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陶高柄杯,因壁薄质脆,当时也不是做一般陶器使用,只是在祭祀、宴请等庄重活动才使用,也作为贵族的随葬品来使用,是一种礼仪性器皿。这类器物是山东古代文化中所特有的,也是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空前绝后的佳品。
一、陶泥的历史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 化工, 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 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 磁性瓷等 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二、软陶公仔起源于那里 有多久的历史软陶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欧美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软陶艺术历史。
这种新型捏塑材料,自97年由台湾引进国内,"软陶"就是从台湾引进时的名称。而FIMO是指德国产FIMO(赛魔)"软陶",在国内也已经成为软陶的代名词。
观察国内的软陶创作,部份是商业生产型,产品具有很浓厚的中国艺术特色,但大多以模仿为主,以商业为目地。忽略了软陶可以作为一门艺术。
软陶的最大乐趣在于体现创作的原创性。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融入其中,让其发散出不同的个人艺术气息。
随着大家对软陶的认识,国内逐步也出现了一批软陶爱好者,创作出的作品也都体现了快速的进步和较高的水准。
三、陶泥的历史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 化工, 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 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 磁性瓷等 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
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
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
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
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
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
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
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
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四、软淘的历史软陶的英文名字也有很多,最常见到的字是"modeling clay"、"oven-bake clay"、"polymer clay"等,翻译过来,指的不外就是"雕塑土"、"烤箱烘烤土"、"高分子聚合土"。
基本上,它是一种"土";是一种"可以雕塑成形的土";是一种"必须放进烤箱烘烤成形的土"不同颜色的土,可以聚合、塑造成各种千变万化的图样和形状,有人预测,"软陶"将是21世纪最时尚产品。19世纪,当德国雕塑家创造这种材料时,由于它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充分满足人类的创造欲望,很快便风靡了整个欧美地区。
它多变的特性,立刻又成为启发创造思考、培养文化气质的教材。直到今天,"软陶"仍是手艺界DIY族的最爱。
五、软陶作品简介原本想着软陶那玩艺,沾着文艺和浪漫的边,一个不小心还能和收藏沾亲带故,这就是让**给害的,《人鬼情未了》里最经典的桥段就是男女主角在悠舒缓的音乐声中淘弄个泥罐子,这成为对于软陶的第一印象,可惜这印象不是麦同学的,也不是教麦同学软陶课老师的,更不是开设软陶课那些始作俑者的,他们的目的就是投其所好,讲究的是色彩而不是质地,强调的是效果,而不是艺术,所以土罐子变成了一堆五彩斑斓的卡通兄弟。不能说不好,起码麦同学作了相当规模的感情投资,别的不说,就算是发着烧,也想着能去上软陶课。每周三回到家,这位同学总是热情的跑来迎接你,头条汇报便是今天软陶课完成了什么大作,这些大作包括长圆茄子兄弟,草莓帽小哥,粉色茶壶or阿拉丁神灯,花里胡哨猪小妹,零零碎碎鼠姑娘,带蝴蝶结的龟妹妹,怪里怪气的海面宝宝和貌似转基因的变种南瓜。这里头,女性居多,共同特征就是蝴蝶结,连那个阿拉丁神灯或茶壶也荣幸的给予了明显的性别认证,估计神灯里头的那位大胡子神仙也考虑征点服务费,为做跨性别手术攒够本钱。
