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主,凡遇外敌入侵,不联姻,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对明朝最霸气的总结,在网络上,其实还流传着一个更霸气的版本,据说还是永乐大帝朱棣的遗诏: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礼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怎么样,这份遗诏非常霸气吧?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份遗诏很可能是网络上新编的,主要就是对明朝的一个总结,并不是朱棣的遗诏。即使不是遗诏,可朱棣却也做到了这些事情。
《明史》中,讲述朱棣统治时期,远迈汉唐。
朱棣虽然是篡位夺取了皇位,但是他的确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朱元璋和朱允炆奠定了这个强大帝国的基础,朱棣将这个帝国带向了辉煌。
天子守国门:
朱棣在位期间,将国家的都城从南京,迁徙到了北京,并且在这里建立了浩大的紫禁城,此后六百多年,一直到今天,这里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当年朱棣被分封为燕王,驻守在北京这一带,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守北方的蒙古大军南下。所以朱棣敢把国都迁徙到北京,说明他有天子守国门的志气。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明史》
这跟当年三国时期,孙权拿下荆州以后,立刻将都城从南京迁徙到了武昌一样,把国都迁徙到前线,才能让君王大臣们时刻提高警惕。
不联姻、不称臣、不纳贡。
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非常伟大的两个王朝,一个奠定了汉民族存在的自豪感,一个奠定了封建时代的巅峰时刻。可是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都依靠和亲政策,才保全了国家领土的完整。汉朝从刘邦开始就送女人去匈奴和亲,唐朝比较著名的和亲,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吐蕃和亲。明朝是没有和亲政策的。
宋朝的时候,是封建时代经济最繁荣的时候。可是他们有一个缺陷,那就是没有完成一统天下的重任,北有大辽、大金,西有西夏,南有大理,连河西走廊都没收回来,更别说新疆地区了。为此北宋不断用岁币,来保证边境的和平。不仅给大辽、大金岁币,还要给西夏岁币。实在是非常耻辱的一件事。南宋更是向大金称臣,称大金为上邦宗主国。明朝也没有向任何国家称臣,更没有岁币这一说。
万国来朝,不输汉唐。
朱棣是个比较喜欢折腾的人,或许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朱棣打造了一系列战船,让自己的心腹郑和,带着大军出使海外。这一举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航海,差点比西方提前进入航海时代。郑和在海外不辱使命,将明朝的辉煌和气派,传遍了四方。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明史》最终各路国家都派遣使臣前来向明朝朝贡,多达三十多个国家向明朝进贡,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完全有了天可汗李世民的形象和气质。
明朝皇帝,实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夙愿。
景泰皇帝,遵循天子守国门。明英宗朱祁镇,年纪轻轻就带着大军亲征瓦剌,结果被瓦剌人打了个大败,他本人也被瓦剌人给抓走了。这个时候明朝群龙无首,不少大臣表示,还是学习南宋迁都,放弃北方的半壁江山。这件事遭到了兵部尚书于谦的强烈反对。
在于谦的支持下,景泰皇帝朱祁钰登基称帝,稳住了局面。朱祁钰的确是好样的,他顶住了瓦剌人的进攻和威逼利诱,使得大明朝没有失去北方的半壁江山。可以说如果没有朱祁钰和于谦的话,那么北京城将会再次成为瓦剌人的领地,从而使得整个北方都失去了屏障。明朝将提前一百多年灭亡。
崇祯皇帝,做到了君王死社稷。
崇祯皇帝朱由检,被称之为亡国之君中最勤政的一个。他接手这个烂摊子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情况非常危急。
北边有满清大军,西边有李自成的大顺军,西南有张献忠的大西军。此外南方各路军阀诸如左良玉、郑芝龙等人都不听从崇祯皇帝的调遣。崇祯在大顺军打到了城下的时候,依旧没有想过投降,或者说是南迁。即使想过,也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
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自大学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数十人。---《明史》最终李自成大军杀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将后宫女子杀光以后,自己跑到煤山上上吊自杀了。他无颜面对祖宗,所以以发覆面。
崇祯皇帝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君王死社稷。社稷都要完蛋了,君王还苟活着干什么呢?他不怕死,他只是害怕面对自己的祖宗。
