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有错吗?也许许多人认为“啃老”是不负责任没有长大的表现,但是这样的观点往往是针对那些“非主流”而言的,剩下的大多数“啃老族”之所以成为“啃老族”也是情非得已,作为一个成人谁会愿意背上“啃老”这个“污名”呢?
但是一些客观因素确实不是他们所能左右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物价上涨外,也有许多原因致使他们“啃老”。
不得不承认是我们的教育“培养”了这么多的“啃老族”,因为我们还在应试教育阶段,我们考察人才的途径的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考试来实现的,而这些考试恰恰没考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下去的这一重要课程,这放在大学生身上尤为贴切,许多大学生热衷于考各种各样的证,认为这样能有更多的机会,而用人企业往往看重的是能力,花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拿到一张没有用的证件,而造成大学生如此热衷考证就业,就在于我们的大学教育有点“落伍”。
另外由于扩招等原因,我们的大学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人成了大学生,可是大学教育很少教他们如何生存的技能,依旧是按部就班地按照大纲进行教学,教育的功利化使得不少学生在大学学不到多少专业知识,更别说是生存技能了。
而作为教育的另一种失败,就是失败的家庭教育。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这么一个孩子,事无巨细家长都要操心,一些极端的家长甚至为了让孩子能学习好什么都能做,对孩子的溺爱造成了这些人一些能力的后天缺失,一旦自己进入社会,没有家长照顾难适应。
“啃老族”指的是这样一些年轻人,他们已经成年且具备谋生能力,但却赋闲在家,仍然依靠父母供养。
客观来说,一部分“啃老族”并非主动“啃老”,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工作、去生活,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就业难、社会竞争大、房价偏高等社会环境因素客观上促使年轻一代“傍老”与“啃老”;还有一部分“啃老族”则是由于缺乏面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勇气,承受不起挫折和压力,选择了逃避,整天无所事事,做 “啃老族”。
“啃老族”现象的产生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进行公正客观的分析。
一方面,“啃老族”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生活水平显着提升,家庭收入和财富也不断增加,部分家庭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仍有余力对子女进行经济支援。
但另一方面,“啃老族”更多地反映出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生活成本大、就业难等客观因素导致年轻人被迫“啃老”;而对于那些无所事事的“啃老族”的存在则说明当代一部分年轻人还没有具备自立自强的能力和精神,长此以往对于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对于整个社会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对于家庭的和谐可以说都是不利的。
第一,长期“啃老”很可能导致年轻人独立自主生活能力低下。年轻人过分依赖父母,必然造成适应激烈社会竞争的能力较差,踏入社会后“等、靠、要”思想严重,一旦遇到困难,就会产生退缩、萎靡的情绪。第二,当“啃老”由“无奈的过渡”变为“主动的选择”时,“啃老族”勤奋拼搏的精神就会完全消解,心安理得将啃老作为自己的生存状态,变得意志薄弱,无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第三,啃老的出现对于广大被“啃”的父母而言,也会形成强大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对于“啃老族”现象我们必须给予重视,对“啃老”的年轻人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第一,政府、社会应该为那些被动的“啃老族”减轻压力,为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给予适当的帮助,降低青年的生存成本和求职风险。有关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尤其是家庭经济贫困、来自农村地区的高校毕业生,通过最廉价、快捷的方式(如网络)进行失业登记,使待业青年能够及时得到相应的基本生活补助和就业指导。
第二,家庭也应该及时调整教育观念,不能过度溺爱孩子。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逐步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磨练其意志,走向成熟,敢于面对挫折和困难。
第三,最重要的是年轻一代自身要加强学习、转变就业观念,特别是那些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啃老族”,要能够树立正确的、务实的就业观和人生观,学会在失败中、在挫折中成长,尽早学会自强自立,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对社会有用的年轻人。
