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以前皇帝谥号为帝,唐以后为宗

为什么唐以前皇帝谥号为帝,唐以后为宗,第1张

唐以前的皇帝后人多用谥号称呼,而后用庙号,到明清却直接用年号。

因为唐朝以前,皇帝的庙号是个稀缺资源,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有庙号的。汉朝前前后后二十几个皇帝,有庙号的是太祖高皇帝、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中宗宣帝,高宗元帝,世祖光武帝,显宗明帝,肃宗章帝,当然,王莽时曾给成帝、平帝上过庙号,东汉时,也曾给和、安、顺、桓四帝上过庙号,不过后来都被取消了,所以整个汉朝二十余帝,有庙号者不过七人。正因为有的皇帝有庙号,有的皇帝没庙号,所以在称呼皇帝时,用庙号就很不方便。你把这个叫庙号了,那个没庙号的怎么办。——但是,只要是皇帝,就一定有谥号。所以用谥号来称呼皇帝,是一个非常简单方便的办法。但到唐高宗、唐玄宗时,又出问题了。李渊死后,李世民给他上庙号为“高祖”,上谥号为“大武”,李世民死后,李治给他上庙号“太宗”,上谥号“文”,如果没意外,我们应该称呼李渊为“唐大武帝”,称李世民为“唐文帝”。

但是,到了唐高宗时,高宗多病,政事多由武后决断,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高宗上元元年八月,她给自己和唐高宗改了个新称呼,高宗叫做“天皇”,自己叫做“天后”,以此来加强自己的权威。——但是,李治和武媚娘前面好歹还有两个皇帝,你把自己叫“天皇”、“天后”,你把你爹你爷爷置于何地。所以他们夫妻俩就只有给李渊、李世民也改谥号了,把李渊改成“神尧皇帝”,把李世民改成“文武圣皇帝”。——这么一来,把李渊叫“唐神尧帝”似乎还不怎么拗口,可把李世民叫“唐文武圣帝”就太别扭了。这还不算完,武则天以女人而登尊位,未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所以特别注重名号,高宗活着时就称天后,她称帝后更是创造了一个新体例:尊号。以前都是皇帝死后才给一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称号,武则天活着的时候就搞这一套了,在她在位期间,先后给自己加了“圣母神皇帝”、“圣神皇帝”、“金轮圣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等等称号,这就是所谓“尊号”。结果她这一玩,她儿子、她孙子都瞅着好玩,都玩了个不亦乐乎。特别是她孙子李隆基,没事干就给自己上尊号玩,到天宝十二年时,他的尊号已经是“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了。李隆基这么玩了个不亦乐乎,到这时才想起来自己头上还有几位祖宗也是皇帝,自己把自己的尊号搞了这么长,面对祖宗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在天宝十三年,他就改了几位祖宗的谥号,李渊从“神尧皇帝”改成了“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从“文武圣皇帝”改成了“文武大圣大孝皇帝”。李显由“孝和皇帝”改成了“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旦由“大圣贞皇帝”改成了“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就这么着,形成了惯例,以后的皇帝谥号全部变成了这种懒婆娘的裹脚布。总之,这些谥号已经不是人能叫的了。——不信,你叫一个“唐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或者“宋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明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试试。不信憋不死你。所以,这时的谥号显然已经不能拿来称呼人了。怎么办。幸好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了。以前庙号还算是一个稀缺资源,所谓“有功者称祖,有德者称宗”,那无功无德者就只好对不起了。可从唐朝开始,管你有功无功,有德无德,只要是皇帝,总是要给一个庙号的。既然谥号已经不能用来称呼人了,那正好把庙号拿过来用吧。于是,从唐朝开始,大家就都用庙号了。

那用年号怎么回事呢。明朝以前,这皇帝们还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拿年号来玩。一个皇帝一生不改几次年号,见了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比如创立年号的汉武帝,一生使用了11个年号。年号最多的皇帝应该是武则天了,她登基以来使用了18个年号。你说这闲着没事干就改元玩,也是折腾。但到了明朝时,老朱家的子孙不知道怎么的就想通了,他们都是一生一世一辈子一个年号用到底(只有英宗是两个年号,不过那是登了两次基的缘故)。清朝也继承了明朝这个良好传统,除了皇太极之外,也都是一个年号(皇太极是因为改国号的原因,也改了年号)。这样一来,年号和皇帝就实现了一一对应。我们前面说对人的称号的选择是以最简原理进行的,如果皇帝一生只用一个年号的话,那最简单方便的称号无疑就是年号了,从他一登基就开始叫这个名号,一直到他死去,仍旧用这个称号,不用改变,多方便简单。所以明清以降,就都使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了。

