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简介

《千里江山图》简介,第1张

作者:杨新

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一件十分值得注意和重视的作品。它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创作上,代表了当时的艺术发展水平,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创作思想风尚,直到今天,它仍然像一朵鲜艳的奇葩,闪耀着异彩,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可参阅:千里江山图高清)

《千里江山图》描绘的是祖国锦绣河山。作者为了给人造成祖国河山极为辽阔壮丽的深刻印象,采用了传统的手卷形式,画卷高515公分,而横长竟达11915公分,用的是一幅整绢。这样的长篇巨制,画得如此精彩,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画面上峰峦岗岭,奔腾起伏,绵亘千里;江湖河港,烟波浩森,一碧万顷,形势气象极为雄浑壮阔。

中间嘎岩邃谷,飞爆鸣泉,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清幽秀丽,曲折人微。在山水之中,依地势和环境的不同,设置着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草庵茅舍,水磨长桥,以及客船渔艇等等,与自然山川相辉映,十分壮观。又描画了众多的人物活动:捕鱼、驶船、行路、赶脚、观景、幽居、打扫庭院、对坐闲话……,使画面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有这一切,作者都把它精心地组织在一个狭长的画面上,安排得有条不紊、虚实得体,整个构图既严密紧凑,又疏落有致,浑然一体。但是,无论截取哪一个段落,又都能构成相对独立的画面。作者纯熟地运用了前辈画师所创造和总结出来的“三远”一一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法则,并将这三种不同法则交替地在一个画卷上使用,使画面构图富于变化,使观者时而如立足山巅,时而如行经山脚,时而又远离山外,如在水面乘舟,从各个不同角度领略到山川千姿百态的变化。

这幅画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和石绿作为山水的主要颜色,被称为“青绿山水”,是我国较早发展起来的一种山水画形式。此卷用笔精细,一点一画毫不含糊。如人物虽然细小如

豆,却动态鲜明,栩栩如生。其画飞鸟,虽也只轻轻的一点,却能表达出种种不同的翱翔姿态。千顷万顷的江湖,水纹前前后后都一一用线勾出,表现出微波荡漾的生动姿态,无一笔不妥贴,整体感极强。在用色上,作者着意于在单纯统一的兰绿色调中求变化。如树、石、水、天,均以青、绿为之,有的浓郁,有的厚重,有的轻盈,有的空灵,使用色彩的方法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也就不同。此外,作者还以褚色作为衬托和对比,使石青石绿在画面上就像宝石一样光彩鲜亮,耀人双目。这是对自然山水大胆的加工和挎张,因而比自然山水更加美丽徐邦达简介,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元代李溥光在看了此卷后,推崇备至,说:“予自志学之岁获观此卷,迄今已仅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此卷无作者款印,仅从卷后隔水黄绞上蔡京的题跋中才知道这一巨制的作者叫希孟。题跋全文为:“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瑜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事在作之而已。”清初梁清标的标签上及宋晕的《论画绝句》中才提出希孟姓“王”。宋诗说:“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附注云:“希孟天姿高妙,得徽宗密传,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其遗迹只此耳·”“·”宋晕是在梁清标家里看到这一卷《千里江山图》而写下上面的诗句和附注的。但梁氏、宋氏去北宋已六百余年,从何得知希孟姓王,又何知“未几死,年二十余”,因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第三条有关希孟的生平资料,这里暂从梁、宋说法。根据以上两则记录,我们简略地知道王希孟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创作此卷大约在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前不久。想到王希孟如此才华横溢而年轻早逝,实在令人惊叹和婉艰拿。

但是,王希孟能够创作出这样不平凡的作品来,并不是由于他有什么“天才”,而是由于他勤奋好学所致。蔡跋中说到他“数以画献,未甚工”,可见他具有顽强好学和勇于艺术实践的精神。同时,他在皇家画院中,也具备有良好的学画条件,不但周围有许多前辈画师,而且便于观摩学习前代优秀绘画作品。宋徽宗赵信本人也是一个画家,对他的指导和鼓励,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封建社会里,能够得到最高封建统治者皇帝的亲自指教,那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因而受到封建官僚和文人们的称颂或夸大事实,是不足瘫的。但是我们在今天却不能因此而怀疑到《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认为一切都是赵信的独出心裁,不过利用希孟的手形诸画面而已,好象画工王希孟有点“贪天之功,以为已有”。事实恰好有点相反,在宋徽宗的宣和画院中,画工们的作品往往被赵信画上押,就成为他的作品了。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在现存传世的赵信签名的许多绘画作品中,无论是山水、人物或花鸟,其工能精细的一种,全都是画工们的作品。《千里江山图》是属于工能的一路,作者并未署上名款徐邦达简介,如果赵估画上个“矛”,岂不就成了赵信的作品了联想到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未有作者款印,是从金人张著的题跋中才知道作者姓名的。张择端和王希孟都是同在宣和画院中的天才画家,创作出这样宏伟巨大的作品,而在画史上却找不到他们的名字,真是无独有偶。

