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宗元《芳容至孝》白话释义:
姓周的孝子名叫芳容,是华亭人。他的父亲(周)文荣在楚国游历求官时在归州的官吏住处客死他乡。
芳容十四岁时,祖父祖母相继去世,临终时抚摸着芳容叹息说:“怎能让你成为寻找亲人(骨骸)的孝子,让我在九泉之下可以闭眼。”芳容哭泣着记住它,从此开始有背(父亲)遗骨回来安葬的念头。
芳容认为自己快成人了,可以跋山涉水克服困难艰险了,于是自勉道:“天下怎能有没有父亲的人!”于是在家族的宗庙里烧香说:“这次出去没有找到父亲的遗骨,就发誓再也不回来。”
自从出了都城,芳容每天无论天气如何都会赶路。时冷时热,时饥时饱。到旅店投宿时,头晕目眩,浑身热得像着火一样。第二天就病得起不来床了。旅店主人看到芳容患病的样子,害怕不敢让他留宿,想要把他搬运安放到附近的庙中。
芳容于是说:“我的病虽然严重,但我神志清醒,用药治疗,马上就可以痊愈。何况我有重要的事没有完成,替我召见 里正,当面把原因告诉他。”不久里正来了,听到他的讲述后被感动,请来医生(为他治疗)。直到六月初才能走路。(芳容)穿着麻鞋短衣,每天走三四十里路。
有时遇到风雨突来,经常冒雨赶夜路到天亮。有时赤脚走在山间小路上,脚跟裂开,血止不住地流。(芳容)终于到达归州,依靠长年打杂的人指点,找到父亲的遗骨。
芳容背骨登船,半个多月竟达里门。埋葬父亲在祖坟旁边,能报祖父祖母遗嘱在地下。
原文: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弱冠游楚,楚中移文至华庭,客死归州官舍矣。
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
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负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
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
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805年(永贞元年)4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5月,王叔文被削翰林学士一职。
7月,宦官,大臣请太子监国。同月,王叔文因母丧回家守丧。八月五日,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
李纯即位,即宪宗。宪宗一即位就打击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8月6日,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王伾为开州司马,王伾到任不久后病死,王叔文不久也被赐死。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80多天。
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王叔文政治集团的其他人也被贬为远州的司马,后称“二王八司马”。)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经过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815年,柳宗元离开永州,生活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815年(元和十年)1月, 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2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3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
柳宗元人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47岁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扩展资料
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的哲学论著中,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他反对天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柳宗元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言论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千山鸟飞绝。
出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江雪》,原文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年-815年)。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
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雪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柳宗元题跋像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出身于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早年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柳宗元全身题跋像
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贞元元年(785),柳镇到江西做官在这以后一段时间,柳宗元随父亲宦游,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广大地区这段经历使柳宗元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从这以后,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纳友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柳宗元——訾洲公园雕像
到人们的重视[注:刘禹锡《河东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见《柳宗元集》附录]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闻见和感受他九岁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发了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诱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镇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谋继袭,得到河北其它两镇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支持,企图确立藩镇世袭传子制度新继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镇就联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但由于夏口是一个军事要冲,这时又成为李希烈叛军与官军激烈争夺的目标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除了母亲外,父亲柳镇的品格、学识和文章对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响柳镇深明经术,“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可知他信奉的是传统的儒学,但他并不是一个迂腐刻板、不达世务的儒生他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他还能诗善文,曾与当时有名的诗人李益唱和,李益对他很推崇父亲和母亲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出仕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同时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永州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区地处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
7岁的老母亲、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衣冠墓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后一年,灵柩运回京兆万年县栖凤原(今陕西西安)《柳州县志》记载:“宗元原厝于古州治,其榇虽扶归,而封土尚存”这封土就是现在的柳宗元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题“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对联“文能寿世,惠以养民”文革时墓被毁平1974年修复,郭沫若题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如右图所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侯祠内)柳宗元衣冠墓
柳宗元生平事迹,参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载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别有《粤雅堂丛书》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谱》(载《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谱初稿》(载《山西师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参考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论著,章士钊《柳文指要》,取材详博,为论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扬柳抑韩之论
文学成就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编外集 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别集 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之最早者宋童宗说注《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宋魏怀忠编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文渊阁本宋廖莹中编注《河东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补遗、附录等,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种,有□隐庐影印宋刻世□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45卷、外集 5卷、遗文、附录等,虽采辑旧注,中多蒋氏自注的部分;有明