3、中国野心家的代表:晋文帝司马昭。(211-265)字子上。司马懿次子。西晋奠基者之一。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步被司马氏掌握。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继任大将军的官职,独专国政。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又继任大将军,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曹髦见曹氏的权威日渐失去,司马昭又越来越专横,内心非常气愤,于是写了一首题为《潜龙》的诗。诗中写道:受伤被困的龙不能跃出深渊,自由自在地上天入地。就好比龙蟠居在井底,看着泥鳅、鳝鱼在面前手舞足蹈,只能藏起牙齿伏住爪甲。真可恶,我处于同样的境地! 司马昭见到这首诗,勃然大怒,在殿上大声斥责曹髦说:“我司马氏对魏有大功,你为何把我们比作泥鳅鳝鱼”曹髦听了,吓得浑身发抖。

司马昭见他不敢作答,冷笑一声离去。曹髦回到后宫,觉得司马昭有篡夺帝位之心,所以敢于当众侮辱他。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过不下去了,必须除掉司马昭。于是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大臣密谋对策。他愤怒地对他们说:“司马昭企图篡夺帝位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我不能坐着受废黜的侮辱,今天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曹髦拔出宝剑,登上马车,带领宫中侍卫、仆从等三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第进发。途中,遇到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正带了数千卫兵过来。

曹髦以为他们是来杀自己的,便冲到前面高声喊道:“我是天子,你们想弑君吗”卫兵不敢阻止,也不知应采取什么行动,便向后退却,贾充马上对卫兵大声喝道:“司马公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之事啊!”卫兵们听他这一喝,顿时明白过来,一齐挥戈,当场将曹髦杀死。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曹奂完全听命于司马昭,不过是个傀儡皇帝。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长子司马炎继位任晋王。仅过了几个月,司马炎就逼曹奂退位,由他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为文帝。庙号太祖。

4、中国历史上最被人冤枉的好皇帝:宋文帝刘义隆(407~453)小字车儿。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在位三十年。义隆博涉经史,善隶书,深沉有谋略,但体弱多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惶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流传千古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讽喻权相韩侘胄冒险北伐金国而作。其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是指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王玄谟在宋文帝支持下北伐大败的故事。结果不出辛弃疾所料,韩侘胄兵败被杀,恰如元嘉故事。观辛弃疾的诗词,后人多以为宋文帝刘义隆也是象韩侘胄那样的绣花枕头,其实,论好大喜功,两人似之,若论文才武业,两人则有云泥之别。

宋文帝在位三十年,十七岁即位,诛杀权臣,修明政治,“元嘉文学”更是中国文学史上大书特书的时代,更有谢灵运、刘义庆、鲍照、陶渊明等群星照耀;武将赫赫,如檀道济、沈庆之、宗悫等辈,横槊跃马,四击不辍,皆为中国战争史上不可多得的英豪人物。最为史者叹惋的,则是宋文帝盛年遇害,凶手是他自己的太子刘劭,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逆子弑父的大命案(杨广弑杨坚,赵光义杀赵匡胤,皆是“可能之事”,没有确凿证据,史书存疑。刘邵弑逆是正史明载,有始有终)。

总而言之,当年的“少年英豪”宋文帝刘义隆在位三十年,聪明仁厚,躬勤政事,朝野敦睦,在元嘉二十七年北代之前,江南的国力达至鼎盛。文帝本性又很俭朴,不好奢侈,连坐辇的皮垫都用很便宜的黑皮,史书美之。可惜他末年好大喜功,轻启战事,致使生民涂炭;加之关键时刻该断不断,废立大事随便告诉潘淑妃,谋及妇人,事泄谋激,最后身首异处,遭古今帝王未有之惨祸,确实令后人叹惋。

5、与两朝开国皇帝都有很亲密关系的文帝:梁文帝萧顺之,梁武帝萧衍之父,齐高帝萧道成堂弟。在齐朝历官待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封临湘县侯,赠镇北将军。生前未作皇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梁武帝追尊为文皇帝,庙号太祖。

