朝中的士族斗争。
咸康五年(339)卒,年七十一。成帝遣御史持节护丧事,追赠太宰,谥文成。
葬于微山湖东岸郗山之上。郗鉴工于书法,现有《灾祸帖》存于《淳化阁帖》中。
又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2、京口:六朝长江下游军事重镇。
原属扬州吴郡丹徒县。东汉建安(196-219)中,孙权治此,称为“京城”;及迁建业,改名“京口”。
东吴建国,隶典农校尉。西晋属扬州毗陵郡。
东晋南渡,曾为侨徐州及侨东海等郡治所。义熙六年(410),收复徐州旧地;宋永初二年(421),改侨徐州为南徐州,侨东海郡为南东海郡,仍为治所。
刘裕发迹于此,宋时称为“北京”。故城在今江苏镇江市 东吴在此置卒戍守。
东晋南渡,征北﹑镇北﹑安北﹑平北等将军府及北中郎将府常设于此,因有“北府”之称。东晋末年北伐,疆土扩至淮北,京口的军事地位始渐下降。
南齐永明二年(484)桂阳王萧铄为南徐州刺史,罢京口军府,梁末侯景之乱,江北沦陷,在京口复置重兵。3、王丞相:即王导(276-339),字茂弘,小字阿龙。
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永昌元年(322),王敦谋反并攻入建康,欲废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
不久,王导受元帝遗诏辅立明帝,迁司徒。“王敦之乱”平定后,进位太保。
太宁三年(325),明帝崩,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
咸和四年(329)“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欲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
咸康五年(339)卒,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
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
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4、信: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信使;使者。这里指郗鉴派去王丞相府的门生。
如《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
《世说新语·文学》:“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5、嘉:嘉许;赞许;称赞。
6、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唐杜甫《江亭》诗:“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诗。”
宋无名氏《道山清话》:“一日, 子厚 (章惇)坦腹而卧,适子。
1 王导开头的古文翻译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
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2 讲述王导王敦周凯的文言文,开头是初,什么举兵的是什么文言文讲述王导王敦周凯的文言文: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答案:1C;2B;3C;解析:(1) 谢:谢罪。
(2) ②是说司马睿等人初到江南的实际情况 ④王导曾经担任的官职 ⑥写皇帝对王导很器重。 (3) 江南士族在上巳节只是惊惧不已,后来是在王导的授意下,司马睿的着意结纳拉拢下,才纷纷归附。
(4) (1)古代称王的人,没有一个不以礼相待遗老和贤人。 (2)何况在天下陷于战乱,国家分裂,(复国的)事业刚刚建立的时候,(我们)要急于得到人心呢? (3)应当共同合力去(扶助)晋王室,恢复山河,为什么要像个囚犯一样相对哭泣呢?。
4 王述文言文的翻译,急求在线等当初,王述家里很穷。
请求(朝廷)试用(他)担任宛陵县令。(他)收受了不少馈赠。
于是修补房屋增加用具,被上级检举弹劾,收受的赠品有一千三百多项。王导派人对他说:“你父亲是个名士,你就不用担心没有富贵,你在一个小县里面屈尊做官,很不合适。”
王述回答说:“我应当停止了。当时我还没有发达。
(接受馈赠的借口)。”后来多次在州郡做官,清廉无比,俸禄赏赐都分散给亲戚朋友,住宅用具很破了都不改换,才开始被当时的人们所称赞。
我曾经读到此处笑他所谓清廉之士,贫穷时不改其节操,所以可贵;现在他因资财不足而贪心,已经满足后才停止,还可以被成为廉洁的人吗?史官著述他,认为是美谈,也已经目光短浅了。
5 求《晋书 王导传》的译文,多谢太长,敲下来得一天。
附原文: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
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初袭祖爵即丘子。司空刘实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
后参东海王越军事。 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
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
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
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乂。
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
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帝尝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
」对曰:「昔秦为无道,百姓厌乱,巨猾陵暴,人怀汉德,革命反正,易以为功。自魏氏以来,迄于太康之际,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迟,不遵法度,群公卿士,皆餍于安息,遂使人乘衅,有亏至道。
然否终斯泰,天道之常。大王方立命世之勋,一匡九合,管仲、乐毅,于是乎在,岂区区国臣所可拟议!愿深弘神虑,广择良能。
顾荣、贺循、纪赡、周?皆南土之秀,愿尽优礼,则天下安矣。」帝纳焉。
永嘉末,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导上笺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过亭侯。
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乎!今者临郡,不问贤愚豪贱,皆加重号,辄有鼓盖,动见相准。
