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采访方法四方面:
1、纪录片编导要做到融入场景氛围,以平民性的视角,做到和被采访对象真诚平等的交流,切忌高高在上,指令性地指挥被采访对象讲这讲那、坐这坐那。
2、要对采访的问题做到事先心中有底,临阵不抱佛脚,临场不乱阵脚,更不能在采访时出现被采访对象讲述不下去的情况,或自己先忘了话题,造成采访冷场。
3、遇到对表述起来比较复杂的话题,要抓住重点进行提问,要对话题进行精炼梳理,做到简明扼要,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被采访对象交流。有时就是采访不下去,也要切忌绝对不能让被采访对象看着编导事先拟定好的稿子,像背书一样的回答问题,造成采访生硬死板,作品粗制滥造。
4、在提问方式方面,要多采取引导式的提问手段,注重循序渐进,小火温煮,提问的问题要看被采访对象的回答能力,不能太笼统,不能太长,也不能不考虑被采访对象的应答能力,不考虑被采访对象的身份、特点、代表性以及个人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切忌提一些超出其回答极限的高难度问题,造成是是而非,答非所问。更不能让被采访对象像做选择题一样,问一些“是还是不是、好还是不好”之类的问题,让电视受众观后发笑,也显得编导没水平。
扩展资料
人物类电视纪录片采访技能:
一、沟通从情感入手
人物类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客观反映真人真事和事物、事件发展变化过程的电视纪实类体裁形式,强调客观,强调自然,强调过程,强调原生状态。但是,具体到采访的过程,不仅需要纪录片编导要有技高一筹的谋篇策划,还要求编导面对采访现场,沉着冷静地和被采访对象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
高水平的纪录片编导,大都会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采访理念,非常重视和被采访对象的交流和沟通环节。往往在进入采访现场还没进行拍摄采访之前,就眼观八方,认真熟悉人物所在的采访环境,选取采访场景,而后胸有成竹地和被采访对象进行反复细致地磨合交流,让采访双方在采访话题的认同点上贴近,对采访话题感兴趣。
这样可以使双方在感情上拉近,让被采访对象乐意回答问题,乐意讲述。从而与采访对象拉近了距离,产生了共鸣,不仅提高了被采访对象回答问题的兴趣,而且与他们在沟通上达到了通感效应。由此,采访势必会顺利进行。
二、采访要隐藏目的
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采访强调客观真实,强调纪录的过程之美。尤其对采访的话题,更加讲究真情实感,以情动人。更加注重话意唯美,话题干净利索,让电视受众在真情话意中体会到编导在作品中所张扬的创作意图。由此,在采访过程中,势必要编导掌握纪录片采访提问的规律,把握话题采访的分寸,做到在现场采访中胸怀全局,熟练驾驭。
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采访提问要求编导要在客观的创作过程中,在话题提问上绝对不能一到现场就对采访对方亮明编导自己的采访目的和意图,而是要在采访时,刻意隐藏自己的观点,让电视受众在话题的进程中,慢慢体会到编导设置话题的意图,从而以润物无声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烘托出话题的采访意图和提问的初衷。
三、掌握提问技能
人物类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次采访,也是编导挑战自己提问技巧、进行自我完善提升的过程。编导对采访提问的驾驭能力高低,决定着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后期制作的良莠和整部片子的成败与否。掌握电视纪录片的采访提问技能,是电视纪录片编导创作作品的基本素养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物类电视纪录片采访技能把握
一、判断采访对象,充分做好准备。
采访不仅仅只是现场的工作,在实际面对采访对象之前,新闻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更大量的准备工作。因为,只有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经历,才能根据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强的有效问题,避免东打一枪西开一炮漫无目的碰运气的情况出现。并且,熟识采访对象的情况,在采访中往往能博得采访对象的好感,从而拉进彼此距离,增加采访的成功率。因此,积极充分的做好采访前的资料收集与其他采访准备工作,是一次成功采访的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重要的采访技巧之一。
在进行采访准备的同时,还要求记者根据收集的采访对象的资料,对采访对象进行“肖像判断”。所谓的“肖像判断”,是指正确判断采访对象的身份、知识水平、生活背景等。白描出采访对象的人物轮廓,使自身提早接触采访对象,便于采访时选用恰当的采访方式,使采访得到成功。
二、营造认同效应,创设和谐气氛
要使采访对象乐于提供信息,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新闻,这就必须在采访一开始就尽快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让对方把记者视为自己人,产生“认同效应”。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记者本身,必须能够通过自身的服饰打扮、仪态表情、行为举止等方面和采访中恰当的问题选择,语气语态向对方传达友好亲切的第一印象。比如,同贫困地区的农民接触,如果记者百般顾忌,说话居高临下,对方必然毫无好感。如果记者正常大方,对待农民亲切热情,对方自然愿意回答提问;同开放地区的上层人物接触,如果记者衣冠不正,举止粗俗,也难免被人小看。如果记者举止优雅,问题妥当有内涵,对方积极相应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同时,采访时的气氛是否和谐合作,也同样对营造“认同效应”关系极大。因此,采访开始前往往要有点“跑题”的谈话。可以从采访对象的生活、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方面入手,提出几个轻松又讨巧的问题激发对方的回答兴趣,从而通过几分钟的题外闲聊,拉进双方距离,这样,再进入正题就相当顺利了。
三、善于引导主题,积极把握主动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能否始终保持主导地位,使采访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这是采访成败的关键。要保持主导地位,第一要善于运用语言提问引导,第二还必须善于运用种种非语言的手段。