可见在宣和画院中,固然培养了一些画家,但也埋没了不少才人的名和姓!

《千里江山图》创作问世以后,由赵信赐给了蔡京。后又归南宋内府,卷前有宋理宗“缉熙殿宝”印。到元代,为李溥光和尚收藏,卷后接纸有他在大德七年(1303年)的题跋。清初为梁清标所得,他自题了外签,又在本幅及前后隔水、接纸上盖有梁氏收藏印多方。以后便进入乾隆内府,本幅有清高宗弘历诗题及印玺多方,并著录于《石渠宝岌·初编·御书房》。清亡,由溥仪盗出皇宫,解放后由人民 收回,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差不多吧

漫画是表现幽默形象的主要形式。它运用简约、夸张的手法,强化人物的某一特征,或通过比拟、象征的方法,简练概括出种种画面,从而表现出幽默诙谐的形象和画面效果。

2、人物动态的各种变化都是由于头、躯干和四肢的屈伸及摆动而形成。

3、镶嵌是一种工艺,指把东西卡在空隙里或镶进凹陷处。人们用这种技术制作精美工艺品,还将大理石、彩色玻璃等材料,镶嵌在建筑物的墙壁和窗户等地方,进行装饰和美化。

4、水墨画用笔的方法为:中锋、侧锋、逆锋。用笔的轻、重、快、慢可形成不同的线条变化,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中锋执笔垂直,笔尖正好在墨线中间,画出来的线条浑圆、挺拔。侧锋执笔稍倾斜,笔尖不在墨线中间而靠在一边,画出的线条灵活多变。

逆锋执笔逆向推出,画出的线条凝滞、苍劲。

5、中国画的用墨与用水关系很大,墨与不同分量的水的巧妙调和,产生出了墨色的焦、农、重、淡、清的变化,在画面中能表现出明暗、远近、质感等笔墨效果。

6、齐白石的《虾》,以淡墨表现透明的虾壳,用重墨和刚劲有力的线条表现虾的大臂和双钳。灵活地运用墨色的干湿浓淡,把虾表现得栩栩如生。

7、静物写生就是对静止的物体进行描绘。写生时首先要构图,将

物体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是画面具有美感。

画面的主体物应放在画面中心略偏的位置上,这样既能突出主体,又不会显得呆板。

8对比强烈的色彩,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和谐统一的色彩,给人平和沉稳的感觉。

9、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图案化的性格化妆。一般用于净、丑角色。它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线条在脸部勾画成图案,以改变演员本来的面目,具有以象征寓意为手段,强化角色性格的艺术特征,称为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放异彩的鲜明标志

黑脸包公,红脸关羽,白脸曹操。

脸谱一般分:净行脸谱和丑行脸谱。净行包括黑、红、白脸,丑行主要在鼻梁上勾画白粉块,俗称豆腐块脸。

红脸代表忠诚,黑脸代表无私,白脸代表奸诈。

京剧的基本脸谱式有:整脸、水白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花脸等十多种。

10、多变的款式、鲜艳的色彩、丰富的装饰纹样、精巧的戴饰,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装文化。美丽的民族服饰蕴含了各民族的风俗、礼仪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银帽,银饰是苗族服饰的标志,装饰图案以龙凤花卉和象征吉祥的植物为主,寓意高贵、华美。

刺绣是苗族最普遍的衣饰艺术,表现内容有各种动植物和民间故事,手法夸张,极富装饰味。龙是苗族衣饰图案中的永恒主题,具有

丰收、兴旺的寓意。

六年级上册(11)

1、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它因地理环境、文化观念、审美追求的不同而浩繁丰富。在美术作品中,赞美自然、讴歌劳动、崇尚理想一直是历代美术家表现的重要内容。

