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所有的皇帝(要庙号)有顺序的

清朝所有的皇帝(要庙号)有顺序的,第1张

1、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

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开国之君,功劳甚大,故而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2、清太宗皇太极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大汗、蒙古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

3、清世祖福临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

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清东陵之孝陵。

世祖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他们虽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却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

4、清圣祖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圣祖,多特指开国的高祖或者有丰功伟绩的帝王。

5、清世宗胤禛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

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

“世宗”同“世祖”一样,都有皇族内部帝系转移的含义,这些世祖、世宗多不是平稳入继皇位的,不少是武力夺来的。

6、清高宗弘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

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高宗是古代帝王的一个赞誉较高的庙号。第一个使用此庙号的帝王是商高宗武丁,其余较出名的还有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和清高宗弘历。

7、清仁宗颙琰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

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仁宗为中国古代王朝君主庙号,另在朝鲜、越南等地亦有使用。最早是由宋仁宗赵祯开始使用。最后一位是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嘉庆帝。

8、清宣宗旻宁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916—1850225),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

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

宣宗作为庙号,指定君王。例如唐宣宗李忱、高丽宣宗王运等。

9、清文宗奕詝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

庙号文宗,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葬于定陵。

文宗是中国及朝鲜时代君主庙号,相关人物有唐文宗、高丽文宗、元文宗、明文宗等。

10、清穆宗载淳

爱新觉罗·载淳 (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

庙号穆宗。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11、清德宗载湉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

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君主

曹魏五帝 曹丕 曹睿 曹芳 曹髦 曹奂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在位时间

无 高皇帝(世祖追封) 无 曹腾

无 太皇帝(世祖追封) 无 曹嵩

太祖(世祖追封) 武皇帝(世祖追封) 无 曹操

高祖(世祖) 文皇帝 无 曹丕 (魏国建立者,220年称帝,在位7年)

烈祖 明皇帝 无 曹睿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无 魏哀帝齐王(厉公) 昭陵县公 曹芳 (239-254 在位15年)

无 废帝 高贵乡公 曹髦 (254-260 在位6年)

元皇帝(西晋追封) 元皇帝 陈留王 曹奂 (260-265 在位6年)

汉皇帝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在位时间

无 汉昭烈帝 蜀先主 刘备 (开国皇帝221-223 在位2年)

无 孝怀皇帝 蜀后主 刘禅 (223-263 在位41年)

孙吴4帝 孙权 孙休 孙亮 孙皓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在位时间

始祖 武烈帝(孙权追封) 无 孙坚

无 长沙桓王(孙权追封) 无 孙策

太祖 大皇帝 无 孙权 (开国皇帝229~252 在位23年)

无 无 会稽王 孙亮 (252-258 在位6年)

无 景皇帝 无 孙休 (258-264 在位6年)

无 文皇帝(孙皓追封)无 孙和

无 无 乌程候 孙皓 (264~280 在位17年)

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

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扩展资料

起源时间

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当时庙号只有三种:

创基立业曰“太”(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宗武丁)、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些是最早出现的庙号。

废止时期

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所以周王仅有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一同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周朝到秦朝,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1、清朝奠基者(后金政权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庙号

2、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庙号清太宗。

3、清朝第二位皇帝顺治帝福临,庙号清世祖

4、清朝第三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庙号清圣祖。

5、清朝第四位皇帝雍正帝胤禛,庙号清世宗。

6、清朝第五位皇帝乾隆帝弘历,庙号清高宗。

7、清朝第六位皇帝嘉庆帝颙琰,庙号清仁宗。

8、清朝第七位皇帝道光帝旻宁,庙号清宣宗。

9、清朝第八位皇帝咸丰帝奕詝,庙号清文宗。

10、清朝第九位皇帝同治帝载淳,庙号清穆宗。

11、清朝第十位皇帝光绪帝载湉,庙号清德宗。

12、清朝第十一位皇帝逊帝溥仪,庙号为清愍帝。

扩展资料

庙号是很有讲究的。

首先有“祖”、“宗”之分,庙号为“祖”,通常指开国之君或者王朝的奠基人,例如明太祖朱元璋为开国之君,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为王朝奠基人。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并非开国之君或王朝奠基人,但是在其执政时期,王朝有开疆扩土之功,也可以得到“祖”庙。

例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那么一般的守城之君,只能配享“宗”庙了。除了这“祖”、“宗”之分,通常的庙号排列方式为“祖”、“宗”相对,也就是一“祖”后跟一“宗”,但是明清时期都有特例。

清朝的特例就是著名的康熙皇帝了,康熙皇帝本来是位守成之君,但是身后被尊为“圣祖”庙号,这是雍正皇帝对其父一生功绩之肯定,“硬生生”以收台湾和平三藩等事迹为开疆扩土之功,尊了一个“祖”庙,所以大清开国之君乃是“三祖一宗”,而之后的帝王就毫无疑义的被尊“宗”庙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庙号

以上就是关于清朝所有的皇帝(要庙号)有顺序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朝所有的皇帝(要庙号)有顺序的、三国时期各个皇帝的庙号谁可以告诉我啊、皇帝庙号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633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