6、同性恋文帝:陈文帝陈蒨。(521-566)陈霸先之兄谈先子。武帝时立为临川王,总军政。武帝子陈昌被西魏执俘于长安,故以蒨嗣位。人美姿容,有学识才干,很干练。当他即位时候,割据湘、郢二州的湘州刺史王琳,一方面拥立前朝萧绎的七岁孙萧庄为梁主,另一方面又勾结北齐、北周,联军东下,进犯建康,但被陈蒨屡次打败。陈蒨遂于公元560年收复了江州、郢州,扫平了长江中游的割据势力王琳,初步巩固了江东政权。陈文帝与韩子高:韩子高容貌美丽,状似妇人,离乱当中得宠于文帝,竟也能屡立战功,拜爵封将。两人之间的故事后来被写成了《陈子高传》,子高变为陈姓。

1、汉文帝刘恒

刘恒(前203年—前157年),即汉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2、南越文帝赵眜

南越文帝(?—前122年),即赵眜,《史记》称为赵胡,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的第二代君主,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是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的孙子,自号南越文帝。他的陵墓位于今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著名的“南越王墓”。

赵眜即位两年后,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邹郢借机向南越国发动战争,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镇。赵眜刚继承王位不久,国内民心还不稳,这时只好向汉武帝上书,说明闽越侵犯南越的事实,并请求汉武帝处理此事。

汉武帝对赵眜的做法大加赞扬,称其忠于臣属之职,不兴兵互相攻击,并派遣王恢、韩安国两将军前去讨伐闽越。汉朝的军队还没有越过南岭,闽越王的弟弟余善就发动叛变,杀死了闽越王邹郢,投降了汉朝,于是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讨伐的行动。

3、魏文帝曹丕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4、吴文帝孙和

吴文帝孙和(224年-253年),字子孝,是中国三国时期吴国第一位皇帝孙权的第三子,也是吴国最后一位皇帝孙皓的父亲。

他曾被孙权立为皇太子,但后来被废黜,最后更被赐死。孙和的母亲王夫人早年甚得孙权宠爱,故孙和也得到了父亲的培育。14岁时,孙权吩咐阚泽教他读书和技艺。五年后,孙和在长兄孙登病死后被立为太子。

5、晋文帝司马昭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年五十四,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历二十一代,前后共二百八十九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气象。从而,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就是一直到现在,一些国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称中国为唐山,称华人为唐人。唐朝共历289年,20位皇帝,907年亡于农民战争。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在中晚唐时代,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大唐帝国也由此覆灭!

唐朝皇帝顺序表

唐高祖李渊 -- 唐太宗李世民 -- 唐高宗李治 -- 唐中宗李显 -- 唐睿宗李旦 -- 武则天

唐玄宗李隆基 -- 唐肃宗李亨 -- 唐代宗李豫 -- 唐德宗李适 -- 唐顺宗李诵 --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 唐敬宗李湛 -- 唐文宗李昂 -- 唐武宗李炎 -- 唐宣宗李忱 --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 唐昭宗李晔 -- 唐哀帝李柷

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简介: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他是西汉大将军李广的二十三世孙、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的六世孙。

新君上位后,会给故去的老皇帝上个谥号,这是皇家传统。凡是谥号为文或武皇帝的君王大都是英明神武,非常有作为的皇帝。盘点史书,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杨坚,唐文帝李世民,明文帝朱棣和清文帝皇太极等人都是经天纬地之才,有定国安邦之业。

一,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一公元前157年),刘恒是西汉第五任皇帝,在位23年,享年47岁。刘恒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位期间国富民强,开创文景之治盛世局面。他以德治天下,以孝牧兆民,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二,魏文帝曹丕(公元187年一公元226年)曹丕是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魏国开国皇帝。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在位七年,享年四十岁。曹丕有远大的政治报复,想向古代先贤那样建功立业。曹曹丕继续推广曹操时经济政策,魏国成为三国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曹丕提倡节俭,主张薄葬,兴办儒学,教化万民,可惜英年早逝。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

三,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一604年)杨坚在位24年,享年64岁。杨坚最大历史功绩是重新统一四分五裂的中国,结束了五胡乱华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实行三省六部制,一直沿用到清代,开创开皇盛世局面,为大唐复兴打下良好基础。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