2、唐代阎立本的中国画《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是反映历史上汉藏团结友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图卷。画家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唐太宗和吐蕃使者禄东赞等人的神态。整个画面通过人物的神情交流,生动地表现了主题。

3、五代顾闳中的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五代南唐不得志的政治家韩熙载为免遭政治迫害,故意纵情声色,夜宴宾客的情景。全画分为听乐、赏舞、休息、清吹、散宴五个场面,构思巧妙自然,人物生动传神。在欢乐、热闹环境的反衬下,揭示出韩熙载内心的抑郁和苦闷。

4、法国吕德的雕塑《马赛曲》:装饰在巴黎星形广场凯旋门上的雕塑,以1972年法奥战争中马赛人奔赴巴黎保卫年轻的共和国的史实为背景,表现当时法国人民高昂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热情。

5、俄国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描绘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生活。从生活取材,表现了他们面对苦难命运的坚毅、顽强和他们的鲜明个性。画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一种巨大的内在力量,鼓舞人们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6、色彩的相貌叫色相,如红、橙、黄、绿、蓝、紫、黑。

7、明度:色彩由深到浅的明暗程度。写生能培养敏锐的色彩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8、纯度:色彩的饱和度叫纯度。

色相、明度、纯度是色彩的三要素。

9、摄影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形式,它通过拍摄、暗房洗印等技术手段来表现摄影人的创作构思,完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照片。

摄影作品在题材上可以分为人物摄影、风光摄影、动物或静物摄影等。

10、标志是人们用来识别和传达信息的视觉语言,具有识别、象征、审美等功能。标志设计要求简洁、美观、醒目,易于识别,有的赋予一定的含义,具有鲜明的特点。

标志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国家、民族、语言、文化程度的限制,大多数人都能识别和运用。它的图形、文字、色彩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尤其是国际通用的交通标志。

标志设计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字构成的标志、图形构成的标志、文字和图形相结合构成的标志等。

11、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传达信息最基本的符号。文字图形的设计首先是要具有实用功能,同时要符合一个时代、一个区域的审美标准;文字设计既是建立在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必须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文字图形设计有:标识性文字、广告性文字和装饰性文字。标识性文字要求形态简洁易辨、特征突出;广告性文字要求有扩张感和传

小学美术课本知识 篇2

莲鹤方壶:青铜器(春秋),通高118厘米,口横30、5厘米,口24、9厘米重64、28公斤,1923年河南省新郑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糊上物象众多,杂而不乱。仙鹤及神龙怪兽,神态各异。结构复杂,造型设计巧妙,铸造技艺精湛。

第一课色彩的冷与暖

1、色彩会使人产生各种联想。红、橙、**使人联想到热烈、温暖的火焰和太阳等景物,而蓝、绿、紫色又会使人联想到宁静、寒冷的天空、海水等景物。

2、(清代)木版年画《门神》

3、《丁香花》(水彩)现代肖淑芳

4、《春江水暖》(农民画),美术作品中冷暖色的综合运用。

5、冷暖是对比产生的感觉,是相对而言的。

第二课画家的调色板

1、复色是最庞大的色彩家族,它们色彩斑斓[bānlán],千变万化,丰富异常。

2、复色是间色与间色或三原色不等量相混合而成的颜色,色彩变化丰富,色调稳定,但色泽上不如原色和间色鲜明。

3、《垂柳》油画,近代莫奈(法国);德国画家穆特的调色板及表现四季的作品。

第三课蔬果的剖面

1、恰当的冷暖色彩搭配可使画面对比强烈,视觉效果突出。

2、绘制方法:①、绘出线描稿。②、用中性的黑白色描绘。③、用冷色描绘。④、用暖色描绘。

第四课生活中的线条

1、平直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地平线,有静止的感觉;而弯曲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蜿蜒[5

小学美术课本知识 篇3

一、我和昆虫

1、认知——初步了解昆虫的种类和特点,发现昆虫的对称特征。

2、技能——通过观察,学会表现不同种类昆虫的特点,进行情节绘画。

3、情意——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建议: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欣赏相结合,可以通过观察、回忆、欣赏等不同形式帮助学生更主动地表现有情趣的情节绘画。

二、奇妙的爬行

1、认知——观察分析生活中爬行动物的特点并体会美感。

2、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培养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细致认真、大胆作画的习惯。

