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处世之道是什么

司马光的处世之道是什么,第1张

在900多年前,河南光山县发生了这样一件远近闻名的事:几个六七岁的孩子在场院里玩耍。场院里放着一口存满水的大缸。有一个孩子攀上缸沿,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大家一看不好,都吓跑了。只有一个小男孩没有跑,而是当机立断搬起一块石头往水缸砸去,缸破了,水流出来,掉进缸里的孩子得救了。这件事传播开来,有人把它画成《小儿击瓮图》,一直流传至今。那位机智的小朋友就是宋朝伟大的史学家、《温公家范》的作者司马光。

司马光的《温公家范》对于家庭中各种成员,包括有各种亲属关系的人,甚至连乳母、保姆也包括其中,对他们的待人接物、立身行事都作了简要明确的规定,指出其各自依照所处的地位和具有的身份,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虽多属治家之事,但仍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司马光对于处世之道,有总的原则,也有具体的要求。

其总的原则是一个“忍”字。司马光摘引史传说,郓州寿张有个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封泰山时幸其宅,问所以能睦族之道。张公艺请纸笔以对,写下了100多个“忍”字,用来表明自己的意思。他认为家族所以不协,由于尊长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礼节或有背,彼此责备埋怨,于是发生争执,产生隔阂,“苟能相与忍之,则常睦雍矣”。老一辈须忍,晚辈也须忍,相互能忍,则会减少许多摩擦,人际关系则会和谐起来。

“忍”的目的在于求得家族的和睦团结,兴旺发达,代代相继,永嗣不绝。吐谷浑河豺令子折一箭与折十九箭相比,说明“单者易折,众人者难摧,戮力同心,然后社稷可固”的道理。司马光引用这个故事,告诉世人戎狄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华夏则更应如此。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构成的最基本的组织,要处理好社会关系,首先要处理好家庭关系,进而处理好宗族关系。司马光认为一个人与家庭、宗族如同枝叶附于根干,手足系于身首。首先,要使人们如父子兄弟之亲,人们知道爱其父,就知道爱其兄弟;知道爱其祖,就知道爱其宗族。扩而大之,由爱亲爱家扩展为爱他人、爱宗族、爱百姓、爱民族、爱国家。反过来说,“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因而自古以来,圣贤没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

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司马光提出的处世要求是相当具体的,内容也相当细致,如要求人为祖者,要努力教育后代,不要只考虑给后人留下丰厚的财产,使其思累世用之,莫能尽也。司马光认为有能力的后代,不需凭借祖产,就会自己创下一份产业;而不肖的子孙,即使祖业再富有,也会被毁坏于一旦,祖业往往成为其变坏的一个因素。因此他主张留给子孙的是德是礼是廉是俭。

司马光在《家范》中对子孙辈的首要要求是孝。他指出子孙不孝有五种表现:“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戳”;“好勇斗狠,危父母”。这“五不孝”虽是针对子孙对待父母而言,但若是放在社会上,这些懒惰、酗酒、赌博、贪财、自私、放纵耳目之欲、好勇斗狠等行为,也实属干扰社会、败坏道德之劣行。如果能摒弃这些劣行,那他不但是家庭中的孝子,也是社会上的良民。

司马光还认为,子孙孝父母,首先要做到敬。他引用孔子的话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仅仅赡养父母,这是连动物都做得到的,重要的在于敬重,“冬温夏清,晨昏定省”,照顾周全,听从父母的教诲,注意自己的名声,在精神上给父母以安慰。

司马光还提倡“孝而不失规劝”。他认为子女规劝父母,是为了补救父母的过失,父母的话是对的,子女不听从是不孝;父母的话不对,子女却听命顺从,这是把父母推到罪恶中去。这种子女不过是不相干的路人罢了。这种对待孝的态度,是对“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陈腐观念的大胆突破,比起“子孙受长上诃责,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的愚忠愚孝来,不知开明了多少。(佚名)

楼主大人,不是“不信直中直”而是“莫信直中直”,还有这是两句话。

先翻译:君子和人交际相处的方法,实质上是选取(别人的)内在素质,而不是在乎(别人的)外在表现。

不要相信表现得比正直还要正直的人,必须要提防表现得比仁慈还要仁慈的人。

前面半句不知出处,后面半句应该出自《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最近在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说到处世之道,处世之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适度”。最近在工作中有些烦躁,感觉人的精神处在紧绷的状态。我想工作亦是如此,无论是对待份内还是份外工作,并不是做的越多越好。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在什么位置上,做好本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要把你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这个社会不缺少锦上添花,缺少雪中送炭。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我也,义之于比。”这是一个多么坦荡、磊落的态度,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薄厚亲疏之分,按照你的标准去做。 处世之道首要任务就是把握好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

为人处世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言谈举止要适度。孔子不鼓励巧言令色的人,鼓励积极做事的人。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不说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少说多做,慎言,慎于言,这也是一个分寸。因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孔子的学生子章出门做官问老师说;“我得注意些什么啊?”孔子说:“带着耳朵闭着嘴,少说话,少抱怨,做事多用脑子,少后悔你的官就做稳当了。”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了许多抱怨;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多思、多想、多看、多见,落实到语言层面和行为层面就是要三思而后行,让自己的心少一点后悔。要多闻、多见、慎言、慎行,“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一个人如果说话时少了一些指责、抱怨,行为中少一些后悔的经验,成功也就在其中了。

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子,经常发火,特别的任性。有一天他父亲对他说,你若发一次脾气你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你看看你一天发多少次脾气?孩子就按他父亲所说的做了。没有过多久,篱笆上就钉满了钉子,孩子也觉得不好意思,就问父亲该怎么办?父亲说:你一定要学会克制!你若克制一整天不发一次脾气,你就从墙上拔一颗钉子,等他把篱笆上钉子都拔光了,小男孩很高兴,就又去找他的父亲,说自己学会克制了。但父亲说,篱笆上的钉子虽然已经拔光了,但洞还在。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的心上打一个洞。你可以道歉,但被钉子刺的洞永远也无法消除。

我想这是很多人都听过的一个小故事。这就是在做事之前先想想,在此刻的隐忍中,去消除以后的伤害。人在做当下的一件事,哪怕是冲动做的事,都先想一想在以后会怎么样呢?孔子对弟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我们要先多做一点事,然后再说这些事,别说些空头的话,不做事。

总结起来,还是直接的修行修为不够,自我的提升不够,心态也不好,一切还是要从修身养性开始,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生活的每一点分寸,让自己成为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的能源去普照世界,辐射他人,让周边的人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现在越来越欣赏温柔的人,修养好的人了,以前觉得酷酷的、有个性的才帅,现在觉得温柔修养才弥足珍贵。

以上就是关于司马光的处世之道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司马光的处世之道是什么、“君子处世之道……”的意思、处世之道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7040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