时有不得者,或为耻辱。天官混杂,朝望颓毁。
导忝荷重任,不能崇浚山海,而开导乱源,饕窃名位,取紊彝典,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庶令雅俗区别,群望无惑。
」帝下令曰:「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而更约己冲心,进思尽诚,以身率众,宜顺其雅志,式允开塞之机。
」拜宁远将军,寻加振威将军。愍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
晋国既建,以导为丞相军谘祭酒。桓彝初过江,见朝廷微弱,谓周顗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将何以济!」忧惧不乐。
往见导,极谈世事,还,谓顗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
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
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俄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
导以敦统六州,固辞中外都督。后坐事除节。
于时军旅不息,学校未修,导上书曰: 夫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庠序设,五教明,德礼洽通,彝伦攸叙,而有耻且格,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顺,而君臣之义固矣。
《易》所谓「正家而天下定」者也。故圣王蒙以养正,少而教之,使化沾肌骨,习以成性,迁善远罪而不自知,行成德立,然后裁之以位。
虽王之世子,犹与国子齿,使知道而后贵。其取才用士,咸先本之于学。
故《周礼》,卿大夫献贤能之书于王,王拜而受之,所以尊道而贵士也。人知士之贵由道存,则退而修其身以及家,正其家以及乡,学于乡以登朝,反本复始,各求诸己,敦朴之业著,浮伪之竞息,教使然也。
故以之事君则忠,用之莅下则仁。孟轲所谓「未有仁而遗其亲,义而后其君者也」。
自顷皇纲失统,颂声不兴,于今将二纪矣。《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而况如此之久乎!先进忘揖让之容,后生惟金鼓是闻,干戈日寻,俎豆不设,先王之道弥远,华伪之俗遂滋,非所以端本靖末之谓也。殿下以命世之资,属阳九之运,礼乐征伐,翼成中兴。
诚宜经纶稽古,建明学业,以训后生,渐之教义,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俎豆之仪幽而更彰。方今戎虏扇炽,国耻未雪,忠臣义夫所以扼腕拊心。
苟礼仪胶固,淳风渐著,则化之所感者深而德之所被者大。使帝典阙而复补,皇纲弛而更张,兽心革面,饕餮检情,揖让而服四夷,缓带而天下从。
得乎其道,岂难也哉!故有虞舞干戚而化三苗,鲁僖作泮宫而服淮夷。桓文之霸,皆先教而后战。
今若聿遵前典,兴复道教,择朝之子弟并入于学,选明博修礼之士而为之师,化成俗定,莫尚于斯。 帝甚纳之。
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乃止。
进骠骑。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郗鉴字道徽,籍贯高平金乡。是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从小孤贫,但仍然博览经籍,即使耕作时仍不断吟咏文章,以儒雅著名。及后任赵王司马伦的掾属,但察觉到赵王有夺权篡位之心后就称病辞官。
公元301年(永康二年),司马伦篡位称帝,党众都升任大官,但郗鉴则闭门自守,不与他们接触。同年司马伦被推翻,惠帝反正复位,郗鉴参司空(刘)军事,后历任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
后来被东海王司马越辟为主簿,举贤良,但郗鉴都不接受。征东大将军苟征郗鉴为从事中郎,因苟和司马越不和,郗鉴亦不 ,苟也未强迫他。
领民避乱公元311年(永嘉五年),汉赵军队攻陷洛阳,并俘掳晋怀帝,北方陷入空前的混乱,郗鉴亦被乞活军首领陈午部众所获。同乡人张\先前要和郗鉴相交,郗鉴不予理睬,这时,张\到陈午的军营来探视看望郗鉴,既而召郗鉴为卿。郗鉴对张\说:“我们同处一乡,但情义不曾相通,你怎么能乘着混乱这样胡为呢!”张\非常惭愧,知趣地退走了。陈午因为郗鉴素有有名望,打算推郗鉴为首领,只因郗鉴及时逃脱而未能成事。
直到陈午兵败溃散,郗鉴才回归故乡。当时正值大饥荒之年,州中人士平素感于郗鉴恩义的,都来接济资助于他。郗鉴将所得到的馈赠,分别送给亲族和乡里孤贫老弱,靠他的接济得以幸存的人很多,大家相互商议说:“如今天子流亡在外,中原无主,我们应依靠仁德之人,才能够渡过难关,免得死于乱中。”大家就推举郗鉴为主,一千多户一起跟随郗鉴,到鲁地的峄山中避难。
镇守兖州元帝司马睿镇守江左时,以郗鉴为龙骧将军、兖州刺史,出镇邹山。当时郗鉴与荀藩所派的李述和刘琨所派的刘演同居兖州刺史,三人由不同行台承制任命,各据一郡,并各自为政,互相对立。同时兖州亦正受徐龛和石勒两股军事力量侵扰。在战事不息而没有外援之下闹饥荒,虽然人民要捕野鼠燕子等动物来充饥,但仍不叛离郗鉴,反而人数渐多,三年之间就拥众数万。司马睿因而加授其为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
当时兖州以郗鉴为方伯,阮放为宏伯,胡毋辅之为达伯,卞壶为裁伯,蔡谟为朗伯,阮孚为诞伯,刘绥为委伯,羊曼为瓴,八人并称“兖州八伯”。
入朝任职公元322年(永昌元年),郗鉴因后赵逼近的压力退守合肥。同年,被征为领军将军,到建康后改授尚书,郗鉴因病而不接任。不久,发生王敦之乱,元帝被软禁,因而忧愤而死。元帝驾崩后,由太子司马绍继位,即明帝。明帝即位后因畏惧大权在握的王敦,内外交困,便想以郗鉴为外援。
公元323年(太宁元年),明帝任命郗鉴为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镇合肥。王敦对此十分忌惮,于是表郗鉴为尚书令,征召他回朝。
助平王敦郗鉴回建康时经过王敦驻屯的姑孰 ,并与王敦相见。王敦对他说:“乐广其人无才,一个后生四处流荡,言行有背于名教朝纲,看看他的实际才能,怎么比得上满奋呢。”郗鉴回答说:“相比一定要同类型的人才行。乐广为人性情平淡,见识深远,处于倾危之朝,不随意亲附疏远于人。在愍怀太子被废时,可以说柔中有刚,不失正体。满奋是失节之人,怎能和乐广相提并论。”王敦又说:“愍怀太子被废之际,和他来往就会给自己带来危机,人怎么能死守着常理呢?以此相比,满奋不弱于乐广是很清楚的。”郗鉴说:“大丈夫洁身北面侍君,谨守三纲之义,怎么可以偷生而变节,这样有何面目居于天地之间!如果是天道已终,也当随之存亡。”
王敦早就有了无君野心,听到郗鉴这番话,心中大为不满,便不再与之相见,将郗鉴扣留下来不让他离开。王敦党徒常常诬陷郗鉴,但郗鉴仍然神态自若,一点儿也不害怕。王敦对钱凤说:“郗道徽是儒雅之士,有名望地位,怎么能随便加害于他呢!”将他释放。郗鉴回朝后便与明帝商议平灭王敦之事。