教学建议:如果环境资源允许,建议在室外观察;如果环境资源不允许,可以在小局域内营造情景,便于学生观察,才能创造出富有情趣的画面。

三、漂亮的小钟表

1、认知——了解钟表文化与造型特点,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探索。

2、技能——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3、情意——通过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会变的小手套

1、认知——初步感受适形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大胆创作,通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变形创造出新形象。

2、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3、情意——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热爱生活。

教学建议:为了造型的丰富,教师可以在平时就协助同学积攒下废弃的旧手套。如果是正在使用的手套,建议不要剪坏,只用针线连缀或粘贴即可。

五、小花饰

1、认知——通过对小花饰用途的分析,制作方法的学习,了解小花饰的装饰功能。

2、技能——在讨论分析过程中培养孩子审美感受能力,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制作吊饰。

3、情意——用吊饰装点生活,美化环境。

教学建议: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不同的连接方法,以更好的培养创新精神。

六、百变团花

1、认知——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

2、技能——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团花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知、思考、探索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与动手能力。

3、情意——了解民间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建议:结合地域特色,使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七、我们身边的痕迹

1、认知——能够在生活中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认识不同肌理的美感,并利用材料再创作。

2、技能——学会观察身边的肌理,通过不同的拓印方法,收集素材。

3、情意——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发现问题,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

教学建议:注意教学秩序的维护,建议在室外上课。

八、大树的故事

1、认知——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

2、技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意——在学习中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建议:启发学生回忆,结合地域特色与学生生活。

九、新颖的泥名片

1、认知——用泥设计制作自己的名片,用以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

2、技能——了解立体造型的美感,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意——初步尝试用泥塑语言表达自己。

教学建议:如果没有合适的泥,也可以用彩泥代替,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交流情景以利探究与创作。

十、我们来跳舞

1、认知——对古今中外不同形式的舞蹈进行初步的综合探索。

2、技能——学习从艺术品中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学习分析描述作品中线条色彩的表现力,以及对人物动态造型的描绘。

3、情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对古今中外各民族文化的尊重,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建议:结合音乐、舞蹈等不同学科,带给学生全方位的艺术熏陶。

十一、泥条头像

1、认知——初步了解立体雕塑头型的常识。

2、技能——简单运用盘条技法,并采用捏、揉、粘、抹等技法进行泥条头像的造型创作。

3、情意——感受陶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盘条是泥塑的特殊技法,具有独特的美感。如果借助一些不同器型的容器,更利于学生表现。要注意泥条的粗细会直接影响到造型的风格。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著名山水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王希孟的山水画富丽细腻、气势磅礴,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上面除了有蔡京的题跋外,还留有“梁清标印”、“乾隆御览之宝”等二十多方印章。如今,《千里江山图》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运用“深远”的构图法,把近景、中景、远景结合在一起,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给人以“咫尺千里”、江山寥廓的感觉,开辟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令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在这幅山水巨作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宋徽宗慧眼选人才,王希孟呕心沥血绘国画的故事。

宋代孙绍远在《声画集》中,将载录的唐宋题画诗称为“声画”,是取“有声画,无声诗”之意。然而真正以绘画形式将天籁之音作为描摹对象,却起于文人画对“逸品”境界的追求,即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得之自然的闲情逸致。

1、李成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

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存世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

2、范宽

范宽(950—1032),宋代绘画大师,又名中正,字中立,汉族,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画山水,为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之一。

初学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造化”,遂隐居终南、太华,对景造意,写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用笔强健有力,皴多雨点、豆瓣、钉头,山顶好作密林,常于水边置大石巨岩,屋宇笼染黑色。作雪景亦妙。

3、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江郡舒城县(今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李龙眠即李公麟,字伯时,祖籍安徽舒城。

因安庆桐城城北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于山下,所以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4、李唐

李唐(1066—1150),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人。初以卖画为生, 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

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并以画牛著称。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

5、刘松年

刘松年 (约1131-1218),号清波,南宋画家,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宅口人。刘松年与刘龟年兄弟随父亲宦居钱塘清波门,以住地自号刘清波,因清波门又称南“暗门”,故外号宋“暗门刘”。

刘松年工山水人物,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画风笔精墨妙,变雄健为典雅,水墨青绿兼工,着色妍丽典雅,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山水画家

以上就是关于《千里江山图》简介全部的内容,包括:《千里江山图》简介、小学美术知识点到后面讲的有点乱了能过吗、求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的介绍说明。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583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