不用说,每次做这些,麦同学肯定是专注的一塌糊涂,每当完成一件作品,就相当于给它赋予了生命,但不知为什么,这些作品的耳朵都不是那么牢靠,估计也不怎么愿意听大家的唠叨,所以耳朵很容易脱离身体,神灯、鼠姑娘和猪小妹的耳朵都曾经掉过,博得了麦姑娘的三场哭天抢地,这也是缘分啊,希望这些东西将来能够陈列起来,作为姑娘的成长见证吧,当然最好上面带点咸味,起码证明当时感情的付出有多么的沉重。
六、软陶的用途及发展前景所谓“软陶”其实并不是陶,而是一种人工的低温聚合粘土。
又叫“彩陶”,也称“烧烤粘土”。从外形上看,这种粘土的小包装极其类似橡皮泥,而在烘烤之前的玩法上也与橡皮泥有很多接近的地方。
软陶器形和硬陶较接近。中国江南地区古代文化遗址中,出土这类陶器较多。
软陶是古代陶器,按制作方法分泥质和细砂质两种,按烘烤方式火候较低,胎体不如硬陶坚硬。胎作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
器表都拍印有各种几何形纹,因此也称“印纹软陶”。在使用上要注意三岁以下儿童不能用等方面的常识,并要注意制作要领。
基本概念 软陶表面纹饰结构较粗疏,有绳纹、波纹、格纹、圈纹和编织纹等。因此当软陶最初面市的时候,人们看到之后众口一词地认为这就是橡皮泥。
软陶的兴起缘于二战以后,从那个时候起,欧洲人就开始玩这种低温聚合粘土。尽管软陶的历史不算短了,但这种低温聚合粘土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只有大约10年。
最初流行是在台湾地区。现在“软陶”这个称谓就是沿袭了台湾的叫法。
20世纪30年代,当德国雕塑家创造这种材料时,由于它是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图样像千万种花一样缤纷灿烂,可充分满足人类的创造欲望,很快便风靡了整个欧洲地区。后来传进美、日。
直到今天,[软陶]仍是手艺界DIY(自己动手)族的最爱。 软陶的英文名字最常见到的字是[POLYMER CLAY]。
它是一种[土],是一种[必须放进烤箱烘烤成形的土]。不同颜色的土,可以聚合、塑造成各种千变万化的图样和形状,难怪有人预测,[软陶]将是21世纪最迷人的工艺材料。
七、什么是软陶软陶,是一种新型捏塑材料,自97年由台湾引进北京、经本中心(原突破陶艺专卖店)开发并推广,到现在全国已有一百余批发商进行推广,掀起了软陶工艺制作热。
"软陶"是从台湾引进时的名称,日本叫"树脂粘土",国内人士因为它由软加热变硬只须130度,10-15分钟即可完成作品,所以又称之为"低温陶泥"、"聚合粘土"。以后,本中心又引进德国产FIMO(赛魔)"软陶"、后来又出现国产"神奇魔泥",但他们被称之为"国产软陶"。如今,大家亲切的叫它"软陶"。
软陶可塑性强、颜色鲜艳。台湾产软陶有40种颜色,德国产的则多达50余种,并有荧光、大理石纹、夜光等品种,但国产软陶只有18种颜色
4龙山蛋壳黑陶杯 02毫米的精致
收藏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时代:新石器晚期(山东地区)龙山文化(4600-4000年前)
大家对薄有怎样的理解,薄如蝉翼,薄如钱唇,1厘米,1毫米,甚至是02毫米。
距今四千多年前,中国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时期,
最质朴的材质,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艺,出土了数量极少的薄壁黑色陶杯,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千古绝唱。
地球早期的文明,最先被陶器所散发的质朴光泽照耀,
龙山时代的黑色陶杯,在多姿各异的彩陶世界中,如此与众不同。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这是世界考古学界对龙山时代黑淘杯的赞誉。
出土的蛋壳黑陶杯造型各不相同,它们非自批量生产,工艺的背后,件件都饱含信仰与尊崇。
极致的工艺使黑陶杯独步天下,现在的技术还原原始的工艺,要达到如此极致的薄度,
依然是难以企及。
如此薄壁的陶胎,在快速旋转中,非常容易破碎,做这类小型器皿,对快轮轮盘设备的精密性,与旋转时的稳定性,要求是很严格的,
由于至今没有发现窑址,四千多年前这些动力设备究竟是怎样工作的,我们只能止步于想象。
蛋壳陶取材于远古时期,河湖中沉积的细泥,经反复淘洗,不含任何杂质,最质朴的材质,所能达到的极致,保障着器物的拉坯塑形,与成型之后的细腻坚硬。
窑炉的温度与烧制时间的把握,决定着陶器最终的命运。
史前时代的黑科技或许是这样的,独特的封窑渗碳技术,将碳分子在高温状态下渗透到胎体的微孔里,经过砑光的胎体表面,黑色呈现。
