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的原文是什么

论语《子罕》的原文是什么,第1张

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扩展资料:

精选解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只谈天命和仁德。

感悟:

谈到“利”,就让人想到“功利”、“利益”这些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含义。 孔子避而不谈,是因为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与儒家大爱、广博的情怀相背离。 而谈到“命”与“仁”,孔子对此却有许多思考。

首先,“命”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命”,人们习惯把“命”看成一种难以预测的偶然性的东西,所谓“畏天命”、“顺应天命”就体现了人们对于命运的顺从和妥协。 而“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存在的方式,而在于个体对它的认知,即每个人应该正确地看待“命运”。

要自己去把握和主宰自己的人生,做命运的主人。 其次,在对“仁”的理解上,大多数人习惯回答什么是“仁”,而很少探究如何做到“仁”。其实,孔子在谈到“仁”时,更多地强调它的实践意义,即如何让“仁”贯穿于个人的言行中,在做人做事上,处处体现出“仁”的精神。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地方的人说:“孔子真伟大啊! 他学问渊博,却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 ”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 驾车呢还是射箭呢? 我驾车好了。 ”

感悟:

孔子被称为博学多识的人,却在“博学,却没有专长”的质疑面前说自己是擅长驾车的“专家”,这无疑是对那些虽称赞他却根本不了解他的人的一种讽刺。 做学问,无论博与专,都应该做到“不器”,也就是不做擅长某种技艺的专家。

如果做学问的过程中带有许多功利性,就会失去学习的真正意义,也就无法成为君子了。因此,像孔子这样纯粹治学的人,面对这种带有功利性的质疑,也就只能无奈和自嘲地说出这席话了。

论语·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现存《 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 多为语录 , 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圣人很谦虚的求教。

孔子是《论语》 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 颜回的温雅贤良, 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 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

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罕

1 在文言文中,“绝”字是什么意思

在文言文中,“绝”字有以下意思:

1、断,断开。《灵枢·禁服》:“近者编绝,久者简垢。”

2、阻断。《三峡》:“沿溯阻绝。”

3、遏止。《素问·宝命全形论》:“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4、断绝。《素问·平人气象论》:“故人绝水谷则死。”

5、竭绝。《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6、止。《素问·气交变大论》:“冲阳止者死不治。”

7、阻隔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脏绝闭,脉道不通。”

8、衰败,亡失。《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

9、尽,极。《素问·阴阳类论》:“一阴至绝,作朔晦。”

10、灭,死亡。《串雅·序》:“昔欧阳子暴利几绝。”

11、极 很 非常。《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

12、与世隔绝的。 《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独一无二的。 “天下三绝。”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

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

白话版《说文解字》:绝,切断丝线。字形采用“糸、刀、卩”会义。

这是古文写法的“绝”,字形像丝线不连贯的形体,像切断了两束丝线。

在现代使用中,绝字也有很多用法:

1、绝对,指没有任何条件的,与“ 相对 ” 相对;完全;一定。

例如:他绝对不会干这样的事!

2、绝顶,指极端;非常;最高峰。

例如:登上泰山绝顶,俯视大地,仰望苍穹,令人俗念顿消,予以缥缈,觉得心胸无比开阔。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绝在文言文中的释义

2 绝在古文里的意思

①断,断开。《灵枢·禁服》:“近者编绝,久者简垢。”

②阻断。《灵枢·官针》:“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

③遏止。《素问·宝命全形论》:“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④断绝。《素问·平人气象论》:“故人绝水谷则死。”

⑤竭绝。《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⑥止。《素问·气交变大论》:“冲阳止者死不治。”

扩展资料

绝代 juédài当代独一无二的:风华绝代|绝代佳人。

绝对 juéduì ①没有任何条件的,与“ 相对 ” 相对:绝对真理。②完全;一定。

〖例句〗他绝对不会干这样的事!

绝顶 juédǐng ①极端;非常:绝顶聪明。②最高峰。

〖例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大地,仰望苍穹,令人俗念顿消,予以缥缈,觉得心胸无比开阔。

绝技 juéjì 别人不易学会的技艺。

〖例句〗你别看那位老人满头的白发,却是身怀绝技的高手。

带有绝字的古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四月双眸含秋波,巧笑倩兮,轻舞若纱,蕙质如兰。

与君隔世绝,从此莫念奴。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 谁给我一些‘绝’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绝jué 〈动〉 (1) (会意。

从糸( 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

本义:把丝弄断) (2) 同本义 [break off] 绝,断丝也。——《说文》 冠缨索绝。

——《史记》 (3) 又如:绝缨(冠缨断绝。比喻宽宏大量) (4) 引申为断,断绝 [sever;cut off] 绝,断也。

——《广雅》 举鼎绝膑。——《史记·始皇纪》 必绝其谋。

——《战国策·秦策》 楚诚能绝 齐。(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绝秦赵之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绝秦望。

得水则为绝。——《庄子·至乐》 绝人以玦。

——《荀子·大略》 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史记·刺客列传》 绝其望。

——《韩非子·主道》 即炉火烧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往来而不绝。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又如:绝卖(出卖产权;卖掉后再也不许赎回);绝裙(扯断衣襟。指去意坚决,难以挽留);绝祀(断绝祖先的祭祀。

