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的习俗

5号2023-04-25  25

二月二是龙头节,又称青龙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奉祀土地神、炒玉米、剃龙头、开笔写字、吃糖豆、围粮囤。

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说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扩展资料:

民间谚语:

关于二月二的中国民间谚语还真不少:像“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再如“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还有“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其中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说:“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月二习俗

二月二的习俗如下:

1、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较严重,春雨贵如油。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所以又有农谚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2、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在北京地区民间有民谚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龙抬头这一天进行驱虫活动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3、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二月二”也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4、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所以中国民间又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心态。

5、吃龙鳞,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

6、在山东,二月二家家户户炒豆子。

习俗起源

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曾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星辰的位置,据此判断季节。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

“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

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惊蛰至春分期间,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百度百科—二月二习俗

导读: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众多旧时习俗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展开的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要知道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方风俗,那么,大家了解到的关于二月二有哪些风俗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下二月二的民俗活动。

二月二的风俗有金豆开花、敲龙头、吃龙食、剃龙头、熏虫儿、祭祀等,此外,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金豆开花

把上一年留作种子的玉米、大豆选一部分放到锅里炒,遭虫蛀或者受潮变质的种子不会炸裂,农民以此来判定种子是否可以使用。

敲龙头

敲龙头唤龙醒来,东北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在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吃龙食

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

剃龙头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

熏虫儿

熏虫儿一词最早见于明人刘侗所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二月二,龙抬头,蒸元旦祭徐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在许多地方志中都有类似的记载。这一天,人们把春节祭祀所用的饼或新做的馅饼用油炸来吃,以期把龙引回来,从而借龙威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并用炸饼的油烟去熏床、熏炕。想以此把将要复苏的虫子熏死,驱除灾害,以保健康。

二月二的来历风俗

二月二龙抬头来自古老的天文学。

惊蛰至春分间,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是指苍龙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

元时期把“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

二月二适合做什么事情

二月二这一天的时候,人们在饮食上也有多种多样的讲究的,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有些地方还有吃“龙眼”、“龙须”、“龙舌”、“龙耳”、“龙皮”、“龙子”、“龙蛋”以及吃春饼、吃猪头肉的习俗。一切都是与龙有关的事物,有着美好的寓意存在。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美好向往。

1、吃龙食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2、理发

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有“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会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3、接“姑娘”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

二月二的习俗有:龙抬头、照房梁、回娘家等。

1、龙抬头

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较严重,春雨贵如油。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所以又有农谚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2、照房梁

在北京地区民间有民谚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3、回娘家

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所以中国民间又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心态。

二月二的起源

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二月二,龙头节,相传在宋朝时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 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这个习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二月二的习俗有:理发,炒玉米,开笔写字,吃龙食和接“姑娘”等。

1、理发

“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孩子要剃头。”二月二剃头是许多地方的习俗,直到今天,每年的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还是人满为患。

2、炒玉米

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3、开笔写字

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

4、吃龙食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5、接“姑娘”

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

以上就是关于2月2的习俗全部的内容,包括:2月2的习俗、二月二的习俗、二月二有哪些风俗 二月二的民俗活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63934.html

最新回复(0)