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拉哈和南方的区别

嘎拉哈和南方的区别,第1张

嘎拉哈是东北的满族、锡伯、鄂温克语的音译,达斡尔称“萨克”、鄂伦春称“毕劳黑”、赫哲语称“阿尔初阔其”。玩嘎拉哈是北方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那么嘎拉哈是什么呢?1、嘎拉哈是羊拐。2、羊拐(新疆叫做阿斯克。东北地区叫做“嘎拉哈”,源自满语:gachuha。)是旧时代北方小孩的玩具,是羊的膝盖骨,只有后腿有羊拐,共有四个面,以四个为一副,能提高人们的敏捷力。以小羊拐为上品这种骨头不仅在羊身上有,猪牛身上及野狍子身上也有。

抓嘎拉哈,是锡伯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特别喜欢的一项传统游戏活动。围绕这一活动,流行着许多美丽、有趣的传说。

你抓一,我抓一,立春雨水解冻皮,惊蛰河水又成溪。

你抓二,我抓二,春分清明忙种麦,谷雨种谷把犁开。

你抓三,我抓三,立夏小满紧相连,芒种苗出全。

你抓四,我抓四,夏至棉衣除,小大日头毒。

你抓五,我抓五,过了立秋就处暑。打靛完了刀镰动,白露还热乎乎。

你抓六,我抓六,秋分不割粮豆丢。寒露天渐凉,霜降草虫愁。

你抓七,我抓七,立冬北风紧,小雪大雪冷凄凄。

你抓八,我抓八,冬至寒来到。过了小寒是大寒,家家过年放鞭炮。

红头绳,白胭粉,乐得姑娘哈哈笑。

上看钱码头上天,下看嘎拉哈乱滚翻。

忽听哗啦一声响,姑娘吓得脚朝天。

别怕,别颠,原来是钱码头砸在铜盆上,钱散铜盆翻。

嘎拉哈,你别怕,输了咱叨你洗个澡,赢了你帮咱跳个龙门闸。

打千作揖,大爷新喜。

财主眼一瞪,你算个什么臭东西!

这是锡伯族抓嘎拉哈的歌谣。而且,锡伯族也有一则有关抓嘎拉哈起源的民间传说,说的是——

古时候,咱们锡伯族人住在大兴安岭的那边主要靠围猎和捕鱼生活。

后来,部落里把抓来的野马、野牛、野羊驯养起来,逐渐有了马、牛、羊群。

随着人口和畜群的不断增多渐渐就开始了游牧生活。大约在三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向东迁移——去寻找更富饶的地方。不知翻过了多少高山、渡过多少条江河,也不知走了多少个年月,一天,来到一处有山有水的地方住下了。人们由于长时间的劳累,第二天早晨还没起来,就听见外边有人在大声地喊话。原来是个满头白发,胸前飘着白胡子的老头,站在高处,在向部落里的人喊话。部落里的人们围拢过来一看,都不认识这位老人,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来的。

只见这位老人指着山指着水,向周围的人说:

你们看哪,这里的牧草多么鲜嫩,一眼望不到边。牲口吃也吃不完。

你们看哪,这儿的獐狍野鹿成群结队,打也打不尽。

你们看哪,水里的鱼虾到处都有,真是捞也捞不完哪。

请在这儿住下吧,这里山清水秀;请在这儿住下吧,这儿是一块风水宝地!

白胡子老人的话,正说到了人们的心里,大伙都乐得呼喊着狂欢起来,突然,那白胡子老头把手一扬,只见一道白光向旁边的树上飞去。原来是一条白色的口袋落到树杈上。随后又从那口袋里,掉下来一个白色的小圆球。球有眼珠那么大,落在地上还蹦蹦跳跳的。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一见,都去抢那个小白球,你抢我夺,嘻嘻哈哈热闹极了。后来,有个高个子青年夺到了白球,他举起球大声地喊着说:“别抢啦,这个球是白胡子老爷爷的,咱们玩儿这么多工夫了,应该还给他老人家啦!”大伙再往高处看时,白胡子老人不见了,只见他原来站的地方,地上有一大堆羊嘎拉哈。部落里的老年人说:“这是阿不凯恩都里赐给我们的呀!”年轻人看见羊嘎拉哈,觉得有趣,就又抢着玩儿。年轻人扔着白球,抢着嘎拉哈,忘记疲乏和劳累,玩儿得特别开心。

打这以后,每当有空的时候,人们就扔着球玩起嘎拉哈。

现在锡伯人,每逢年节都举行抓嘎拉哈的友谊比赛。玩法也比那时候有了很大的改进。

锡伯族的索伦绳上,都拴嘎拉哈。提起这个也是有来历的。

听老年人说,从前在抚顺有家姓图克色里(锡伯语“佟”姓) 的锡伯族人,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二挺走正道,就这个老三不着调。

当阿谋(锡伯语:父亲) 的,为此十分气恼。

一天,他把三儿子叫到跟前,让他去长白山寻师学艺。那时候的长白山狼多熊多,尤其是东北虎更邪乎。三儿子怕被野兽吃掉,不敢答应。阿谋怒气冲冲地命令他,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学好了杀虎,学不好了喂虎。

老三无奈,只好打点行装走进了长白山。他走哇走,不知过了多少条沟,不知翻过多少道山梁,可还是没有遇见能当他师父的武艺人。这天,他走到一个山砬子,迎面来了一个白发老人。老三一看,白发老头举止不凡,估摸是个能人,便搭话说明进山寻师的事儿。白发老头见他挺诚心,便答应教他武艺。老三磕头认师,便跟白发老头学起了射箭。射什么呢?箭射金钱眼。老三在白发老头指点下,学得很快,百发百中,就是拉弓臂力不够。一天,白发老头告诉老三说:

