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特色有哪些

藏族文化特色有哪些,第1张

藏族文化特色有:语言、藏文、文学、服饰、藏历等。

1、语言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2、藏文

“藏文”一词写作“bod-yig”,意为“藏族的文字”。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

3、文学

藏族文学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藏族文学经典《仓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誉世界。

4、服饰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5、藏历

藏历是藏族先民所创造的属于藏族的历法,它不同于汉族的历法,已经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藏历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历,由印度引进的时轮历,与及由汉人引进的时宪历。

藏族的风俗列举如下:

1、在住的方面,藏族人民的住房分为两种,牧民住的是帐篷,农民住的是平房。平房主要为土木结构,先用泥土砌成壁,然后用木板间隔成若干房间。

2、在吃的方面,藏族人民把用青稞等制作的酥油、糌粑和青稞酒作为主要食品。藏族人民也很喜欢吃肉类食品和奶制品,很多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3、在服饰方面,藏族的服饰大多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藏族男女都喜爱戴饰品,有头饰、发饰、鬓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和戒指等。

4、在礼仪方面,藏族人民会在客人来的的时候献上哈达,哈达是藏族待客的最高礼仪,表示对客人的热烈欢迎和诚挚的敬意。藏族在迎接客人时还会用手蘸酒弹三下,然后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

5、婚丧习俗,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不太好。

藏族的起源如下:

1、藏族,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古老成员之一,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 四川、云南等省、区,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藏区已发现和发掘出新旧 石器时期和铜石井用时期等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遗址多处。1979 年,考古发掘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是距今四五千年的历史遗址、在聂拉 木、定日、申扎、林芝、墨脱等地区也发现和发掘了不少古文化遗址。说明 西藏地区在七千年至两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青海、甘肃等 地区发现的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新石器及彩陶文化遗存物。阿坝州 境内已发现的古人类生活居住过的聚落文化遗址就有19处,其中有的 属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文化遗址,有的愿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古墓葬类, 则有石棺葬、砖室墓、石室墓、屋基、大石墓、灵塔等多种形式文化遗存。 古籍史料中所载的“累石为室,高至十余丈”的“碉楼”建筑,至今可见

2、嘉绒在州内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甘孜州、雅安地区、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藏语方言嘉绒话,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为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嘉绒”一名因嘉莫墨尔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尔多神山四周地区。

3、据汉文史料记载,古代生息、活动于今州境地区东南部河谷一带, 称之为“嘉良夷(嘉梁)”、“白狗羌”、“哥邻人”、“戈基人”等部落,为这一地区的土著先民。唐时与吐蕃移民及驻军融合后,成为藏族。嘉绒地区解放前的地方土官常说自己的祖先来自西藏,汶川县境内的瓦寺土司、金川县境的绰斯甲土司、雅安地区宝兴县境的穆坪土司等都有渊源于西藏的族谱记载。杂谷土司、梭摩土司祖先是唐代吐蕃大将悉坦谋。

4、《安多政教史》载:“多麦南北的人种大部分是吐蕃法王(按:指松赞干布)安置在唐蕃边境驻军的传人,……”。在公元5—6世纪时,嘉绒地区人户很少,为措巴首领割据称雄时期。7世纪初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嘉绒地区也统一于吐蕃之中,由赞普的将领充任嘉绒各地首领。

嘉绒地区在《安多政教史》一书和讲藏语安多方言的藏民中称‘查柯”。其因是:“历史上吐蕃赞普曾派遣大臣柯潘前来嘉练地区担任首领和武将,他的官邸在松岗以北,吐蕃王室在圣谕和公文中称他为‘嘉木查瓦绒柯潘’或‘查瓦绒柯潘’,简称‘查柯”’。柯潘是从西藏四大家族之一的扎族中招募来大批士兵的指挥官,主管唐时吐蕃的“西山八国”。

5、 古代称之为“嘉良夷”、“白狗羌”、“哥邻人”、“戈基人”等的“羌、氏、夷”部落,实为“皆散居山川”的土著居民。在吐蕃第九代赞普布德贡甲时期,即大约东汉顺帝时期(126年),吐蕃地区的原始宗教——本波教,就由吐蕃传入了州境,并逐渐兴宏起来,吐蕃文化的传入和对嘉绒藏族古代先民的影响始自东汉,佛教则晚于8世纪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才在州内发展起来、由于宗教文化为中心的吐蕃文化的长期影响。

佛教(早期是本波教)逐渐成为上述部落全民的信仰,加上吐蕃大量移民和军事占领与统治,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同化,与吐蕃长期的相互交往,从而形成今日统一的嘉绒藏族。

民族概况

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藏族人口数为5416021。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3种主要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经过三次修订发展而来,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

藏族为汉语称谓,藏族自称“蕃”。藏语对居住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称谓: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兑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卫巴”,居住在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的藏族自称“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藏族自称“安多娃”。统称为“蕃巴”。“巴”、“娃”藏语意为“人”。

藏族发源于西藏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当时甘青一带西羌诸部已与汉朝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而西藏有“发羌”(发,古音读bod)、“唐牦”等部,与甘青诸部已有往来。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当“六牦牛”部初兴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但从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连名中,还可以看到曾经历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大约进入6世纪时,号称“悉补野”部的首领与邻部结成联盟并尊为盟主。当时,西藏境内另外还有“羊同”、“澎波”、“苏毗”、“工布”等10余族部,均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隋末唐初,“悉补野’’部的松赞干布兼并诸族部,统一了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臣民共进赞普(王)尊号,始制藏文、藏历,创订法律、度量衡,分设文武各级官职。划分全境为四大军政区域,在西藏建成自称为“蕃”,汉籍称作“吐蕃”的奴隶王朝。松赞干布在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与唐朝及天竺(今印度)、泥婆罗(今尼泊尔)广泛交往,引进唐朝、印地先进的封建文化,佛教也于此时正式传入吐蕃。

以上就是关于藏族文化特色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藏族文化特色有哪些、藏族的风俗是什么、藏族的起源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399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