公元324年(太宁二年),钱凤等人领兵进逼建康,明帝以郗鉴为假节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当时王敦军尚未完成集结,有人认为应率先由明帝亲自领兵进攻。但郗鉴认为敌军兵多不能力敌,而且王敦军来是已经惹来百姓极大的怨恨和反抗意识,亦无大方略,只求一战取胜。故此认为应当拖长战事,让其他反抗力量形成并对王敦进攻,藉以取胜。明帝听从了他的意见。郗鉴以尚书令的身份统领各屯营御敌,不久又派兵奇袭并大败王含军,四方义兵亦冒起,最终成功讨平王敦之乱。
辅政重臣王敦之乱被平定后,温峤上表提议,请求宽恕王敦的佐吏部属,郗鉴认为,先王推崇君臣礼教,崇尚为气节而捐躯,若是昏庸腐败的君主,才可开放城门以迎义师。王敦的僚属虽说多为王敦所逼,但居于叛逆的伪朝之中,没有出关投诚的义举,按照前代的古训,应该加以责罚。温峤又奏请因钱凤之母年高八十,应该免于治罪,朝廷同意所奏。
郗鉴因功获封高平侯,赐绢四千八百匹。明帝因郗鉴有才识名望,朝廷大小事情都询问他,并诏令郗鉴为朝廷起草表疏诏告,任其简易从事。王导提议追赠周札官职,郗鉴认为不合赏罚之理,王导不听,郗鉴于是驳斥他说:“王敦叛乱,相持很久不能入城,因为周札为他打开城门,才使王师遭到失败。如果王敦先前的举动,如同齐桓公、晋文公一样是正义的,那么先帝不就成了周幽王、厉王那样的昏暴之君吗?”朝臣们对此虽没有反对的,但也没人支持。
公元325年(太宁三年),迁任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兖州刺史、假节,出镇广陵。
同年,明帝驾崩,郗鉴与王导、卞壶、温峤、庾亮、陆晔等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年幼的成帝司马衍。郗鉴因而晋位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义兵勤王公元326年(咸和元年),郗鉴加领徐州刺史。
公元327年(咸和二年),苏峻和祖约发动叛变,进攻建康。郗鉴知道后打算亲自领兵营救,但朝廷却以防御北方进攻而阻止,郗鉴唯有派司马刘矩领三千人保卫建康,但次年建康便沦陷,刘矩亦退还。
中书令庾亮在建康失陷时出走,到寻阳投靠温峤,并宣太后口诏,升郗鉴为司空。郗鉴所在的广陵临近后赵边境,城孤粮绝,军民因对北方南侵的畏惧而没有坚守的决心。
郗鉴接受了诏命后,感激涕零,设立坛场,宰杀白马,与三军一起对天盟誓,誓言说:“贼臣祖约、苏峻不恭顺天命,不怕王师诛讨,凶暴逆行,破坏国家纲纪,无视五常之伦理,动摇国家根基,威逼胁迫幼小的君王,毁坏国家的栋梁支柱,残害忠良之臣,祸及黎民百姓,使天地神祗祖宗灵位无所归依。所以天下为之怨恨,亿万人民为之泣血,我们奉旨讨伐,以除灭元凶。过去戎狄危及周室,齐桓公与诸侯会盟以扶王室,董卓欺凌汉宫,各路豪杰聚义致讨,护卫君亲之义,古今一样。现今主上陷于危难,百姓处于倒悬,忠臣志士无不心存报国之念。凡入我同盟者,一经盟誓之后,齐心合力,以救社稷。若二寇不消灭,决不退缩偷安。有谁违背誓言,天神不容!”郗鉴登坛后慷慨陈辞,使三军士气大振。
郗鉴见此,于是派将军夏侯长通知温峤,并预计苏峻会挟持成帝到会稽,建议温峤在重要据点立营据守以阻其去路,同时又断绝粮运和坚壁清野,据守京口等待苏峻因缺乏物资溃败。温峤深表同意。
公元328年(咸和三年),陶侃获推举为盟主,郗鉴加都督扬州八郡军事。郗鉴后率众渡江,在茄子浦与陶侃会合,又修筑白石垒。不久王舒和虞潭战败,郗鉴与后将军郭默回屯京口,修筑大业、曲阿和裢と垒抵抗并分散对方军力,但随即就被围攻,郭默更逃出驻守的大业垒,令士兵震惊;但郗鉴仍坚持固守。不久苏峻堕马被杀,大业垒得以解围。
公元329年(咸和四年),郗鉴派参军李闳追击南逃吴兴的苏逸等人,将苏逸斩杀并收降其余众共一万多人。
经营京口战后,郗鉴以其功拜司空,加侍中,解任八郡都督,改封为南昌县公,并以先前的爵位封其子郗昙。
公元331年(咸和六年),石勒将领刘征再次侵扰东南诸郡,郗鉴驻屯京口,并加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率兵将刘征击退。
协调士族丞相王导在成帝继位后一直参与辅政工作,而他行事作风不拘小节,对自己委任将领的犯法行为多作容忍,招到朝臣不满,其他士族亦试图借此废掉王导,削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陶侃就曾于成帝咸和年间打算起兵废掉王导,但因郗鉴反对而没有成事。
公元338年(咸康四年),郗鉴升任太尉。当时,征西将军庾亮也想罢黜王导,并寻求郗鉴的支持,但郗鉴表示反对;庾亮再写信游说郗鉴,但郗鉴坚拒,最终庾亮亦唯有放弃。郗鉴阻止了朝中主要士族的剧烈斗争,让经历了两次大动乱的东晋能够维持安定。
公元339年(咸康五年),郗鉴病重,将府中事务交给长史刘遐,上疏请求辞职,并推荐蔡谟为都督、徐州刺史,来接替自己。还推荐自己的侄子郗迈为兖州刺史。此疏上奏后,朝廷便任命蔡谟为郗鉴的太尉军司。
同年,郗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成帝派御史持节护丧事,以太牢礼祭祀,追赠太宰,谥号文成。
轶事典故 体有三反卞姿担“郗公身上有三种矛盾现象:侍奉君主很正直,却喜欢下属奉承自己,这是第一个矛盾;很注意加强清廉节操方面的修养,却非常喜欢计较财物得失,这是第二个矛盾;自己喜欢读书,却讨厌别人做学问,这是第三个矛盾。”
相互推崇晋明帝曾问周 :“你自己认为你和郗鉴相比,谁更强些?”周说:“郗鉴和臣相比,似乎更有功力。”明帝又问郗鉴,郗鉴说:“周和臣相比,有国士家风。”
意不在多郗鉴就任司空时,对同座的人说:“我平生志向不高,碰上世事纷乱,便升上三公之位。想到朱博徒有空名,内心实在有愧。”
郗公含饭郗鉴在永嘉之乱时避居乡间,生活非常穷困,以至于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鉴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当时其兄之子郗迈、外甥周翼都年幼,郗鉴常常带着他们一起外出就食。乡人说:“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从此郗鉴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得以一同存活,并渡江入仕东晋。郗迈官至护军,周翼任剡县令。郗鉴去世后,周翼怀想过去郗鉴的抚育之恩,便解职回乡,以席苫为他守丧三年。
唐李翰有“镓棺止拢郗鉴吐哺”之语。李端亦有“舅乏S鉴爱,君如卫d贤”之句。
历史评价纪瞻:伏见前辅国将军郗鉴,少立高操,体清望峻,文武之略,时之良干。昔与戴若思(戴渊)同辟,推放荒地,所在孤特,众无一旅,救援不至。然能绥集残余,据险历载,遂使凶寇不敢南侵。但士众单寡,无以立功,既统名州,又为常伯。若使鉴从容台闼,出内王命,必能尽抗直之规,补衮职之阙以鉴年时,则与若思同;以资,则俱八坐。况鉴雅望清重,一代名器。
王敦:郗道徽儒雅之士,名位既重,何得害之!