前者顾名思义,对记者选择准备的问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准备的问题必须前后连贯,富有逻辑,且紧扣主题,有利于挖掘所需的新闻价值。而后者虽然不如前者那样直截了当,但却有着前者不可比拟的暗示、感染、激励、驱动的作用,它往往会形成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力量。在不知觉间引导采访对象进入记者设定的问答逻辑中,避免采访对象不着边际的胡乱回答。例如,当谈话偏离采访要求时,记者可以通过自身的非语言符号,譬如淡化专致的神情、移开凝视的目光、放下正在纪录的笔、起身点烟倒水等等,适当提醒和暗示对方。这样使对方有所领会时,再通过语言转移话题,就会显得较为自然,对方在心理上也容易跟上。
四、其他采访技巧
记者在采访全过程中,如果保持饱满的情绪、专注的神情、全身心投入的态度,便有利于调动采访对象的积极心理,使他始终保持昂扬的谈话兴致。当谈话对路时,不论记者是否同意对方的具体观点,都应通过会意的点头、适当的“嗯嗯”应答声、或在笔记本上择要而记的行动,给对方以肯定和鼓励。如果对方在不经意中吐露了某种隐私或对自身不利的情况,记者应该保持若无其事的神态,以免对方感到后悔、尴尬而影响后续的谈话。
采访是人与人交流的过程,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再多的技巧也比不上新闻工作者自身的真诚与热情所能带来的成功效果。面对采访者,只有记者本身抱有正确真诚的态度,才能感染对方,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希望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牢记这一点,并随着采访次数的增多,实际经验的丰富,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更多,更丰富的采访技巧。
提前准备好小本子,把想提问的问题写在本子上,采访的时候直接问就好。
采访工作:
1、确定人物采访的对象,写好人物专访的第一步,设定好采访对象。
2、选择采访方式,确定了采访对象后,熟悉一下对方的情况,有助于更好地找到采访的切入点。接下来你就要考虑采访的方式了。
3、现场当面采访是首选,这种方式更加直观,可以拍摄照片,可以录音、摄像等,有助于采访稿件地出色完成。
4、人物专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准备硬件DV、相机,录音设备,笔记本。
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 -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二、用内行话提问。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你对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对他的工作认识程度有多高。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当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如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采访对象是做针织品的。笔者以前曾长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较为了解,采访时顺口说出氨纶、细螺纹针、圆形织机等专业用词,让采访对象很惊喜。她认为对她的行业很看重,无形中缩小了心理距离。这次的采访用了8个小时,采访对象把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情况掌握得细、全,通讯写出来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笔者在采访中常采用这种方法。有次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总平静不下来,笔者就问有关他们女儿的事情,从年龄问到女儿对父亲的死如何说的、如何想的。然后就引到了采访的主线上来。在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放(国际大奖获得者)时,他因为反感采访,加之紧张,采访无法进行。笔者就问古典吉它与民谣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问题,使他放松。
四、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用老话说,采访也是功夫在诗外。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笔者在采访一个锐意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院长时,院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笔者事先了解被采访者古文造诣很深,对法家思想和军事很有研究,就问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和《吕氏春秋》的评价,通过对商鞅"轻罪重判重罪不将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谈到了他进行的改革。采访进行下去了,并改变了采访对象的态度。原只限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延长到五个小时。
五、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还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不要问粗俗、猎奇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六、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反问、引导、激将等。记者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要时刻记着贫贱不欺、富贵不媚,提问语气要平和,话语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明扼要,易听易懂。提问语要用开放式的,多用怎么样、什么、如何等字眼,给对方以广阔的回答空间。不要像法官审判一样问:"是,还是不是。"提问语要注意具体,可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比如问一个农民:"你知道怎样维护消费者利益吗?"就可以分成:"你周围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的?到哪去找?找谁?"