总结:这句所谓的遗言,其实是明朝所有皇帝合力打造出来的。
光说朱棣这一代皇帝,那是做不到这么多事情的,明朝之所以有如此高如此多的赞誉,那是因为明朝的皇帝们有很多都是很有骨气的。
正是因为朱棣、朱祁钰、朱由检等等这些皇帝的努力,才打造了这么一个良好的口碑。由此可见,遗诏虽然是假的,但是气节一点都不假。
我觉得大明地下天子守国门这样的祖训,它的意义其实就是主要为了加强对于北方边疆的防卫能力。因为当时的大明朝主要的敌人就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说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天子坐镇北方的话,就可以更好的协调各个军方要塞的军队布防以及协调兵力。而且由天子亲自坐镇边关,那么就可以防止地方武将由于路途遥远心生野心,不听中央调令。
朱棣当时朱元璋成功打败了元朝的军队,建立起明朝,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的消灭元朝的所有势力,部分人逃到了北方草原,继续休养生息。而由于这些游牧民族的战斗力都十分的强,长久以往难免会给明朝带来一定的威胁。而如果有天子亲自坐镇边疆,那么就可以有效的加强对于北方的边疆防卫能力,同时能给百姓安稳生活注射一剂有效的强心剂。如果北方游牧民族选择入侵明朝的话,那么天子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知晓真实准确的情报从而做出部署反击保卫国家。
而第二个意义就是为了防止一些藩王因为实力强大,拥兵自重不听中央调令。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为了更好的防卫国家的安全,所以说他派遣自己的各个儿子替大明守卫边疆。但是随着朱元璋逝世之后,这些藩王对于朝廷的忠诚度也在逐渐的下降。而朱棣能够夺得皇位本来就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因此他也绝对不会选择继续放任这些藩王拥兵过重,否则的话造反的事情必将再次重现。所以说通过天子来守卫国门,他可以直接的控制北方的军事实力,维护皇权稳定,加强天子的统治。
崇祯而事实证明,尽管大明的一些天子都比较的奇葩,但是他们依然遵守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祖训。即便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被李自成攻破了北京,他也依然没有逃走,选择在煤山自尽。
明朝为避免两线作战,并希望藉助林丹汗的力量牵制後金,明朝於1617年同意以广宁镇(今辽宁锦州北镇)作为与蒙古通商的窗口,予蒙古以经济方面的好处,因而在努尔哈赤进攻辽东地区初期,明朝北部边界与蒙古相安无事。作为回报,明朝每年向林丹汗赠送白银千两以示感谢,後赏银不断增加,至天启末年,达到12万两白银。
“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天子守国门”这句话出自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
“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最早出自阎崇年2004年编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阎崇年是著名的清史专家,他在说到咸丰皇帝有多混账时,将明成祖朱棣拿来作对比。
“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意思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官员与百姓共存亡,士族与国君的号令共存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历史: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主要是对明王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和崇祯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的形容。靖难之役后朱棣由北平进入南京登基称帝,因北方时常受到鞑靼和瓦剌的威胁。
且还有北元蒙古势力的南袭,再加上北平是朱棣的兴王之地,所以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师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间对此称为“天子守国门”。
然而至崇祯皇帝时,明王朝内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后金势力虎视眈眈,但当时后金的军队多被挡在山海关之外。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祯皇帝至死不退,吊死煤山,民间对此事件称为“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其实是对明王朝刚强不屈的骨风的一种赞美。但这个赞美,在小编看来,有些过头了,尤其是前半句。
事实上,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个悲剧,一个王朝衰败的悲剧。因为,如果说迁都北京,就是“天子守国门”的话,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因为,前面的元朝和之后的清朝,他们都定都北京,怎么就不见元清两朝被誉为天子守国门?