陶侃:司空鉴简素贞正,内外惟允。
司马衍:惟公道德冲邃,体识弘远,忠亮雅正,行为世表,历位内外,勋庸弥著。乃者约峻狂狡,毒流朝廷,社稷之危,赖公以宁。功侔古烈,勋迈桓文。
孙绰:ぴ宸缭疲策名帝录。肇阶方尺,遂隆台岳。王室未休,吾何以豫?兴言再慨,思康天步。将俾皇化,归之大素。彼苍者天,曾不遐祚。哲人其萎,民斯攸慕。嗟尔后昆,式瞻宏度。
房玄龄:① 道徽儒雅,柔而有正,协德始安,颇均连璧。② 道徽忠劲,高芬远映。
洪迈:百年之间,会稽王昱(司马昱)、道子(司马道子)、元显(司马元显)以宗室,王敦、二桓(桓温、桓玄)以逆取,姑置勿言,卞壶、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坦之(王坦之)不任事,其真托国者,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八人而已。
胡三省:庾亮之谋,微郗鉴拒之于外,孙盛谏止于内,必再乱天下矣。
王夫之:① 当其时,纪瞻、卞壶、陶侃、郗鉴之俦,林立于江左,而以上流兵柄授之于王敦,导岂有不逞之谋哉?② 郗公爱子死而不哭,卞令力疾战而丧元,二君子者,无诸己非诸人,危言以定褒贬,非导之所能也。③东晋之臣,可胜大臣之任者,其为郗公乎!④峻虽反,主虽危,而终平大难者,郗鉴、温峤也,以死殉国者,卞壶也,皆亮所引与同卫社稷者也。
蔡东藩:君明还要仗臣忠,一德同心始立功。莫道茂弘堪寄命,赤心到底让郗公。
田余庆:苏峻乱平后,江左相对安定,无内战七十年,遂得以拒胡族于淮汉,息斯民于江左,郗鉴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大臣之任,不重在操持庶政,而重在执道经邦,东晋皇权不振,大臣更应如此。郗鉴南来后,最重要的邦国大计,莫过于协调当权诸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杜绝觊觎,以稳定一个抗胡政权,使人民得以生存。郗鉴在这方面的作为,与其它门阀士族之居位者相比较,可称述者较多,可指责者较少。
亲属成员 宗亲高祖
郗虑,字鸿豫,官至御史大夫。
子女
郗郑字方回,郗鉴长子。修黄老之术而辞官隐居十多年,后入仕,官至司空。
郗昙,字重熙,郗鉴次子,官至北中郎将、都督徐兖青幽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兖二州刺史。
郗v(也作郗璇),郗鉴之女,嫁王羲之。
孙辈
郗超,字景兴,一字嘉宾。郗殖ぷ印4笏韭砘肝碌秤穑任大司马左长史。
郗融,郗执巫印
郗冲,郗秩子。
郗恢,字道胤,郗昙子,东晋将领,官至征虏将军、领秦雍二州刺史。
郗道茂,郗昙女,嫁王献之,后离婚。
郗俭之,郗超从弟,其父不祥。
曾孙
郗僧施,字惠脱,郗俭之之子,过继郗超为嗣,袭爵南昌公。官至请为南蛮校尉、假节。
姻亲女婿
王羲之,字逸少,有“书圣”之称,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个人作品郗鉴工于书法,有《灾祸帖》存于《淳化阁帖》中。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全晋文》有《上疏逊位》、《周札加赠议》、《又驳》、《书》。
史书记载《晋书·卷六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墓葬郗鉴墓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城南35公里,马集乡上店子村南灯台山西麓。墓地有二座高大的封土堆,直径约20米,高5米。据《嘉祥县志》载:“晋太尉郗鉴墓在城南7里,有郗城,城旁有墓,墓前有二石台,相去丈许,其高约二丈,悉镂花卉,其顶斗拱工细,鳞瓦参差,形如灯檠,故名灯台山云。”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郗公墓位于山东省微山湖东岸的郗山西坡上,由其女婿王羲之为其题写碑文“晋兖州刺史郗公鉴之墓” ,曹毗题郗公墓道:“青松罗前隧,翠碑表高坟,玉颜无余映,蕙风有余熏。”原郗公墓碑有两说:一为被盗,一为雷击。后墓碑是民国年间郗山热心人重立,文革期间被砸烂,郗公墓址在郗山六村殷延运家附近,已经被铲平。另外,常州也有郗公墓,疑为衣冠墓。
1 文言文翻译 晋书
李胤传,李胤字宣伯,辽东襄平人也。
祖你李敏,汉时任河内太守,辞官回家乡,辽东太守公孙度想逼他当官,他乘小船漂流大海,不知去向。儿子李信找他多年,渡大海走塞外,始终未找到,想要服丧,又怀疑他还活着,于是心情如同服丧不思婚娶。
后来因邻居故人与他父亲同岁的人死了,便也开始服丧了。与他同乡的燕国人徐邈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由,劝他娶妻。
生下李胤后,就断绝与妻来往,好像在服丧一样,悲伤过度,几年后去世。李胤年丧父,母亲又改嫁,成年以后,节食悲伤,也说自己在服丧。
又因祖父生死不明,就设木制牌位以供奉。因此以孝闻名。
外表不加修饰,弱不禁风,却知识渊博,宽宏大量,言而有信。 李胤初为郡国上计掾,州中徵用为部从事、治中,举为孝廉,参与镇北军事。
升任乐平侯相,为政崇尚清明简约。召入任尚书郎,改任中护军司马、吏部郎,选拔官吏公正廉洁。
赐爵关中侯,外任御史中丞,秉公执法,百官都怕他。伐蜀时任西中郎将、督关中诸军事。
后来任河南尹,封为广陆伯。泰始初年,任尚书,进爵为侯。
李胤上奏以为:“古者三公坐而论道,在内参六官之事,在外与六卿之教,处于三公之位,兼听断案,考核疑难典章,和大臣商量。陛下圣明,日理万机,多发诏令,遵循古法,虽唐、虞访求,周文严谨,也赶不上啊。
从今以后,国家有大事,可亲自召见诸公,询问采纳正确之言。遇到疑难,可扩大到一省,让侍中、尚书各抒己见。
如果有病没来,可临时派近臣问询。”皇帝下诏同意。
升任吏部尚书仆射,不久改任太子少傅。因高风亮节令司隶校尉。
不适合兼任监察官。武帝认为任此二职者都必须忠诚贤明,所以每次都不同意。
咸宁初,皇太子在东宫居住,武帝认为司隶校尉事务繁重,而少傅又要早晚辅导太子,李胤向来身体羸弱,不应长期劳累,改任侍中,加特进。不久改任尚书令,侍中、特进照旧。