八、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
九、适当使用些激将法。充分发挥激将的作用。用有分量的尖锐提问使一些回避主题的采访者不得不直面回答。成功的采访,所提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提一般性的问题,有意突出其尖锐的一面。有分量问题是记者水平的一个体现。名记者法拉奇就是以提问尖锐近乎挑衅而闻名的。笔者在采访一致力于改变的某单位领导时,提出:"你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推行改革,群众会告你专制强权,也许以后会影响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会成为牺牲品,你对此怎么看?"这个问题一下就引起了该领导的重视和兴趣。采访完后,他说:"本来想应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问题不得不让我说话了。"而在采访一位有争议的企业家时,笔者直言不讳地问:"人们对你的评价是毁誉参半,你对此怎么看,你对自己如何评价。"这个问题打开了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也撕开了他的防护衣。后来采访对象说:"你是第一个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我一下就觉得你对我很了解,而且是公正平等地对待我。"
写一篇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专访是采写者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做好提问是关键。问题问好了,第一步就走好了,离目标也就近了。
参考资料:
采访提纲的范文和格式如下列举:
一、采访目的:通过采访成功人士深化课堂理论教学,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通过采访,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通过了解成功人士的成功历程、经验等,深刻领会成人、成才、成功的关系,作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采访某一领域、学科、行业等做出重大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功人士,采访时认真做好记录并按要求认真填写采访报告。
二、采访对象:某一领域、学科、行业等做出重大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功人士。
三、采访时间:暑假2周时间。
四、采访内容: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奋斗精神,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成功人士对社会贡献以及影响等。也可以了解成功人士的人生感悟,比如他对于失败、挫折、成功、名气怎么看待。
五、采访方式:
面对面的采访,直观、真实性强、交流沟通效果好。
六、访谈报告格式范文有如下:
1、你喜欢你现在的工作吗它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我非常喜欢我现在的从事的工作,因为我从小梦想做一名记者。工作和生活一定会有联系的,经过多年动作我已在西安这座城市安家。工作让我的生活更快乐!
2、你是如何找到你现在的工作的,期间有调动过工作吗
答:我是通过应聘找到这份工作的。xxxx参加媒体工作从业十多年来一直在现在供职的单位,未曾调动工作。
采访提纲的格式和范文如下:
一、格式:
采访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模式,采访提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其中要包含:此次采访的目的、时间地点等行程安排、以及采访的预期成果。次要包含的如采访工具、采访对象的注意事项(风俗习惯、宗教禁忌、身体状况)等则按照实际情况而定。
其中,采访的预期成果应需要采访者在明确此次采访行动的目的后,以此目的为主线整理出一系列相关的采访问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采访提纲只是起辅助作用,在实际采访操作中,不可盲目遵循采访提纲,在遇到值得深入挖掘的却又不在采访提纲预期之内的人物故事时,应在不脱离主线的情况下灵活操作,随机应变。
二、范文:
1、采访目的:透过了解成功人士的成功历程、经验等,深刻领会成人、成才、成功的关系,作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透过采访,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透过采访成功人士深化课堂理论教学,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采访某一领域、学科、行业等做出重大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功人士,采访时认真做好记录并按要求认真填写采访报告。
2、采访时间:暑假2周时间
3、采访对象:某一领域、学科、行业等做出重大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功人士。
4、采访方式:应对面的采访,直观、真实性强、交流沟通效果好。
5、采访资料: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奋斗精神,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成功人士对社会贡献以及影响等。也能够了解成功人士的人生感悟,比如他对于失败、挫折、成功、名气怎样看待。
6、采访的准备工作: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事先拟定采访提纲;
(3)采访资料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对方的工作、职务、成就、经历等。
采访提纲的分类:
采访提纲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访计划,二是调查纲目。
所谓采访计划,是指大体的活动步骤、方式,确定要采访的部门、人员名单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字、采写周期等。所谓调查纲目,是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
实际采访活动中,可以既写出采访计划,又列出调查纲目,也可以只拟定其中一个。一般来说,记者更多的是列出调查纲目,即在本子上列出自己所要提的问题,而采访计划心中是有数的,没必要一一写出来。所以说,谈到拟定一个好的采访提纲,关键是看所列出的问题是否到位,方向是否正确。
百度百科-采访提纲
以上就是关于纪录片采访策略主要有哪四个方面全部的内容,包括:纪录片采访策略主要有哪四个方面、求采访技巧方式啊、请问该如何选择采访对象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