“小山鹰,你去射虎吧,射死一百只虎,带回一百个虎嘎拉哈来这儿见我。”白发老头说罢,就不见了。老三知道这是神仙指点,于是真的在深山密林找起虎来。每射死一只虎,便拿刀剜下一个虎嘎拉哈。一晃儿,凑齐了一百个虎嘎拉哈。这天,他走回原地,果然师父正在等他。白发老头见了一百个虎嘎拉哈,笑呵呵地说:“行了,你可以成为武将啦。快去老罕王那儿从军吧。”说完,白发老头又不见了。

老三听了师父的指点,跋山涉水回到家乡,告别父母兄长,真的从了军,跟罕王攻打明军。后来,他立下无数战功,罕王称他是山音阿哥(锡伯语:好小伙子)。之后,老三因搭救罕王的小梨花遭了不幸,罕王给小梨花扯起了索伦绳,为纪念老三这个锡伯族英雄,就把一个虎嘎拉哈拴在索伦绳上。锡伯人见罕王这样做了,也跟着拴起嘎拉哈。可老百姓哪有那么多虎嘎拉哈,便用羊嘎拉哈来代替。

或许因为抓嘎拉哈是锡伯族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的游戏娱乐,相关的民间传说也就很多。再如一则《抓嘎拉哈的传说》。

相传,当年老罕王努尔哈赤在带领八旗兵同明军作战中,在萨尔浒打了个大胜仗。罕王传令杀猪宰羊,赏赐大酒大肉,犒劳官兵。可到了开宴的节骨眼儿,有不少旗兵没到,就是来的官兵当中还有不少捧着酒碗,耷拉着脑袋,对着案子上的肉山菜海呆呵呵直愣神。罕王挺纳闷,这是咋回事呢?他就问身边的总管巴图鲁。巴图鲁拿眼睛往帐篷里四下这么一撒目,拍了拍油光闪亮的脑门,凑老罕王耳边说:

“王爷,眼瞅着就要过年了,不是有那么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嘛,我看啊这些不吃不喝的旗兵,一准是想家,寻思起老婆孩子来了。”罕王听了点点头,又问道:“那有什么办法,能让大伙消消愁解解闷儿,都开心乐呵起来呢?”巴图鲁眼珠转了几转,一拍脑门说:“办法倒是有一个,就不知道王爷看完了,能不能让大伙都这么玩儿。”说着,巴图鲁陪着罕王出了大营,骑马朝锡伯营奔去。

来到锡伯营外下马,早有官兵列队迎候,只见旗帜鲜明,刀枪林立,好不威武。罕王示意巴图鲁和锡伯营协领不要惊动营里的官兵。

他们穿过树条编织的两扇营门,走进营帐。见官兵们都聚集在一处,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成一个大圆圈,好像在看什么西洋景似的,官兵们嘻嘻哈哈的,有说有笑,煞是热闹,竟谁也没有发现罕王他们进来。

罕王他们不声不响,也挤进了锡伯官兵堆里。只见在席地而铺的毡子上,散落着一大片杀猪宰羊剔出的嘎拉哈,一个锡伯兵跪在毡子上,喊了声“起”,随着“起”字就把贴在右手心上的铁球,朝上扔起,再回手抓起散落在毡子上的一些嘎拉哈,紧接着又将落下的铁球用手接住,旁边还有给计算输赢的。一替一个的轮流抓嘎拉哈的官兵,一个个手眼相互配合,腰肢扭动,手舞足蹈好像是跳“萨玛”似的,很是好看。罕王看着看着竟被吸引住了,觉着这玩法挺新鲜,怪有意思的。他抓耳挠腮,乐得合不上嘴,心里一个劲地痒痒起来,不知不觉就挤了进去,和锡伯官兵一块玩起抓嘎拉哈来。

努尔哈赤和锡伯官兵们尽兴玩了一大阵,他越玩越爱玩,越玩越高兴,觉着一玩起抓嘎拉哈来,就能把不痛快的事都扔到脖子后边去了。于是,在过年过节和作战空隙时,他就和八旗官兵在营盘里玩抓嘎拉哈游戏。赢了的给赏赐,输了的也给些犒劳。说来可也怪,八旗官兵自打玩起抓嘎拉哈,再过年节,几乎就没有再思亲想家和到外边闲逛、拈花惹草违犯军纪的了,从此军心大悦,士气大振。

传说终归不是信史。抓嘎拉哈这种民间游戏活动的发生自有其赖以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现实需求作为前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直接相关联。

还是偶,找到些资料,或许对你有些帮助,哈:)

左上角鼓鼓的~我们叫它“背儿”(要连读哦~ber~)左下角则是背儿的对面,叫“坑儿”(也有说叫“肚儿”的~)右上角像耳朵似的,叫“针儿”~右下角是它的对面,没有明显凹进去,叫“驴儿”(也有叫“轮儿”的~)总之虽然都是东北话,但各个地方的叫法稍有差异~

具体的地址在下边,上面这句话是我在里面找到的,还配图地~很有趣的博客,艺术照也很漂亮~(小声:天使哦~)

用动物关节制的玩具

嘎拉哈也叫羊拐,羊拐是旧时代北方(尤其东北)小女孩的玩具,是羊的膝盖骨,共有四个面,以四个为一副,能提高人们的敏捷力。

以上就是关于嘎拉哈和南方的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嘎拉哈和南方的区别、什么是抓(chuǎ) 嘎拉哈的传说、沈阳:管“嘎拉哈”的四面叫什么名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7034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