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什么意思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什么意思,第1张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

伐:本意是杀伐,征讨。这里可解作“征服”、“取胜”。

上兵:用兵的上策。

交:结盟,交好。

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在战略上挫败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败敌人,再次是用进攻挫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孙子在这里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要以最小的代价去达到战略目的,能不动武就不要动武,能不牺牲就避免牺牲。

语出《孙子兵法》,这应该是第一卷的开篇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

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

、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

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

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

,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

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

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

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以上就是关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什么意思、孙子兵法中的五事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490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