这种神秘的,黑色的金属光泽,带着直观的视觉冲击和震撼,
让人不由自主的生发无限敬畏。
不可轻举妄动的虔诚心意。
可以想见,当时这种高端器物的生产,或许被特定阶层垄断,耗费如此的人力物力,去达到一种极致,究竟是处于什么样的目的呢?也许作为礼器,才能合理的解释蛋壳陶的存在,
用规范化的系统与工艺极致的器物,来表现祭祀中虚幻的礼,这是权利与等级的诉求。
龙山文化时代,黄河下游的山东沿海地区,陶器的制作,从随性到严格的工艺程序,预示着人类新的社会秩序慢慢形成。
如果蛋壳黑陶杯是礼器,那陶土在硬度上的遗憾,只能等待未来青铜去弥补。
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城子崖出土了一种黑陶它小巧玲珑,外表漆黑油亮,薄如蛋壳,重量极轻,壁厚仅为03毫米,最薄处仅有01毫米,被形象地称为“蛋壳陶”它把黑陶的制作推向了极致,堪称东方艺术珍品、世界陶艺一绝这一考古发现轰动了世界
朗朗齐鲁月·泰山之旅·大汶口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辉泽
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均属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龙山文化的前身,主要分布在山东及苏北一带,当为古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东夷族诸部落所创造。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大汶口镇附近大汶河两岸,1959年兴修京沪铁路复线时发现。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墓葬一百三十三座及一座陶窑。墓均为长方竖穴,以单人仰身直脚葬为主。从中出土红、灰、黑白和绘有美丽彩色花纹的各类陶器一千多件,还有大量精致的石器、骨器、玉器和象牙器等,这些遗物显示了独特的面貌和风格。1962年在曲阜县西夏侯发掘了同样文化内涵的墓地,1964年遂正式提出大汶口文化的命名。这前后还发掘了江苏邳县刘林遗址、大墩子遗址,山东兖州王因遗址、诸城呈子遗址、日照东海峪遗址等,并获得了丰富的资料。根据碳-14测定,大汶口文化始于前四千三百年前,约在前二千四百年前后过渡为龙山文化。根据墓葬随葬陶器组合及形制变化,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自前四千三百年到前三千伍百年左右,以刘林墓地、王因墓地为代表;中期自前三千伍百年左右到前二千八百年前,以大汶口早、中期墓为代表;晚期自前二千八百年前到前二千四百年左右,以大汶口晚期墓为代表。
大汶口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陶器形态上看,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最富有特色的有折腹的釜形鼎、大镂孔编织纹豆、三足和圈足高柄杯、背壶和鬶。陶器生产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早期均手制,绝大多数为红陶,类少形单,火候不高;中期灰、黑陶比例增加,出现薄胎细质的灰白陶,器类增多,器形也富于变化;晚期已使用轮制技术生产大件陶器,灰黑陶已占优势,出现一种薄胎黑陶高柄杯。另外,用坩子土经1200℃的窑温烧制而成、胎薄质硬、色泽明丽的白陶也大量产生。
从生产工具看,大汶口文化的石铲等由厚而薄,越做越精。作为农具的石器早期有断面为椭圆形的斧、穿孔斧、穿孔铲、刀、锛、凿等;中期以后发现大型石锛、有段石锛、有肩石铲、石镐以及鹿角锄和骨、角、牙、蚌质的镰刀等。渔猎工具早期有尾部带孔的双倒刺或三倒刺的骨、角质鱼镖,扁平三棱式或短铤圆柱式骨、角质镞,环柄匕首和网坠;中期以后出现了双翼起脊长铤的骨镞、牙质鱼钩、石匕首、骨匕首、石矛、骨矛等。当时制骨工艺也相当发达,制作有丰富多彩的骨、牙雕品,如早期的钻孔雕花的骨珠串、刻有猪头的牙饰、骨饰、骨雕筒、骨梳;中期以后的剔地透雕或镶嵌绿松石的骨筒、象牙筒,以及象牙梳、雕花骨匕等。
从风俗上看,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有头骨枕部人工变形和成年拔除上侧门齿的习俗;墓葬中死者手中往往握有獐牙,可能具有某种宗教意义和社会意义。