李胤虽然当过朝内外官职,但家中却很贫穷俭朴,儿子有病没钱买药。武帝听说后,赏钱十万。
后来武帝认为以前丞相职位中有司徒一职,下诏以李胤为司徒。在任五年,清静持重,很称职。
以吴会刚平定,大臣多有功劳,应当提拔为由,上书请求职官。武帝不听,派侍中宣旨,拒绝其上书,厚诏敦促。
李胤不得已,出来处理政事。
2 晋书文言文(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
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少游於邺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
遁而不应,遂隐於华阴山。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
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猛被揭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问察而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人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温默然,无以酬之。
温之将还,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猛还山咨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
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遣吕婆楼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及坚僭位,以猛为中书侍郎。时始平多枋头西归之人,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
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征下廷尉诏狱①。
坚亲问之,曰:“为政之体,德化为先,莅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猛曰:“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②,谨为明君翦除凶猾。
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③,以谢孤负。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
坚谓群臣曰:“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④之俦也。”于是赦之。
迁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未几,除吏部尚书、太子詹事,又迁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加骑都尉,居中宿卫。
时猛年三十六,岁中五迁,权倾内外,宗戚旧臣皆害其宠。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数谮毁之,坚大怒,黜腾为甘松护军,宝白衣领长史。
尔后上下咸服,莫有敢言。顷之,迁尚书令、太子太傅,加散骑常侍。
猛频表累让,坚竟不许。又转司徒、录尚书事,余如故。
猛辞以无功,不拜。 (选自《晋书 王猛传》,有删节) [注]①诏狱:关押犯人的牢狱②剧邑:乱而难治的县邑。
③鼎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鼎镬烹人。④夷吾、子产:夷吾,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名夷吾,字仲;子产,春秋时政治家,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
[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王猛,字景略,仪态俊伟。学识广博而喜欢读兵书。
谨慎庄重,严肃刚毅,大度有气魄,琐事不能干扰他的思虑。如果不是与他十分相知、投缘,他基本不和人家交往。
因此浮华之人都轻视并嘲笑他。他却悠然自得,毫不介意。
王猛年少时曾游历邺都,当时很少有能人赏识他。只有徐统见到他后认为他非同一般,征召他作功曹。
但他避不 ,最后隐居在华阴山。他抱怀济世的志向,期望能遇见造就帝业的君主,他收敛自己的才能,静观时变,等待时机成熟后出山。
桓温入关后,王猛身着粗麻短衫去见他,一面谈论时局,一面捉虱子,旁若无人。桓温发觉,感到非常奇怪,问道:“我奉天命令,率精兵十万,依杖正义讨伐叛逆,为百姓扫除奸贼,而三秦豪杰却没有来投奔的,这是为什么呢?”王猛答:“你不顾数千里之遥,深入敌境,长安城已近在咫尺,你却不渡灞水,百姓没有见到你真心的缘故,这就是不来投附你的原因。”
桓温沉默无言以对。桓温即将班师,赐给王猛车马,并任命他为高官督护,请你一同返回南方。
王猛回到华阴山询问师父,师父说:“你和桓温怎么能同世相处?你在这里就可以富贵,为什么要远行!”王猛于是未走。 苻坚有心成就霸业,听说王猛名声,派吕婆楼去招抚他。
两人一见如故,谈及天下兴亡大事,各自主张竟不谋而合,犹如刘玄德遇到孔明一般。等到苻坚僭居皇位后,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
当时始平一带有许多从枋头西归的人,豪门大户横行无忌,匪盗到处都是,于是调王猛任始平县令,他一到任,便申明法令,严峻刑罚,明辨善恶,辖制豪强。他曾鞭杀一官吏,百姓上书告他,主管官叫上奏弹劾,用囚车把他押到廷尉官关押犯人的监狱,苻坚亲自审他,说:“为政的根本是以道德化为先,你上任不久就杀了那么多人,何等残酷!”王猛回答:“治理安宁的国家用礼制,治理混乱的国家用法度。