四,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一公元649年)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唐朝第二任皇帝。李世民在位23年,享年52岁。李世民英明神武,对外灭东突厥,薛廷陀,吐谷浑,高昌,龟兹,重创高勾丽,设安西四镇。治理国家上,开创贞观之治盛世局面,奠定大唐百年盛世基础。死后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

五‘明成祖朱棣(1360年一1424年)明朝第三任皇帝,在位23年,享年64岁。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帝位,五征蒙古,死在军营中。设奴儿干都司,哈密卫,贵州宣慰司,维护了国家统一,军事能力不弱于朱元璋。经济上沿用前期政策,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派郑和下西洋,开展远洋贸易,建立以东亚为核心的朝贡体糸。明朝国力隆治汉唐。朱棣死后,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嘉靖皇帝时,庙号升格为成祖。

爱新觉罗-皇太极(公元1592年一公元1643年,皇太极身上的标签比较多,蒙古大汗,金国大汗,清朝开国皇帝,在位17年(清帝8年),享年52岁。皇太极促进女真人封建化过程,重用汉人,采用汉民族文化和制度。对外征朝鲜,察哈尔,多次入关侵明。松锦战役歼灭明朝关外精锐兵力,夺得东北地区大部分,入关己成燎源之势。皇太极死后谥号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庙号太宗。六个文皇帝,两个庙号为高祖,四个太宗,大都在位23年左右,都是经天纬地之才,文治和武功都比较历害,成为一代圣主,名垂史册。

文帝 18人

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 吴文帝孙和(追谥)晋文帝司马昭(追谥)后凉文帝吕宝 北魏文帝拓跋沙漠汗 宋文帝刘义隆

齐文帝萧长懋 梁文帝萧顺之 陈文帝陈蒨 西魏文帝元宝炬 北周文帝宇文泰 隋文帝杨坚 唐文帝李世民(太宗文皇帝,初谥)

南汉文帝刘安仁 后唐文帝李国昌 明文帝朱棣 清文帝皇太极

武帝 12人

汉武帝刘彻 魏武帝曹操(追谥)晋武帝司马懿 成汉武帝李雄 后赵武帝石虎 宋武帝刘裕齐武帝萧赜 梁武帝萧衍

陈武帝陈霸先 北周武帝宇文邕 后唐武帝李克用(追谥) 南唐武帝徐温(追谥)

明帝(皇) 10人

汉明帝刘庄 魏明帝曹睿 晋明帝司马绍 北魏明帝元诩 宋明帝刘彧 齐明帝萧鸾 北周明帝宇文毓 西梁明帝萧岿

隋明帝杨广(唐时谥炀皇帝,其孙皇泰帝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夏主窦建德谥闵皇帝)唐明皇李隆基

高帝 9人

汉高帝刘邦 魏高帝曹腾(未在位,魏明帝曹叡追尊] 冉魏高帝冉良(未在位,武悼天王冉闵追尊)前秦高帝苻登

南齐高帝萧道成 武周高帝武士彟(未在位,武则天追尊)南唐高帝李昪 明高帝朱元璋清高帝努尔哈赤

宣帝 14人

汉宣帝刘询晋宣帝司马懿 后赵宣帝石邪 北燕宣帝冯安 夏宣帝刘务桓 北魏宣帝拓跋推寅 南齐宣帝萧承之

西梁宣帝萧詧 陈宣帝陈顼 北周宣帝宇文赟 唐宣帝李熙 南吴宣帝杨渭 明宣帝朱器墭 清宣帝塔克世

唐文宗与唐文帝唐朝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的庙号为“文宗”,这一庙号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初谥“文皇帝”相重。“文皇帝”为李世民的初谥。李世民的谥号在唐朝多次变动:从“文皇帝”到“文武圣皇帝”到“文武大圣皇帝”,再到

唐宣宗与唐宣帝唐朝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李忱是唐朝谥号最长的皇帝,他的庙号是“宣宗”。与“宣宗”相重的谥号自然是“宣帝”。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唐以前皇帝谥号为帝,唐以后为宗全部的内容,包括:为什么唐以前皇帝谥号为帝,唐以后为宗、中国历史上的文帝,哪位你觉得最厉害、历史上谥号为“文”的皇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489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