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基本功介绍

太极拳基本功介绍,第1张

太极基本功介绍

太极拳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健身运动项目,以下是“太极拳基本功介绍”,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太极拳对身体的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影响

人体循环系统使人体内部一套封闭系统,包括血脉系统和经络系统,主要功能使不断向全身各系统和部分、组织与细胞输送营养物质、氧气和激素,以及各种能量,以滋补营养和充能,并将其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废物分别送到肺、肾、肠胃和皮肤等器官排除体外,从而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由于太极拳使人体内外进行缓慢的螺旋形或圆弧形武术运动,人体各系统和各部分必然会得到轻柔挤压、揉搓和按摩的锻炼,增强人体循环系统的弹性、伸缩性、柔韧性和力量。当骨骼肌松弛时,静脉学管外周压力下降使静脉血管的容量增加,减轻心脏负担,毛细血管被动扩张,容量增加,随血液输送到组织的氧气、营养物质等也相应增加,促进了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对细胞新陈代谢其促进作用。由于太极拳运动强度减小无氧代谢成分较少,引起机体疲劳的产物——乳酸也减少。研究证明,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可以使血管弹性扩张系数增加,加速主动脉排空,还可以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小板粘聚性,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元含量,促进了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起到活血化淤作用;同时还可以显著提高血液酸碱平衡能力。实验证明,太极拳对人的心脏功能有明显提高作用。可使心机纤维增粗,心壁增厚,收缩力增强,冠状动脉口径变粗,心脏容量和每博输出量增加。

太极拳运动作为缓和型的有氧练习,可以促进机体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交感神经的活性下降,因而使机体对应激的敏感性下降,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

太极拳是按照太极理论和中医基本理论,按照人体阴阳五行运动的规律,通过经络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健康状态。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经络畅通则身体健康,经络不通则生疾病。太极拳的练习方式、途径虽不尽相同,但根本目的都在于练就充足的内气,并运行内气贯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通大小周天,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一、练拳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活动。

一般来说,练拳以清晨为宜。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豆浆、麦乳精之类的饮料,或吃几片饼干,但千万不要吃饱。接着可结合散步做一些随意的准备活动,然后静立片刻,调匀呼吸,排除杂念,准备操拳。

二、练拳时要用意而不用力。

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最好选择安静一点的地方,维持好心理状态,在练习的过程中切记与人交流,用意识来支配全身的力量,从而达到精神和肌肉两方面的锻炼。

同时,要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一定的驾势,做到量力而行。如年高体弱的,可采取姿势较高的小架子,尤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者,在做“分腿”、“踢腿”、“下势”等动作时,千万不要用力抬腿或下蹲,只要意识上想到了,同样可以得到锻炼效果。

三、练拳时尽可能做到柔、缓、松、轻相结合。

由于老年人受到体力上的限制,练拳时应尽量柔和、放松、自然、缓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增快等副作用,即使初学者,也要做到这一点,尤其身体较弱或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更要掌握好这个要领。

四、练拳时应掌握深匀细长的呼吸。

匀细深长的呼吸,不但可以提高“吐故纳新”的效果,同时也能改进血液循环和内脏活动机能。由于这是一种与动作相结合的腹式运动,初学者可能感到有困难,应在锻炼中慢慢适应,不要急于求成,千万不要故意用力呼吸来达到所谓的“气沉丹田”,以免出现头晕目眩,心跳气促等现象,影响自然呼吸。