所以,明朝之所以变成“天子守国门”,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大明国力的衰败。
下面,我们先看一幅明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图:
大明初年,历经洪武永乐二帝的开疆拓土,明帝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而那时的北京,虽然也很靠近北部边境,但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的。所以,北京城不是“国门”!而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是为了便于北征蒙古,进一步巩固明王朝的北方边境。其实,这是有开疆拓土的大略,而不是憋屈的“守住国门”。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下面的明末疆域图:
“天子守国门”的悲剧就体现得相当明显了!由于国势衰微,关外的领土都失掉了,于是北京城就成了边境要塞。
什么是国门,国门就是国家的门口,一经踏出就等于出国了。
试问,如果堂堂帝国的天子所在的帝都都成了国门,那是值得骄傲还是值得反思呢?
如果这都可以吹,那拜占庭帝国就可以吹上天了!
或许,也有人会说,明王朝皇帝御驾亲征,保卫国家这点。但是,清朝强盛时的康熙也几次御驾亲征啊。
事实上,明朝皇帝真正御驾亲征抗击外敌,只有明成祖、明光宗明武宗三个。但除了雄才大略的明成祖,其他两个就算了。
一个被俘,丢人;一个儿戏,搞笑!
至于“君王死社稷”,崇祯确实做到了。所以,尽管他不是一代明君,但他的气魄和努力值得后人敬重。此外,明朝灭亡时,也有很多明朝忠臣义士前赴后继,要么力战而死,要么慷慨就义。
但是,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像孙之獬、钱谦益等鼠辈、汉奸。这些投降的、没骨气的明朝官员,其实占了绝大部分。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既可以当做赞美,也可以当做讽刺,在不同的语境当中去运用,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句话如果被当做赞美的话就是在赞美天子和君主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如果被当作讽刺的话意思就是在讽刺天子只知道守着自己的地位,不做任何实事,而正是因为天子的昏庸无能,才导致了君王的死亡。
这句话在一定的语境当中,是可以被用来赞美天子和大臣。在古代的时候,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职位,而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也就是说天子和君王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在分工这一方面是非常明确的,他们每个人也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其实这句话也是可以用来讽刺天子的。在这句话的背后其实也讽刺了古代的等级制度,天子一出生就是高高在上的,所有人都要臣服于他,而那些虽然和他有些同样的遭遇,但却不能登上天子之位的君王只能为了国家社稷费尽心思,而且还有很多君王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到国家大业上了。
天子只要一声号令,所有的人都有遵从他。天子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所有的人都要臣服于他,而他想做什么事情,就可以做什么事情,基本没有人可以管得住他们,而他们在守卫自己国家的领土这一方面,他们总是会选择派一些君王去帮他,而很多的君王在接到天子的这种命令之后,他们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做这件事,有的君王甚至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有很多的天子对他们还是非常的不信任,害怕这些君王会把他们的天子之位给抢走。
回答: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明代的多个历史事件的概括。
这两句话均出于明朝,一出于明初,一出于明末。
天子守国门:明朝初年,朱元璋建都南京,但是蒙元的统治还保留在汉民族的记忆中,为抵御和消灭北元,朱元璋将几个儿子分封在北方边疆,后来分封在北京的燕王靖难成功,取得帝位,史称明成祖,他后来迁都北京,虽然主要原因是北京是他的老根据地,但是这里距离九边之一山海关、蓟门、大同都非常近,一旦边关有漏洞,虏骑就会直逼首都,迫使后代皇帝必须重视边防,就被称之为“天子守国门”。后来明成祖以北京为基地,大举出击,五次亲征,打垮了北元势力。
君王死社稷:明朝皇帝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比较有节操,即便是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的明英宗,也非常有骨气的没有投降(比较一下宋朝的徽钦二帝),明朝灭亡的时候,末代皇帝崇祯拒绝迁都到江南的建议,在送走太子、敦促后妃自尽、亲手斩杀公主后,上吊自杀,被称之为“君王死社稷”
君王死社稷的进一步举例:
永乐大帝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万里扫荡漠后班师回朝于北京时如是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此后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当年明朝崇祯帝的遗言和清廷宣统帝的豪言可见两个皇帝对国计民生的不同态度:
崇祯皇帝殉国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
“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参考资料:
瞬间被崇祯感动了……O(∩_∩)O~
以上就是关于朱棣的遗诏是真的吗全部的内容,包括:朱棣的遗诏是真的吗、明朝所谓“天子守国门”究竟有何现实意义、为什么一看“大明一朝276年不割地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话就想哭我不了解大明历史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