根据大汶口文化遗址的资料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住在靠近水源的高地上,房屋有圆形、方形、地面建筑和平地穴等形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粟,用石斧、石铲、石刀、石镰、骨镰进行耕种收获。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和狗,可能还有牛和羊,也经常进行渔猎。手工业有石器、骨器制作,制陶,纺织,木作,编织等。在社会文化方面,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标志着“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时代已经结束,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墓葬中还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分化,富者随葬上百件精致的随葬品,贫者墓中一无所有或只有几件简单的陶器,意味着氏族成员间平均分配物品的原则已经遭到破坏,私有制开始产生,表明社会正逐步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
山东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继承者,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首次在济南市章丘县龙山镇的城崖子发现一种以黑亮薄胎的陶器(蛋壳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1930年和1931年又于此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结果表明,城子崖文化遗存不同于以红陶、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这种文化常有黑亮薄胎的蛋壳陶,故也叫“黑陶文化”。此后,龙山文化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多有发现,为了有所区别,又把山东的龙山文化称“山东龙山文化”,或“典型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在山东境内已发现上百处。重要遗址有潍坊姚官庄、胶县三里河、日照东海峪、诸城呈子等。早期遗址以呈子早期等为代表,年代大约在前二千四百年到前二千二百年左右。出土的陶器灰陶、黑陶数量相当,灰陶略多,多数为轮制。典型器物有粗颈小袋足鬶、深腹罐形鼎、蛋壳陶高柄杯、深腹平底罐、浅盘豆等,多为素面,有的也饰以弦纹、缕孔或划纹。中晚期遗址如三里河、姚官庄等,年代大约在前二千二百年至前一千九百年左右。出土的器物以表里透黑的砂质陶和黑亮的细泥陶为多。陶器普遍采用快轮制法,只有少数砂质器似为手制。典型器物有长流粗颈的大袋足鬶、小袋足鬶、曲腹盆形鼎、盘口式蛋壳陶高柄杯、饰有竹节纹的镂孔粗柄豆或细柄豆、饰盲鼻的带盖罍、罐、单耳或双耳罐形杯等。其中鼎足形制多样,以鸟首形最富代表性。姚官庄出土的黑蛋壳陶,质地细腻,胎壁薄仅05毫米至1毫米,显示出精湛的工艺技术。山东龙山文化的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大多数无随葬品或仅有很少几件,少数大墓随葬品却丰富精美,反映了墓主当年的地位及财产的差别。
关于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有的认为是氏族社会晚期,有的认为已进入早期阶级社会。其社会生产水平比大汶口文化有较大的提高。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刀、石铲等,石镰已较普遍地应用,在三里河遗址中还出土了两件铜锥形器,说明已经进入了发达的锄耕农业阶段。同时还发现大量的石制和骨制的箭镞和矛头等,说明狩猎仍占一定地位。另外,在一些遗址中已发现卜骨,表明原始宗教开始发生;还出土了属于砭刺医疗工具的锥形砭石和陶制“尖头器”,表现当时已有原始的医疗技术。
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业尤其发达。已普遍采用了快轮制陶术,漆黑光亮的泥质黑陶器,特别是那种造型复杂不具实用价值的蛋壳陶高柄杯,无疑是一种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制造这样精致的产品,必须要有结构合理的陶窑、熟练的技艺和高温技术。另外,一些墓葬中出土的成组玉器、玉斧,说明了当时制玉工艺的发达。在建筑技术上,龙山文化房屋结构大体为长方形土台式建筑;台面分层筑成,可能已经使用了夯筑技术;有的墙段可能已经采用控槽筑墙的技术。这些在我国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上就是关于龙山时代生产的陶制品蛋壳黑陶高柄杯主要用于哪些方面全部的内容,包括:龙山时代生产的陶制品蛋壳黑陶高柄杯主要用于哪些方面、软陶的历史、如果国宝会说话文案之4《龙山蛋壳黑陶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