总之,一个国家青年一代能否健康成长,决定了整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发展。对于“啃老族”现象,我们必须要予以重视,各方面共同努力使广大青年能够顺利就业,独立生活,承担起该负的责任。
近年来,“啃老族”并不少见,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升级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啃老族”的出现,有其复杂的原因,有家庭环境教育的原因,也有个体自身的原因。对付啃老族”们,还需要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劝导。“啃老族”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困惑迷茫型
一些人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根本不喜欢做什么,不能对职业定位。想要劳动的意识不高。
丧失自信型
这些人主观上没有工作的愿望,而且在现实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下,采取了逃避的方式,完全依赖父母,特别是对一些家境并不宽裕的人。
追求梦想型
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高,而市场提供的职位有限,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因为个人能力与职位之间的匹配需要一定的时间,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客观上造成了 “啃老族”的出现。
自闭型
有些“啃老族”是独生子女,从小与社会接触太少,长大后又固步自封,不愿敞开心扉。不会与人相处,害怕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逃避社会,达到心灵上的宁静。
对这一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应当采取心理辅导为主的干预方案:
让子女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就业技能
让子女认识自己是参与社会竞争的基础,接触社会越多,从事的实践活动越具体,对自己的认识就越公正、客观。自负与自卑心理的产生,多是自我封闭,与外界隔绝的产物。要鼓励子女有意识地参加社会活动,时常留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多接触和了解社会。
让子女提高心理承受力,完善适应环境的能力
可以劝导子女:遇到了困难会有许多方式可以应对与适应,采取行动直接去处理,比消极地暂时躲避要理智得多;年轻人认识问题比较偏激,如果试着换一种方式解释自己的体验和外部环境,心情就不同了;当暂时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时,只要不灰心,保持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具有稳定的情绪和再试一次的精神,机会终会来的。
培养子女劳动观念,家庭教育生活化
子女长大后父母要让子女自力更生,另立门户,把子女推向社会。要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善于与人相处,乐于与人交流,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快乐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教育和引导他们热爱集体、热爱生活,不要将眼光仅局限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上。
如“啃老族”思想无法转变,可以建议其到正规医院或心理辅导中心,针对此问题进行心理咨询,让专业人员协助改变他们的心态,让他们早日走上寻找工作或培训学习的道路。
没有区别。
啃老族和啃老族汉字一样,因此都是一样的词语,所以没有区别。
啃老族,又称吃老族或傍老族,或者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
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 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 占10%左右; 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占20%; 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着。占10%; 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占30%。 原因及事例 父母大宠爱和观念偏差也是造就“啃老族”的原因之五。 啃老族生活现状调查: 啃一口书本啃一口父母 3年前,他从复旦大学某文科类专业本科毕业。 如今,当年的同窗好友,或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或在事业上小有成就。而他,考了4次研,都以惨败告终,无奈“啃”了3年老。 刘文彪(化名),27岁,熟悉的朋友都叫他“彪哥”。 为创大业想考研 在大学时,刘文彪是校团委调研部副部长,曾以精彩的竞选演说当选学院团学联主席;在全国大专辩论赛上,他是复旦大学辩论队主力队员。在学校里,他是风云人物,“彪哥”的名号也随之流传开来。 大三第二学期,他决定不找工作,专心考研。“我想在中国政坛上干一番大事业。考研是第一步,因为在我看来,学历意味着话语权,本科生说话的分量显然比不上博士。” 刘文彪直到大学毕业都没通过英语四级考试,难度更高的考研英语成了他面前最难的一道坎。第一次考研,他准备了8个月,其间每天至少学习12小时。大学最后一学期开学时,他看到了考研成绩:全部不及格,英语只有36分。“彪哥”随后开始漫长的考研“苦行僧”生涯。 