老人练习太极注意事项

太极拳讲究的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要身心合一,动作一气呵成,配合自然的呼吸,这样长期练习对于我们的心、肺、肠、胃等都有很多的益处。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起到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既有一般拳术活动肌肉筋骨的好处,又有调息养神的功效,所以特别受到老年人的喜爱。但在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太极拳是依据道家哲学和易理建立起来的拳种。将道家传统信仰、精神、理论融合于拳技之中,是既满足武技,又兼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的道家文化流派。所以外国人称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由于太极拳起源于道家,它的拳理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所以老子和道家应该是太极拳的古源。老子《道德经》“不争先”“以柔克刚”“后发先至”“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是太极拳的理论依据。太极拳的远源应该是张三丰和武当内家拳。黄宗羲、黄百家父子的《王征南墓志铭》、《内家拳法》(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中“三丰开当丹士,徽宗召之”“张三丰既精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推出张三丰和内家拳。古源和远源毕竟不是发明者和创始人。我国著名的太极拳史论家徐震先生(1898-1967)说:“考证之家,尤重取证。取证不确,其所考者,自难征信。”他通过史料指出太极拳出自张三丰、韩拱月、许宣平、李道子、殷利亨,以及出自陈王廷诸说“羌无故实,其为伪托,不待深辨

分类: 社会民生 >> 宗教

解析:

太极阴阳论

《周易·系辞传》中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我们祖先对宇宙万物的高度概括和认识。就现代来看,颇像近代天文学所倡导的宇宙产生的“大爆炸”理论,那个原始的一点就是太极。

太极图:

八卦产生图解:

在宋代陈抟和邵雍画阴阳太极图,把这一思想表达的更为形象。从太极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相反的对立面组成,二者的相互转化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同时它们又组成了一个统一、平衡的体系。在黑白阴阳鱼中的白黑点则表示任何事物不是绝对的,只有相对而言。太极阴阳图直观的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变化最根本的哲理,是适应于自然界万物的普遍法则。

八卦卦名如下: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八个卦称之为“八经卦”,每个经卦又各领一个宫,“八经卦”彼此两两组和就产生了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古人对万物都具六十四种基本形态的抽象概括。

六十四卦象:

乾 坤 屯 蒙 需 讼 师 比

小畜 履 泰 否 同人 大有 谦 豫

随 蛊 临 观 噬嗑 贲 剥 复

无妄 大畜 颐 大过 坎 离 咸 恒

遁 大壮 晋 明夷 家人 睽 蹇 解

损 益 夬 姤 萃 升 节 井

革 鼎 震 艮 渐 归妹 丰 旅

巽 兑 涣 节 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

在现代科学中,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列奥多·斐多那契从计算兔

子繁殖的数学题中推导出著名的“斐多那契”数列,证明了万物繁殖到第六代时,原来似乎没有关联的事物,其内在关联性都表现出来。(2的6次方等于64)同时,现代遗传学也发现,生物遗传密码DNA的排列组合与六十四卦也是相吻合的。在现代物理学中为了准确描述一个点需要建立一个四维的立体时空模型,其中有八个象限和一个时间量,时间有现在和过去,所以时间轴有正负双向,因此有8的平方等于64。这样一来,一个点的存在也有64种基本形态。

总而言之,六十四卦是囊括自然界万事万物而且信息量庞大的数理模型,因而利用六十四卦可以代表诸多事物也就不足为奇!

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具体内容如下: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为一贯。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太极拳最早的经典理论一太极拳教课书及行拳准则

查证明朝留世太极拳文献。经研究整理;太极拳最早的经典理论如下。供大家研究议讨。

太极拳论

原著:张三丰 诠释: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新索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惹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棚、捋、挤、按、采、冽、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棚、捋、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冽、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徙作技艺之末也。)

注:本文摘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的附文。原分二篇,实际上都出于王宗岳之笔。海南民间太极拳研究学者李师融先生,于2007年在台湾出版一书《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书中论证上文是明末太极拳家王宗岳根据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遗作“太极拳经歌诀”,加以整理写成。该文是历史上版本最早,最有权威的经典太极拳论文。明朝是古代武侠小说鼎盛期。但是未见有那一本小说描写太极拳。可推理太极拳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张三丰传人中另有南方四明山一支明末张松溪。清初文献记有张松溪功夫“以静制动,犯者应手立扑”。因忌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将太极拳改名“内家拳”。

以上就是关于太极拳基本功介绍全部的内容,包括:太极拳基本功介绍、太极交感理论是什么意思、太极原理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516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