陛下不认为我才浅,把乱而难治的县邑交给我,我恪尽职守,为贤明君主翦除凶残诡诈之徒。我岂敢不甘心被处死,以谢辜负陛下重托之罪;但若因为我是赦免了他。
当时王猛三十六岁,一年之内五次升迁,权倾朝廷内外,宗室、国戚、旧臣都嫉妒他的宠遇。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屡次进谗言诋毁他,苻坚大怒,贬仇腾为甘松护军,将席宝封为散骑常侍。
王猛多次上表推让,苻坚最终也没有答应。又授予他司徒、录尚书事,其它官职依旧。
王猛以无功为由推辞,没有接受。
3 文言文翻译 晋书李胤字宣伯,是辽东襄平人。祖父李敏,
汉时任河内太守,辞官回家乡,辽东太守公孙度
想逼他当官,他乘扁舟漂流大海,不知去向。儿
子李信找他多年,渡大海走塞外,始终未找到,
想要服丧,又怀疑他还活着,于是心情如同服丧
不思婚娶。后来因邻居故人与他父亲同岁的人死
了,便也开始服丧了。与他同乡的燕国人徐邈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由,劝他娶妻。生下李胤
后,就断绝与妻来往,好像在服丧一样,悲伤过
度,几年后去世。李胤幼年丧父,母又改嫁,成
年以后,节食悲伤,也说自己在服丧。又因祖父
生死不明,就设木制牌位以供奉。因此以孝闻
名。外表不加修饰,弱不经风,却知识渊博,宽
宏大量,言而有信。
李胤初为郡国上计掾,州中征用为部从事、
治中,举为孝廉,参与镇北军事。升任乐平侯
相,为政崇尚清明简约。召入任尚书郎,改任中
护军司马、吏部郎,选拔官吏公正廉洁。赐爵关
中侯,外任补为安丰太守。文帝用为大将军从事
中郎,改任御史中丞,秉公执法,百官都怕他。
伐蜀时任西中郎将、督关中诸军事。后来任河南
尹,封为广陆伯。
泰始初年,任尚书,进爵为侯。李胤上奏认
为: “古代三公坐而论道,在内参与六官之事,
在外参预六军之教,处于三公之位,兼听断案,
考核疑难典章,和大臣商量。陛下圣明,日理万
机,多发诏令,遵循古法,虽唐、虞访求,周文
严谨,也赶不上啊。从今以后,国家有大事,可
亲自召见诸公,询问采纳正确之言。遇到疑难,
可扩大到台省,让侍中、尚书各抒己见。如果有
病没来,可临时派近臣垂问。”皇帝下诏同意。
升任吏部尚书仆射,不久改任太子少傅。因高风
亮节领司隶校尉。李胤多次表示自己愧当太子师
傅,不适合兼任监察官。武帝认为任此二职者都
必须忠诚贤明,所以每次都不同意。
咸宁初年,皇太子到东宫居住,武帝认为司
隶校尉事务繁重,而少傅又要早晚辅导太子,李
胤向来身体羸弱,不应长期劳累,改任侍中,加
特进。不久改任尚书令,侍中、特进照旧。李胤
虽然当过朝内外官职,但家中却很贫穷俭朴,儿
子有病没钱买药。武帝听说后,赏钱十万。后来
武帝认为以前丞相职位中有司徒一职,下韶以李
胤为司徒。在任五年,清静持重,很称职。以吴
会刚平定,大臣多有功劳,应当提拔为由,上疏
请求辞官。武帝不听,派侍中宣旨,拒绝其上
疏,厚诏敦促。李胤不得已,出来处理政事。
4 《晋书·华轶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华轶传》原文 华轶,字彦夏,平原人,魏太尉歆之曾孙也。
祖表,太中大夫。父澹,河南尹。
轶少有才气,闻于当世,泛爱博纳,众论美之。初为博士,累迁散骑常侍。
东海王越牧兖州,引为留府长史。永嘉中,历振威将军、江州刺史。
虽逢丧乱,每崇典礼,置儒林祭酒以弘道训,乃下教曰:“今大义颓替,礼典无宗,朝廷滞议,莫能攸正,常以慨然,宜特立此官,以弘其事。军谘祭酒杜夷,栖情玄远,确然绝俗,才学精博,道行优备,其以为儒林祭酒。”
俄被越檄使助讨诸贼,轶遣前江夏太守陶侃为扬武将军,率兵三千屯夏口,以为声援。轶在州其有威惠,州之豪士接以友道,得江表之欢心,流亡之士赴之如归。
时天子孤危,四方瓦解,轶有匡天下之志,每遣贡献入洛,不失臣节。谓使者曰:“若洛都道断,可输之琅邪王,以明吾之为司马氏也。”
轶自以受洛京所遣,而为寿春所督,时洛京尚存,不能祗承元帝教命,郡县多谏之,轶不纳,曰:“吾欲见诏书耳。”时帝遣扬烈将军周访率众屯彭泽以备轶,访过姑孰,著作郎干宝见而问之,访曰:“大府受分,令屯彭泽,彭泽,江州西门也。
华彦夏有忧天下之诚,而不欲碌碌受人控御,顷来纷纭,粗有嫌隙。今又无故以兵守其门,将成其衅。
吾当屯寻阳故县,既在江西,可以捍御北方,又无嫌于相逼也。”寻洛都不守,司空荀籓移檄,而以帝为盟主。
既而帝承制改易长吏,轶又不从命,于是遣左将军王敦都督甘卓、周访、宋典、赵诱等讨之。轶遣别驾陈雄屯彭泽以距敦,自为舟军以为外援。
武昌太守冯逸次于湓口,访击逸,破之。前江州刺史卫展不为轶所礼,心常怏怏。
至是,与豫章太守周广为内应,潜军袭轶,轶众溃,奔于安城,追斩之,及其五子,传首建邺。 初,广陵高悝寓居江州,轶避为西曹掾,寻而轶败,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
既而遇赦,悝携之出首,帝嘉而宥之。 (《晋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三十一•苟晞、华轶、胡毋辅之、庾珉、王裒传》) 参考译文 华轶,字彦夏,是平原(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人,魏太尉华歆的曾孙。
他的祖父华表,官至太中大夫。他的父亲华澹,官至河南尹。
华轶年轻时就很有才气,闻名于当世,博爱而交际广泛,当时人都称颂他。华轶初任博士,不断升迁任散骑常侍。
东海王司马越做兖州刺史,提拔华轶为留府长史。永嘉年间(307-313)历任振威将军、江州刺史。
虽然时逢“八王之乱”,但华轶仍然重视传统的礼仪典章制度,他设置儒林祭酒来弘扬儒学道统,传达教谕说:“今大道颓丧,礼法没有传承,朝廷也未予讨论,不能纠正,我常常因此感叹,觉得应当特别设立此官职,来弘扬此事。军谘祭酒杜夷,寄情玄妙幽远,坚定脱俗,才学精深博大,才能优秀,可以担任儒林祭酒。”
不久被东海王司马越檄令辅佐讨伐各路叛贼,华轶派前江夏太守陶侃为扬武将军,率三千兵马屯军夏口,作为声援。华轶在江州很有声望和恩泽,豪族儒士都用朋友的态度与他结交,深受江南百姓的爱戴,因乱而流亡江南的人都乐意归附他。
当时天子孤立危急,民变四起,但华轶有匡扶天下的志向,派人到洛阳上贡时,严格按照臣子的礼仪要求自己。华轶对(他派去的)使者说:“若通往洛都的路阻断了,可以进献给琅邪王司马睿,来表明我是司马氏的臣子。”