比喻国家灭亡,子嗣全无) (6) 割断;切断 [cut off] 绝头刳服。——《韩非子·内储说上》 今楚国虽小,绝长缩短,犹以数千里。

——《战国策·楚策》 七曰绝祭。——《周礼·大祝》。

司农注:“不循其本直绝肺以祭也。” (7) 又如:绝亢(斩断脖子);绝脰(断颈);绝膑(折断膑骨);绝长补短(本指计量国土大小。

后常用为截取有余以补不足) (8) 气息中止;晕死 [die] 抢呼欲绝。——《聊斋志异》 (9) 又如:绝单(狱吏所填写的犯人死亡单子);绝类(灭绝其种类);绝命辞(临死前写的文章) (10) 断根,无后代 [discontinue] 子绝四。

——《论语》。皇疏:“无也。”

(11) 又如:绝业(已经中断的王业);绝绪(没有后代);绝户计(断绝别人子孙后代的计谋) (12) 横渡;穿越 [cross] 绝江河,横渡过长江黄河。绝,断,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乃绝漳水。

——《穆天子传》 丈人渡之绝江。——《吕氏春秋·异宝》。

注:“过也。” (13) 又如:绝塞(横渡关塞;渡越边塞);绝漠(穿越沙漠);绝险(越过险阻) (14) 落 [fall] 虽萎绝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楚辞》 (15) 杜绝;摒弃 [pletely eradicate;wipe out] 绝世于良。——《左传·哀公十五年》。

注:“犹言弃也。” (16) 又如:绝弦(断弃琴弦,不再使用);绝学(弃绝学问;抛开学业);绝仁弃义(抛弃世俗的仁义,回复到纯朴的本性) (17) 超过 [surpass]。

如:绝后光前(超越古今);绝俗(超出世俗之外);绝才(过人的才能);绝特(超出寻常) (18) 停止 [stop] 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吕氏春秋·权勋》。

注:“止也。” 胞之络脉绝也。

——《素问·奇病论》 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夜久语声绝。

——唐· 杜甫《石壕吏》 弱者先绝。——[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19) 又如:绝息(停止);绝脉(脉息停止) (20) 竭;尽 [exhaust] 振乏绝。

—— 吕氏春秋·季春》。注:“居而无食曰绝。”

江河山川绝而不流。——《淮南子·本经》。

注:“竭也。” 绝目尽平原。

——鲍照诗。注:“犹尽也。”

(21) 又如:绝力(用尽力气);绝目(极目。尽目力之所及);绝叫(大声呼叫);绝阴(阴气竭尽。

阴阳家称农历四月戊辰日为绝阴之日,百事不宜) 词性变化 -------------------------------------------------------------------------------- ◎绝 绝jué 〈形〉 (1) 才技特异,独一无二 [unique;superb;excellent] 绝妙好辞。——《蔡邕题曹娥碑》 (2) 又如:绝学(独到的学问);绝足奔放(喻千里马疾驰);绝才(过人的才能。

无人能及的才能);绝手(具有第一等才艺的高手) (3) 距离远、隔绝难通的 [distant] 殊邻绝党之域。——扬雄《长杨赋》。

注:“远也。” (4) 又如:绝域(极远的地方);绝地(极远的地方);绝垠(极远的地方);绝国(僻远隔绝的邦国);绝徼(极为遥远的地方);绝郡(边远的郡县);绝区(极边远地区) (5) 缺乏;贫困 [poor]。

如:绝乏(缺乏。多指供应短缺) ◎绝 绝jué 〈副〉 (1) 绝对;全然 [absolutely]——用在否定词前面 绝无有者。

——清· 方苞《狱中杂记》 绝无踪响。(绝,绝然,绝对,根本。)

——《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绝不可能;绝无此意;绝非偶然;绝异(全然不同);绝无(全然没有) (3) 极,最 [extremely] 黄山绝胜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至险绝处。

(4) 又如:绝少(极少);绝早(极早);绝峰(绝顶。山的最高峰);绝顶(山的最高峰);绝足(最快的马。

喻千里马) ◎绝 绝jué 〈名〉 (1) 绝句 [Chinese four-lined verse with five or seven characters to each line]。诗体名。

亦称“截句”、“断句”。律诗通常有八句,而绝句仅四句,是截取律诗一半而成。

如:五绝;七绝;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称五绝,七字者称七绝;绝诗(即绝句) 王荆公绝句。——宋· 洪迈《容斋随笔》 (2) 指食物断绝的穷困者 [hungry poor] 务蓄积,以备乏绝。

——《盐铁论》 ◎绝 绝jué 罢了,了 [that's all] 听言绝,我则沉默默腹内忧,都做了虚飘飘心上喜。——元· 孙仲章《勘头巾》麻烦采纳,谢谢。

1、《论语》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意思是——

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2、出自《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 不主观臆测

[毋必] 不绝对肯定

[毋固] 不拘泥固执

[毋我] 不自以为是

3、《论语·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以上就是关于论语《子罕》的原文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论语《子罕》的原文是什么、绝的文言文翻译、论语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628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