4次落榜渐孤独 毕业后近3年的时间内,刘文彪没有找过工作。 第一年,由于长期坐着看书,他的体重从87公斤猛增到99公斤,英语考分则从36分增加到40分。另外,总算有一门专业课及格了。 第二年,他虽每天坚持锻炼2小时,体重始终维持在100公斤以上,同样停滞不前的还有考研成绩。 今年初,他第4次走进考场,总分却是4次考研中最低的一次。 3年内,他每天晚上11时睡觉,早上6时起床,其他时间要么在看书,要么在去看书的路上。一次次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次挥之不去的失败和一丝丝日渐增多的白发。 伴随失败的还有孤独。“整天就盼着手机响,但这3年来它就没响过几次。”曾经的好友都在忙着各自的学业和事业,他没有可以倾诉的伙伴。他渐渐忘了“彪哥”这个名号,因为已经太久没人这么叫过他了。 父母南迁伴儿读 考研前,刘文彪的父母远在北京。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刻决定:来上海,全力支持儿子考研。 一家3口在杨浦区开鲁新村租了一间约20平方米的小屋,月租650元。7年前退休的母亲负责在家照顾儿子饮食起居。父亲辞去北京某大企业副总经理的职务后,在嘉定区某私营企业担任人事主管,月薪明显减少;因路途遥远,每月只能回家一次。 小屋是毛坯房,唯一的电器是电视机。全家的衣服都得靠年过半百的母亲手洗。“高温天最难熬,房间如火炉一般,别说复习功课,就是光坐着也受不了。” “害父母陪我受苦了。”刘文彪的声音突然低沉起来,“本来应该是我给他们生活费,但每次伸手的却总是我,根本不敢抬头看他们。请不要采访我父母,已经欠他们够多了,不想再令他们担心。” 告别“啃老”也艰难 刘文彪明白,父母始终是他的坚强后盾。“他们经常笑着安慰我说,应该趁年轻多读书。这叫智力投资,任何一种投资都存在风险,暂时的卧薪尝胆是为了将来的飞黄腾达。” 今年3月,他遭遇第4次失败。5月份,他终于决定放弃考研,开始找工作,至今没有收获。 这段时间以来,他真切体会到了靠自己告别“啃老”的艰难。“现在找工作比3年前难多了。我必须调整心态,从最底层做起,还有可能准备一张‘虚假’简历,隐瞒曾4次考研的事实。” 这3年,出于兴趣,刘文彪在复习时经常“溜号”。规定的参考书越看越没劲,其他书籍倒看了不少。 在看《东周列国志》时,刘文彪学到一个词“依人者危”,意思是说,如果老依靠别人,就会很危险,即使是父母也一样。 “只要一找到工作,一拿到工资,就全部交给父母。”刘文彪在结束采访时特别强调。
啃老族。
啃老族,又称“吃老族”或“傍老族”,或者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18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
扩展资料:
“啃老族”的存在与独生子女政策的特定背景有关,现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已过习惯,因此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所以只要有老可啃,现在很多年轻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啃老”的心理。
可是这并不代表父母就可以推脱责任,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缺失助长了后天“啃老”的恶习。
如果父母不对孩子过分溺爱,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帮助他们从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子女成年后,让其自力更生,不让他们“啃老”,那么社会上的“啃老族”便会少很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啃老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啃老族”的存在该归过于谁
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到结婚的年纪,没有几个是能够不依靠父母买的起房的,也就是说现在的人或多或少都是啃老族,虽然我不想承认自己的无能,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我确实也是一个啃老族,因为我们买房子的时候,父母确实是倾力相助,他们确实是给了我们钱的,而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也确实是没有能力买一套房子,所以现在他们年纪大了,我们把两个老人家接到身边,就想着让老人在为我们付出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比较幸福的安逸的老年生活。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房子基本上是没有办法结婚的,其实有时候女生就算是真的不强求,但是男生也想在婚前能有一套房子,这样子在工作的地方有自己的房子,怎么说生活也会稳定一些。
但是年轻人刚毕业的时候工资低,基本上不找父母要钱生活就行了,然后再工作个三年就差不多二十五六岁了,这时候虽然说是存了一些钱,但是怎么说呢,这些钱是完全不够买房子的,所以当要买房子的时候,怎么办呢,那自然是希望父母能够支持自己一些。
有父母的支持,孩子在买房子这件大事情上相对的会轻松一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啃老族了,但是现实生活里还有一种啃老族,买房,买车,以及养孩子,自己生活都需要父母来支持,这样的人也是比比皆是,这样的啃老族真的就是父母宠出来的,也是父母自己养出来的,如果没有了父母,真的不知道他们该如何生活才好,而往往现实生活里,这类的啃老族还挺多的。
以上就是关于啃老有错吗全部的内容,包括:啃老有错吗、如何看待啃老现象2000字、“啃老族”是怎样产生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