华轶自认为受洛阳朝廷(晋怀帝)所任命,又为寿春所统领,而当时洛阳朝廷(晋怀帝)尚在(洛阳),不肯接受司马睿的指令,属下郡县的官吏大都劝谏华轶但都未获接纳。华轶说:“吾想见到皇帝的诏书罢了。”
司马睿于是派扬烈将军周访率兵驻屯在彭泽(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东)防备华轶,周访经姑孰,著作郎干宝见到了问他,周访说:“我受上级官府的指令,让我驻屯彭泽,彭泽是江州的西门。华彦夏有忧虑天下之至诚之心,不想庸庸碌碌像别人一样受人控制,近来政事纷乱,(我这次来这里)略有嫌疑。
现在又无故率兵把守江州的门户,(我怕)会出事。我会驻屯浔阳故城,(这样)既在江西,又可以抵御北方,还没有逼迫(华轶)的嫌疑。”
不久洛都失守,司空荀藩发布告示,承认司马睿为盟主。司马睿于是承制改换重要官员,但华轶不服从。
司马睿于是派左将军王敦率领甘卓、周访、宋典、赵诱等人讨伐华轶,华轶派别驾陈雄驻屯彭泽抵抗,自己则待领水军作为外援。武昌太守冯逸驻扎在湓口(今江西省九江市东)。
周访击败了冯逸,前江州刺史卫展未得到华轶的礼遇,心中早有不满,至此时,就与豫章太守周广作为司马睿的内应,暗中派军袭击华轶。华轶兵败,逃到安城(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卫展追击他并斩杀华轶和他五个儿子,将他们的首级运到了建邺。
起初,广陵人高悝寄居在江州,华轶征召他为西曹属吏,不久华轶败死,高悝藏匿了华轶(另外)两个子及妻子,辗转各地若干年。后来遇到大赦,高悝就带着他们自首了,皇帝很赞赏他并宽恕了他。
注释 1、泛爱:也作“泛爱”“泛爱”。博爱。
《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庄子·天下》:“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泛爱蒸庶,布德施惠。
5 晋书钟雅传文言文翻译译文:钟雅,字彦胄,颖川长社人。
钟雅年少丧父,爱好学习而有才志,因四种才德俱美而受到举荐,被任命为汝阳令,后入朝担任佐著作郎。因母亲去世服丧而离职,服丧期满而复职。
钟雅躲避战乱东渡长江之后,元帝司马越任命他做丞相记室参军,升任振威将军。过了不久,转任尚书右丞。
当时在太庙举行祭祀,钟雅呈奏道:“陛下继承世系的辈数,对于京兆府君来说应当是玄孙,而今天的祝文中自称曾孙,我担心这是因循沿袭的失误,应当改正。另外按照礼法,祖父的兄弟,是从祖父。
景皇帝自己因功德而称为世宗,并不是以伯祖的名分而进入祖庙,也应除去伯祖的字样。” 皇上下诏说:“按照礼法,事奉宗庙时,自曾孙以下皆称为曾孙,这并非因循沿袭的失误。
采取重孙的名义称号,可以历代共用这个称呼,不须更改。至于称呼伯祖确是不妥,按钟雅上奏的意见。”
钟雅转任北军中候。钱凤作乱,钟雅被加封广武将军,率领将士们驻守青弋。
当时广德县人周圮为钱凤而起兵进攻钟雅,钟雅退守泾县,收编集合士人百姓,讨伐周圮,并斩杀了他。明帝去世,钟雅改任御史中丞。
当时国丧未满周年,而尚书梅陶私自请歌 伎作乐,钟雅上奏弹劾说:“梅陶没有大臣忠心敬慕的气节,家庭中奢侈靡费,歌舞艺伎争奇斗艳,丝竹管弦之音,传播到大路上,应该对他加以放逐罢免,以整肃王法。请求把他交付司徒,公正地评议论处。”
穆后临朝处理政事,特地赦免而不追究谴责梅陶的罪。钟雅公正执法,制裁纠正违反法令的行为,百官都畏惧他。
苏峻叛乱,皇上诏令钟雅做前锋监军、假节,带领精锐的勇士一千名来抵抗苏峻。不久朝廷军队大败,钟雅与刘超共同侍卫天子。
有人对钟雅说: “见到条件许可就进取,知道有困难就退却,这是古来的常理。你性格诚实正直,必定不能被仇敌包容,为什么不见机行事而坐着等死呢?”钟雅说:“国乱不能纠正,君危不能救助,各自遁逃而求免祸,我怕史官董狐将要手执写历史的竹简到来了。”
庾亮临走时,回头对钟雅说:“之后朝廷的事我衷心托付给您了。”钟雅说:“栋梁摧折,是谁的过错呢?”庾亮说:“眼前的事,不用再说了,您应当期望有收复国土的功劳阿。”
到了苏峻强逼迁都时,皇帝车驾前往石头城,钟雅、刘超流泪步行跟随皇帝。第二年,二人都被叛贼杀害。
叛贼平定后,追赠钟雅为光禄勋。扩展资料 中国自唐太宗时开始设馆修史,修成六部正史,《晋书》便是其中的第一部。
《晋书》里面所讲的火地晋卦,跟《周易》里的火地晋卦不一样。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晋史传世,其中沈约、郑忠、庾铣三家晋书已亡佚外,其余都还存在。
当时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且“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便于贞观二十年(646)下诏修《晋书》,唐太宗在《修晋书诏》有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意思是说,史书的作用大得很啊!唐太宗历来很重视修史,今存“二十五史”,其中就有六部史书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
他的这篇诏书,就是指示皇家史馆重写一部《晋书》。李世民统治时代所修的前代史书,在晋书之外,还有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李世民选择晋书来写史论,主要因为西晋是个统一的王朝,它结束了三国时期几十年的分裂局面。
然而它的统一又是短暂的,不久就发生了中原地区的大混战,此后便形成了东晋和十六国、南朝和北朝的长期对立。李世民作为统一的唐朝的创业之君,很想对于晋朝的治乱兴亡进行一番探索,作为借鉴。
正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把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和完成统一事业的司马炎当做主要研究对象。《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646)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写成,历时不到三年。