三径藏书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一、原文:节选《小石城山记》唐代文学家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二、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扩展资料
一、文学赏析
这篇游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亲身经历的旅途见闻和山川景物,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发了他贬逐永州后游历自然时触景生情的感感慨。
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反映了作者在永州借游赏自然寻幽探奇。“无所不到”以排遣悠闲时光和怀才不遇的烦忧的精神状态,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无论是方位的指点还是景观的描绘,都是在循序渐进中进行的,自然景致随着观赏者的游历渐次展现,这样的笔法使这篇散文的景物描写达到了紧凑而自然流畅的效果。
同时,也给小石城山的发现笼罩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随着横亘路头的积石的出现,紧接着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了积石二仁呈现的房屋形状及四围像小城的外貌,于是与“石城”之称吻合。此后写石上如门的洞穴,其深邃且有水,可感其幽静;“环之可上,望甚远”,则见其高旷;石上没有土壤,却疏密相间、高昂低伏地生长着秀美的树木竹子,又显其奇丽。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柳宗元字子厚,没有号。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世人称之为“柳河东”、 “河东先生”。
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
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扩展资料:
柳宗元的故事:
柳宗元致力改革的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最明显的成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学堂,开荒建设,等等。
首先是释放奴婢。柳州原先是一个原始的荒蛮之地,当时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相当于欠钱不还则沦为奴婢,而一旦为奴则终身为奴。
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
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广大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柳宗元在柳州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大力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由于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区域,远离文明发达的都市,柳州一直以来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里。
弊风陋俗长期控制着人民的思想和心灵。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并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
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
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
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
而后,柳宗元又把目光投向农业落后的问题上。当地是丘陵地区,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看到百姓艰苦贫困的生活,柳宗元下决心改善这样的面貌。
他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
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仅大云寺一处开出的荒地就种下了竹子三万竿,种菜百畦。他为改造一方水土,立下了不灭的功勋。
此外,这位柳刺史还十分注重城市美化。他重视植树造林,虽然身体不好也亲自参加植树活动。当时城里、河边都种了许多柳树。他的文明观念还渗透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上。
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了不少街巷,修筑了一些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水井:传说柳宗元到柳州以前,柳州找不到一口可以使用的水井,千户人家,万余人口。
吃水用水都背负着小口大肚子的罂瓶,极其艰难地沿着狭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边汲水。如果天旱水浅,到江边的距离就更远了;到了雨季,路险泥滑,汲水更加危险。
稍有不慎,脚下一滑,汲水的人就会从陡坡上翻滚下去,轻者跌断手足,重者还会送命。柳宗元到柳州后,体察民情,决定凿井供居民饮用。
他命令部下蒋晏,率领数十名军士,在城北隍上开凿第一口水井。经过一段时间不分白天黑夜紧张的施工,一直凿到66尺深,才打出井水来。
这时,柳州城里的百姓,都扶老携幼跑来观看这一奇迹。在这些百姓当中有的活到七、八十岁都还没有见过井的,当他们喝到清冽的井水时,都不禁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
柳宗元凿井之前,也曾有人试挖,但都崩塌,说是伤了“龙脉”,破坏“风水”,因此,都不敢继续开凿。柳宗元不信“讹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凿井获得成功。
做了一件流传千古的利民好事。从此柳州才有了水井。在柳州度过的余生最后的风雨四年里,柳宗元作为一个地方官,鞠躬尽瘁,用自己毕生的才华和心血。
为当地人民铺筑了一条通往文明社会的大道。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是他政治生涯中令人叹息的结尾。
但作为柳州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好官,他付出的精力和做出的贡献,却是令人怀念,不能遗忘的。柳宗元就像一根风中的残烛,顽强地燃烧自己,尽其所有的光芒,照亮了一方荒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宗元
1、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2、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扩展资料:
一、王安石代表作品介绍
1、《桂枝香·金陵怀古》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原文: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译文:
我登上城楼放眼远望,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
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白鹭好像在银河里飞舞,丹青妙笔也难描画这壮美风光。
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
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时至今日,商女们时时地还把《后庭花》遗曲吟唱。
2、《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全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二、柳宗元代表作品介绍
1、《江雪》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
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全诗构思独特,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渔翁》
《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全文: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
夜晚时分,渔翁船靠西山停宿。清晨起来,取水燃竹烧火做饭。
旭日初升,晓雾渐散,四周悄然既无人声。渔翁摇橹,欸乃一声,青山绿水映入眼帘。
回望天边,江水滚滚东流。山上白云,悠然自在舒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宗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
有。其子分别是柳周六,柳周七;其女是柳和娘。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家庭成员组成: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其父柳镇,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其两子柳周六和柳周七,其女柳和娘。
扩展资料: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毛泽东曾评价柳宗元:“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说》,这篇哲学论著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刘禹锡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
参考资料:
以上就是关于《芳容至孝》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芳容至孝》翻译、柳宗元人称什么因47岁官终柳州刺史又称什么、万径人踪灭前一句是什么诗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