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
《晋书》同二十五史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四个特点。1、作者众多。
《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有这样一支作者队伍,是《晋书》之所以能够超过以往各家晋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2、体例的创新。《晋书》有“载记”三十卷。
载记是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创造。《晋书·载记》作为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而且对于表现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深远的意义。
3、补旧史之不足。《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而《晋书》中的志,多从三国时期写起。
关于曹魏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营西北,及晋朝占田制多有着墨。《食货志》讲东汉、三国时代的经济发展,可补《后汉书》、《三国志》之不足。
4、记载完备。唐之前的各晋史,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或虽兼记两晋史事,但对十六国史事则无专门。
6 晋书陆晔传 文言文翻译(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八·陆晔等传
陆晔,字士光,吴郡吴人也。伯父喜,吴吏部尚书。父英,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晔少有雅望,从兄机每称之曰:“我家世不乏公矣。”居丧,以孝闻。同郡顾荣与乡人书曰:“士光气息裁属,虑其性命,言之伤心矣。”后察孝廉,除永世、乌江二县令,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辟为祭酒,寻补振威将军、义兴太守,以疾不拜。预讨华轶功,封平望亭侯,累迁散骑常侍、本郡大中正。太兴元年,迁太子詹事。时帝以侍中皆北士,宜兼用南人,晔以清贞著称,遂拜侍中,徙尚书,领州大中正。
明帝即位,转光禄勋,迁太常,代纪瞻为尚书左仆射,领太子少傅,寻加金紫光禄大夫,代卞壸为领军将军。以平钱凤功,进爵江陵伯。帝不豫,晔与王导、壸、庾亮、温峤、郗鉴并受顾命,辅皇太子,更入殿将兵直宿。遗诏曰:“晔清操忠贞,历职显允,且其兄弟事君如父,忧国如家,岁寒不凋,体自门风。既委以六军,可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
成帝践阼,拜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给亲兵百人,常侍如故。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峻平,加卫将军。给千兵百骑,以勋进爵为公,封次子嘏新康子。
咸和中,求归乡里拜坟墓。有司奏,旧制假六十日。侍中颜含、黄门侍郎冯怀驳曰:“晔内蕴至德,清一其心,受托付之重,居台司之位,既蒙诏许归省填茔,大臣之义本在忘己,岂容有期而反,无期必远。愚谓宜还自还,不须制日。”帝从之,晔因归。以疾卒,时年七十四。追赠侍中、车骑大将军,谥曰穆。子谌,散骑常侍。
(译文)(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八陆晔等传
陆晔,字士光,吴郡吴县人。伯父亲高兴,吴吏部尚书。父亲英,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范晔少有名望,堂兄机常常称赞他说:“我们家世代不乏公了。”居丧,以孝闻名。同郡人荣誉与同乡书说:“士光呼吸仅属,担心他的性命,说他伤心了。“后来察举孝廉,除永远、乌江两县县令,都不去。元帝开始镇守左边,征召他任祭酒,不久补为振威将军、义兴太守,以有病为由不接受。参与讨伐华轶有功,封平望亭侯,多次升任散骑常侍、本郡大中正。太兴元年,升任太子詹事。当时武帝任命侍中都北士,应该同时用南方人,范晔以清廉著称,于是拜授侍中,调任尚书,领本州大中正。
明帝即位,改任光禄勋,升任太常,代纪瞻为尚书左仆射,领太子少傅,不久加授金紫光禄大夫,代卞壶为领军将军。以平钱凤功,进爵位为江陵伯。帝身体不适,鞋和王导、壶、庾亮、温峤、郗鉴都受顾命,辅佐皇太子,改入殿领兵直宿。遣诏说:“晔操守清廉忠贞,历职显允,而且他的兄弟侍奉君主和父亲,忧国如家,岁寒不雕,体自家风。已经委托给六军,可录尚书事,加授散骑常侍。”
成帝即位,任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给亲兵一百人,常侍照旧。苏峻的困难,刘晔随皇帝左边石头,行动正直,不以凶威改变。苏峻让刘晔吴士的期望,不敢加害,使守卫禁城。匡术以苑城归顺,当时共同推举陆晔督察宫城军事。峻平,加授卫将军。给兵一千一百名骑兵,因功劳升爵为公,封次子福新季康子。
咸和年间,请求回乡拜祖先的坟墓。有司上奏,旧制度给予60天。侍中颜含、黄门侍郎冯怀反驳说:“晔内心道德,清一的心,受托付的重任,在台司的位置,既然蒙诏答应回家探望填坟,大臣的义原在忘记自己,怎么会有时间就回来,没有约定一定远。我认为应该回到自己回,不需要制天。皇帝听从了”,刘晔于是回家。因病去世,时年七十四。追赠他为侍中、车骑大将军,谧号穆。儿子萧谌,散骑常侍。
《百度文言文翻译》
以上就是关于王导劝礼文言文全部的内容,包括:王导劝礼文言文、王导其人文言文6、东晋王导文言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